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地图的制作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5
电子地图的制作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章亚洲 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
恰当地选择或制作适合地理课程电子地图资源,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探索电子地图制作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并解决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方法。
关键词 电子地图 地理教学 Mapinfo
Abstract
Appropriately chooses or the manufacture suits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electron map resources, can the very good stimulation student's seeking knowledge desire, train the student to explore the geography knowledge the interest.This article from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reality, the exploration electron map manufacture and its utilizes in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and solution electron map in geography teaching application method.Key Words
Electronic map Geography teaching
Mapinfo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具有在屏幕上动态显示、编辑、查询、检索、分析和决策等功能的新型地图产品即电子地图应运而生。随着其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使用的便捷,它的使用范围和发挥的作用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然而地理教学中的板书,板图,板画要表达的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挂图难以表达出来,现存的电子地图很难找到适合地理教学的需要专题电子地图。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板图,板画往往要浪费宝贵的时间,运用扫描的简单的电子地图又不能很好的表达地理课堂上要学生理解的知识,同时专门为地理教育设计的电子地图资源很少,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制作电子地图适应新的教学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需要。教师恰当地选择或制作适合地理课程电子地图资源,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探索电子地图制作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并解决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方法。
1电子地图的概念
1.1突出电子地图显示特征
电子地图技术是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由于电子地图产品结合了数字制图技术的可视化功能、GIS技术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加上现代电子传播技术的作用。[1]
史瑞芝等在《数字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中认为:电子地图即屏幕地图,是供计算机环境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地图产品,强调地图信息的视觉感受特征。[2]
马耀峰等《地图学原理》认为;电子地图是以数字地图为基础,并以多媒介质显示的数据可视化产品。[3] 1.2电子地图即数字地图
蔡孟裔等在《新编地图学教程》中认为:电子地图,也称数字地图,是地图制作和应用的一个系统,是一种数字化了的地图,电子地图可以存储在数字存储介质上,如磁带、软盘等,地图图形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也可以随时输出打印到纸面上成为普通纸质地图。[4]
王家耀等在《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中认为:数字地图是对现实世界信息的抽象表达,是空间地理数据的集合。数字地图在计算机中表示和存储形式为数据,由坐标位置,属性和一定的数据结构所组成,通过软件的处理和符号化的应用在计算机屏幕上和输出设备上可以再现成色彩鲜艳,符号化的地图,也称屏幕地图或电子地图,它还能够以胶片或其他方式进行输出得到纸质地图。[5]
参考以上定义,结合本文主要为地理教学使用的电子地图实际,本文将电子地图定义为:电子地图是地图数据为基础,对现实世界信息的抽象表达,具有地图的符号化的数据特征,并能实现动态的可视化。
2电子地图制作技术探讨
2.1制作方法 2.1.1数据输入
准备要制作地区纸制地图采用扫描的方法转化成Mapinfo支持的栅格数据格式,扫描时在原图上选择七到
十五个控制点,用经纬仪到实地去将此几点的实际经纬度采回来。2.1.2数据处理
将Mapinfo软件打开,在菜单的“文件”选项中点击“打开”,选择文件类型为“栅格文件”,选择配准。在出来的对话框的地图中,请找出你写纸张型地图上定好经纬度的交叉点的位置,并将数据填入,选择中地球投影,八四坐标,点击OK,关健的第一步完成。
回到软件编缉界面,调整窗口,应该可以看到BMP地图了。请新建一个图层。在菜单“文件”项里,投影和坐标同上。字段设置主要看你存储的信息,信息长,字段相应的应该长些。请将新增加的表(在Mapinfo里,是以数据表区分各个图层的)调入到当前窗口,此时新增加的表是一张空表,用户可以在里面增加内容。
用鼠标在窗口中右键单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新增的表调到最顶端,让其处于可编缉,BMP地图表一般处于可编缉表的下面,也可以更下几层。所有图层请打开“可见”、“可选择”、“标注显示”等。设置完成后,点OK。根据需要还可以把地图矢量化,这样一张专题电子地图就制作成。
2.1.3数据管理
Mapinfo采用图层的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数据,对图层进行分层处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一定的标准对各种图形元素分层组合,将一张地图分成不同图层。而用户对数据进行显示、编辑、查询等操作时,又可以对任意图层实现自动标注.对标注的大小、字体、位置、内容、颜色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Mapingfo还具有装饰图层的功能,用户可以图形在装饰层里编辑,认可后再存入相应图层.2.1.4数据可视化
Mapingfor采用了地图、浏览表格、和图表三种不同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描述,三维视图动态连接,当用户改变某一张视图的数据是其他视图会自动相应变化。对属性数据和查询分析的结果,Mapinfo还可以采用专题地图的显示方式,运用自定义的颜色、模式填充,图形图例等多种显示模型,直观、生动的把数据和分析查询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便于用户迅速的了解和判断有关的属性数据和查询结果。[6] 2.2对地理教育的电子地图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地理数据的收集及利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育,要善于借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减少重复性的劳动;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常见获取他人经验和研究成果渠道有:网上信息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山教育信息网等站点为地理教师提供了大批获取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的机会。如果地理教师常用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地理电子教案、电子地图、地理CAI课件、地理教育录像带等整合经验和成果。[7]
发挥电子地图表现信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拓展地图的教材内容,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大纲指出,“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 要,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地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电子地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要善于积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2.2.2教学电子地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防止信息过载现象
教学电子地图不是对课本的生搬硬套,而是将一些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易将清楚的内容,用电子地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地理事物,理解地理规律。电子地图可以将语言、符号、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集成一体,但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时,不应引入电子地图避免信息过载。[8] 2.2.3电子地图内容合理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
电子地图制作屏幕布局合理符合美学观点和人民的视觉习惯,信息大小、明暗、动态设计要合理,注意将相关信息放在一起,揭示信息要规范、简洁,操作方便、灵活,色彩搭配要适当。制作电子地图要符合学生注意规律和感知活动规律,不能过分动感、色彩等因素,尽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9] 2.2.4注重形象直观和地理方位而较少考虑几何精度
教学电子地图是要按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编制的供教学使用的地图,这类地图主要考虑学生的教育程度和年龄特征,并与所学的有关课程相适应,要突出地图教学重点、突破地图教学难点和实现地图教学目的等整合教学的源动力中选择,如多媒体电教平台丰可富再现地图教学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可提供学生直接参与、巩固提高地图教学功能等。因此,以教学为目的的电子地图的制作较多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少考虑数学基础如地图投影,几何精度的问题。
3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电子地图优点
地图又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读图是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的常用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有重要的意义。充分有效地在课堂上使用地图工具,是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进而形成一定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内容和比例尺固定,修改困难;体积、重量较大,易破损,保存、携带、使用不方便;复制的成本高,难以做到资源共享; 不能直接供计算机使用,而且交互性差;内容更新慢。这些问题影响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作用的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10]电子地图是地图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普通地图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电子地图以计算机和投影屏幕为媒介,比例尺大小可以变动,显示的内容的详略程度是可以随时调控的,实现无级缩放,同时又使地图显示范围可大可小使地图无缝对接。
电子地图制作,管理,阅读和使用能实现一体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能够方便实时地进行修改,具有动态性,交互性强。动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现象在时间维上的发展变化的真实动态反映;二是静态现象通过闪烁、渐变、动画等手段作吸引视觉感受的虚拟动态反映。静态纸质地图动态地理现象的某一段面,电子地图能真实的地理现象的演变。[11]
电子地图能实现多维空间信息的存储,同时把图形,图像,声音和文字合成在一起。电子地图储存信息丰富,信息量大共享性好,同时具有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数字化使信息容易复制、传播和共享。电子地图能够大量无损复制, 并且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在Internet上也有了地图库, 使用者能迅速方便地查找到世界上很多地区和各种类型的地图,共享性强。3.2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应用的方面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充分有效地在课堂上使用地图工具,是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进而形成一定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地图在教学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信息量小、交互性差、不能直接供计算机使用、复制的成本高、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同时从空间认知的角度看普通地图主要静态视觉认知,忽略了人类的听觉、触觉等感觉对获取、存储、和表示空间信息的作用,而电子地图可以有效地克服普通地图暴露出的这些问题[12]。电子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电子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在这里仅简单谈谈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
应用电子地图让学生能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电子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例如: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运用电子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电子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在初一《地理》第一册的《东南亚》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读《东南亚》电子地图,让学生说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S~28°N→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水热条件很好,成为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读《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上述热带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南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所以,使学生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应用电子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长度和流向;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首先借助中国三维电子地图,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
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推理出这种地形地势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太平洋影响,使大河滚滚东流,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最后,将整节知识在电子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应用电子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得知识以高度的概括和浓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用电子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电子地图能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讲授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电子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应用电子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电子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电子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电子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使用电子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电子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结论。这里学生绝大部分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高山的流水,从很高处往下流,水流很急;平地水流很缓慢)进行思维活动,而不一定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思维,如山地地势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丰富,才获得以上认识的。这种形象思维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忽然领悟的思维。
应用电子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又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解放前中国交通运输电子地图,然后再阅读现代交通运输电子地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交通事业五十多年来的辉煌成绩。同时应指出,近几年我国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铁路运输的第六次提速,从而实事求是地阐明了国情。另外,教学过程中通过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示意图,结合图表数据中的人均占有量加以讲述,可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12]
应用电子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乃赖学生的视野,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即使利用普通的纸制地图也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必须借助电子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表现信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拓展地图的教材内容,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大纲指出,“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 要,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地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电子地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地图进行陆上疆域和相邻国家教学时,用扫描丁把《中国的疆域》地图输入计算机,把《中国的疆域》地图制作成集沿鸭绿江口到北仑河河口动态延伸的疆界线,当疆界线沿伸到相邻国家位置时播放相邻国家名称的声音、在对应的位置闪烁该国家名称的文本为一体的电子地图。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
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电子图》,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表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和快速反应的优势,构建人机对话的电子地图,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优化地图的教学环节设计。例如在西亚和北非的位置教学设计时,利用交互功能,构建学生可从键盘三洲两洋名称、计算机快速判断正误的《西亚和北非的位置》电子地图;在中国行政行政区划教学设计时,利用交互功能,构建可用鼠标移动各行政区轮廓的拼接练习的《中国行政区划》电子地图。
3.3电子地图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地图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但是在地理教育中运用的较少,利用水平也不高,大多是采用直接扫描的方式获得一些栅格地图,这些并不能体现电子地图的很多优点,当然也无法很好的运用电子地图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3.3.1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在高中运用电子地图教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师资队伍的欠缺。现任高中地理教师对实施新课程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明显不足。
从他们目前的现状看,学习和培训中大多不重视电子地图制作与应用的学习,认为离现实教学实际和高考比较远,对现行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认为运用普通地图即可,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硬件和软件都没有达到,短期内用电子地图教学比较困难。即使培训内容安排了运用电子地图教学的培训,大多数老师也是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思考和应用运用电子地图教学的意识。3.3.2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需要更新
制约电子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首要限制因素是师资力量,而师资中教师观念的滞后比知识的陈旧和匮乏更显得迫切。现有高中地理教师约80%以上是90年代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接受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大多是基础知识和一些技术操作内容,基本老化或者遗忘程度很高。因此教师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培训基础知识、技术操作,更要注意观念更新,让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认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价值有深刻体会,才会焕发出主动学习和应用开发的热情。3.3.3教学资源的欠缺
电子地图的特殊性要求教学必须具备特定的硬件(如计算机网络、手持GPS接收机等)软件(如GIS操作软件)以及相关资源(如遥感图像、应用案例)。相对来说,硬件和软件通过购置可以容易达到要求,但应用的案例资源则需要研究人员积累和整理。这是目前比较缺乏而又急需要加强的方面。要有相关的操作实践和具体应用,尤其是具体应用,必须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应用案例来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各方面力量协作开发建设相应的教学案例资源库。3.3.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欠发达地区学校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根本无法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水平普遍较低,也不具备电子地图的制作的基本技能,又缺乏经费进行教师培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的财政投入,硬件设施问题逐渐得以解决,教师队伍还需要不断加强建设。考虑到一些地理教师并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因素,可以利用Flash其他较适合个人的制作电子地图方法。
4总结
本文通过基于Mapinfo的电子地图的制作或二次开发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电子地图作为工具的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一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卷 [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史瑞芝等著.数字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12.[3]马耀峰等.地图学原理.科学出版社.[M].2004.6,252—253 [4]蔡孟裔等著.新编地图学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86.[5]王家耀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3 291—292.[6]张成才等.基于Mapinfo电子地图制作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04).[7]林宗进.运用网络资源 服务地理教学林宗进 福建地理 2000(04).[8]陈扬舟.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实践 [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04).[9]盛正发.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 2004.[10]刘艳红.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j] 首都师范大学,2004.[11] 艾廷华.电子新技术条件下的地图设计[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02).[12]林国银.GIS用于中学地图教学试验的研究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2006(01).
第二篇:GPS测量技术在电子地图测绘中的应用
GPS测量技术在电子地图测绘中的应用
前言
随着互联网、汽车电子和无线手持设备对导航系统需求的剧增, 使得中国电子地图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面临这些需求, 许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各类电子地图。在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中,地图数据采集约占整个工作量的70%~80%。目前, 电子地图的数据获取主要有三种方法: 扫描现有地形图资料、图像资料(航片、卫星影像等)数字化以及数字测图。其中数字测图是利用GPS、电子全站仪等在野外实测直接生成数字地图, 这一方法适合于在没有现成图纸和航片时的大比例尺的地形测图,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GPS 数字测图已经成为电子地图数据采集的首选方式。
1、电子地图测绘的软、硬件设备
电子地图测绘采用的是集PDA 掌上电脑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软、硬件为一体的公路数据采集系统, 如图1 所示。在整个系统中对硬件部分的要求是: PDA 采用的是Windows Mobile 2003 微软操作系统;中央处理器主频率CPU 为624 MHz, 内存容量RAM185M, 外加1G PDA 扩展卡容量。GPS 采用蓝牙接口, 数据更新频率1 次/s , 自动定位时间45s , 定位精度小于5 m;对软件部分要求是:e-Road For PDA 和e-Road For PC 软件操作系统。前者是将GPS 接收的信号传输到PDA 上, 后者是将PDA 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上, 并对导出的地图数据进行合并和编辑。
2、电子地图测绘的原理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分成3 个部分: GPS 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 接收机。一般在测绘中所使用的是第三部分GPS 接收机。GPS 使用测距交会的原理确定点位, 其基本定位原理是每颗太空卫星在运行时, 任一时刻的位置都用一个坐标值来表示, GPS 接收机所在的位置坐标为未知值, 而太空卫星的讯息在传送过程中存在时间差, 将此时间差值乘以电波传送速度, 就可计算出太空卫星与GPS 接收机间的距离, 如此就可依三角向量关系列出一个相关的方程式。每接收到一颗卫星就可列出一个相关的方程式, 因此, 至少同时接收到三颗卫星发出的信号后, 即可计算出平面坐标(经纬度)值, 收到四颗卫星信号则可同时测出高程值, 五颗卫星以上可大大提高其测量精度。一般来说, GPS 接收机在运动中每秒的坐标数据都是最新的, 也就是说GPS 接收机会自动不断地接收卫星讯息, 并实时地计算其所在位置的坐标数据, 同时记录下来。
在GPS 定位中, 根据其运动状态可以将GPS 定位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静态定位指的是对于固定不运动的待定点,将GPS 接收机安置于其上, 观测数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 以确定该点的三维坐标, 又叫绝对定位。若将2 台或2 台以上分别固定不变地安置在待定点上, 则通过一定时间的观测, 可以确定这些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又叫静态定位。而动态定位则至少有一台接收机处于运动状态, 测定的是各观测时刻运动中的接收机的点位。在电子地图测绘系统中采用的是动态定位。GPS 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等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
3、电子地图测绘的方法
3.1 外业采集
外业采集是整个测绘的核心工作, 采集组一般由4 名成员(PDA 操作员、记录员、带路者、驾驶员)和1 台作业车组成。PDA操作员要熟练掌握PDA 操作技术, 事先对要测的路线进行编号, 对于已经有编号的路线要进行核对, 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每一条路线;记录人员要求反应速度快, 能领会操作员的意图, 配合操作员进行记录, 做到不遗漏, 准确率达到100%;带路者要求熟悉当地地形, 对整个地区的路线了如指掌, 做到不走重复路,以最佳路线测绘。驾驶员要平稳、匀速驾驶作业车, 并保养维修好。另外还要确保测绘设备具有充足的电量, 避免设备自动关机, 造成数据丢失。因此, 要求在测绘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准备就序后, 首先要对GPS 进行定位, 然后打开GPS 蓝牙, 将其连接到PDA 上, 待其在PDA 上显示为“3D”状态时就表示GPS 已联接上PDA, 可以开始数据采集。采集数据前还要对将其测量数据进行命名, 方式建议采用当天的时间来命名, 并存入SD 卡上, 这样方便数据的合并和校核。测绘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有:
(1)测绘过程中GPS 无法定位。
GPS 无法定位的原因可能是接收不到卫星信号, 这时可到一个空旷、周围建筑物少、天线少、外界干扰小的地带进行定位,待其定位好后再进行测绘。为了减少接收干扰, GPS 不能安置在根本接收不到卫星直射讯号的地方, 如室内、地下停车场、天桥下、树木密集、四面环山及隧道中。在汽车内, 应使用有长天线的GPS , 并把天线用磁石置在汽车外。在地形复杂、建筑物多、干扰多的地方, 建议使用带有延长天线的GPS。如果碰到信号好的地带最好不要采用天线。
(2)测绘过程中GPS 信号飘逸。
GPS 信号飘逸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①在阴雨天卫星信号较弱, 很容易造成飘逸。②当地某些地区使用了卫星信号屏蔽, 使信号飘逸。③在信号很强时还使用了延长天线, 也会造成信号的飘逸。④操作错误所造成。对于不可避免的信号飘逸可以在内业顶点编辑中进行处理。
(3)测绘过程中行车速度过快。
对于一般的车载GPS 其数据更新频率是1 次/s, 因此测绘过程中车速要保证匀速行驶, 速度不宜过快, 车速一般控制在50 km/h, 防止在测绘过程中出现GPS 接收信号中断, 而使测绘数据不准确。
(4)测绘过程中不应长时间停留在某个区域。
当正在进行路线测量时, 如果较长时间在某个区域停顿时,要求PDA 操作人员暂停测量。避免长时间停滞在这个区域造成在PDA 显示的路线发生飘逸。
(5)测绘过程中基本信息处理。
由于PDA 对路线的线形和里程是自动记录的, 为使测绘过程中保证测绘准确迅速, 要求PDA 操作员对路线的基本信息不要过多输入, 只需旁边的记录员详细记录每一条路线的基本信息以及附属设施的基本参数。对于路线的基本信息可在内业处理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6)测绘过程中跨区路线处理。
由于地形复杂, 一些路线的基本信息在同一条线上都不尽相同。对于一些路线里程比较长, 是跨省或跨市(区)或跨乡(镇)的, 要对这些路线进行分段, 对于带路者要熟悉这一区域的地形, 做到不出现任何误差。记录员要在记录本上详细记载分段情况以及分段路线的基本信息。对于跨省或跨市(区)乡(镇)的路线一定要在当天测完, 方便以后的内业处理。
3.2 内业处理
外业采集到的地图数据还需要经过整理修饰才能应用, 路线上的附属设施信息也需要完善, 因此要最后得到完美的电子地图, 内业处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内业数据处理操作的流程如图2 所示:
内业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各人员协同完成, 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绘地图的数据传输。
将测绘的地形图通过数据线拷贝到PC 机的硬盘上, 启动e-Road For PC 进行数据的编辑。e-Road For PC 上的功能同PDA 上的e-Road For PDA 是一样的。因此, 可在e-RoadFor PC 上进行内业的处理。
(2)测绘地图的数据编辑。
通过e-Road For PC 在地形图上进行地图编辑。要求外业测量时的数据记录员将路线的基本信息和附属设施信息进行编辑完善, 保证不丢失任何数据。
(3)测绘地图的数据合并。
编辑完成所有的路线基本信息和附属设施信息后, 需要进行地形图的合并。合并前要选择好底图, 最好使用空底图, 这样可尽量减少路线的飘逸, 然后再进行合并, 合并时要按照外业测绘的时间顺序来合并。
(4)测绘地图的顶点编辑。
由于外业测绘过程中存在信号飘逸, 因此在内业处理中, 需要PDA 操作者对飘逸的路线进行顶点编辑, 将飘逸的顶点拉到实际位置, 对于一些重复的顶点要进行删除。
(5)测绘地图的校核。
校核时最好让熟悉地形的带路者进行校核, 这样能确保每一条路线的准确性。如果当地有其他的地形图时, 可对照测绘地图的路线有无偏差。如果路线偏差比较严重或者信号飘逸严重,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最好是进行重测。
4、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交通等领域对导航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 电子地图对于公路的设计和管理、公路交通的信息化都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推广与总结GPS 和PDA 技术在电子地图测绘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必将会逐渐代替传统测绘技术。
第三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
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要地位。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利和弊 ,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运动、大陆漂移、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在讲解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渐变性,模拟地形雨的变化过程,加上文字的说明,箭头的运动方向,展示迎风坡湿润气流,降水多;背风坡是干燥气流,降水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考虑到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但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所以很快就将这个重难点突破了。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十分单调:粉笔、黑板、挂图。再高明的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地图再漂亮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地理形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片制作成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地理形态的变化,既直观形象,又简单省事,而且还更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时,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有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例如: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异常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北面的汉江和南面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水系。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猛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课件中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也由于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在教授《长江沿江地区》的时候,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我们的建议整理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亲戚、朋友广泛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次活动,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平时做到不乱扔乱吐。这堂课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转)
首次分享者:又 已被分享12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元素,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在课堂引入时运用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一: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应允借东风相助。
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季风的相关内容,并掌握重点内容东亚季风的风向。
案例二:讲解海陆风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我先给学生讲了个侦探故事。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在练习课中运用地理故事设问,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案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特混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了成功。在这次行动中,时间选择在冬季的一个周日;线路选择了从择捉岛单冠湾至珍珠港的北部航线。
考察知识:(1)冬季地处西风带的洋面,多大雾天气,海况恶劣,利于舰队隐蔽;(2)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顺风顺船速快且可节省燃料。
案例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考察知识:英吉利海峡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风大浪急,多大雾,不利于渡海作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地理故事作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历时60多年的阿以冲突至今仍未和平解决,水源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南部多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水,还在被占领的土地上抽取地下水。
研究要点: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的成因以及西亚地区的淡水资源状况。
案例二: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研究要点:寒潮的成因、利弊以及预防措施。
相关的地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巧妙地运用地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学生更喜欢学习地理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