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时间:2019-05-15 01: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有许多好处,但费时费力,往往一课时的内容要两三课时才完成,影响教学进度。如何处理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提高课堂效益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的后续研究中须关注的一个重点。

第二篇: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微信: offcngkzx

第三篇: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随机分组:这是分组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所谓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常在比赛,游戏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简单,又迅速;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 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2)同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 相同.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 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缺点是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 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 最好能给学生解释一下实施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因, 以免体能和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产生 自卑感和降低学习的信心,技能好的学生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3)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各组之间 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不大, 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 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岁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

第四篇: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早期的个别教学到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再到以今天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它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活动的进步而变化发展的。

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而在苏联和我国的教学论中,教学组织形式则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研究范畴。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学生在原有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工业革命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提高,个别教学因为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工业革命和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说,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

发展。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三)课的研究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一直经历着变化发展,上述班、课、时的特征也是一开始就具备了,但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正如国内学者有的指出的,在夸美纽斯时期,主要是将学生编成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即突出“班”的特征;在赫尔巴特那里,从他的统觉论出发,提出教学是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课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尚未明确提出

课的类型和结构的问题。

在“课”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来自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他们提出了课的类型,并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他们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课的类型及其结构的理论,对中国的小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极为深刻和长久的影响。不仅是在职前的师范教育必须让教师掌握的,而且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课的类型是否明确,课的结构是否完整,成为教师教学工作合格与否及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这种状况,一方面,对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进行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与其他形式的比较对照,也产生了使教学活动程式化的不良影响,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带

来了为类型而类型、为结构而结构的问题。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

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因为班级授课制具有这样一些突出的优点,尽管它不断受到批评,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仍然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而且许多改革实际上是对于班

级授课制的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

以保证。

由于班级授课制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对其进行改革。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这些探索又相当集中地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而展开,人们一直在努力,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

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类型: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以此类推。就一般情况而言,A组和D组人数都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在B、C两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合流运动(mainstream)后,弱智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许多学校的E组实际是这些学生。还有

一些学校只有两个或三个等级。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

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分层教学的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通常由4~6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由于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各小组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竞争。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与互补,又有利于各小组成员之间互助性合作活动的开展,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认知、社会交往、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提

高。

2.设立小组目标

学习目标为小组而不是个人设立。这样,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学偏重竞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合理的组内互教互助、组际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对于小组目标,全体小组成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达到目标。学习不再是自己个人的事。因此,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会去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尽量使所在小组不因自己的失败而被拖后腿。这样,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的积极、相互依赖关系。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与小组目标的设立相互联系,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在小组奖励面前,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保证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评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大家输或大家赢。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

小组合作,促进成员争取小组目标的实现。

4.个人责任的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成效的大小与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在两方面确保责任到个人。

(1)通过将小组任务分解到个人,或全班任务先分解到小组,再分解到个人的方法,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承担小组任务中的特定部分,一个人完不成承担的任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功,也会对小组或全班

完成任务带来不利影响。

(2)在单元检查、小测验和竞赛中,不再允许依靠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来证明个人掌握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每个组员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测验。统计小组总体成绩之前要先计算个人成绩。

5.均等的成功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要自己努力,有同伴之间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很好,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个体提高分”(个体本次测验的分数比上次测验高出来的分数)的计分方式。这种方式保证小组所有成员无论成绩优劣都有成功机会,比自己以前进步,在自己过去基础上比较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这样,不仅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为团体做贡献,成绩差的学生也同样可以

(三)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的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的增加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

在多数实行小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在小学阶段尤其普遍,甚至在一些班额仍然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在小学也是教师包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具有合格学历的小学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教师包班,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提供了分科任教所无法比拟的便利,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造了分科任教条件下难以获得的充分条件。有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先后将班级授课制改为小班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发展所做的选择。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正副班长、班委、组长等相对固定的角色,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锻炼,也使每个学

生有机会获得不同的体验。

目前国内的小班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只是缩小了班级规模。随着这一改革的深化,上述问题都应当逐步地加以解决,否则,改革的效果将是有限的。

第五篇: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按一定要求交往的方式。受体育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按教学对象的构成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如电视、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课外作业)两种。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其课的类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是在教室里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实践课是在操场上(或体育活动室里)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况,开设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班级教学

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师按照学校对各年级学生编定的教学班,依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体育教学。复式教学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体育教师在同一教室(或场地)内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交替的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主要适用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教师少的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体育课

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一定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一般包括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准备部分

体育课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任务是把学生迅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愉快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并通过身体活动,克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惰性,使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促进身体发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基本部分

体育课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课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其任务是学习新教材,复习已学过的主要教材。通过学习和复习,使学生掌握、提高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有关教材,以及结合具体条件选定的辅助或诱导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等。结束部分

体育课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简要地进行课的小结,布置课外作业。结束部分的内容,应根据最后一个基本教材的性质,选择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体育课类型

指根据体育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可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种。通常所讲的体育课,主要指体育实践课。对体育实践课可根据不同标准再进行划分。各级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开设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根据每次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又可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五种类型。有些高等学校除开设一、二年级的体育必修课外,还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普通体育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对体育基础、健康状况都一般的学生开设的课。其教学内容以教育部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依据,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全面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专项体育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为身体发展和体育基础都较好,而且对某一专项运动有一定爱好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这种类型的体育课是在全面身体锻炼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专门性教学与训练,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提高其运动成绩。在高等学校已普遍开设,部分有条件的高中也设这种体育课。体育保健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为身体比较弱或有某种疾病、身体某部分器官有缺陷的学生开设的课。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上课时间、教学分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并经常与医务部门联系,随时了解、分析学生健康状况,根据身体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这种课通常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学开设。体育理论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卫生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等内容的课。体育实践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指在运动场上(或体育馆、健身房)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它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体育引导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为使学生明确某一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内容等而进行的课。一般在新生入学或开学的第一次课安排体育引导课。教师在课内要讲述本学期或本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标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项目及有关规章制度等。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讲授部分体育知识或适当地安排身体练习等。体育新授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以学习新教材为主的课。为了使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应使学生对新教材形成正确的、完整的概念;教师必须遵循动作形成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善于正确地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各种教学步骤;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并着重解决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要有适当的重复次数与运动负荷。体育复习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以复习旧教材为主的课。通常安排在开学初、学期末、考核前以及学完某一单项教材之后。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教材,而是要逐步提高动作的质量和达标成绩。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教材的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来实现;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异,教师应在集体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区别对待;注意精讲多练,合理加大课的运动负荷,增加练习次数和练习密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增强体质。体育考核课

体育课类型之一。以检查学生成绩为主的课。通常安排在一些主要教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或一学期结束之前。考核的结果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是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之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考核的目的、要求和标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安全措施,防止伤害事故。考核课除安排考核项目的测验外,还可适当安排复习教材内容,以使学生巩固动作技术,促进身体发展。

下载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

    小班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有效落实

    小班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有效落实 小班化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教育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先进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是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

    小学一年级体育有效教学探讨

    小学一年级体育有效教学探讨 【内容提要】:要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就要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现状,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以灵活多变的教......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体育“教”与“玩”结合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在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常见的考点,考查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客观题形式,同时也有考查主观题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考过......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采用合理的......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即完成待定的教学任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