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2006-12-26 10:32:57
古代《管子·权修》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的,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的,培育人才是为长远的将来打算的。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必须提前准备。古人明白的道理,现代社会的人们自然更清楚。本讲主要谈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一、物流人才培养教育的紧迫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培养出一个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提前打算,从长计议,“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目前我国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人,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10万人,而我国目前急需的专业物流人才至少50万人,2010年以后,至少也需二三十万物流高级人才。
2002年,当许多城市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急于上大型物流项目时却突然发现,能真正胜任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实在太少了。既懂物流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物流管理,又具有一定物流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寻觅。物流综合管理、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操作人才,城市物流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流程再造、供应链物流结构分析人才以及能把储存、运输、装卸搬运、包装、货代、通关、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项工作融合到现代物流中去的人才,更是大浪淘金。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物流人才匮乏的矛盾愈发凸现,不仅国内企业招聘物流人才困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招聘物流人才也很难。2002年各大城市的人才招聘会上,物流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热点,有的企业开出30万人民币年薪的高价招聘物流经理;在某城市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精通英语、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在进场的40 000人中,符合应聘条件的不足百人;某高校在社会上招聘物流讲师,700个应聘者中,只有一人从事过与物流有关的工作。目前,政府机关、行业团体、科研单位急需物流专业人才;制造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专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通讯企业、IT企业等也急需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人才紧缺现象,不仅反应出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明显地提示我们培养物流人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因此,为了尽快疏通这一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重视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十分必要。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教育的形式与做法
人才培养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类。学历教育是在学校里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方法,侧重基础性和知识性;非学历教育一般由社会团体、研究及企事业单位、咨询机构承担,以培训、讲座、研修等形式进行。学历教育面向在校生,主要是完成学业,学习课程系统性较强,学习时间较长;非学历教育面向在职人员,侧重人员的培养训练,重点放在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职级晋升等。
1、学历教育
1980年,北京经济学院王之泰教授第一个把物流概念带入大学课堂;1984年,北方交通大学材料技术供应专业改为物资管理专业,同年,全国第一个把硕士培养方向改为物流管理工程方向;1985年,北京科技大学吴清一教授、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润涛研究员开始辅导物流研究生;1993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北京工商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北京科技大学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陆续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修改本科专业目录,将500多个专业压缩到不足250个,“物流管理”专业被并到“市场营销”专业中去;2001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后,会长陆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十分关注此事,同年8月,该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并向教育部提交了“恢复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议”。教育部很快就批准北京物资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后勤学院也分别向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申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2002年,已有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
资学院、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长安大学、四川工业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等40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大约有60所重点高校招收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些重点高校的MBA、EMBA培养计划中也增加了物流管理方向教学课程。
2002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又在大连海事大学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参会高校达40多所,比第一届会议增加了25%,说明高校对物流人才教育的极大关注和高涨热情。2002年11月,教育部在北方交通大学举办了“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有200多所大专院校,教师人数达300多名。目前,又有许多院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都在新增或准备新设物流专业课程,全国已出现了热气腾腾的物流教育新局面。据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物流学者何明珂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飞估计,2002年我国物流本科生人数有2000人,硕士研究生5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加上专科和高职学生400人,合计约有3000人规模。正规物流课程教育(以讲课一门或一门以上2学分物流专业课程为标准)的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0 000人左右。
2、非学历教育
这里讲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指的是物流职业教育。由于近几年物流“热”持续升温,物流业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各企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由于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就业求职难的情况下,2002年却出现了一些高校三年级的物流专业在校生被预订一空的现象。据权威人士讲,我国企业有1 000万家,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的企业还不到10 000家。北京有物流企业15~20万家,有20万左右的物流人才缺口,而一个高校每年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仅有几百名,离实际需求相差太远。所以从2001年起,社会办学、各种企事业单位开办的长、短期物流培训班、讲座如火如荼,越办越“火”。这些物流职业教育,有的面向高层次物流管理决策者或综合规划设计高职人员,有的面向企业部门经理,也有的面向现场作业管理人员。在培训内容方面,有侧重第三方物流的,有侧重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有侧重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也有侧重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各物流环节的,还有侧重供应链和物流成本的。各类培
训活动的组织者,有的是国家级学会、协会、联合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有的是正规高校或职业中专,有的是有一定名望的研究院、所或杂志社等媒体,也有的是顾问咨询机构。人们已明显地感觉到物流教育正越来越被重视。
国家级物流行业团体,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交通企业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民用航空协会、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中国船舶代理协会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培训物流专业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多次呼吁“加快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他认为21世纪是我国物流业大发展的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要把物流人才培养和教育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抓。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制订物流人才培养计划。他还建议建立多层次物流高等教育体系,强化物流职业教育,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物流人才培养教育要产、学、研相结合。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纷纷启动物流证书培训工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已于2003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写培训教程。该标准规定,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分为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三个等级。
各地开办各种物流培训班的做法各具特色,一般都请知名教授、专家和企业决策者授课,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外国专家备受青睐。有些网站也在开办物流课程,企业请专家教授开办讲座或举行报告会的做法也屡见不鲜。
三、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教育简况?
在物流成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的新经济形势下,国外的物流专业人才享有很高地位和待遇,物流职业再也不是过去传统的概念。根据《200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记载,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了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被调查者有硕士学位,22%的被调查者有正式从业资格证书。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陆续开展物流教育,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料和规定程序。据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的资料,1997年,美国、欧洲、亚洲国家和地区合计有180多所高校开展物流教学。2000年5月,欧洲物流协会在雅典召开的“2000年物流教育工作者会议”上,欧盟各国物流专家发布了对欧洲物流教育的调查结果,欧洲当时已有87所大学开设物流课程,其中约1/3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商学院、卡迪夫商学院、法国的波尔多商学院、德国的科隆大学、多德蒙特大学、意大利的波哥尼大学、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丹麦的哥本哈根商学院、荷兰的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大学、希腊的雅典潘廷大学等都在开展世界顶级的物流研究。美国约有50所大学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课程。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迈哈密大学等高校都十分重视物流人才培养教育。日本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等也设有物流管理专业。日本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如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都非常重视物流人才教育,并为我国提供过物流人才培训机会。日本最权威的物流团体——社团法人日本物流系统协会,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办“物流管理士”、“国际物流管理士”等资格培训班、研修班,三十多年来,规模越办越大,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培训突出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兼顾,脱产培训与不脱产培训并举,结业后发给资格证书,对学员实际工作很有帮助,非常受学员欢迎。
四、当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都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教育。争相办学,广开渠道是好事,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需要及时纠正,以确保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单位资格审定
因为物流本身还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边缘科学,国际上尚没有对物流学作出统一标准界定,美国、德国、日本等各发达国家之间,在物流的学术研究方面还有若干分歧;我国引进物流概念不仅时间短,渠道也大相径庭。所以,国家应联合相关行业团体,研究制定一个物
流人才培养教育标准,根据这个标准筛选一些大专院校、团体、研究单位作为物流人才培养教育的指定单位,统一管理、统一布置、统一课程、统一考试标准。凡不具备物流人才培养教育资格的单位一律不准办学。这样,既可保证教学的质量,又可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搅乱市场。
2、加强物流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全国应该统一。可是现在我国使用的物流教材版本很多,有美国式、日本式、英国式、德国式,五花八门,很不正规。而且相互间还存在矛盾,有些教材本身有严重的观点错误;有些教材内容与物流“风马牛不相及”;也有些培训课程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物流人才培养教育如初始阶段就各行其事,杂乱无章,以后就更难以规范。国家权威机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编写标准教学大纲和标准教材,全国统一使用。这种教材要准确、适用、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既吸收国外精华,又符合我国国情。
3、物流人才培养要有计划、分层次
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物流人才培养不仅是为了满足目前需要,还要兼顾长远利益。国家应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这项工作。搞规划是一种战略措施,一定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前景等情况对物流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再根据分析预测结果制订物流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只有有计划地推进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才能避免短期行为,少走弯路。同时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分层次地进行。学历教育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分,非学历教育也应分高、中、低层次。还应按照培训对象划分业务种类。这样,学员可各得其所,事半功倍,较快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
第二篇: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2007-02-10 16:47:38
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上海在迈向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世界航运中心进程中获得足够的智力支撑的必要途径。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政府将物流人才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在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在量的积累方面成绩辉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则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横向比较和思考,就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关于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划
分
对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科学划分,关系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和物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方法,虽然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缺陷。为此,笔者提出“系列划分法”,即按照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物流人才划分为三个系列,而每个系列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1、物流技师系列
物流技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单项或少数几项技能的操作,属于单一型人才,如仓储员、理货员、叉车员、运输调度员、报关员、货代员、领航员等,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2、物流工程师系列
物流工程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运用软、硬科学知识从事物流系统规划和工程设计,主要涉及有形的物流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
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3、物流管理师系列
物流管理师系列人才精通经济管理、熟悉物流技术,负责对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
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看,上述三个系列的人才培养在上海市都已获得一定的程度发展。但从目前上海市与中央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发的物流人才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系列已经成为鉴定目录中的正式项目,而第二个系列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二、上海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格局及成效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工程以来,物流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物流人才每年都被列入上海市紧缺人才或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并
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市形成了院校培养、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并存互补的多元化培养格局,有近十万名物流及相关专业学习者和数千家物流企业直接从中受益。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以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见习、实习为辅。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以考证培训为主,研修式培训为辅。企业对内部物流人才的培训,则以岗位现场操作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格局的形成,大大缓解了本地区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为上海建设现代化航运物流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不足之处:
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现有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
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业内人士统计,上海现有专业物流公司6000多家,加上电子商务、大型超市等需要相关物流人才的企业共计达40万家。到2010年上海市航运物流人才需求达到30万人,人才缺口近8万人。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上,上海市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力度。
2、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上海市各高校及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热情很高,但多数院校和机构的培养条件不尽人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物流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的特性,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但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可谓差强人意。“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知识的应用性短腿;“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因此,师资的缺乏,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的缺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多数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是由其所服务的企业提供培训费,往往以短期培训居多。这样的培训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许多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提升缓慢。
4、整个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学历高,能力低;证书多,经验少;追求短期效果,忽视长
期积累。
(三)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
1、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4820、16931和2764;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130、15467和1801。同期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01、1695和218。
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香港各大专院校纷纷为有志加盟物流产业的年轻人开设物流货运研究生和本科全日制等课程,每年有500个左右的名额。
2、非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目前,上海市的物流培训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启动的物流证书培训;二
是物流短期培训和研讨。上海市现代物流紧缺人才培训考试报名者,学历程度多在大专以上,有少量三校生;报名者年龄大多为20-35岁,20-30岁之间最为集中,也有少数“4050”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常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为提升在职人员技能水平,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物流产业,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技能提升计划”及“持续教育基金”,大力资助现职货运从业人员及有意入行人士接受训练。
除此之外,香港各大学和社会机构还推出90多项业余物流专门课程教育。
3、对物流人才内涵理解的比较
由于香港尚未对物流产业人才有正式的界定,本文中有关香港物流产业人才主要指香港物流从业人员中经理级和主任级的两部分人员。
香港物流产业经理和主任级人才的所需技能分别为:
物流经理:业务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自动化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
顾客服务及关系、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督导管理;质量控制。
物流主任:督导管理;仓储及存货控制;供应链;顾客服务及关系;流程分析。
上海的物流产业人才按国家和上海市的统计口径,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物流从业人员。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物流人才的紧缺性,也容易使人们片面追求物流人才的学历和职称。
4、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
尽管上海有关物流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远远超过香港,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其与企业所要求的尚有很大的距离。有专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香港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要低于上海同行,然而,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的教育水平的比较不能光看名义学位的高低,还需了解学位或文凭所包含的实力如何。例如香港高中文化程度的物流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也许要高过大陆大
专文化程度物流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香港地区对物流人才的培训非常讲究实用和实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上海各高校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物流培训为数可观,但培训课目涵盖过广。这些培训教育往往概念介绍或引进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最新进展谈论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十分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但在许多方面上海应该向香港学习。比如,上海应学习香港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精神,遵循物流人才成长规律,彻底去掉浮躁之风,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和认识这些趋势,对于革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物流教育理念现代化趋势
传统的人才观将人才的能力局限于认知、操作等少数几项能力。根据现代人才观,人才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物流人才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未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物流人才培养多层次化趋势
物流既是一个行业,同时又物流存在于众多不同的行业之中,每一个行业中又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物流工作岗位。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就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界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
3、物流教学内容实用化、综合化趋势
物流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只掌握物流理论,不熟悉物流工作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物流教学内容的实用化、综合化。这就要求物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重基础,又重实用,实现物流人才知识技能的博与专的有机结合
4、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
物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物流工作者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节约生产经营的成本,使同样成本的资源比过去带来更多的有效产出和利润。也就是说,物流知识的创新、扩散和运用带来的更高的生产力,是“第三利润”得以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要求物流教育界加强对科
技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根据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建和持续完善物流学科体系
物流学科体系建设是系统化地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许多国家或地区之所以拥有物流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因为它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拥有先进的物流学科体系。上海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人才,就必须以战略眼光重建物流学科体系,并将物流学科体系的完善制度化、长期化。
(二)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战略中的优先工程。
物流师资质量是决定物流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力量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许多从事
物流教学的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变而来的,既没有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物流学科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种局面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因此,建议市政府以及市物流相关行业协会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工程中的优先工程。其中,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从国内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师资,充实物流师资队伍。第二,建立物流教师进修与实践制度。在引进高质量物流师资及建立物流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市广大物流教师提供专业进修和参与物流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三)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
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是提高物流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物流教学实用化的必要手段。上海市
在优化物流人才战略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在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下,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以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推动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加速成长。
(四)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物流培训市场。
最近几年来,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的发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为了防止各种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及各种不良风气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事业的损害,市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物流培训市场行为准则和规范,切实保护物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健康发展,为上海市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创
造良好的条件。
(五)建立数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
现代社会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物流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是提高物流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上海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具有开放性、互动力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物流行业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以“组织+活动+网站”的形式,充分整合各种在线和离线的学习资源,建立数个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以持续促进上海市物流人才对物流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水平。
第三篇:经济管理系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负 责 人:习凤
二零一一年四月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以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基本标准,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高效实用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理论教学环节
一、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大学理论教育分成三部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知识:学生应掌握工具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中外语言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和获取方法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等;身心健康知识包括健身知识、身心知识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
2、能力:学生应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和社交能力等;实践能力即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际操作等能力;创新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3、素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意识、专业综合分析素养等。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知识是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只有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学生的身心,并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设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教学课程应尽量做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1、课程内容紧贴市场――实用性
现代物流行业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成,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上的创新行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开设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港口管理”是针对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趋势而设置的。把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瞄准现代化和国际化,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
2、加强实践课程――可操作性
高职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操作性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开设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港口实训、货运代理、零售与连锁等课程,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先进性
案例教学:能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某个基本原理,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仿真实验: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都无法进行的操作性课程,要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去学院合作实训企业进行定点实习。
第二章、实践教学环节
一、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军训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服从上级命令和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
2、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主要由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科学就业观教育系列讲座组成,在每学期的第一周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心态,为学生能够制定自身合理的职业生
涯规划并实施,有效地度过职业教育生涯。
3、专项营销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日后的经营、管理企业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自我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日后在市场竞争养成准确的分析竞争者的习惯而在一轮营销自我结束后,可设置1分钟营销他人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个人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产品的训练。
4、文体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每年一次的大型文体活动包括节目的评审、选择、彩排,背景的设计,活动的宣传,活动计划的制定,各个环节的协调等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最大的积极性来完成各项工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的条件。
5、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
邀请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的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做实习前动员报告。使在校学生意识到未来点点滴滴的收获将用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来交换,从而提醒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等积极的行为面对未来的一切。
6、社会实践
学生的社会实践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专业教师经常不定期地结合下一阶段的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方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对本行业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加自身底蕴。
7、社团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可成立了演讲社,书画社,礼仪社,创业社等社团,并分别开展本社团的活动,社团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能优势,并提高人的总体智能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希望学生能够用自身的行为向社会描述阳光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地战胜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锻炼;用自身的体验感受了父母的艰辛;在最无助的情况下能够挑战自身性格极限,突破自我;对未来的生存积累自信……
二、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情境教学
理论课教师将本课程设计成多个学习情境,必要时又将一个学习情境分解为多个子情境,学生根据工作岗位中的职责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研讨等,学生在情境中,在协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自由地发表的观点,最终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重构,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模拟实训教学
如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进销存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行的训练。
3、实践操作教学
如各类管理软件的操作,驾驶技能的培养等。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认知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知实习能够激发学生对行业最初的感性认识,此外以学生以头脑中现有的知识为根据,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解决方法。
2、目标实习
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亲临现场,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提供物质基础。如在学习物流条码及商品条码的内容时,学生进行上网购物、进入超市或图书馆等地感受各类条码的魅力,加深理解条码在各种环境中的应用。
3、阶段教学实习
在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市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着独自解决问题。例如,在物流与商流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进入服装、医药、家电、图书企业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去了解商品物流与商流的过程,为进入下一个学习领域做了铺垫,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时遭遇了拒绝,部分学生进入企业时受到礼遇,学生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在这个过
程中得到检验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并且明确了自身需要完善的内容。
4、任务实习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安排以解决行业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有助于将本专业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经过岗位的锻炼,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为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综合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顶岗实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并且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
6、毕业综合实习
在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将完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将在岗位上独立完成工作,前期培养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其各种潜力的激发,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为帮助学生创造综合锻炼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可联系一些特点突出的企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经营与管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通过工作岗位得以运用,检验,反思和提高。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职业品质。学生独自决策,或许成功、或许失败,学生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悟管理真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会学生和怎么教”上,所以必须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教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量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篇: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摘要】从物流人才需求量、培养层次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美、日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 教育现状 培养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强劲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人才需求量为30万到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量达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普遍较晚,江浙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始于2001年以后,而且培养的是一些专科学历层次的初级物流人才。至于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到2003年才有高校正式启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上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许多企业为了招揽来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惜开出百万年薪,只是应者了了。据悉,一般大型企业的物流经理的月收入大多也在八千至一万五之间,算得上是“高收入”了,而一般才进入物流行业的初级从业人员因所在岗位、地域、企业性质的不同月收入起点一般在两千左右。据了解,最受企业欢迎的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现阶段,考一个物流证书成了许多欲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掌握现代物流知识,提高求职身价的最佳途径。
二、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无论是才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是一块有利可图的大蛋糕。从2003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国内陆续有数十种物流资格认证粉墨登场。国内最早从事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该协会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主管机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举办物流经理职业认证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并协助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几乎同时,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与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物流经理、物流管理员等系列认证,颇具规模。紧随其后,劳动部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也迅速推广,就连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也迅速进入中国,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认证班。
物流培训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也造成了各种培训考试机构鱼龙混杂,致使如今物流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现阶段国内的物流培训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发证机关不统一,证书的权威性很难让人把握,使培训者难以取舍。另外,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向高校借用师资、联合办学的模式运营,教学方式也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这就很难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模式改革,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万,人才供需显然严重失衡。但目前的人才短缺并不仅仅是总量上的短缺,更表现在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约20万~30万人。
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并未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立新.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 [2] 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
[3]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4] 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第五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能力,能在各类企业或相关部门领域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物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现代物流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基本规格要求为:
1.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掌握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分析、文献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
3.系统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和法规、国际物流相关实务知识;能应用系统管理技术分析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掌握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方法技术,通晓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与实务,了解现代物流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前景;
4.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有较强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物流系统设计;
5.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物流学
四、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系统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仓储运作与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国际物流基础与实务。
五、毕业合格课内总学时、最低毕业学分
课内总学时:2520最低毕业学分:198.5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学位授予
管理学学士
八、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九、英语、计算机不断线教学安排表:附表
二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三
十一、专业教学活动安排表:附表四
十二、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附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