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总结L大全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生物起源说
10世纪发货的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的沛西 能。
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承认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最早大学:中世纪 意大利和法国巴黎大学 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
(一)中国: 1.孔子
2.孟子 性善论 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3.荀子 “化性起伪” 性恶论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二)西方古代: 1.苏格拉底
产婆术
2.柏拉图 “寓学习于教育”
3.亚里士多德 :教育遵循自然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4.昆体良: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雄辩术原理》
(三)近现代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泛智教育
2.卢梭: 《爱弥儿》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3.康德
4.斐斯泰洛奇: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首要责任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5.洛克:《教育漫画》 白板说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产生;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发展为4+1 应用;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7.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马克思派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 反过来: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民主 3.教育影响舆论力量 二. 教育与生产力 1.成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只是 三. 教育与人口
人口影响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个人身心发展 不同动因论:
1.内发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认为人的发展书序受基因决定。
2.外铄论: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婴儿。。;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结论:教育要适应青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 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祖师的培养人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师受过训练;学校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各因素。
第四节 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五节 教育目的 第六节 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为了客服教育脱离实际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广义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哥们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学应该以学科为中心,教材需按照逻辑系统,学生认知心理来安排。
问题:对实际不够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关注少。2.活动中心课程论:卢梭—》杜威,克伯屈
“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由浅入深等
5.因材施教
-坚持磕碜国际化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留培养运用能力
-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注重联系实际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内容: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上好课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课外作业的要求: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时间;教师需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学生学业评估方法:
1.观察法:评价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兴趣等 2.测验法: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7.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教学方法 8.参观教学法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问题:难以鉴别;难以意见要求统一;副作用大
3.设计教学法:小豆豆;克伯屈 班级授课制: 1.优越性:
-有利于大规模培养人发挥学生集体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收到限制难以照顾个体差异
-教学内容,方法灵活性有限
3.辅助形式---个别辅导+ 现场教学
第七节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 感觉 二. 知觉
-理解性:是人积极主动的结果整体性:红花绿叶更美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前者主动发出,后者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 记忆
-瞬时记忆不超过1秒
-短时记忆不超过一分钟,7+-2个组块。
五. 思维
-间接性:根据动物行动推知天气;根据太阳位置推知时间聚合思维VS 发散思维感知运动阶段:0-2具体运算阶段 7-11 守恒概念出现,去自我中心必须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
-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现有水平和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的水平,还有正在发展的水平。支架式教学,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第二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包括推力(兴趣,探究心),拉力(外在后果,学位,待遇,社会地位)和压力(考试,竞赛,升学)。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化理论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奖励,惩罚等
2.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内/外部归因,非/稳定归因,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
-理论价值: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预测个体课程产生的学习行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归因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二)学习迁移
也成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 训练官能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班杜拉)忽略了主体因素的影响,否认迁移是复杂的认知活动
3.概括化理论:贾德----共同要素只是前提,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水下jiba”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迁移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小鸡啄米实验”;理解和顿悟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一切都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三)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第三节 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撤销惩罚)消退教学观:
A. 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 B. 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圣人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b.结构原则:用动作,图像,符号来表示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
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是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提供资源,促进学生自我学习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皮亚杰
1.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接触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进行总和,概括。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活动在许多情况下还受到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了显著的发展 3.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增强
4.追求新颖,独特,喜欢标新立异和具有个人色彩。
第二节 情绪发展
情绪理论:
1.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情景-机体表现-情绪 2.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3.阿诺德-评估说: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评估,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情景-评估-情绪。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5.刺激情景,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关系: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是主要因素。中学生情绪特点:
1.情绪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2.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标准: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适当强度的反应;具备情绪转移能力;符合年龄特征。
2.培养方法:有正当,合理的需要;正确的人生观;锻炼身体;幽默感;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3.指导:丰富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节 人格发展
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放纵,民主 4.学校教育 5.个人主观因素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四节 身心发展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 过渡性:从儿童期到青年期 2. 闭锁性:锁抽屉
3. 社会性: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4. 动荡性:对正确观念没有很正确的定义。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 强化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中小学常用方法。二.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三. 认知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不良的认知,可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四. 来访者中心疗法:
A.充分相信人的潜力,自己能够找出解决方法 B.咨询员是有专业知识的伙伴 C.建立融洽关系
D.咨询者不给于指导。重述对方重点,鼓励继续往下谈。五. 理性-情绪疗法
A.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B. 情绪不是由时间本身引起的,而是个体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理论 C. Activating events,beliefs,consequences D. 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E. 心理诊断---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F. 是信念引起后果,不是事件本身;自己负责;改变信念 G.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有阶段性。10前,10-15,15以后确定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中阶段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边性为主。高中阶段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两种水平。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无律期” 自我中心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把规定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支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不把准则看做不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5.品德发展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
A.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后果判断是非,没有真正道德概念 B.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意识到个体行为需遵守社会规范
A.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B.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为导向
3.后习俗水平:人类正义和个人的尊严
A. 社会契约阶段:认为法律,规范是大家商定的 B. 原则,良心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促进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奖励惩罚 5.价值辨析
A. 选择阶段 B. 赞赏阶段 C. 行动阶段
第三节 中学德育内容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主要原则:
1.导向性: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方向性
2.疏导原则:以理服人。要求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有度,尊重个人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相互配合一致。
5.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孔子:是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活动;校会,班会学习;班主任工作
2.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A. 说理教育 B. 榜样示范 C. 陶冶教育 D. 实际锻炼
E. 品德修养指导法 F. 品德评价法
第六节 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形成-巩固-成熟
课堂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二严格的指导 4.建立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第二节 班主任
了解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核心队伍
3.建立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舆论和良好班风 建立学生档案 个别教育 班会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工作计划与总结
先进生vs后进生工作 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工作:
A. 心理特征: 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B.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人格 C.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额动力和转化的开端
D.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
E.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第三节 课外活动
第四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第五节 教师心理
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发展基本途径:主要是师范教育+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1.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A. 波斯纳 经验+反思=成长
B. 科顿反思过程:关注,理解,衡量/考虑,行动
第二篇:中国招教网: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4.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著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答案】C。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答案】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 毛泽东 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含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内容:与历史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
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基础:中国的革命实践
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的革命 道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 时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实践基础:中国的建设实践
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的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作用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内含
含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体系构成: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1、形成前提条件
①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②历史依据: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④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个阶段 ①初步形成: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党的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党的十二大~1987党的十三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走向成熟,形成系统:1987党的十三大~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入党章:1992十四大~1997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3、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邮箱成熟的标志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十二大中,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④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⑤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
A.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B.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⑦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写入党章,并确立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历史地位:①党的地位
②党的历史任务③党的发展环境
2、主要内容
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
3、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科学发展观
1、背景:根本依据: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马列主义,毛思,邓论,三思
2、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五.“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七大,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全党得到确立
2、邓小平领导全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3、21世纪,江泽民加入了“与时俱进”
4、胡锦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解放是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归宿和目的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在时间基础上达到统一,归根到底共同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
③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长期性:开始1956年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结束21世纪中叶 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必然性: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三个没有变”: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③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决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②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五.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了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1、提出:1987年党的十三大
2、简明概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3、核心和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①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换工作的中心,是发现之要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政治基石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之泉
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7党的十五大)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关键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过程和必然结果的统一 ③手段和目的统一
④根本任务与个根本目标的统一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
4、胡锦涛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的依据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而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及教训的总结; 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各种问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建立强大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技术条件,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贯彻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仅要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战略{1987 党的十三大} ①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目前的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012.11.29习近平提出)
1、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现途径
①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原因或依据)
①国内情况,这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的要求; ②国际环境,这是应对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要求;
③发展成果看,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
三、改革开放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
1992年邓小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核心: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②发展史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978年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的特点
①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②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尕奥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引进来,走出去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的三个阶段
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师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92年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由宏观调控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我国对市场经济在认识上获得重大突破是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属性 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级两种体制:
计划配置:优势:长于比例i,低于效率(稳定发展)劣势:缺乏活力和自主性
市场配置:优势:长于效率,低于比例 劣势:经济秩序遭到扰乱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般特性“共性”)
共性包括: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分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直接化;
④经济管理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以公用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①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主体地位的原因:
a.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b.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 力保障
c.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d.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4、非公有制经济
①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a.个体
b.私营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5、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①生产商品增加商品供应,活跃市场,丰富与改善人民生活 ②吸收一部分劳动者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③为国家缴纳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④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外资,有利于扩大商品出口,发展对外贸 易
6、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2、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或必然性 ①基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一种谋生手段 ③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①发展生产力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目标和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认识上所发生的转变?
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强调效率可以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②强调效率不是不要社会公平,如果公平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规范收入秩序
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怎么做?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粗放型,集约型)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八、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阵型农村的根本出路:科技兴农。
九、经济发展新常态
1、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民众;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带来新的机遇
①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②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需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③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④在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手与政府这只手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3、如何适应把握经济新常态?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1、最根本的是: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
2、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本质、目的以及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4、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5、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
a.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集中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④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必然性: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②爱国主义精神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
2、基本内容:①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 ②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 ③所依据的法是宪法和法律规定
3、重要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它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④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②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两项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相互关系:①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灵魂
3、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诚实守信。
第四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建设的目标:
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二、保障和改善民主
1、民生的含义:知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④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救济、保障、福利、优抚)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①尊重自然②顺应自然②保护自然
二、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②阳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七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内政问题
2、香港问题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的问题,实质是中英关系问题
3、第一个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是:周恩来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思想来源(理论基础)
第一代领导集团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四、2005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遏制台独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④大全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二、世界问题及其核心
两个问题:和平(东西问题)发展(南北问题)(核心问题)
三、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①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的长处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依据:①这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这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 ③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④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⑤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意义
①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更多机遇;
③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根本目的及其依据
1、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
2、依据: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重要体现)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①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问题
一、依靠力量
根本:工人农民(领导人数最多)
其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民解放军
二、性质: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三、四个尊重:①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地位)②尊重知识③尊重人才④尊重创造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
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
四、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①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不变动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②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相适应的地方
4、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①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②要改善,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①四大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 ②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③两大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和抵御风险能力
2、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
3、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脱离群众
第四篇:自动化基本原理总结
自动化的一些经验总结
1,自动化基本概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达高科技|自动化就是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电路基本知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这些电路知识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把复杂的电路一点一点的分析,不妨把复杂的电路看成是由很多个电路构成,记住一点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构成的回路。记住这点就可以吧复杂的电路简单化。其次还要对自动化里常用元器件的功能有所掌握,知道它在电路中发挥什么作用,才能知道怎么去用,虽然元器件很复杂但是记住电路的基本构成,元器件就可以看成开关或者用电器了。比如,家里的灯泡用一个开关控制由人掌控开关开或者关,同样自动化里一个灯泡用继电器的一次触头作为开关,继电器里的二次线圈通电或者断电就控制这个触头(开关)开或者断,然后用PLC编程器这个开关控制二次线圈通电或者断电,多久通电一次,一次通电持续多久都可以用编程器控制,这样就把复杂的电路简单化了,当然自动化设备里不会用继电器控制灯泡,这里只是用灯泡举个例子,实际中用这些继电器控制什么用电器就要看用户的要求,无论是控制什么用电器电路上的知识是没有变化的,有变化的不过也就是用电器不同,不同的用电器的使用产品说明书上都清楚写着,只需要有一点的电路基本知识你也可以做自动化。(当然PLC编程器要实现这些开断功能需要写程序在编程器里,小编这篇文章只介绍自动化基本知识,对程序不做介绍)自动化主要是由二次电路构成,主电路及设备由二次电路控制和监控,以实现用户所需要的目的。虽然自动化刚学起来很复杂但是无论多高深的电路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电路时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和导线构成。”在自动化里面涉及最多的就是各种继电器和PLC编程器。看上去是很复杂但是无论什么继电器在一次电路里面看来就是开关,在二次电路里面看来就是用电器,PLC如果刚开始不能理解就把它想成开关就行了。继电器的一次触头是用来开断主电路的,让主电路里的用电器通电或断电,而继电器里的二次线圈就是控制一次触头开或断的开关,控制二次线圈通电或断电的开关就是PLC编程器的Y点开关量。2,自动化常用原件
自动化经常用到的元器件有:继电器,接触器,PLC编程器,开关电源,漏电保护开关……
2.1 接触器: 在用接触器之前首先要看接触的触头开断电流是多少,如果触头开断电流比实际电路中的电流小就容易烧坏接触器的触头,其次还要看接触线圈的工作电压,常用的接触器线圈的工作电压是220V或380V,如果实际电压比工作电压小则线圈通电不启动,如果实际电压比工作电压大则烧坏线圈。接触器的触头就相当于开关主要是对主电路起开断作用的。就好比家里面的灯泡电路,需要有开关控制,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控制灯泡的开断,当然控制灯泡开关的就是自己用手去按。而接触器触头这个开关就有点不一样了,虽然是开关但是这开关不能直接由人的手去按,控制触头这个开关的就是二次线圈,二次线圈通电一次触头就闭合,断电一次触头就断开(常闭触点就不说了)。
2.2 继电器: 继电器有很多种,比如说时间继电器,开关继电器,缺相保护继电器…… 原理都大同小异都是由一次二次构成,一次触头仍然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二次仍然是控制这个一次开关开断的“控制者”。不同的是二次这个控制者控制一次的方式不一样,例如时间继电器二次是到达设定时间就控制一次开或断,缺相保护继电器是当缺相的时候就控制一次电路断开。这里主要介绍开关继电器,它和交流接触器一样,只是它的开断电流远远小于接触器,在用继电器之前仍然要先看它触头的开断电流,其次是线圈的工作电压,一般继电器线圈的工作电压是12V,24V,220V,380V。继电器在使用的时候原理和交流接触器完全一样。
2.3开关电源,开关电源是为继电器的12V,24V线圈提供动作电源的元器件,2.4 PLC编程器,编程器是神器,也是自动化里最核心的。对于初学来说可以把它看成是开关,比如编程器里的输出量端为COM点和Y1,Y2,Y3……开关电源的正极接COM点,负极接继电器线圈的负极,Y1接继电器线圈的正极,当编程器的COM点和Y1点连通时继电器就这样轻松的动作了,Y2,Y3也是同的原理,下面为图片看得更真实。
2.5 当需要用到断相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的时候在电路中用法一样,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是在不行就把这篇文章多读几遍,温故而知新,你可以为师矣!
第五篇:Word和Excel基础知识总结
Word和Excel基础知识总结
Word基本知识
WORD界面可以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标尺、编辑区、滚动条、状态栏。
二、WORD文档编辑
(一)文本的选择
1、选择任意文本
将光标定位在待选择文本的开始处,拖动鼠标指针至结束点,再释放左键,就可以选定文本,用这种方法可以选择任意大小的文本。
2、选择列
将光标定位于待选择文本的开始处,然后按住 Alt 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到待选择的文本的末尾处,释放左键,这样就可以选择一个矩形文本块。
3、利用选择条快速选取
选择条是位于正文左边的一个空白区域。将鼠标指针移至编辑区的最左边,当指针变成右斜的箭头ö时,表明鼠标指针已位于选择条上,此时单击,可选定光标所在的行;双击可选定光标所在的段;在选择条上拖动,可选定多行或多段文本;三击可选定整个文档。
4、选择整个文档
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A
(二)文字的设置
文字的设置包括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字形、下划线、字符间距、文字效果等。
修改方法:
1、选中文字后使用菜单命令:格式→字体命令进行设置。
2、也可以选中文字后在选择的文字区域中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字体”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可弹出“字体对话框”。字体对话框分为“字体”、“字符间距”、“文字效果”三个标签。在“字体”标签中可以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字形、字体颜色等。在“字符间距”标签中可以设置文字的缩放、间距、位置等内容。在“文字效果”标签中可以设置文字的动态效果。
(三)段落的设置
1.对齐方式
对齐方式是指段落在水平方向以何种方式对齐。Word 2003中有四种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居中、右对齐和分散对齐。在格式工具栏中分别用四个按钮表示,从每个按钮的图标就可以看出对齐的方式。
(1)两端对齐
两端对齐是Word 2003默认的对齐方式。一般情况下,输入文本时都以这种方式对齐,所以,格式工具栏上的“两端对齐”按钮被置亮。当输入的文本超过一行时,两端对齐的效果就会显示出来。
(2)居中对齐
有时,输入的标题或表格需要居中安放。此时,可以使用“居中”按钮来实现。在输入标题之前,先选择“居中对齐”,可以直接实现标题的居中;如果在后期排版时要实现标题的居中安放,可以先将插入点置于标题所在行,然后单击“居中”按钮。
(3)右对齐
“右对齐”方式可以使整个段落在屏幕上靠右对齐,一般在表格中输入数据时使用这种对齐方式。单击格式工具栏“右对齐”按钮,即可实现右对齐。
(4)分散对齐
分散对齐可以使整个段落中的每一行字符拉开,均匀分布,占满一行。只对英文有效,对中文,效果相当于两端对齐。
2.缩进技术
缩进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段落排版格式,包括首行缩进、悬挂缩进、左缩进和右缩进4种。首行缩进是指段落中第一行的缩进;悬挂缩进是指段落中除第一行外的文本的缩进;左缩进是指整个段落的左边向右缩进一定的距离;右缩进是指整个段落的右边向左缩进一定的距离。这些缩进可以通过Tab键、格式工具栏按钮和标尺三种方法来实现。
使用Tab键只能进行首行缩进和左缩进,但进行左缩进时速度较慢,且每按一次只能缩进固定的距离(0.75cm,即两个五号字),因此,一般都用Tab键来进行首行缩进。在输入新文本之前按一下Tab键,即可实现开头空两格的格式;否则,应先把插入点移到要缩进的段落的第一个字符前,再按一下Tab键,才能实现首行缩进。
利用格式工具栏右边的“增加缩进量”按钮 和“减少缩进量” 按钮,同样能起到缩进作用,但只能进行左缩进。选定段落后,单击“增加缩进量”按钮,可以使选定的段落整个向右缩进一定距离,再单击数次,可以每次再缩进相等的距离。使用“减少缩进量”按钮,情况则相反。
在普通视图和页面视图中,可以看到水平标尺,在标尺中有四个小图标,可用来设定段落格式,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如图3-19所示。
利用鼠标和标尺可以快速实现段落缩进。
(1)首行缩进
将插入点置于要进行首行缩进的段落中,拖动“首行缩进”标记,这时该标记下面会出现一条点划线,表明缩进的目标位置,当拖动到合适位置时释放鼠标即可实现首行缩进。如果有多个段落要进行首行缩进,只要先选定这些段落,其余方法同上。(2)悬挂缩进
悬挂缩进与首行缩进类似。进行悬挂缩进时,可先选定段落,然后拖动“悬挂缩进”标记,到适当位置,释放左键即可。
(3)左缩进
选定段落,将鼠标指针指向“左缩进”标记,向右拖动到适当位置,再释放左键,即可使所选段落向右缩进一定距离。
(4)右缩进
选定段落,将鼠标指针指向“右缩进”标记,向左拖动到适当位置,释放左键,即可使所选段落向左缩进一定距离。
3、利用菜单实现“首行缩进”及“首字下沉”。
(1)“首行缩进”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需要缩进的段落行首单击鼠标左键;
第二步:选择“格式”菜单下的“段落”子菜单
第三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的“特殊格式”下拉框中选择“首行缩进”
第四步:设置首行缩进的度量值,可以直接输入缩进的数值。也可以点击上下按钮设置,一般设置为“2”。
第五步: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首行缩进”的设置。
第六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2)“首字下沉”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需要设置“首字下沉”的段落行首单击鼠标左键;
第二步:选择“格式”菜单下的“首字下沉”子菜单。
第三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首字下沉类型(“无”“下沉”或“悬挂”),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四步: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首字下沉”设置。
第五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四)查找与替换
输入篇幅较长的文档后,对于输入错误的文字,若用手工方法一一查找出现错误的位置,既费时又费力。利用“查找与替换”功能,可以迅速将错误找出来,并且可以自动进行修改。
1、查找
单击“编辑(E)”菜单中的“查找(F)”,或“替换(E)”,或“定位(G)”命令,都将弹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在“查找内容(N)”框中输入欲查找的字符串,单击“高级(M)”按钮,打开“搜索选项”对话框,其中:“搜索范围”框中有“全部”“向上”和“向下”三个选项,用来指定搜索的方向,系统默认值为“全部”,搜索时从插入点处开始向下搜索至文档末,再从文档头开始搜索至插入点处;“向上”指的是从插入点处开始向前搜索至文档首;“向下”指的是从插入点处开始向后搜索至文档末。另外还有“区分大小写(H)”“全字匹配(Y)”“使用通配符(U)”“同音(K)”“区分全/半角(B)”和“查找单词的各种形式(M)”等六个检查选项,可以根据需要分别选择不同的选项进行精确的查找。设置好各种选项后,单击“查找下一处(F)”按钮,Word 2003将从插入点处开始查找,并会在第一处符合查找内容的地方停止,以反白显示要查找的文本,此时可以修改文档,然后单击“查找下一处(F)”按钮,Word 2003继续往下找,直到查完整篇文档。
2、替换 通常,“查找”与“替换”两个命令是配合使用的,为了将查找到的文本自动替换为其他新的内容,可以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单击“替换(P)”标签,此时对话框中又出现了“替换为(I)”框,在“替换为(I)”框中输入修改后的文本,然后单击“替换(R)”或“全部替换(A)”按钮,便可实现替换。使用“替换(R)”按钮,每次查找到文本后,Word 2003都会询问“此处是否替换?”,若单击“替换(R)”按钮,则用新文本替换旧文本;若单击“查找下一处(F)”按钮,则不进行替换,继续寻找下一处。如果使用“全部替换(A)”按钮,Word 2003自动将所有查找到的文本替换为修改后的文本,中途不再询问是否替换。
注意,有时替换我们还要替换格式或其它设置,这里就要用到高级选项。
还有替换特殊字符。如从其它位置找到的文档,粘贴过来以后,里面空格或其它无用字符太多,可以利用高级中的‘特殊字符’来查找替换。
(五)图片编辑
1、如果我们呀插入图片,并为其加上边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鼠标左键点击正文中需要插入图片的位置,选择“插入”菜单下的“图片”子菜单中“来自文件”或者“剪贴画”命令,选择需要的图片插入文档中。
第二步:鼠标左键单击选中图片,选择“格式”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子菜单。
第三步: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需要的边框类型,并设置相应的参数,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第四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2、对于图片的格式,还可以进行大小的变化:
第一步:右键点击图片,在弹出的惨淡中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命令
第二步:在弹出的“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选择“大小”选项卡,在“高度”下拉框和“宽度”下拉框中填入要求的尺寸大小,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第三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在弹出的“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的“版式”标签,可以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包括嵌入型、四周型、衬于文字下方、浮于文字上方、紧密型等。其中,嵌入型的图片是不能拖动的。
(六)表格的操作
第一步:打开Word,选择“表格”菜单下的“插入”子菜单下的“表格„”命令
第二步:根据需要,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更改表格的行数和列数,再选择“自动调整”的设置,点击“确定”;
第三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
表格建立成功之后,还可以对表格进行行的删除、单元格的合并等操作:
【删除表格中的行】选中要删除的行,选中要删除的行,选择“表格”菜单下的“删除”子菜单下的“行”命令,就可删除一行。
【合并单元格】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选择“表格”菜单下的“合并单元格”命令,就可将选中的单元格合并为一个单元格
(七)设置页眉页脚及页码
1、加入页眉页脚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选择“视图”菜单下的“页眉页脚”子菜单
第二步:出现页眉页脚菜单及页眉输入框点击菜单中的“页眉页脚切换按钮”,可切换到页脚输入框。
第三步:在页眉或页脚菜单中,点击不同的按钮可以插入页码、页数、日期、时间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在页眉或也叫输入框中输入文字
第四步:设置完毕后,关闭页眉页脚菜单;
第五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2、设置页码
如果要为已经建立好的文档插入页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插入”菜单下的“页码”子菜单,出现页码菜单
第二步:在页码设置菜单的各个下拉子菜单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
第三步:点击“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将设置好的文件保存。
三、利用Word撰写科研报告 第一步:定义每一级标题。打开欲插入目录的科研报告,选择“格式”菜单中的“样式与格式”,会在Word编辑窗口右侧出现一个“样式和格式”栏。这里面我们主要会用到标题1,标题2和标题3三级标题,用它们分别来定义欲生成目录的每一级标题。定义的方法很简单。
第二步:修改标题格式。标题1,标题2,标题3的属性(如字体大小,居中,加粗等)都是可以自行修改的。修改方法是:右键点击标题“标题1”选择“修改”,会弹出修改菜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
第三步:单击你要插入目录的空白位置,选择“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目录”选项卡。
第四步:在“目录”选项卡中,勾选“显示页码”,则会在目录的右方显示页码;勾选“页码右对齐”,则页码以右对齐的方式显示,这能使目录更美观。
第五步:在“目录”选项卡的“格式”下拉列表选项中,可以选择使用现有的样式格式,也可以选择Word内置的其他格式。比如我们选择“来自模板”,在“显示级别”数值框中,可以设置船舰目录的标题样式级别,缺省时将创建3级目录。
第六步:勾选“目录”选项卡中的“使用超级链接而不使用页码”,则在目录中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可跟踪链接。如果不勾选,则没有超级链接功能。
第七步: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一个目录就自动生成了。
如果修改了文章内容,想更新一下目录,方法很简单:在目录区域内,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在弹出对画框中选择“只更新页码”,则只更新页码,标题内容不变;如果选择“更新整个目录”,则整个目录都会更新,最后点击“确定”即可。
四、用Word为科研报告从第n页插入页码
在撰写可研报告时,我们常遇到前几页,如封面、目录等不再显示页码,或想采用“I、II„„”的页码形式,页码“1”从正文才开始显示的情况。
第一步:打开要编辑页码的文档,将光标移到第二页最后一行的末尾处,选择“插入→分隔符”命令,弹出“分隔符”对话框,选择“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单击“确定”按钮。
第二步:点击第三页任意位置,选择“插入→页码”命令,在随后出现的“页码”对话框中,单击“格式”按钮,在“页码编排”一栏中选择“起始页码”从“1”开始,选择“确定”。
第三步:点击“页码”对话框中的“确定”后,从第三页起页码开始从“1”显示,但是前面的两页,也有页码“1”和“2”。我们要将前两页的页码删除。首先将光标移到第三页,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弹起“页眉和页脚”工具条单击“在页眉页脚间切换按钮”再点击“链接到前一个”按钮,取消和前一节的链接。
第四步:将光标移到第一页,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点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条上的切换按钮,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前两页的页码就删除了
Word快捷键
Ctrl+-(连字符)创建不间断连字符
Ctrl+B 使字符变为粗体
Ctrl+I 使字符变为斜体
Ctrl+U 为字符添加下划线
Ctrl+Shift+ 缩小字号
Ctrl+Shift+> 增大字号
Ctrl+Q 删除段落格式
Ctrl+Spacebar 删除字符格式
Ctrl+C 复制所选文本或对象
Ctrl+X 剪切所选文本或对象 Ctrl+V 粘贴文本或对象
Ctrl+Z 撤消上一操作 Ctrl+Y 重复上一操作
1.用于设置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的快捷键
快捷键 作用
Ctrl+Shift+F 改变字体
Ctrl+Shift+P 改变字号
Ctrl+Shift+> 增大字号
Ctrl+Shift+< 减小字号
Ctrl+] 逐磅增大字号
Ctrl+[ 逐磅减小字号
Ctrl+D 改变字符格式(“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命令)Shift+F3 切换字母大小写
Ctrl+Shift+A 将所选字母设为大写
Ctrl+B 应用加粗格式
Ctrl+U 应用下划线格式
Ctrl+Shift+W 只给字、词加下划线,不给空格加下划线
Ctrl+Shift+H 应用隐藏文字格式
Ctrl+I 应用倾斜格式
Ctrl+Shift+K 将字母变为小型大写字母
Ctrl+=(等号)应用下标格式(自动间距)
Ctrl+Shift++(加号)应用上标格式(自动间距)
Ctrl+Shift+Z 取消人工设置的字符格式 Ctrl+Shift+Q 将所选部分设为Symbol字体
Ctrl+Shift+*(星号)显示非打印字符
Shift+F1(单击)需查看文字格式了解其格式的文字
Ctrl+Shift+C 复制格式、WORD文档编辑
Ctrl+Shift+V 粘贴格式
Excel基本知识
Excel电子表格基本知识点
Excel 第一课 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一、基础知识
1、简介:EXCEL是一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主要用于对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与计算。
2、启动与退出:
3、界而介绍: 标题栏、菜单栏、各种工具栏、编辑栏、行/列标题栏、水平垂直滚动条、编辑区、工作表标签、状态栏
二、基本概念
1、工作薄:一个EXCEL文件就称为一个工作薄,一个工作薄中可以包含若干张工作表。
2、工作表:工作薄中的每一张表格称为工作表,每张工作表都有一个标签,默认为sheet1sheet2sheet3来命名(一个工作薄默认为由3个工作表组成)。
3、单元格:工作表的每一个格称为单元格。
4、活动单元格:工作表中带黑色外框的单元格叫活动单元格,也叫当前单元格或激活单元格。
5、单元格区域:由多个单元格组成的矩形区域叫活动单元格区域(也称为表格区域)。
6、行标题:工作表中的每一行行首数字(1、2、3、)称为行标题;一张工作表最多有65536行。
7、列标题:工作表中每一列列首的字母(A、B、C)称为列标题;一张工作表最多有256列。
三、基本操作
1、工作薄操作
(1)新建工作薄:单击“文件”菜单——击“新键”——选择“常用”标签——选择“工作薄”——击“确定”(或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新键”按钮)。(2)打开已有工作薄:单击“文件”菜单——击“打开”——选择文件——击“打开”(或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
(3)保存工作薄:单击“文件”菜单——击“保存”——输入工作薄名称——击“保存”(或击“常用”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
(4)关闭工作薄:单击标题栏上的“关闭”按钮(5)切换工作薄:单击任务栏上的工作薄标题按钮
2、工作表操作
(1)插入工作表:右击任一工作表——击“插入”即可。
(2)删除工作表:右击要删除的工作表——击“删除”即可。
(3)重命名工作表:右击要重命名的工作表——击“重命名”——输入工作表名称——回车即可。(4)移动工作表:
A、同一工作薄中:按左键拖动工作表至目标位置即可。
B、不同工作薄中:右击要移动的工作表——击“复制或移动工作表”——在工作薄列表框中选择目标工作薄——击确定。(5)复制工作表
A、同一工作薄中:按CTRL键拖动工作表至目标位置即可。
B、不同工作薄中:右击要复制的工作表——击“复制或移动工作表”——在工作薄列表框中选择目标工作薄——选中“建立副本”选项——击确定。
3、单元格操作:
(1)插入单元格:选择相邻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单元格”——选择所需的选项击“确定”。(2)删除单元格:选择要删除的单元格击“编辑”菜单——击“删除“——选择所需选项击“确定”。(3)移动单元格数据:选择单元格,光标移至下边框,变成向上箭头时拖动单元格至目标位置。
(4)复制单元格数据:选择单元格,光标移至下边框,变成向上箭头时按CTRL键并拖动单元格至目标位置即可。
(5)合并单无格:选择多个单元格,击“格式”工具栏上“合并及居中”按钮。
(6)取消单元格合并:选择已合并的单元格——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对齐”标签——取消“合并单元格”选项——击“确定”。(7)删除单元格(区域)数据:选择包含数据的单元格(区域)按键盘上的Delete键。
(8)选择单元格: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即可选择多个单元格。
4、行/列的操作
(1)行/列的插入:选择下面/后面的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行/列。
(2)行/列的删除:选择要删除的行/列——击右键——击删除行/列。
(3)行高的调整:光标放行标题之间的交界处,变双箭头时按左键拖动至适当的高度。
(4)列宽的调整:光标放列标题之间的交界处,变双箭头时按左键拖动至适当的高度。(5)行/列的选择:击行标或列标即可。按CTRL键可选择不相邻的单元格、行、列。
四、格式刷:
位于“常用”工具,用于复制选定对象或文本格式,并将其应用到你所需的对象或文本中 步骤:
(1)选择源格式文本(2)单击“格式刷”(3)选择目标文本即可
要将格式复制到多个项目上,可双击“格式刷”,然后选择要改变其格式的各个项目。完成操作后按“ESC”取消键以关闭“格式刷”
五、数据输入
成批输入数据(多个单元格输入相同数据)方法:选择单元格区域(如为多个不相邻的单元格则按CTRL键选择),在一个单元格输入数据后按CTRL+ENTER)
Excel 第二课数据输入与工作表格式化
一、自动填充数据
等差序列:按固定的步长增加或减少数值的序列(方法:先在前面两个单元输入数据并选中,鼠标指向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为十字光标时拖出所需的序列)等比序列:按固定因子的累积方式乘以填数据的序列 方法:先输入一个等差序列并全选中——击“编辑”菜单——击“填充”——击“序列”——选择等比序列输入步长值——击“确定”(注意步长值的输入)。
二、自定义序列 击“工具”菜单——击“选择”——击“自定义序列”——在右框图中输入数据(每输入一个数据后按回车键)——击“添加”——击“确定”。
三、数字的输入及其格式
(1)设置数字格式:选择数据区域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数字”标签——选择数值类型按需要设置——击“确定”。
(2)设置文字格式:选择数据区域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字体”标签根据需要设置——击“确定”
(3)设置数据对齐方式:选择数据区域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对齐”标签按需设置确定”
(4)设置单元格边框:选择数据区域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边框”标签按需设置——击““确定”
(5)设置单元格底纹:选择数据区域击“格式”菜单——击“单元格”——选择“图案”标签按需设置——击“确定”
★:选择数据区域右击——击“设置单元格格式”(出现单元格对话框)注意灵活运用。
EXCEL 第三课 公式与函数
一、公式与计算
概念:公式是指在工作表中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算式,可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也可在公式中使用函数。公式要以等号(=)开始。
1、单元格的引用:指在公式中常用单元格的地址来代替单元格,并把单元格的数据和公式联系起来,引用时列在前、行在后。
2、输入及编辑公式
(1)输入公式:先输入等号(=),再输入公式,如:=A2+A3;(分为在同一单元格中与不同的单元格)(2)复制公式,按CTRL键在有公式的单元格中拖动填充柄进行公式的复制;
(3)编辑公式:在编辑栏中的公式中单击按需要进行设置。
二、函数的应用
函数是预先编制的用于对数据求值计算的公式,包括数学,三角,统计,财务,时期及时间函数等。常用函数举例:求和函数(SUM):求所选区域的总数
方法:光标放在要存放结果的单元——击“插入”菜单——击“FX函数”——选择数学与函数——选择SUM——击“确定”——击NUMBERI右边的红箭头折叠按钮——选择要求平均值的区域——按回车键——击“确定”。求平均函数(AVERAGE):求所选区域的平均值
方法:光标放在要存放的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FX函数”选择——选择统计——选AVERAGE——击“确定”——击NUMBERI右边的红箭头折叠按纽——选择要求平均数的数据区域——按回车键——击“确定”。求最大值/小值函数(MAX/MIN):求所选区域的最大/小数据
方法:光标放在存要放结果的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FX函数”选择统计——击MAX/MIN——击“确定”——击NUMBERI框边的红箭头折叠按纽——选择数据区域——按回车键——击“确定”。求数据个数函数(COUNT):求所选区域的所有数据个数 方法:光标放在要存放结果的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FX函数”——选择统计——选择“COUNT”——击确定——击NUMBERI框国的红箭头折叠按钮——选择数据区域——按回车键——击“确定”。频率分布函数(FTEQUENCY):求一系列数据中的频率分布
方法:光标放在要存放结果的单元格——击“插入”菜单——击“FX函数”选择统计——选择“COUNT”——击“确定”——击DATA-ARRY框右边的红键头折叠按钮——选择数据区域——按回车键——击BIN-ARRAY框旁的红色折叠按钮——选择条件区域——按回车键——同时按CTRL+SHIFT+ENTER(回车键)(注意:A、数据区域必须在一列输入;B、条件数据也要在一列中输入;C选择结果区域时要比条件区域多选择一个单元格)
Excel快捷键
快捷键之在工作表中移动和滚动向上、下、左或右移动单元格箭头键
移动到当前数据区域的边缘:CTRL+ 箭头键
移动到行首:HOME
移动到工作表的开头:CTRL+HOME
移动到工作表的最后一个单元格。:CTRL+END 向下移动一屏:PAGE DOWN 向上移动一屏:PAGE UP 向右移动一屏:ALT+PAGE DOWN 向左移动一屏:ALT+PAGE UP
移动到工作簿中下一个工作表:CTRL+PAGE DOWN 移动到工作簿中前一个工作表:CTRL+PAGE UP 移动到下一工作簿或窗口:CTRL+F6 或 CTRL+TAB 移动到前一工作簿或窗口:CTRL+SHIFT+F6 移动到已拆分工作簿中的下一个窗格:F6 移动到被拆分的工作簿中的上一个窗格:SHIFT+F6 滚动并显示活动单元格:CTRL+BACKSPACE 显示“定位”对话框:F5 显示“查找”对话框:SHIFT+F5 重复上一次“查找”操作:SHIFT+F4
在保护工作表中的非锁定单元格之间移动:TAB
2>Excel快捷键之处于END模式时在工作表中移动
打开或关闭 END 模式:END
在一行或列内以数据块为单位移动:END, 箭头键
移动到工作表的最后一个单元格.:END, HOME 在当前行中向右移动到最后一个非空白单元格。:END, ENTER
3>Excel快捷键之处于“滚动锁定”模式时在工作表中移动
打开或关闭滚动锁定:SCROLL LOCK 移动到窗口中左上角处的单元格:HOME 移动到窗口中右下角处的单元格:END 向上或向下滚动一行:上箭头键或下箭头键
向左或向右滚动一列:左箭头键或右箭头键
4>Excel快捷键之用于预览和打印文档
显示“打印”对话框:CTRL+P 在打印预览中时:
当放大显示时,在文档中移动:箭头键
当缩小显示时,在文档中每次滚动一页:PAGE UP 当缩小显示时,滚动到第一页:CTRL+上箭头键
当缩小显示时,滚动到最后一页:CTRL+下箭头键
5>Excel快捷键之用于工作表、图表和宏
插入新工作表:SHIFT+F11
创建使用当前区域的图表:F11 或 ALT+F1 显示“宏”对话框:ALT+F8
显示“Visual Basic 编辑器”:ALT+F11 插入 Microsoft Excel 4.0 宏工作表:CTRL+F11 移动到工作簿中的下一个工作表:CTRL+PAGE DOWN 移动到工作簿中的上一个工作表:CTRL+PAGE UP 选择工作簿中当前和下一个工作表:SHIFT+CTRL+PAGE DOWN
选择当前工作簿或上一个工作簿:SHIFT+CTRL+PAGE UP
6>Excel快捷键之选择图表工作表
选择工作簿中的下一张工作表:CTRL+PAGE DOWN 选择工作簿中的上一个工作表:CTRL+PAGE UP,END, SHIFT+ENTER
7>Excel快捷键之用于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
完成单元格输入并在选定区域中下移:ENTER 在单元格中折行:ALT+ENTER
用当前输入项填充选定的单元格区域:CTRL+ENTER 完成单元格输入并在选定区域中上移:SHIFT+ENTER 完成单元格输入并在选定区域中右移:TAB 完成单元格输入并在选定区域中左移:SHIFT+TAB 取消单元格输入:ESC
删除插入点左边的字符,或删除选定区域:BACKSPACE 删除插入点右边的字符,或删除选定区域:DELETE 删除插入点到行末的文本:CTRL+DELETE 向上下左右移动一个字符:箭头键
移到行首:HOME
重复最后一次操作:F4 或 CTRL+Y 编辑单元格批注:SHIFT+F2
由行或列标志创建名称:CTRL+SHIFT+F3 向下填充:CTRL+D 向右填充:CTRL+R 定义名称:CTRL+F3
8>Excel快捷键之设置数据格式
显示“样式”对话框:ALT+'(撇号)
显示“单元格格式”对话框:CTRL+1 应用“常规”数字格式:CTRL+SHIFT+~
应用带两个小数位的“贷币”格式:CTRL+SHIFT+$ 应用不带小数位的“百分比”格式:CTRL+SHIFT+% 应用带两个小数位的“科学记数”数字格式:CTRL+SHIFT+^
应用年月日“日期”格式:CTRL+SHIFT+#
应用小时和分钟“时间”格式,并标明上午或下午:CTRL+SHIFT+@
应用具有千位分隔符且负数用负号(-)表示:CTRL+SHIFT+!应用外边框:CTRL+SHIFT+& 删除外边框:CTRL+SHIFT+_ 应用或取消字体加粗格式:CTRL+B 应用或取消字体倾斜格式:CTRL+I 应用或取消下划线格式:CTRL+U 应用或取消删除线格式:CTRL+5 隐藏行:CTRL+9
取消隐藏行:CTRL+SHIFT+(左括号
隐藏列:CTRL+0(零)
取消隐藏列:CTRL+SHIFT+)右括号
9>Excel快捷键之编辑数据
编辑活动单元格并将插入点放置到线条末尾:F2 取消单元格或编辑栏中的输入项:ESC
编辑活动单元格并清除其中原有的内容:BACKSPACE 将定义的名称粘贴到公式中:F3 完成单元格输入:ENTER
将公式作为数组公式输入:CTRL+SHIFT+ENTER 在公式中键入函数名之后,显示公式选项板:CTRL+A 在公式中键入函数名后为该函数插入变量名和括号:CTRL+SHIFT+A
显示“拼写检查”对话框。:F7 键
10>Excel快捷键之插入、删除和复制选中区域
复制选定区域:CTRL+C 剪切选定区域:CTRL+X 粘贴选定区域:CTRL+V 清除选定区域的内容:DELETE 删除选定区域:CTRL+ 连字符
撤消最后一次操作:CTRL+Z 插入空白单元格:CTRL+SHIFT+ 加号
11>Excel快捷键之在选中区域内移动
在选定区域内由上往下移动:ENTER 在选定区域内由下往上移动:SHIFT+ENTER 在选定区域内由左往右移动:TAB 在选定区域内由右往左移动:SHIFT+TAB
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到选定区域的下一个角:CTRL+PERIOD
右移到非相邻的选定区域:CTRL+ALT+右箭头键
左移到非相邻的选定区域:CTRL+ALT+左箭头键
12>Excel快捷键之选择单元格、列或行
选定当前单元格周围的区域:CTRL+SHIFT+*(星号)将选定区域扩展一个单元格宽度:SHIFT+ 箭头键
选定区域扩展到单元格同行同列的最后非空单元格:CTRL+SHIFT+ 箭头键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行首:SHIFT+HOME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工作表的开始:CTRL+SHIFT+HOME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工作表的最后一个使用的单元格:CTRL+SHIFT+END
选定整列:CTRL+SPACEBAR 选定整行:SHIFT+SPACEBAR 选定整个工作表:CTRL+A
如果选定了多个单元格则只选定其中的单元格:SHIFT+BACKSPACE
将选定区域向下扩展一屏:SHIFT+PAGE DOWN 将选定区域向上扩展一屏:SHIFT+PAGE UP
选定了一个对象,选定工作表上的所有对象:CTRL+SHIFT+SPACEBAR
在隐藏对象、显示对象与对象占位符之间切换:CTRL+6 显示或隐藏“常用”工具栏:CTRL+7 使用箭头键启动扩展选中区域的功能:F8
将其他区域中的单元格添加到选中区域中:SHIFT+F8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窗口左上角的单元格:SCROLLLOCK, SHIFT+HOME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窗口右下角的单元格:SCROLLLOCK, SHIFT+END
13>Excel快捷键之处于End模式时展开选中区域
打开或关闭 END 模式:END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单元格同列同行的最后非空单元格:END, SHIFT+ 箭头键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工作表上包含数据的最后一个单元格:END, SHIFT+HOME
将选定区域扩展到当前行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格:END, SHIFT+ENTER
14>Excel快捷键之选择含有特殊字符单元格
选中活动单元格周围的当前区域:CTRL+SHIFT+*(星号)
选中当前数组,此数组是活动单元格所属的数组:CTRL+/
选定所有带批注的单元格:CTRL+SHIFT+O(字母 O)选择行中不与该行内活动单元格的值相匹配的单元格:CTRL+
选中列中不与该列内活动单元格的值相匹配的单元格:CTRL+SHIFT+| 选定当前选定区域中公式的直接引用单元格:CTRL+[(左方括号)
选定当前选定区域中公式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所有单元格:CTRL+SHIFT+{ 左大括号
只选定直接引用当前单元格的公式所在的单元格:CTRL+](右方括号)
选定所有带有公式的单元格,这些公式直接或间接引用当前单元格:CTRL+SHIFT+}右大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