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

时间:2019-05-15 01: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

第一篇: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

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趋势,重塑了金融学教学的基础,对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出了见解。文章认为,金融教学改革应该与科技金融背景紧密结合,要注重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定位,强化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课程实践,并且强调理论要与实践并重。

【关键词】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基础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学的教学基础

科技和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是保障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要素,在此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学、金融教学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行为金融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完善,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系统的理论依据。行为金融学从心态和情绪的角度解读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可能存在下面四种心态和情绪:过度自信、趋利避害、从众心理以及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这些心态是普遍存在的,在投资者面对投资决策过程中有一定的共性,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由于决策由心理和情绪影响,因此投资者的决策变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且形成过程与整个决策过程密切相关;其次,与此相对投资者的适应性强,对于不同的决策环境能够迅速适应,对决策性质能够较准确判断且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及方法;再次,基于心理和情绪的影响结果,投资者的决策结果和过程更倾向于选择最满意的决策,而未必是最优的决策。总之,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与情绪状况对其决策有重要影响,较高的相关性决定了投资者不再是纯理性的个体,也不能依靠单纯的数量化和数学模型来定义和预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这是行为金融学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信息在上市公司、投资者、理性投资者以及非理性投资者中的掌握情况和匹配情况难以对称。因此,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如何获取收益、获取收益的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往金融学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最看重数学和经济学,而并不重视其他科技或学科的相关支撑。行为金融学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学,其重视科技支撑,表现在行为金融学还要求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生物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行为金融学更加“人本化”,重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收到的情绪影响,不赞成化复杂为简单的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由于单纯依靠数理模型很难清除描述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和情绪因素,因此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需要融合进对决策者的行为分析中,借助这些相关知识,在计算机的模拟下分析投资者的决策活动,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更为符合。

我国高校金融教学目前仍然以传统金融学为基础,重视经济学和数学教学,较为忽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本化”重要性的提高逐渐暴露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缺陷,加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市场难以像70 年代那样能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提供有效经验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金融教学亟需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契合,推进金融教学像科技化的方向改革,有利于金融人才的后续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

二、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通过计算机等科技与传统金融学的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学更加灵活,技术化和实证化的契合使金融学发展日趋完善,除了社会科学,也具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属性。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许多金融问题显得不再复杂,这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不再单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当前金融业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有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信息分析处理、外语使用、市场调研分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同时,金融学不断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融合,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日益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这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应是复合型的。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金融人才掌握多样化得知识,其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尤为重要,在金融人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特别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会推动金融学的发展,完善金融运作模式,衍生出诸如电子交易和支付、e金融、远程贸易等内容。金融学的科技化发展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国高校在针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人才掌握传统的金融学学科知识,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要关注培养其他相关科技知识和技术,培养技能化的金融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技、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对于金融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进行制度和内容上的革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我国高校在定位上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于培养金融人才有全新的规划,注重国内外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体现科技化的培养理念,对于过去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辨证地扬弃。当今经济社会形势下,国内外需要更加复合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金融人才基础理论的培养,继续加强传统经济学和数学基本功的锻炼,还要重视金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关知识理论的拓展,实现金融人才符合全球视角,具有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可以适应金融或与金融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熟知金融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精通金融学的相关技能;还对与金融业有关的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行为学、经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金融外语等学科与金融交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基本功扎实,可以对具体金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解决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创新金融教学,转变教学理念与培养侧重点,从之前的教学侧重金融理论,转变为理论和实际技能并重;从之前的专业知识型人才转向为全方位、多学科的复合型通才。遵循金融学最新理论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的需要设置更多地反映微观金融的课程,如公司金融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等组织金融类学生进行学习。

其次,我国高校除了要注重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强化对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和学科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法律尤其是经济法、心理学、计算机和网络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培养,当前这些学科都与金融学存在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强化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朝着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方向迈进。此外,高等院校也需要不断引进国外金融学的先进课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本国的金融学科建设体系。此外,不仅是理论方面,高校对于金融人才在实践方面的培养夜莺重视和加强,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现代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高要求,因此开展相关实践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亦是高校金融教学的侧重点。现代金融学的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的,由于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业务操作众多并且十分专业,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高等院校可以成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联网构建金融教学和实习的平台,并且引进最新的技术与应用软件,完善实验室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现实金融信息保持同步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培养金融领域的学生,通过业务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习得的理论知识,熟悉专业技能,形成对相关业务的敏感度,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可以发现,高等院校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穆琳.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2,(11):240-241.[2]王大伟,李兴志.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3,(1):44-45.[3]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125-127.[4]石凤波,郭忠金.银行流程分类框架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11):123-127.[5]张燕,路文杰.基于同业竞争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13-17.作者简介

吴思(1988-)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福建江夏学院。

第二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2003.

[3]杨淑欣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第三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第四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1-2-17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

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2003.

[3]杨淑欣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第五篇: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日 期: 2006-1-26

来 源: 教育部

课题名称: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课题级别:青年专项

课题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负责人:顾建民 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要成员:董小燕 王素文 叶民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既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一般人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同时需要培养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发挥带动作用。选拔和培养一批批科技拔尖人才,对于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和国家创新实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可谓重大而深远。培养科技拔尖人才,首先要认识科技拔尖人才,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素质结构,以及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之成长的关系,据以反思大学教育,革新大学教育,使大学教育更自觉地为未来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和涌现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1)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与素质结构研究。其包括:辩识科技拔尖人才的概念、特征和类型,探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和阶段模式,分析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因素,以及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成长之关系。此处,对科技拔尖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总体架构和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形成关键期进行验证。

(2)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研究。这部分着重探讨面向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评述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实践,尤其是理工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探求大学创新教育、英才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策略。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辅以调查法、比较法和案例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探讨了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和成长因素,认为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中,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是连系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大学教育在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正向程度取决于大学所组织的活动及所创设的环境。

——分析了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发现科技拔尖人才不仅普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很强的创新能力,而且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特别是他们强烈的事业心、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论述了创新教育理念,介绍了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实践,阐述了“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创新的价值取向;重建培养模式,落实创新的培养措施;改善教育环境,形成创新的教育合力”的教育创新思路与策略。结合浙江大学英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就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本研究认为,教育具有创新品质和压抑创新品质的双重力量,为使教育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品质的正面力量,须实施创新教育,进行教育创新;对于超常的优异学生,应当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实施特殊培养,以利于多出拔尖人才。

——鉴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本课题专门就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这一主题作了系统研究。基于对创新活动的基本认识,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涵盖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要素的创新品质概念,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既要重视认知因素,还要重视情意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更要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效聚合。据此,主张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以此整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从而为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实施研究创新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建构了由目标与任务、途径与方式、阶段与学科三维组成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基本模式,并从观念、制度、管理、途径、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健全教育制度、完善科学管理、改革课程教学、加强科研活动、营造创新环境”等实践建议。从而有助于理清研究生创新教育思路,指导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

四、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主要以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教育为对象,但其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高校,其他科类的教育改革。

本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若干篇论文发表后被有关报刊转载或被有关论著引用,两篇从不同角度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也有较高的质量。本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并重,因而其理论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推进大学创新教育、英才教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有现实指导意义。迄今,若干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并渗透到本校学科建设、英才教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实践。由本课题组成员参与设计的多种英才教育形式在本校施行,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反映。并为兄弟院校所借鉴等等。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1、21世纪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研究和改革建议,报告,27,000字

2、跨世纪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报告,23,000字

3、知识经济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5,100字,《知识经济与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大学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之成长,论文,6,000字,《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5、大学超常教育中优异学生的界定、识别与选拔,论文,3,000字,《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专辑

6、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论文,2,5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7、大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论文,7,6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11月转载

8、国内外大学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与基本走向,论文,7,700字,《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论文,4,500字,《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人民报刊复印(教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10、发达国家工程设计发展的新趋势,论文,5,000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

年第3期

11、美国工程教育改革新动向,论文,6,800字,《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高教文摘》1997年第3-4期择要转载

12、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论文,3,600字,《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13、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应用,论文,6,300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10期。

14、大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品质、论文,4,300字,《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7期。

六、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也好,英才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好,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与环境全方位息息相关的事物,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伴随社会发展有做不完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本课题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进行了初步的、粗线条式的探讨。因而,这一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今后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大学教育在科技拔尖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科技拔尖人才的素质结构与大学培养目标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整合大学教育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面向创新品质培养整合式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如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学位论文的风险选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制度保障)等等,均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下载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溧水县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溧水县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试行)》和县相关文件精神,制......

    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策略论文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严......

    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来源:论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潘天翠 2010-1-2 12:56:45 网友评论 条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本文 ※我要投稿!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今年8......

    关键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企业培训开发体系的构成; ● 正确看待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系; ● 理解人才培训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 掌握企业培训开发......

    关键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测试成绩:8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企业的培训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 √ A制度体系 B监管体系 C内容体系 D方法体系 正确答案: B 2. 企业管理者要舍得为培......

    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2006-12-26 10:32:57古代《管子·权修》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的,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