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贝多芬传教案 长春版1
17.贝多芬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序”,初步掌握“序”的内容。
2、了解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3、理解把握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高度评价。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再解读课文
2.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截取”的《命运》交响曲。
这种婉转低回、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可能很多同学听出来了,正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
贝多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也许意味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许意味着失聪的双耳,顽强的创作;也许意味着天才临幸,才华横溢。然而,我们同学可知道,贝多芬一生遭遇了多少苦痛与挫折,他又是怎样走过这痛苦而艰难的一生,今天,借着这样一个学习机会,通过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共同走进他的音乐王国,探讨他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译者
1、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擅长写传记,代表作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值得强调的是,这位文坛巨匠,与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师有过接触,像歌德、巴尔扎克、雨果、斯宾诺莎,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当属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他从大学开始接触
贝多芬,直到生命的终了始终在研究贝多芬,可以说,他对于贝多芬是崇拜有加的,因 此,在作品当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鲜血来完成对贝多芬人物的塑造,正像他伟大的作 品《约翰克里斯朵夫》能够帮他得到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其中的人物形象 恰恰有贝多芬的影子。
2、译者:傅雷
凡是著名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来了解一下将它带到中国的傅雷先生。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曾留学法国,学习文艺理论及艺术史。翻译的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作品都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另外,写给儿子的书信集《傅雷家书》也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傅雷曾动情地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最大影响的是贝多芬。”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世界文坛的大文豪完成这样的作品,接下来的时间,我想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探讨,究竟贝多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魅力?
三、积累字词
1.给下列划线的句子注音 铁砧 汲取 戕害 吹嘘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______,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 ______,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______,内心为之______. A.磨折 锻炼 戕害 碎裂 B.锻炼 磨折 碎裂 戕害 C.戕害 磨折 锻炼 碎裂 D.碎裂 戕害 磨折 锻炼 四.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划分一下层次,把握内容。1)英雄是靠心灵伟大 2)首席给予贝多芬 3)于是我们鼓起信仰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2)成败有甚么相干?主要是伟大,而非显得伟大。3)啊,人啊,你当自助!
参考答案
1.我认为只有心灵具有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才伟大,才能称为英雄。
2.在时间面前,成败并不重要,因为一切都会过去。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才能永存,才是真正的伟大。
3.在困难面前,要经过长时间的顽强的斗争和努力,克服困难。五.介绍序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 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序是著作的判词,又是读者的导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著作的情况和价值。
本文提到的许多英雄,贝多芬只是其中的一位。在内容上介绍了传记的创作意图。本文是《名人传》的总序 六.总结
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坚强。像贝多芬这样的英雄受了很多困难,仍然乐观,执着,我们还有很么理由夸大我们的痛苦?只有不幸才能成就伟大,在不幸面前,要顽强的斗争,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
七.延伸拓展
每个人都希望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应学会面
对厄运百折不挠。我想这是贝多芬的精神魅力所在,这也正是作者、译者想传达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1.借以上人物事迹和以下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但丁说过:“苦难就是财富,因为苦难,我的人生才更精彩。” 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培根说:“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的。”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美国盲聋哑女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鼓起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学习贝多芬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篇:贝多芬传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握传记的基本事实,了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
2、能感受该评传饱含情感的特点,并从把握精神、选择材料的角度体会评传的写法;
3、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尝试写作名人评传。
二、教学重点:能自我总结出如何写好一篇评传。
三、教学难点:体会罗曼·罗兰融入评传中的浓郁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生课前准备:
1、自读全文,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2、再读全文,围绕“文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些一段,为什么”写读书笔记。
3、分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班内交流。第一组:查贝多芬1770——1802年间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第二组:查“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第三组:查“贝多芬与大自然” 的相关资料。第四组:查“贝多芬与法国大革命” 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3分钟)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命运交响曲》。听完后,问: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曲子,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学生:《命运交响曲》。对,这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打出课题)“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整体感知(5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贝多芬传》的节选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本77页。学习传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能把握传记中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
1、问:节选文章写的是贝多芬哪个人生阶段的经历? 学生:出生——30岁。
2、问: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
(提示:以“他经历了„„”来回答。这个经历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某个细小的事件)板书:童年——法国大革命——耳聋——失恋。2-4 5-7 8-11 12-15
(三)交流自读感悟(12分钟)
师:课前要求大家自读课文写一个读书笔记。所以通过这个笔记我了解了大家对这篇传记的基本理解。同学们写的虽是点滴感悟,却很精彩。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课堂交流,看看这篇传记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打动大家?
1、赏析题目。问:“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怎样的动作呢?与“决不向命运低头”相比,它有更强的攻击性与致命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生的苦难与奋斗。命运不过是消极者拿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一个坚强的人是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贝多芬一生忍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他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一曲又一曲享誉世界的乐曲。这些乐曲或雄壮或欢快或静逸或优美,这就是他对命运最有力的攻击。
2、赏析第1段。
生: 描绘的是一头野兽的形象,有雄师的犷野、愤怒、威武和野心,又有狮子不具有的忧郁、悲壮、坚韧和智慧。贝多芬一生与命运的搏斗在短短几百字的精妙独特的相貌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生:我们能从贝多芬宽广而有棱角的额头感受到坚持、刚毅的性格特征„„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了贝多芬那双特别而深邃的眼睛,展现出贝多芬这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性格中坚毅、深邃而又隐蔽的一面;眼下那奇特的鼻子与被作者喻为狮子的相貌,也暗示着贝多芬自身散发出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的王者风范„„作者抓住了贝多芬与众不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刻画,使贝多芬的形象有棱有角,鲜明可感;同时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顺序,使得条理十分清晰明了。
生:作者通过仔细的描述、生动的比喻,使贝多芬的形象跃然纸上。逆立的头发、射光的眼睛、短宽的鼻子、结实的牙床,这一切都透露出贝多芬那叛逆的艺术家气质及坚强的性格。这段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犹为重要,既使读者形成对贝多芬印象的初步认识,有为下文作铺垫。
生:作者要对贝多芬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对他的外貌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从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是犷野的、坚毅的、深邃的、不快乐的。作者的描写细致而扣人心弦。形容有点滑稽却又带无比的崇敬之情,在轻快中又令人读之为贝多芬的经历感到不自觉的揪心。
3、肖像描写的方法: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反映人物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2)用词准确、传神;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3)描写中插入适当的议论、抒情,以形传神。
(4)采用合理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
4、赏析8、9、10段。
生:读到时心突然有一种被撞击到的感觉。
生:读时我的心想被无形的手兀地揪住了一般,狠狠地痛了一下。他像一只受了伤的狮子,躲在黑暗的洞穴中,孤单地舔着伤口。
生:了解了那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感受了那种无法割舍心爱的音乐却又不得不远离的锥心之痛,从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一字一句述说着他的悲惨与绝望。
生:来自本人的内心独白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发自于心就足以流出真情实感。从中我们看到他软弱无奈的一面,但他最终坚强。
5、赏析13、14段(15人)。
生:读时犹如所有的不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心里的痛如遭针刺,酸酸楚楚的,替他难受、痛苦、不忍。贝多芬的呻吟与呼喊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生:这里反映了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尽管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中,贝多芬不止一次地摔倒在肮脏泥泞的地上,但他却不断与自己苦难的命运作斗争。
生:艺术家的灵魂高尚,心灵极脆弱,他们的感情丰富得细腻,细腻得唯美,唯美得不堪一击。这两段是贝多芬最真实的生命感言。
6、看来大部分同学把握了传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以上这些段落一个共同的特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是什么?
生:都是贝多芬的自白。
7、独白在传记中的作用:
明确:一则富有真实感受,二则可以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彷徨和挣扎,从人物内心里流出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三则直接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
耳聋后的贝多芬的内心独白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在这种情形下贝多芬说出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震撼?
(四)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归纳:怎样写好评传(18分钟)
1、讨论如何选材
师: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些自白不是随意引用的,他是出现在人物经历的事件当中,是人物对自身的遭遇作出的反应,如9、10的独白出现在耳聋之后。
13、14段的自白出现在疾病加失恋之后。
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选择了一些什么材料写入传记,选材的依据是什么?在贝多芬30年的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事件没有在传记中提及,如访问莫扎特,师从海顿等,也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没写,如为一个盲姑娘写《月光曲》。明确:选材首先要真实;
然后作者是围绕贝多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来选材的: 先看贝多芬的童年生活。问: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注意“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再看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老师朗读(2分半钟)(提示在11段中找依据)生:莱茵河环绕着细腻的波恩,成为了他人生的坐标原点。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份掩埋在冷漠下的深情,才推动贝多芬那些赋有激情的作品走得更远。
生:莱茵的歌谣便是他苦难的心灵的药。他遭受的痛苦使他成为心灵上真正的流放者。他在疏离于现实的同时却益发无比忠贞于自己最深处的灵魂。
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总之选取的是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的材料。所以有评论者认为,传记特点一: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
板书:叙:精选材料,表现传主感情的发展变化
2、体会作者融在评说中的浓情
作为一篇优秀的评传,除了在把握人物的精神的基础上,恰当选材加以叙述之外,作者对人物的评议也很重要。刚才大家提到第11段。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大家一起读一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传记的这个特点我们有同学能体会:
生: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一般传记的俗套和冷漠,而是在传中注入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字句间充满了自己对贝多芬的强烈感情。他以贝多芬的好朋友、知音、当事者的身份来叙述。
传记特点二:作者对传主的评说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从贝多芬对罗曼的影响来时体会罗曼的感情。“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我跪着,由他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 所以作者评议是饱含情感的。板书:评:饱含感情,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作者这种饱含情感的评议有时会夹在叙述当中,与贝多芬的独白相配合,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这就是大家自读时感受到的第13、14段。师读开头叙述,众读评议,读独白。
3、自我总结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这篇评传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如果让你写一篇人物评传,你能总结出写好评传的几个要点吗?
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1)选择真实的材料,抓住传主的特点,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
(2)恰当引用人物自白,真实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
(3)在评价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融入作者自身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的感染读者。
(五)结束语
感激伟大的传记作家罗曼·罗兰通过这篇优秀的评传,把一个伟大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对贝多芬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贝多芬的心里,音乐艺术就是他的全部,在他的遗嘱中,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又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下面我们再次听着《命运》这首曲子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六)布置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评传文章,1500字左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0 现代诗歌两首教案 长春版1
4.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的坚强精神,培养学生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中内涵丰富的意象。培养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3.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意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设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4、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朦胧诗
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 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 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 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 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 1 译成多 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积累字词
(1)注音: 干瘪(biě)驳船(bó)蜗 行(wō)胚芽(pēi)迷惘(wāng)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n)(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3、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5、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不能对调 那样 就破坏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
6、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设计说明:设计开放性话题,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个性化解读。可以认为“鲜花”与“紫葡萄”不相称、不协调,是作者的瑕疵;也可以认为有内在的联系,“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糅合了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作者当时手抄的作品被别人据为己有。教师应充分肯定并鼓励敢于怀疑作者的学生,以激发大家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 朗读注意事项:
⑴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⑵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高、声音重、语速慢。
⑶注意节拍、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诗歌的每一节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节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也要停顿。
二、语句分析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表达什么效果?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三.妙手续写
(1)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教师示例,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2)选写句子: 我是失修的路基,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撑起你沉重而又迟缓的脚步。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荡涤你饱经风霜的苦楚。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萌发你冰封已久的生命力量。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待你在裁判的哨声中飞跑。教学反思:没有介绍作者的其他著名作品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贝多芬传》同步练习苏教版
贝多芬传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讴()歌 踌()躇 一 阕()旋 涡()刹()那 颓()丧 渗()透 深 邃()骚()动 窘()迫 2 . 对下列加点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 讴歌(歌颂)欢乐。
B .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 踌躇(停留)了一生。C .他不能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地和他忠诚的乐队分手。D .所以他把运用歌唱的时间尽量 延宕(拖延); 4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①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 神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知道您完成了一部新的圣乐,表现着您 深邃 的信心感应给您的情操。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下面的文句,回答问题。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结合课文,请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毕生的计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细读课文,回答:《第 九交响曲》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它的原题又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要在一阕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这是可以从贝多芬的稿本上看到的,他作过许多试验,想用别种方式,并在这件作品的别的段落引进合唱。在 Adagio(柔板)的第二主题的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合唱在此可以很适当地开始。”但他不能毅然决然地和他忠诚的乐队分手。他说:“当我看见一个乐思的时候,我总是听见乐器的声音,从未听见人声。”所以他把运用歌唱的时间尽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题交给器乐来奏出,不但终局的吟诵体为然,贝多芬说这一部分“完全好像有歌词在下面。”连“欢乐”的主题亦是如此。……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1.《第九交响曲》在艺术上有哪些创新?请作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九交响曲》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请作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ō u ch ó u qu è xu á n ch à tu í sh è n su í s ā o ji ǒ ng 2 . C 3 . B 4 .①神,高超 ②深奥 . 1793 年,在波恩,他产生“讴歌快乐”的念头; 1815 年,《第九交响曲》内有些乐旨在此以前已经出现; 1822 年,写下了欢乐颂歌的主题和其他部分的曲调; 1823 年还想给它以一个器乐的结束; 1824 年,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大获成功。可是这确实是贝多芬的“毕生计划”。6 . 人们习惯称它为《合唱交响曲》,它的原题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曲”。阅读测试题
1.贝多芬想给这一阕交响曲以一个器乐的结束。在交响曲内引进合唱。他把运用歌唱的时间尽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题交给器乐奏出,不但终局的吟诵体是这样的,连“欢乐”的主题亦是如此。
2.主题初次出现,乐队中止,一片静默,“欢乐”自天而降,音调柔和;主题过渡到人声,由低音到进行曲的节奏,由“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到“沸腾的乐章”,进一步发展到“奔驰”“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欢乐之后的醉意”,随后就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把欢乐紧紧搂在怀里。感情的变化是时而压抑低回,时而奔放热烈,跌宕起伏,缓疾有致。
3.夹叙夹议,介评结合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农贸市场 1教案 长春版
农贸市场
教材简析:本课是情境识字课,图上描绘的画面十分接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热闹、繁荣的集市情景。商贩们在热情地叫卖,许多人在精心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画面上出示了水果、蔬菜、肉制品等名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年段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及“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的要求。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本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将学生的生活与图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感受农贸市场的热闹与繁荣。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了解“肉”字的演变过程。3.能够按照事物的类别来给事物正确分类。教学重点:
1.学会七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十四个要求会认的字。2.结合图画认识字型,了解字义。教学难点:字型与字义的相结合。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相关的图片 2.教学课件 3.有关购物的录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1.播放录象(画面显示“农贸市场”的招牌及市场内井然有序的商品,商贩们在热情地叫卖,顾客们在挑选自己需要购买的物品等景象。)2.谈话、设疑
(1)同学们去过这个地方吗?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农贸市场)齐读课题。随机学习“农、市、场”三个字。
观察“农”字是怎样写成的?第四笔是竖提,强调“农”最后一笔是“捺”;扩词:农村、农民等,还能组哪些词语? “市”翘舌音 整体认读音节 “市场”是集中卖东西的地方。扩词(闹市、城市)你知道那些城市?
“场”形声字 翘舌音
(2)看完刚才那段录象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商品多种多样、人很多——引导感受农贸市场的热闹、繁荣)这些人都在做什么?(有买东西的,有卖东西的)
趁机学习生字“卖”,指导最后一笔是点,和买相对。“角色扮演” 利用两个道具找同学来表演买卖东西时的情景来区别“买”和“卖”的字义。
二、认识事物 认读词语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8页,(看整幅图)这是农贸市场的一角,现在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看一看菜摊上出售哪些东西?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苹果 西瓜 糖葫芦 枣 白梨 柿子 葡萄 草莓 白萝卜 肉 红肠)
2.检查认读情况
(1)你们根据文中给出的拼音能认读每样东西的名字吗?自己小声试读。
(2)谁能把这些商品的名字大声的读给同学们听?(随机指导“糖葫芦”“柿子”“葡萄”“白萝卜”几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读轻声。”“枣”是平舌音,“柿 肠”是翘舌音)。(3)评选读的好的学生大声领读。
(4)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三、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识记字形
1.老师把这些商品都请到了字卡上了(出示和商品相对应的生字卡片)学习生字“苹、糖、枣、柿、葡、萄、莓、肉、肠”
(1)看(苹果)图片,谁能读出图上的词语?“苹”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和声旁分别是什么?(2)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苹果的“苹”字?
(3)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它的种类很多,说说你吃过或见过哪种苹果?(4)谁愿意用“苹果”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方法自主识字,可以同桌讨论怎样记住其他生字。3.根据字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学习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字。
5.柿——木+市=柿,柿子、西红柿,请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找一找词语中还有那些是形声字?(葡、萄、糖、莓、肠)卜——用加一加的办法,竖加点就是卜。6.课件演示“肉” 字理动画图,了解肉字的演变过程;扩词训练:肉的种类有哪些?(鸡肉、牛肉、羊肉、猪肉„„)
四、指导动手 练习书写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商品,并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有他们名字里的14个汉字,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想不想选几个写下来呀?
2.通过课件把要求会写的7个字拉到虚宫格里,让学生观察字形,主要是各个部位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
3.汇报各自的发现,师生可以随时补充、纠正。
4.教师在黑板一角的虚宫格里板书示范难写的字,边写边说明笔顺和字形。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坐姿。6.小组评价,选出好的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展览。
五、游戏巩固识字、写字
1.同学们,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市场,我发现那里的东西摆放的没有规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转转,帮助它们归归类你们愿意吗?(模拟市场: 三张课桌当货架,上面混合摆放着各种水果、蔬菜、肉制品的图片)
2.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物品的摆放井然有序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给这些商品做个标牌,好吗?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选字填一填。
(市 柿)城()()子()场 西红()(平苹)()果()原()面()均(场 肠)操()广()香()红()
七、布置作业 1.写课后词语
2.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农贸市场”介绍给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