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

时间:2019-05-15 01:4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

18.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课文内容。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孔子世家赞》

一、导入新课。

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初一时学过的《〈论语〉八则》,吸引学生齐声同背,从而开始教学。

二、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介绍孔子、司马迁与《史记》。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画出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句子,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及停顿、语调等。

(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加点词语。心乡往之:通“向”。适鲁,观仲尼庙 :往,去到。诸生以时习礼其家:按时。当时则荣:当(他们)活着时。

则已焉:通“殁”,死。传十余世: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学者宗之:拜……为宗师。

(3)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2.探究下列问。

(1)本文是司马迁叙述孔子生平事迹后所作的评论,讨论:本文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引《诗经》中的诗句以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接着展示孔子遗风,以表向往之心;最后以君王等来衬托孔子的影响。

(2)文中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心乡往之”是主旨句。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孔子的敬仰、推崇之心。

(3)作者讲到“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同学们也曾学过《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言行,你们从这些言行中可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人?

明确:学生可结合所学的孔子语录来谈。

(4)“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历史中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即便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仍可看到孔子学说烙下的印迹,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例子。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引导。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是的,孔子学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 时已预料到了,将孔夫子称为 “至圣”既表达了推崇之心,又 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写作一篇研究文稿《我看孔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一、导入新课

由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维 护封建统治,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各代统治者都把孔子学说作 为正统思想,如果有人胆敢说出自己的主张,便被诬为异端邪 说、毁圣叛道,就要被严酷地制裁。在这 制统治下,仍有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明代的李贽便是其中之一。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故里的系列图片及各朝代祭孔的有关文字、后世对孔子追封的称号。

三、介绍作者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人。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与文学家。他思想解放,敢于抨击封建社会传统道德 与教义,被封建统治集团视为异端,屡遭迫害。后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要求读顺句子、读准字音,画 出不懂的词语、句子。(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句。吾亦以为大圣:认为……是。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

矇聋:目不明曰矇,耳不聪曰聋。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

(3)学生结合注释,练习翻译课文。2.师生合作探究下列问。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明确:论 :“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之言,与孔子的话并不一样。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2)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 “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短短的几句话中,连用四个 “从众”,意在反复申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 “从众”行为。因为作者 “虽有目,无所用矣”,所以把这些话 在 “孔子像”上,与其说是 “事之”,不如说是 “批之”。

(3)本文在当时被看做是“毁圣叛道”,你是 同意这种看法?结合课文,谈一谈作者所毁的、所叛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作者所毁的、所叛的并非孔子学说本身,而是后世学孔的道学家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使人们变成一个模样,短从而丧失个性。

(4)本文将封建卫道士的面纱彻底揭开,使人们意识到统治者的真正用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达到这样的批驳效果的?

明确:①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的原因。②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批驳。

3.“从众”是治学的大忌,不“从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然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又常常习惯于“从众”,很难改变。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你对“从众”的看法。

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反封建的勇士——李贽坚韧不 的彻底斗争精神,同时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勇敢地开拓创新。

七、布置作业

1.熟读《短文二篇》。2.抄记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 诗经两首教案 长春版1

1.《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3、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纯洁的爱情观。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三、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板书设计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8《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长春版

短文二篇《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演讲知识,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理解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背诵课文第二段;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范读、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本文围绕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思德的高过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点】

1、积累演讲知识,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2、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4、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5、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例证法-----精兵简政

6、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解决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在了解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就指定的话题进行简短的即兴演讲的能力。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体会演讲词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观点、见解、主张的特点,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品味本篇演讲词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44年9月,针对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事迹,针对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状况,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这一演讲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到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伍中,仍然有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一篇如此短小的演讲词竟会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这篇演讲词,从而感知演讲词的特点。二 巩固复习

1这篇演讲词主要表明了什么见解?

2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教师小结:结构清晰,逐层递进,摆事实,讲道理,启发着听众逐步认识到要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论证的严密。

三 精彩挑读

1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问题:

(1)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按司马迁的观点有哪两种不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评价了两种生死观,朗读并分析引用的作用。

(证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使演讲更有说服力,也引出了下文的观点)(3)什么样的人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样的人死是轻于鸿毛的?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4)由此,演讲者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教师小结:句句深入,有理有据,启发听众认识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4当堂成诵。四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与句的关系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2师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篇演讲词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朗,能够启发听众深入的思考,逐步接受演讲者的观点。五 深入思考 1分析例句: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1)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怎样看出来的?(因果)(3)“因为----所以”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恰当的运用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准确的表达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的关系。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动手找一找: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复句,根据关联词语标注其分句之间关系。3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分句与分句之间逻辑性强,表述准确严密。

6总结:这篇演讲词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句子内部,处处都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启发着听众的思考。

六 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全文(1)找出这篇演讲词在语言表达方面你最欣赏的语句。(2)这篇演讲词在语言上除了严密外还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

3教师小结,主要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来品味语言特点:

(1)修辞方法:排比句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演讲者感情和观点。在演讲词中还常用到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等来抒发演讲者强烈的感情;其它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对比也是演讲词经常会用到的,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2)修饰限制性词语:使语言更加准确。经常还用到的有“大约”、“可能”、“也许”、“几乎”等。4 师生共同归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有表现力。七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谈。2教师进行总结:

(1)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2)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3)有感染性。由于演讲词是说给听众听的,因此语言要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演讲者能够结合现实,与听众作情感上的交流,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还是记叙,在字里行间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八 拓展-------一分为钟演讲会

1学生看“八荣八耻”漫画,理解漫画内容,针对社会现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向同学发表一分钟演讲。要求:(1)表述要严密,可恰当运用关联词语;

(2)语言有表现力,可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选取不同的句式。2一分钟演讲会(召开之前给一定时间思考)3 教师小结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先发表议论后归纳论点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体会论述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

1、能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把握文章层次,学习本文清晰严整的行文思路。【学习难点 】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节选自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全文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 1949年3月5日 到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当时,解放战争迅速发展,从1948年9月起,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兵准备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蒋家王朝虽还在顽抗,但已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了。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夕。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及时提出了全国胜利以后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这个讲话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二、检查预习。

l·注音,解释。

薄()弱

不骄不躁()

渺()小 捧场

2·根据“理解·分析一”的提示,给每句话标上序号,并划出层次,归纳层意。

明确:全文共22句,可分三层:

⑴提出问题(1一3句):

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革命即将胜利,国际意义伟大,巩固胜利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提出巩固胜利需要很久的时间,花费很大的气力。

⑵分析问题(4一11句):

分析巩固胜利的艰巨性,长期性。

解决问题(12一22句):

指出巩固胜利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三、研习新课。

教读课文第一层

提问:开头3句话,提出了问题,哪句是重点?

第l句中“很快”,说明时间很短,突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事实上,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4月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5月解放上海;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很有预见性。)

第2句中“将冲破”说明革命力量锐不可当。(“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是从世界革命的角度讲的,突出了中国革命的国际意义。)

第3句中“很久的时间”,说明巩固胜利的长期性,“很大的气力”正揭示了巩固胜利这一间题提出的作用。

2· 教读课文第二层

明确:“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用来形象地比喻资产阶级拉拢腐蚀革命者的手段,揭穿了资产阶级的阴险、恶毒。

为什么巩固胜利需要“很久的时间”,“花费很大的气力”呢?请默读第二层,考虑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又是什么?

小结

事实证明,全国胜利以后国际上也好,国内也好,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十分激烈。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告诫全党:“我们必须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3· 教读课文第三 层

在解决问题部分,作者把夺取胜利比作什么?阐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第一步”与“万里”,“序幕”与“长剧”,形象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没有任何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而停顿不前的理由。这段话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夺取全国胜利后应该怎样巩固胜利?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进行了上述分析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巩固胜利的观点(中心论点):“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有密切的联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指思想作风,“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作风是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基础;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又是思想作风的表现。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坚持两个务必的有利条件:有批评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 补充周总理艰苦奋斗的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件中山服

我们从照片上电影里经常看到周总理穿着一套灰色的中山装,是那么的合身,那么的整洁,但谁能想到,这套衣服是几经缝补的。袖子补了又破,破了又补,补钉已有袖子的三分之一大了。给周总理缝补衣服的工人师傅说:“几十年来,总理做了几件衣服,我们记得清楚;但是给总理补衣服的次数却无法数清了。”有一次,要接待外宾,总理很风趣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同志,我今夭该穿哪套‘礼服’了。”当总理接过衣服正穿的时候,这位同志指着衣服上一块织补过的痕迹说:“总理,您这件‘礼服’ 该换换啦!”周总理笑着说:“这满好嘛,穿着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客人。”又说:“织补的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看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最后,毛泽东用了“我们能够„„”,“不但„„还„„”,“不但„„而且„„”,一层进一层地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蔑视帝国主义,蔑视资产阶级的伟大气魄和建设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解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预见。

教学小结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开头介绍形势,指出革命即将胜利的现象,然后提出巩固胜利的间题,简洁明了,针对性强,为什么要提出巩固胜利的问题呢?文章在第4句开始分析问题,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新特征、新特点,一方面是故人的'怀疑'和对失败的不甘心,另一方面是党内可能生长四种不良“情绪”。文章指出,资产阶级可能会变换手法,用“糖衣炮弹”,来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明确了这种情况将要出现的危险性,因而可以说作者高瞻远瞩,富有预见性。然后作者提出了谆谆的告诫,“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并进一步论述了夺取全国胜利和巩固胜利的辩证关系,说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而“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心论点(两个“务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使文章的说服力极强,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全党发出了庄严的号召,总结了全文。全文气势连贯,结构紧凑严密,充满了逻辑力量。

结合“理解·分析”第三题分析比喻说理的作用。

明确:比喻说理是本文的重要说理方法,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3· 比较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不同点,加深对议论文的感性认识。

明确:

表达中心的形式不同。记叙文靠事件的具体叙述和形象生动的描绘来表达。议论文主要通过深刻的分析,摆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论述。如本文对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摆出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资产阶级的捧场和怀疑、帝国主义的估计、党内的四种情绪),论述了巩固胜利的艰巨性、长期性,从而使人确信坚持两个“务必”的正确性。

文章的结构安排不同。记叙文的结构主要依据事件的发生发展,由事件的演化形成层次。议论文则往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方法形成层次。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强项令教案 长春版1

11.强项令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3.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4.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进而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2.学习用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难点

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2.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范晔(yè)陈留圉人(yû)骖乘(cán shàng)以头击楹(yíng)枹鼓不鸣(fú)臧亡匿死(cáng)因敕(chì)艾绶(shòu)

二、导入新课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古代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董宣执法》,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制状况。

三、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叙述的故事。1.重点字词解释。

征:征召。苍头:家奴。主:公主的简称,这里指湖阳公主。骖乘:陪乘。驻车叩马:拉住车马。驻(zhù),停留。叩(kòu),拉住,勒住。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言,大声说。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格杀:打死。格,击打。菙杀:用鞭子打死。菙(chuí)行刑的鞭子或棍子。良人:平民,百姓。理:治理。楹:柱子。盖:覆盖。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顿:叩头。

据:按,撑。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敕(chì)(皇帝)命令。臧(cáng)隐藏。现在写作“藏”。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悉:全,全部。班;分发。搏击;捕捉打击。

震栗:害怕得发抖。栗,发抖。枹鼓不鸣:意思是没人击鼓鸣冤。枹(fú),鼓槌。临视:察看,视察,临,察看。妻子:妻子和儿子。2.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因匿主家:因为/藏匿 吏不能得:捕获 及主出行:等到 及驻车叩马;于是,就

主即还宫诉帝:就/回/对……诉说 愿乞一言而死:求/表顺接 终不肯俯:最终/低头 ’ 卒于官:死/任上

诏遣使者临视:发圣旨/派/察看 死乃知之:才/代它,这种情况 葬以大夫礼:安葬/用 请学生分组朗读。

3.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强权统治,势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美誉,也改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试着翻译以下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明确: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府吏不能够捕获(他)

2、公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明确:等到公主出门,(他)凭家奴(的身份)陪乘。

3、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明确: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他(看到车马),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喝叱(那)家奴下车,因而(能)打死他。

4、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明确:陛下圣明德政(才能)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5、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明确:董宣不顺从,勉强使他跪下,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6、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明确:公主说:“您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门前。”

7、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明确:因此,(他)捕捉打击土豪列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怕得发抖。

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他廉洁为官的,并且把句子译成现代文。明确:“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这句话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奉公的美好品德。句子大意是:(使者)只看见布做的被子盖在尸体上。(董宣)的妻子和儿子抱头哭泣。(家中)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三、分析课文

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宜”欲菙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董宣卒于宫时,“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刘秀的言行变化,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从湖阳公主包庇家奴的行为,说说当时社会的法制状况。

明确: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法律,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的制裁。刘秀起初对此并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要“圣德中兴”。

3.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宜的形象,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刘秀对董宜态度前后对比;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

4.董宜除了具有执法严明,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文中还写了他其他的美德吗?

明确:文中还表现他清廉的美德,、表现为:“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触,敝车一乘。”

三、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宜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量,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待故事,不加以议论。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五篇: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短文二篇热爱生命》教案长春版

《短文两篇》 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散文的内容,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述。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理清思路,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学习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2学情分析

本课所教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分析基本的思想和作者情感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对生命的的意义的认识,指导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清思路,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感悟生命、热爱生命。【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韩红与《天亮了》这首歌曲的创作导入新课。

1999年10月3日就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起缆车车亡事故。惨祸发生在1999年10月3日上午11时30分。在这场惨祸中,两岁半的潘子浩是一个奇迹,他仅仅是嘴唇受了点伤,缆车坠地的一瞬间,父亲潘天奇、母亲贺艳文将潘子浩举过头顶,双手牢牢抓紧,在这危急的时刻,年轻的父母用高举的双手阻挡了袭向儿子的死神,而他们自己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防护,儿子得救了,父母却永远和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他们深爱的孩子,他们眷恋的世界。潘子浩说起妈妈,爸爸时:我妈妈爸爸出差了。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 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生命是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内容)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进一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板书课题)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下面请看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请大家齐读一遍学习目标。活动2【讲授】热爱生命

二、学习目标展示(幻灯片展示)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散文的内容, 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述。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理清思路,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学习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三、学案反馈(以小组竞答方式完成填空)(一)、第一小组同学:关于作者(学生概述与多媒体展示结合)①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小组同学: 文体

②(关于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二)、三四小组同学【重点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齐读)

四、阅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成果展示。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热爱生命”这个标题的时候,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爱生命?板书写出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疑问,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看看蒙田是怎样回答的。

1、请一个组领读第一段,齐读第二、三段。

明确:①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所以要热爱生命。②享受生活,珍惜光阴,增加生命的分量。(你有更好的热爱生命的方法吗?)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下面就让大家用活动来体现生命吧!

2、全文是由哪个词语引出话题的?对这个词作者是如何阐述的?大家觉得这个词和“生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明确:①“度日”。②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因为不能让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的事破坏生活的兴致,“细细品尝” 是为了更充分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③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3、文中还提到了哪些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不同的?通过对这几类人的对比描写,概括一下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明确:“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4、作者热爱生命,那为何在第三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作者对“死亡”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作者对死亡抱着坦然的态度。

五、品味哲理性语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本课吗?喜欢那句话,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本课的语言。

1、你如何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 点拨: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2、你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点拨: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正如蒙田在课文里所说的享受生活要讲究的方法是要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增加生命的分量,进而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

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自沉汨罗江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活动3【活动】热爱生命

六、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热爱生命的事例

2、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小组资料展示,包括视频、音乐、名言、图片。

七、总结概括: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理解和不同的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亡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式,才使生命丰盈饱满。希望大家懂得:如何热爱生命,怎样更好地生活,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八、结语

朗读“如 果”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5亿其他人更好;——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和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胁、暴行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生命中充满各种意外,而你至今身体机能健全,生命安然,所以,你要懂得珍惜与感恩。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珍惜时光,让生命之花怒放。活动4【作业】热爱生命

九、作业布置

许许多多的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在诠释着生命,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比如下列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投影仪呈现推荐读物)这些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或许,当你正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时,这些作家、作品会启悟你,引导你,会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会让你发现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

十、附板书 热爱生命 蒙田

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爱生命 值得称颂 享受生活 富有乐趣 珍惜光阴 是自然的厚赐 增加分量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长春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上册 谜语 1教案 长春版

    谜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门”字的字理演变过程。2.进一步掌握字理识字、韵语识字、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3.借助拼音读懂谜语,朗读并且背诵谜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 九寨沟 1教案 长春版

    九寨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3.学生通过读文和欣赏风景,体会到九寨沟自然景观的美和四种动物的特点,激发......

    九年级语文上册 12 出师表导学案 长春版1

    12.出师表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第1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有利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_1教案人教版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_1教案人教版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

    2018秋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案1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了解董宣执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沁园春 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热爱生命》教案1长春版(大全)

    长春版九年级上《热爱生命》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 潜心阅读课文,感受主人公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悲壮经历,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深刻的主题,从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启迪;2. 体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