第一篇:《校园文学社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校园文学社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1.课程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对现代高中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其中“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已贯穿于选修课五个模块之中,不可忽视。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综合性学习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成立校园文学社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团背景:
山东费县一中“钟锣”文学社成立于2003年,因为学校坐落在钟锣山下,钟锣亦有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之意,文学社以此得名。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文学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每周出版一期《钟锣报》,刊登了我校学生的习作300多篇。几年来一直坚持举办各类作文讲座,并开展了十多次作文竞赛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文学社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缺乏一种长期性、日常化、全方位的作文交流平台,仅仅靠几次活动很难满足需要;创作的作文评价方式单一,除了任课老师外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评价指点等,诸多因素使得“钟锣”文学社自身的长远发展受到制约,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学校作文教学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五个模块的内容,选修课程也设计了五个系列,教学内容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多样。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课时量减少,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难度,在这种压力下,作文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综观我校的作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发现目前面临一些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忙于课文的教学任务,忽视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很少具体深入地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写作。作文教学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方式技巧,片面追求快速应试,结果搞成了考场八股文。学生的作文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脱节,写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个性,缺乏真情,缺乏艺术性。
针对我校这样的一种作文教学、写作现状以及“钟锣”文学社的发展境况,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文学社的作用,让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也让“钟锣”文学社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成为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欲充分利用已具备“钟锣”文学社的有利条件,对文学社如何运作、如何更切实更广泛地发挥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作用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求通过此研究来探索“钟锣”文学社有效运作的模式,总结其促进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其对高中作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所产生的影响。
(二)选题意义:
1.校园文学社作为展现自我的一种社团,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学社定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社会阅历、提高文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培养文学新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2.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开展作文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作文教学改革,对提高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校园文学社的发展与作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于加强各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校园文学社与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虽然不是个新课题,但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课题,尤其是目前我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也有着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现状
围绕着文学社与作文教学的关系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乃至一线教师进行了探究与阐释:金坛四中的“晨曦”文学社以期刊《晨曦》、校刊《四中通迅》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构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并通过探究总结了具体的做法:壮大社团,提高习作兴趣;学生自主负责,增加实践写作;加强指导,提升写作技能;创新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绵阳中学“子云亭”文学社始建于1995年,该文学社有一报一刊两网,其中校报《校园文萃》出版了35期,校刊《子云亭》创刊不久,报刊的期发行量达到一万份/本。文学社在绵阳中学主页上有网业,并在互联网上单独注册了子云亭文学社的网络域名。该校积极支持文学社建设,不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高规格的比赛和把学生的习作向各大报刊推荐发表外,还与作家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联系,出版了《魅力绵中》、《子云华章》等学生作品集,从而让师生在这个平台上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其乐融融。
(二)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而校园文学社可以开展多种学生喜欢的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写作。由于现代学习理论学派比较繁多,下面主要阐释几个对本课题有较大影响的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第一,人们生成即建构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结构;第二,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
由此不难看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校园文学社为 学生的“生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在本课题研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在作文个性化写作研究过程中,通过把握并利用学生正规作文前的非正规学习和阅读,来理解与建构新知识或信息,从而更好地保证作文写作达到的预测结果。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就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在该多元智能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能:言语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交往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这七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现,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 16 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而“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观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校园文学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写作中体验创作的愉悦,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其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罗杰斯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认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认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只有在有较少威胁的教育情景下才会有效学习,而只有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校园文学社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激发文学社员的写作兴趣,提高文学社员的写作水平,从而以点带面,以个体来促进整体。在这里,写作是个体,语文学习是整体;文学社活动是个体,全校语文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是整体。通过个体的提高来促进整体的提高,而整体的提高又促使个体的进一步拔高。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校园文学社 通常意义的文学社指由学校支持设立的学生社团,面向该校学生招收社员、干事,采纳学生(社员)的文学作品,开设一些专栏,也可以组织社员一起出去和其他学校文学生搞联谊活动,旨在学习、交流、锻炼、培养能力。本课题中的文学社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是展示学生个性和自我的平台,17 并以“钟锣”文学社为例,来探究其运作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的作用,借助此平台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2.高中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工程,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新一代青少年写作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主动领会新课标指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的核心理念,更新自己的作文教学观念,善于开辟新的作文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钟锣”文学社的建设与应用,探索文学社有效运作的模式,使其成为师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实现课外拓展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探索利用校园文学社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和途径,从而改变学生写作素材贫乏、写作思路不够开阔、语言干瘪的状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
3.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内容
1.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总结校园文学社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文学社工作,提高文学社活动质量和社报《钟锣报》的质量。
2.通过“诗文朗诵”“佳作讲评”“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探讨作文教学规律,开展作文教学研究,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总结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标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在实证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 18 析与提升,探究校园文学社有效运作的模式,总结利用校园文学社提高作文教学、写作质量的有效策略。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查找校园文学社与作文教学、作文写作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查阅“钟锣”文学社开展情况的资料,梳理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教师在作文教学、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的困惑与问题,了解师生的需求,进而为文学社的有效运作提供参考。
3.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钟锣文学社有效运作的模式,研究利用文学性来提高作文教学、作文写作的有效做法,及时总结经验策略。
4.个案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校园文学社与作文教学、作文写作的关系,从而凸显校园文学社对作文教学、作文写作的实效性。
(二)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即校园文学社与作文教学、作文写作关系的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
汇总分析我校“钟锣”文学社建设以及开展情况的相关资料,梳理我们当前在作文教学、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初步确立研究方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具体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6月
主要是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明确课题组成员目标和责任,具体落实研究任务。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孙乃会、李峰负责)
召开文学社社员座谈会,调查当前文学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王林、李小妹负责)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部署工作重点。
(马玉玲负责)
探究“钟锣”文学社有效运作的模式:(1)管理制度的创新,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2)运作内容的更新,凸显学生个性化写作的需要;
19(3)运作方式的突破:教师角色的定位,邀请专家、名师、知名记者举办讲座等。(林峰、魏现伟负责)
探究以文学社促进高中作文教学的具体做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文学社对作文教学、作文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李振才、周琳敏负责)
撰写中期报告,总结阶段成果。(马玉玲、杨富梅负责)
探究文学社的文学创作和高中作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马玉玲、李光负责)3.总结升华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数据,进行比较,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归纳出利用文学社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在校内进行推广,提高作文水平,关注校园文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马玉玲负责)
七、课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2011年10月18日,“校园文学社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正式成立:组长马玉玲,负责撰写《校园文学社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并组织课题组各项活动。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八人,其中孙乃会主讲作文升格,负责专题问卷调查等筹备工作;李小妹负责组织文学社日常活动,并向校刊推荐学生作品;王林负责搜集材料、推荐学生作品;李峰负责组织学生并对实验学生进行培训,吴斌、魏现伟、李光、林峰负责举办专题讲座讲授写作知识。
2.学习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作文教学观
2011年10月20日,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全体教师较为集中系统地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了其他学校作文教学以及校园文学社的现状;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当前学校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汇总分析,从而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定作文课的创造型教育观。
“什么样的观念将决定什么样的教学”,秉着这样一种理念,我们觉得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做好该课题研究的前提和保障。通过查阅并学习相关的资料,我们发现近年来新的作文观念不断兴起,并逐渐代替原有的观念;大家普遍意识到 20 写作是一种技能是一种技艺,是一种行为活动,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学生写作的文字,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之前的思维训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改变,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开始呈上升趋势,不再单纯从教师的点评中了解写作,而是通过具体的训练活动,逐渐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具体的写作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对作文的评估也不再单纯以教师的好恶为唯一标准,而是具有了开放性、社会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李白坚的《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意识到“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对于当前作文个性化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与作文个性化问题》、朱小蔓教授的在《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开题会上的讲话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等相关文章,以求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认识,帮助大家逐步树立新型的作文教学观。
3.组织研究力量制定相关问卷,如钟锣文学社及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从而进一步确立目标,制定可行性方案
4.撰写《校园文学社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初步统一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思路,并进行文献研究,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八、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顾 问:王家福 费县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李纪洲 费县一中副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郭广福 费县实验中学科研处主任
领导小组:
组 长:林 峰 费县一中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副组长:魏现伟 费县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长
李 光 费县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李振才 费县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
研究小组:
组长(主要执行人):马玉玲
成员:孙乃会 李小妹 王 林 杨富梅 李 峰 周琳敏 赵丽萍
朱效艳 张 瑶 洪 颖 李相娟 王友琴 王发香 刘红丽
九、课题实施的保障措施
1.学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协作,学校科研意识强,科研气氛浓。全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积极性,学校形成了完善的教科研激励机制。
2.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所有成员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对作文教学改革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3.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全部具有本科学历,科研力量强。他们精力充沛,有时间、有能力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4.学校配套设施齐全,每位课题组成员拥有一台电脑,每个年级设有电子备课室,实验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5.已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李纪洲先生、县教科室王家福主任为课题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6.课题负责人从事高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已有15年,参加过各级培训,参与过多项市县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教学与科研素质。
7.学校成立了课题资金保障小组,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文章作者 :万晓晔
发布时间:2013-11-22 1:42:51 阅读次数:244
盐城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学研究
开
题
报
告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2012.9.13
课题名称: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学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书法一直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没有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的了。热爱书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国务院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要继续把写好规范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写字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写字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书法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同时也陪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人格品质,提升文化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课程专门设置的写字课,还是其它涉及到的写字教学环节,都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却欲罢不能。写字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和实用功效。教师不愿上写字课,总觉的教不得法不成体系;学生也不愿意学,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写字教学总是虎头蛇尾,雁过无声,没能起到应有的实效。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写了十多年的汉字,他们的书写能力并未达到较高的水平。
是我们的老师教的不用心、学生学得的不上心吗?当然不是,查阅各类报刊杂志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致力于提高写字教学的研究,如范钦华老师的读写、范写、摹写、默写“四部曲”,相辅相成,虚实相济,缺一不可。在写字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巧妙组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眼、耳、口、手、脑并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写字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课题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方面,探讨通过书法艺术促进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提升学生的书写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
(二)概念的界定
书法当属艺术范畴,含有艺术价值及丰厚的美学底蕴,是书法爱好者、书法家们所涉猎的。写字则不然,是一般人所为,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一种技能,是大众化的。要想写好字,必须懂得书法艺术。“书”有写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则,也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按新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写铅笔字,三年级以上写钢笔或圆珠笔。写字要有法,这个法就是借鉴“书法”中的法。依法求型,依法造型,字就能写得美观,具有观赏性。只有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技法,写的得法,才能写出一手规范的,具有美感的字体。所以书法艺术对小学语文写字教学起决定性作用。
二、相关课题研究与现状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古人倾向于把“书法”看成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不是较为纯粹的“艺术”,与书写相关的内容几乎都在“书学”之列。其中的识字与习字呈平行关系,并具有极强的辅助功能和工具作用。古代书法教育起源很早,至少从商代起,书法就已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即识字与习字。古人通过“以书为教”的方式,把识字与写字教育结合在一起。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书写要认真、工整、规范、美观”。可见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通过识字、写字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祖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从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看,整个社会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民学习普及书法的教育气氛。特别是作为书法教学主阵地的学校,书法教学薄弱。甚至应当纳入课堂教学的写字教学环节,也很难真正落实发挥效应。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会出现书法课与写字教学各不相干“两张皮”的现象,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很难兼容,各自为政。因而造成书法课没有系统,写字教学又不得法等现象。甚至有很多专家的评论,可谓百花争鸣。如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提出的“圆米格”、“灯笼格”,根据“汉字形方意圆”理论和传统的习字格中“米字形”对汉字结构定位参照作用而设制的。它能充分体现汉字结体“形方意圆”之精髓,能使汉字笔画收放适度,并向中心凝聚,获得国家专利。又如全国小语会副秘书长李春旺指导的《加强与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规范的实验研究》中,在保证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的大面积提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强调必须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汉字书写教材(或临本)等方面都同步到位。阶段性成果中的《小学生阴文字帖》采用标准楷体,学生在练习了这样的范字之后,能保证大面积的学生汉字书写工整,易认、明朗、美观,也为部分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取法前人,进一步研习,形成有书法审美意义的书写风格作了铺垫。这些书法元素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写字教学的效率。
尽管这样,当下我国书法教育纵向地与传统教育比较,横向地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教育比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受的重视和普及程度,仍存在着滞后的状态。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客观的来看:
1、对小学书法教育的目的与要求存在着模糊认识。在课时的安排、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写字教学只能通过语文课落实。
2、没有特定的写字课本和教本,没有科学的考核标准,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许多遗漏,如:注重笔画的练习而缺少欣赏和理论课;对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很少对比。主观的来看:
1、教师在教育学过程中不能认识书法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只讲解有关书写方面的简单知识,没有将书法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
2、教师自身对书法缺少了解,书写技能明显有问题。可见书法还没有被国人重视,写字教学更没有形成体系,广大教师更是教不得法,无从下手。
三、理论依据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于20一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美国创立。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高度重视人的本性和价值,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观点。写字教育正是要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并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发挥教师的指导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写字能力。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概念是艾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即“对现实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当人确定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项活动。如学生认识到认真写字可以获得表扬,并且感到自己能写好时,才会认真写字。该理论把人的认知、情感、需要结合起来研究动机,是对学生写字动机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技能形成发展的阶段理论
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动脑”还应该善于“动手”,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青少年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度发展的智慧技能,而且要掌握熟练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要经历习得、保持和迁移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从而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如儿童初学写字,首先必须仔细观察范字(字帖或教师范字),通过观察,了解每一笔如何起笔、收笔,知道笔顺,还要知道字的框架结构,各笔画之间的距离和倾斜度,每一笔画的粗细、长短,用笔的力度等。
(四)美育原理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汉字将表意功能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汉字本身的美学内涵,寓教于美,寓美于教,使之相互促进。
(五)大教育理论
大教育实质上就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它是以学习化社会为背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化为模式的一种教育。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学校和家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只有当不同的教育协调一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贯穿儿童受教育过程的始终,也应参与到家庭与学校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研究目标和任务
1、关于书法教育与指导写字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为指导学生书写做好理论基础。
2、教师要提高意识,着力于如何在课堂上切实体现写字教学的研究。教师加大研究教材力度精讲精练,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写字教学环节;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给写字教学、学生写字留有足够的时间,使写字教学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写字方法,渗透书法教育的研究。就如何指导观察、书写和指导寻找汉字的笔画规律等,将书法的精髓应用到写字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又掌握了基本的书写能力,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
4、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写字兴趣的研究。从指导方法、学生书写到多维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
5、教师如何利用书法元素有效推动写字教学的研究(观察、运笔、章法、欣赏、评价及寻找汉字的笔画规律等)。将书法的精髓应用到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掌握了基本的书写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
“字如其人”,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写字能力较低,很少有能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造成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些原因:首先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写字能力的训练,学校的写字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次信息化的加快,写字的育人功能受到弱化。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这番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
五.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写字教学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
因此,要有效地改变上述令人堪忧的现状,我们认为:除了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素质,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让学生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是我们致力研究的问题。“字如其人”、“字正人正”,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育人的过程,使每一个孩子写得一手好字是我们的追求。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好字,整体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带动其它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接受人格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体验汉字之美,理解书法的审美学价值,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将书法与道德品质教育融会贯通,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该课题研究,既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其经验和做法,又能丰富当前中小学写字教学中的相关理论。
(2)研究形成若干写字教学的操作方式,研究切实可行的写字教学方法。(3)研究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理论有一定的丰富作用。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领导的重视:为了本课题能顺利立项到具体实施并完成,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领导班子,这是对本课题研究最有力的支持。
2.专家的指导:本次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部门领导、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学校邀请他们对本课题研究作全程指导。
3.教师的实力:本校教师中有多人曾承担或参与省、市级课题以及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成绩显著。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40周岁,精力充沛,积极性高,全体成员均为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课题组成员具备过硬的文化和科研素养。
4.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此外,在语文教师的努力下,我校学生有良好的写字基础,学生的书写质量深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好评。
5.资金的投入:学校将专项拨出活动资金,以满足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所需开支。
八、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探求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时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提倡人人都写规范字。
(2)探索适合中小学写字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写字教学管理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提高实施新课标的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热心写字教学事业的教师队伍。
(4)通过教学研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科研成果。包括论文、案例、写字教学的优秀课件等。调动全校教师实施写字教学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小学写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研究。
(3)中小学生写字与做人的实践与研究。
(4)中小学生书写评价方法的研究。研究如何实现中小学写字教育活动评价环境的整体化,使得中小学写字教育活动评价与各学科书面作业质量两者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写字水平的评价大环境。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准备阶段: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写字感受、看法以及对现有的写字评价形式的想法等,为日后的研究工作展开作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现状,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以便更好地促进课题发展。
3.总结阶段:经验总结法。就各阶段研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以便深化实验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日后的经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领导班子。
2.成立以校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队伍。
3.邀请市教研部门领导、专家作全程指导。
4.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
明确目标,进入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同时按照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写字素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学习理论经验文章,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写字教学,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撰写相关论文。
1、酝酿课题,实验准备;
2、申报课题,制定方案;
3、组建课题组,课题参研人员的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3年2月)
有了理论指导,有了案例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经验形式提炼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所遇见的成功的做法。尤其注意学生个案的搜集和整理。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成立学校“绿叶”书法社,制定各项制度和章程。在校内建立一套基本完善的写字教育体系,发现学生中优秀的小小书法家,组织这些学生进行书法创造,提高学生的写字素质,并向报纸杂志投稿,以厚实研究成果。
1、第一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0月)
(1)召开开题大会。
(2)成立写字教育研究课题组。
(3)学生全体参与写字比赛,摸清学生整体书写现状,成立“绿叶”书法社。(4)开展写字教学教研活动,重点是在“绿叶”书法社和各实验班级。
(5)师生书法作品展,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2、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
(1)继续围绕课题,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展览、竞赛等活动。
(2)“绿叶”书法社和各重点班级进行专项总结。
(3)撰写本阶段实验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9月)
总结课题运作情况,查漏补缺,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
1、做好实验验证,总结,撰写有关经验论文及实验
2、收集,完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学校对课题进行自查。
4、盐城市教育学会书法委员会进行验收、评价。
5、推广实验成果,对课题实验进行反思和总结。
十二、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校本课程《阳光书写,翰墨飘香》
3.《学生书写作品集》
4.《教师经验论文集》
5.《“阳光书写小能手”成长集》
十三、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季承业(市教科院)
曹万峰(盐城师范学院)
(二)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 长:刘汉勇
主持人:万晓晔
成 员:侯爱群 葛慧莲 王小美 郜根珍 葛冬梅 蔡永干 潘先珍
郑 荣 陈 绘
(三)分工情况
1.刘汉勇:负责课题组织、统筹;
2.万晓晔:负责课题策划、创意、课题方案的制定;
3.郜根珍 葛冬梅:资料整理;
4.其他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
附:参考文献
1.《冷春华坐标格口诀习字法》,2.书法字谱入门教材•颜真卿《颜勤礼碑》
3.《走进新课程》
4.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5.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解读本)
6.中小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7.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
8.中小学教育实践与研究
9.陈琦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谭顶良著:《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陈国安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上为本课题研究中研究者阅读的部分著作。以后在研究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对理论书籍进行增补和调整。
第三篇: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与实践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关于汉语拼音教材的编排
目前正在全国38个实验区分别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套实验教科书,为体现课程标准中有关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问题,与以往的教材编写相比,有两点根本性的突破。
1、拼音、识字双轨进行,两者互为补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 一律采用开学集中学习汉语拼音,然后再学习汉字的方式来编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律。刚入学的儿童,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整日为学汉语拼音而学汉语拼音,拼音学习的工具性不能得到及时的体现。为此,三套实验教材的编者们,打破陈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拼音、识字同时进行的方式来编排教材,这是汉语拼音教学史上的一次创新。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三套实验教材均是以拼音、识字双轨运行的编排来落实汉语拼音工具性的问题。但呈现的方式却有所差别:人教版、苏教版都是以拼音为主线,拼音识字为辅线安排教学的。不同的是,苏教版采用单元集中归类拼音识字的呈现方式,人教版则采用随文拼音识字的呈现方式。北师大版则另辟蹊径,力求采用识字带拼音、拼音带阅读识字的双向互动的呈现方式。尽管三套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拼音、识字同时进行的创意,却能给今后的汉语拼音教学带来互为补充且相得益彰的勃勃生机,这是因为:
第一,拼音识字,让学生及早尝到了学拼音的成就感,而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音的能力。
第二,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语音符号,和儿童的心理图式确有一段距离,但揉进了汉字的学习,情况就不一样了。汉字的部件大多具有物象,识别的信息模块与儿童思维模块容易匹配、连通,因而就能够激发儿童学习欲望。儿童一旦愿意多识字,那么,他们就必定愿意尽快掌握拼音这个工具。
第三,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活化石,他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其旺盛的生命力为世人所惊叹。孩子们早点接触汉字,就早点接触了中华文化,也就早点进入了母语教育的内核。而母语教育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基。
2、在言语实践中学拼音,在拼音练习中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例如:儿童学拼音前,虽不认识a、i、b等字母,但以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却在儿童口语中经常出现,如:“阿姨、爸爸”中的“a、i、b”。因而教学拼音,就是把儿童熟悉的语音与之相对应的不熟悉字母进行沟通,再组成有意识的语言单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运用。这就是音素不离音节,音节不离词语,词语不离句子的“糖葫芦”串连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共同实践的成果。
三套实验教材的编者一方面继承了这一成果,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他们在每组拼音后面均附上一个完整的语言片断(或小故事、或儿歌、或童谣、或古诗)以此用来进行拼音练习,培养拼音能力。其实,任何一种能力 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由于语言片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生活意象,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所以,诵读这些语言片断,不仅复习巩固了拼音,还起到了综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例如:
苏教版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情景图”中,并配上相应的语境歌。如b、p、m、f一课的情景图便是:大家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这时一个小朋友想要上前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正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与之相匹配的语境歌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这样将文字寓于一个小故事中进行教学,并辅以语境儿歌,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锻炼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渗透了爱护文物的教育。
人教版在学习d、t、n、l时,课本上出现这样一幅图:一匹枣红色马驼着一袋大米,奔驰在辽阔的土地上,小兔紧紧追赶,满头大汗的劝说枣红马不要踩疼了小草。图下还配有一首儿歌,供学生朗读:“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样既学了声母,又学了汉字,还在儿歌的诵读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北师大版在集中学习21个声母后,让学生集中练读儿童诗《大家都说普通话》:“鸟有鸟的话,风有风的话,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说话不能猜谜语,大家都说普通话。”声母全用红颜色标注,学生一方面边看拼音边读出;另一方面学生诵读全诗,有明白了大家都要说普通话的道理,以及拼音对说普通话的作用。
二、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要求。这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作了明确的定位,即为了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由此决定了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为“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汉语拼音,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样的定位缓解了小学生刚入学就长时间的学习枯燥乏味的汉语拼音而造成的沉重负担。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席的过程。因此,教师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经验,是使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汉语拼音教学主要包括字母的发音、音节的拼读、字母和音节的书写这三方面。
(一)声母、韵母教学趣味化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总是授之以鱼,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在开始教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变成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他们的音和形。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的表音表形图、情景图使所学字母与儿童的口语经验和认识的事物相匹配,指导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如a,发音同阿姨的“阿”,它的形与阿姨圆圆的脸形,微微上翘的发梢的组合极为相似。阿姨的脸a,a,a。教师从指导发现到指导迁移,让学生始终在富
有趣味的探究活动中学习。
字母的发音是教学难点,尤其是复韵母、鼻韵母。教师可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发音,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以及表示口形变化的手势,指导学生模仿,掌握发音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图以及学过的发音方法尝试发音。如“ao、ou、iu”这一组复韵母,苏教版教材由提供“一群冬泳健儿破冰游泳”的情景图引入。教学可先从观察情景图入手,借助“袄”、“游”“鸥”的读音来认读三个复韵母。(情景图的目的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要学习的三个复韵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时要防止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占用的时间过多,造成本末倒置。)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刚学过的“ai、ei、ui”是怎样发音的(读第一个字母,向第二个滑行)“谁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它们?”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声调时,教师可结合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声调示意图,让学生在听老师发音和自我练习中体会四声的高低升降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日常用语练习发音,或设计有趣的故事练习发音。如:教学ba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聪聪,聪聪喜欢吹喇叭,练习;聪聪出去玩,看见一个女孩在打靶,练习;聪聪接着走,看见一个男孩在拔萝卜,练习;聪聪回家告诉爸爸自己看见的有趣的事,练习。一个故事讲完,学生的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开始先按顺序练读,再打乱顺序边别认读。
(二)拼读音节的教学要把学生拼读能力作为训练重点
拼读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如果遇到声母、韵母中间有介音的情况,则采用“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一开始,教师可以领读,然后更换声母或韵母让学生尝试拼读,如b-a→bab-o→bop-a→pa„„拼读多了,学生自然悟出规律,其他音节也能触类旁通了。练习时应该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避免简单的重复,可以采用转盘式教具、找朋友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一段时间后待拼读熟练了,就不需要再给声母、韵母一一“点名”,而是直接读出音节。拼读带声调的音节,这里可选用张庆老师向我们介绍的三种教法: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韵母定调法来指导学生。在按顺序读准音节四声的基础上,再打乱顺序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要领。
(三)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也是教学要求之一
汉语拼音四线格分上、中、下格。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示范书写时,要结合书中的笔顺图示告诉学生字母的笔顺。学生描红或临写时,教师要耐心、细致的指导。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教师除了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外,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解决,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b、p、q、g这四个字母,都是由“l”和一个半圆组成,怎么区分?学生有的剪出部件,不断变化组合方式来辨认;有的编成儿歌“右下半圆bbb, 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左上半圆qqq;有的找周围与字母相像的事物来记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不会厌烦,而且越学越有味。
总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第四篇: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第一,读书本身的价值。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近代思想的三次革命都是犹太人创造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
第二,读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华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在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工作环境也会更加温馨。
第三,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现在的应试教育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
第四,读书对于教育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在学校中,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三、课题研究纲要
(一)营造书香校园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
2、营造校园“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
3、图书馆购置新书,阅览室建置。
4、营造班级文化,每个班级设立读书展板。“班级之星”、“读书成长记录”、“好书介绍”、“教师寄语”。
(二)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1、读书手抄报评比活动。
2、读书征文、演讲活动。
3、开展阅读指导课。
(三)诵读中华经典。
(四)教师读书会。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环境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建设,有利
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力量是巨大的。书香校园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师生构建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孩子们记忆力最佳的时代,构建一个耳濡目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读书氛围,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文章,烂熟于胸,将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这种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光明”文化,能深入到每一位“光明”人的骨髓,从光明南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有内涵的人。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研究法、实验法、活动法等。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还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经费的开支。但是如何真正的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可能还存在不足。
六、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预期目标和结果:
1、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读书成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2、师生通过摘抄、读后心得体会以及手抄报,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超越自我。
3、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诵读中华经典,、读书特色活动、师生共写随笔”四大行动,凝聚提炼健康、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
4、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经常进行读书征文、读书演讲活动,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
5、精心布置充满童趣,别具一格,环境幽雅的阅览室,设置“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让学生一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创新之处:
1、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2、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
序号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征文 论文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读书文集 论文集 负责人 李洁 王丽莎 李洁 研究阶段 2006-5 2007-3 2006-5 2007-9 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 读书征文 师生童谣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随笔集 读书文集 童谣集 负责人 李洁 李洁 王丽莎 王丽莎
经典诵读案例 活动集锦 案例集 影像光盘 李连波 李连波、魏红舟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王玉梅
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
魏红舟
1、配合班主任营造班级文化,做好“书香班级”评比工作。
2、收集每月各班手抄报及教师、学生的读书随笔,择优在校园中展示,整理成册。
3、校园图书馆、阅览室的阅读,建设工作。
李连波
1、组织“诵读中华经典”活动,相关资料整理成册。
2、收集课题活动中的图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册、成片。
王丽莎
1、组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种竞赛与交流。
2、组织课题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记录。
李洁
1、收集有关论文及文献简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与结题奠定基础。
2、组织课题成员的交流与研究,做好记录。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本课题负责人是我校管理经验丰富的市级名校长。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有本校的读书会会长,有教授“诵读经典”特色的语文教师,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特色项目,每班投入大量的经费建置经典班级。
3、作为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
4、学校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保证经费的开支。
5、我们有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与队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九、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
① 确立研究主题,以及课题申报工作。
② 制定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2、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8年4月)
① 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②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③ 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汇总本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读书录入:木车水责任编辑:木车水
第五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课题来源:中高中英语教研组 3.课题研究类型:理论与应用研究 4.课题负责人:高中英语教研组### 5.研究时间:200@年3月至2012年8月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词汇量大,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及部分教师未更新教育理念,违背教材编写意图和宗旨,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面面俱到,致使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而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不肯学、不肯读、不肯记,久而久之,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英语学习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勿庸置疑,词汇关过不了,对语句的理解记忆就会很吃力,更不用说文章阅读和语法理解。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缓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
目前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第一,以单独背词汇书来代替常规的英语语言学习 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中尤为明显,妄图通过追逐词汇量,借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词汇学习需要的是音、形、意的统一与结合,只有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和意联系起来,或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音和意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意模式联系。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记忆单词的捷径取得英语学习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第二, 对词汇过于重视, 用过多的时间反复讲解词汇,个别词语讲解过多过深。有的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一味的扩展词汇,求深求全便成了他们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忽视词汇教学,完全依赖学生自学。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现在英语高考中取消了单词拼写这一题目,更多注重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理解题和应用题在试题中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习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的词汇如此浩瀚,一个人想用一生的时间来记住所有的词汇也是不可能的.可见,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师适时,适量,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对学生而言又是多么的重要。所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更轻松,老师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
1、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这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针对高考,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主要讲授哪些词汇?
2、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这是研究“教师怎么教?”的问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行之有效?
3、高中英语词汇学习及记忆方法:这是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高中生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方法有哪些?怎样记单词效果比较好?
四、研究的方法及要求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在理论方面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词汇学习及记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从中获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构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依据。
2、对教师的词汇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词汇学习及记忆方法进行课堂应用的研究。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效果。某种词汇教学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应用及验证,才能分出优劣、决定好坏。课题组要求每位参研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用各种词汇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记单词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课题级计划让两位教师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示范教学,以便对各种词汇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构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模式。我们计划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英语单词竞赛,来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并检验其词汇学习的效果。
3、以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教师及学生为研究对象,把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的高中班级分为实验班与对比班来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研究手段,通过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教师英语词汇的教法及学生英语词汇的学法的调查、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上网搜寻相关信息、进行课堂教学验证(上观摩课)、组织英语单词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召开研讨会,并通过实践与总结等方式,找出适合我校及同类学校高中生的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方法。
五、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学习有关文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成立课题小组、筹集经费、拟定方案、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具体活动:
1、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现状调查:2009年5月
2、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方法现状调查:2009年5月
(二)、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1年2月):将本课题各项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位教师,搜集资料、研究理论、构建模式、实践验证、教学展示、分析评价。具体活动:
1、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讨会:2009年9月开始,每学期至少三次。
2、高中生英语单词竞赛:2009年9月开始,每学期一次。
3、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观摩课1及评课分析1:2011年4月
4、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观摩课2及评课分析2:2011年5月
(三)、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2年8月)
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四)、推广阶段(2012年9月及以后):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收集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六、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工作。并负责现代多媒体模式下英语词汇的记忆手段及方法。
&&&和***:收集整理资料、信息,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课堂验证,主要负责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收集整理资料、信息,主要负责高中生英语词汇的学习及记忆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负责进行英语单词竞赛的设计及组织活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
200#年3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词汇量大,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及部分教师未更新教育理念,违背教材编写意图和宗旨,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面面俱到,致使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而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不肯学、不肯读、不肯记,久而久之,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英语学习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勿庸置疑,词汇关过不了,对语句的理解记忆就会很吃力,更不用说文章阅读和语法理解。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缓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
目前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第一,以单独背词汇书来代替常规的英语语言学习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中尤为明显,妄图通过追逐词汇量,借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词汇学习需要的是音、形、意的统一与结合,只有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和意联系起来,或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音和意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意模式联系。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记忆单词的捷径取得英语学习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第二, 对词汇过于重视, 用过多的时间反复讲解词汇,个别词语讲解过多过深。有的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一味的扩展词汇,求深求全便成了他们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忽视词汇教学,完全依赖学生自学。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现在英语高考中取消了单词拼写这一题目,更多注重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理解题和应用题在试题中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习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的词汇如此浩瀚,一个人想用一生的时间来记住所有的词汇也是不可能的.可见,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师适时,适量,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对学生而言又是多么的重要。所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更轻松,老师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目的,我们提出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是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又包括“学”。因此,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是基于教和学两方面的研究,既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又要研究“学生怎样学?”,还要研究“学什么?”的问题。即,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高中英语词汇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研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高中英语词汇学习及记忆方法》等子课题,从中获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构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依据。
2、实践意义:要掌握英语必须学会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无论采用哪种英语教材、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英语词汇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抱怨最多的就是英语单词难读、难记、难写,记住了又容易忘记,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方法,总结英语词汇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大量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记忆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必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点集中在语用、语篇、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研究等方面,而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的三大要素的地位似乎日趋下降。而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许多学生都遇到“过不了词汇关”这一问题。与本课题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似乎比较广泛和深入,但主要都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缺乏教学实践和效果的验证,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是把词汇的教和学分开来进行研究的,这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和掌握,对实际教学缺乏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本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内容:这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针对高考,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主要讲授哪些词汇?
2、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这是研究“教师怎么教?”的问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行之有效?
3、高中英语词汇学习及记忆方法:这是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高中生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方法有哪些?怎样记单词效果比较好?
六、实施范围及周期
该课题研究先在本校高中各年级进行,然后推广到全县其它学校的高中年级,实验周期为四年。
七、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问卷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问卷调查、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网上交流、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学习有关文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成立课题小组、筹集经费、拟定方案、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
2、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1年2月):将本课题各项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位教师,搜集资料、研究理论、构建模式、实践验证、教学展示、分析评价。
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2年8月)
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4、推广阶段(2012年9月及以后):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收集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九、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 课题主研人员:
十、经费及设施设备
本课题研究预计经费伍仟元;设备:计算机5台、资料室一间、图书数百册。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