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2016-06-09 韩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模式很多,无论哪种模式的衔接,都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开展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德育的职业性和务实性特点,决定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主要是职业道德教育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中高职德育学科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那么,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何应对之策呢?
课程衔接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有违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
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是指从多种观点看,该课程所具有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程度,包括序列性、连贯性、综合性、均衡性、准确性和长期效果六个维度。用这“六个维度”评价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接续情况:
一是“连贯性”和“序列性”欠缺。中高职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的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的描述多,技能类、应用类的少,且高职目标中的内容关涉职业道德教育的描述少,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层次性、类型性体现不明显,不能有效反映职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是“综合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构成上看,高职阶段增加了“公德”和“私德”部分内容。这正如把小学德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样,课程编制有违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是“均衡性”缺失。从道德教育内容的学时看,按照中职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德育总共138学时,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为32-36学时,而“职业道德”(包括“礼仪”部分)为1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9%,高职的“职业道德”所占的学时比例更少,现有学时比例数难以呈现职业道德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从德育课程教材文本上看,虽然列举了“爱岗敬业”“诚信”的德目,但对职业纪律、责任和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范畴缺乏深入、系统的诠释,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
四是“长期效果”的弱化。课程内容编制上的问题直接弱化了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学科课程为主渠道对职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中高职德育课程处于尴尬境地。
按“学问逻辑”序化课程内容导致道德能力教育缺位
德育学科课程在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其学与教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这就要求各个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要有纵向上的接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螺旋上升式,在目标构成上应侧重“技能”和“应用”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而对比现行中高职德育课程教材的“章次”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道德的层次性特点由低至高直线式顺序展开,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但从每个教育阶段中德育课程单元内容的序化看,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问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展开,这种逻辑顺序无法关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道德冲突,影响个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消弱了德育课程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影响力,能力的层次性在课程衔接中也难以体现。对策1:
准确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以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从课程衔接视角准确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
在德育初级阶段,应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应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应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对策2: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有连贯性和囊括性,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
同时,要从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德目”,并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此外,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策3:
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国家还应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
第二篇:用好多媒体 让中职德育课更有吸引力
用好多媒体 让中职德育课更有吸引力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是教学手段的一场革命,它在教学信息量、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就中职德育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用好多媒体;中职德育课;更有吸引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后,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具体,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尤其是对于内容相对枯燥的德育课更是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因而受到广大中职师生的青睐。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有很多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中职德育课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一些中职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对多媒体盲目崇拜,过分依赖多媒体
毋庸讳言,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对德育课这门课的错误认识,较之上专业课他们更容易走神,课堂秩序更难以维持。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对多媒体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通过它在课堂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秩序。有的学校对德育课利用多媒体有硬性的规定,有的甚至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评比“好课”的条件之一;有的德育课老师也认为,“只要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奇迹就会出现”。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了对多媒体的滥用和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喧宾夺主。
1.2 课件制作形式不当,使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追求形式,屏幕上菜单过多,再加上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字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殊不知,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考,而且学生一连两节课盯着屏幕看,也很容易疲劳。还有一种极端的形式,就是搞“教材大挪移”———把书本内容搬到大屏幕上。由于很多教师课件的制作水平有限,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超文本、动画、声音、图像处理等方面强大的优越性,只是简单地把以往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搬到屏幕上。在上课过程中,只有一段段文字和简单的图表,教师则坐/站在讲台一侧操作电脑讲解。这样,虽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先进媒体,但是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只不过从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让人觉得单调,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如以往。
1.3 多媒体教学的特殊环境,影响中职德育课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上,教师的眼神、手势、表情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加听课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更为重要。而在使用多媒体之后,为了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需要拉上窗帘、关掉照明灯光。在这个昏暗的环境里,教师站在电脑桌前讲课,虽然面对学生,却无法看到学生的面部反应,学生也无法看清教师的表情。还有一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纵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而无暇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很难准确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程度。
2用好多媒体,让中职德育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
2.1 克服对多媒体的盲目崇拜,正确认识多媒体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运用在教学上确实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明确把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的角色。使用多媒体更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因教学内容而异,要为教学服务。笔者听过一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在这堂课上仅用了 3 min 的多媒体,然而听课的老师都认为那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可见,多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不宜过多过滥。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下而全盘皆活”的作用,从而发挥多媒体的最大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能力
一些教师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有了多媒体后,教师“省事了、解放了”。其实,多媒体在课堂的运用实际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实,多媒体的运用,省去了一些板书,一些原本要费好多口舌也不一定能说清楚的东西现在只用点几下鼠标就“搞”了,这样就节约了很多时间,以前两节课讲的内容,现在可以一节课就讲完了,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不断拓宽知识面。德育课上古今中外的人文、地理、历史都会涉及,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精挑细选,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资料。这样才能做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课件,否则只能是东拼西凑、天马行空,看似天花乱坠其实不知所云,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上下功夫。根据笔者的经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入门容易做好难,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许多电脑知识和技能,比如,从网上下载视频、图片以及对视频、图片的加工处理;动画的制作;课件中声音、视频的链接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领会并熟练掌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电脑操作不熟,所以不论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面对多媒体教学都是一次挑战,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成为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必然要求。
2.3 利用多媒体搭建平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水平
如前所述,多媒体使用所要求的特殊课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确实给师生运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的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多媒体在中职德育课堂的应用,也为增进师生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而且可以以视听为基础,通过视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在视听之前或之后、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揭示方法、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或开展活动深化体会。所以说,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问题,多媒体的应用,也可以说是“关上了一个门,却新开了一扇窗”,只要充分利用这个新的平台,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从一个地方失掉的从另一个地方找回来,提高师生的课堂交流水平,增强课堂效果。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作者:王晶洁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1期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然而,由于中职德育课不受重视,大部分教师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现象比较普遍。笔者从事德育课教学多年,本着“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原则,不断创新,逐渐摸索出一套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巧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老师把课前三分钟的讲台交给学生,学生演讲的内容确定为“知行统一小论文演讲”。针对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内容选材宽泛,可以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也可以对近期国内国际某一件时事进行点评。内容应健康向上、符合要求。演讲时,要求脱稿,语言流畅。这样,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设计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法、时事新闻点评法等,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
例如,在讲“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案例:法国总统萨科奇以欧盟轮值国主席的名义接见**,而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明目张胆地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和点评,之后教师总结:与**会见的是法国总统,抢奥运火炬闹得最凶的也是在法国,这当然不是巧合。然而,邀请中国加入G8,并与西方一起抵抗金融危机的,也有法国。总结之后,教师设疑:“法国为什么对中国的政策带有两面性?决定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样的导入,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这样的时事新闻点评,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三、拓展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不拘泥于教材,恰当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我国的对外关系时,笔者向学生讲了“南中国海之争”,让学生懂得 “台独”与“南中国海”的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中国失去了台湾,紧接着就会失去南中国海。如果一旦“台独”取得成功,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就会趁火打劫,争相掠夺南中国海的领土与领海,那时中国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制止,南中国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会拱手让与他人。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懂得“中国的一寸土都不能丢”的道理,进一步理解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此外,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还给学生讲了《情商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等书籍上的课外知识,很受学生欢迎,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认知能力。
四、利用电教手段,有针对性地观看专家讲座、演讲
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专家的讲座,对于补充教材的知识含量、丰富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几个学期以来,笔者向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的礼仪讲座、翟洪森的讲座、《让世界充满爱》的演讲等。通过这种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听完金正昆的礼仪讲座后,不少学生上课时改掉了原来爱“插嘴”的不良习惯,学会了倾听老师讲课,学会了尊重老师、尊重同学,言谈举止比以前更规范了。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更好实现德育课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第四篇: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定稿]
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此,浙江省于2011年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这一试点项目获得成功立项。立项后,我院与衢州中专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试点项目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协调会议洽谈合作与衔接内容。在完善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后,为使中高职一体化立交桥畅通,特别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明确共同育人的目标,形成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的五个特点(1)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阶层,有些学生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家庭情况比较复杂。(2)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学生年龄大多在14~18岁之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人际关系紧张;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强,他们在成就动机、求知欲、自尊与自信、综合素质等方面明显低于普高学生。(4)部分学生在留守儿童的环境中成长,缺失父母的爱。(5)从小学到初中,中职学生一直在学校教师批评的环境中成长,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中高职学生管理衔接的五个“脱节”(1)培养目标上的脱节。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工作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基础薄弱。而高职许多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高中理论基础课的知识。(3)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中职学生的学习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4)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中职普遍采用封闭式管理,高职的管理模式是开放的。(5)创业创新自信心上的脱节。有些学生对追求更高学历和事业的自信心不够,中专一毕业,立刻加入打工行列,导致生源流失。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的主要内容
教育过程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的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同,学生的思维观念、学习能力完全不同,教育教学方法应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必须研究中高职教师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相互协作,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以实现不同阶段与层次的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目标衔接、心理衔接、生活衔接和学生活动衔接。
职教理念的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都属职业教育,但两者之间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为了做好职教理念的衔接工作,中职教师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高职教师必须开展中职教育理念的学习,这样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教育教学时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校园文化的衔接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点,但都需要引入企业文化。通过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学生,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学校管理的衔接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职学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职段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的开展。
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的实施途径
根据中职、高职学生的特点,为达到中高职学生管理方面的无缝对接,根据各年级段的培育任务,中高职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中职一年级的认识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职、高职院校,帮助他们消除中考失利的失落感,树立自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帮助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实现培养目标上的衔接。(1)组织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校园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训室、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与高职学生交流,亲身体验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活。(2)对学生介绍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升学条件、各专业就业形势、大学生管理方式和中职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区别等,让中职生了解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升入高职的基本要求。(3)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中职二年级的融入 使学生熟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尽早融入高校校园生活,增强信心,实现综合素质培养的衔接。(1)宣传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好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实现文化课程的衔接。(2)组织学生参加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建立中、高职学生之间的友谊;建立院校社团联系制度,组织中职学生代表参加高职院校毕业典礼,感受大学生毕业典礼的励志、感恩的氛围。(3)宣传升入高职院校、专升本过程中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中职三年级的实训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成就感,明确职业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培养目标中职业技能的衔接。(1)组织中职生参加技能竞赛,请优秀高职毕业生宣讲成功经历,选派近年来毕业的“3+2”学生到中职学校做成功讲座,帮助中职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2)宣传高职院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上大学的信心。
(3)宣传党建知识,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学生入党积极性。通过党校培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高职一年级的提升 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修改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管理模式上的衔接。(1)通过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通过中、高职班主任对接座谈,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引导,创建特色班级。(3)修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提升个性发展空间。
高职二年级的深入 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突出技能优势,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顶岗实习期间,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指导教师巡视制度,定期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身心健康。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择优秀企业顶岗实习,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第五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设置与衔接论文
无锡市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普遍,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情况。在分析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效衔接,形成分层次、有侧重、有对接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衔接
当前,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社会急需大量有技能、懂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近十年以来,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不够精,高职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够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物流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物流专业时忽视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及两者的必要衔接。目前无锡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8所。为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衔接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及相互间协调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无锡市具有重要影响的8所中职院校与8所高职院校作为分析对象。
一、无锡市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中职院校
截至2015年9月无锡市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有8所。其中有2所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招生。由于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缺乏认知,对物流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把握不准,专业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中职院校物流专业都是在原有的管理类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抽象又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面向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主要从事一些技能型操作的劳动,像搬运、装卸、配积载、拆拼箱等工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目标定位不符合上述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除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开设了物流作业生产实习、驾驶训练与考证两门带有实践操作性特点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均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特别是无锡技师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缺乏层次定位、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体系已经成为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缺少内容体系成熟的中职院校专用教材,致使有些学校直接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虽然注明是中等职业院校专用教材,但其内容与高职院校无异。
3、专业教学资源
(1)师资情况
中职类院校的专业物流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锡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存在师资缺乏问题,现有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历。除了近年招聘了少量物流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引进少数曾在物流企业工作过、具有一定物流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外,基本上都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致使中职学校物流教师队伍理论基础薄弱,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善,同时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实训资源情况
在无锡市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没有开设专门的校内物流实训室。有的学校虽然建有实训室,但实训设备简陋,实训内容单薄。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实训室是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竞赛场地,该实训室在无锡市中职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但该实训室也只有两台叉车、几个托盘、一套仓储软件及几排货架,仅仅只能从事基本的入库、出库实训任务。由于物流实训设备的投资较大,加之物流专业是边缘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4、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薪酬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业门槛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学生对物流相关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中职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水平、课程体系及学生就业方向。目前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关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即培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能服务于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多数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定位缺乏必要的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端化”,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学校培养的范围过度宽泛化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制定既能迎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贯彻执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在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从8所高职院校物流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础专业课程多数包括:管理学、现代物流概论或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中物流信息技术被所有的学校视作专业核心课程。无锡商业职业学院还将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运筹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迎合快递业的发展,2016年该院又将快递实务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可见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3、教学资源情况
(1)实训资源情况
近年来,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在校内物流实训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实训条件有了显着改善。200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占地约450平方米,集智能化立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装卸与搬运及包装技术于一体的全真实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综合实训室分为软件和硬件实训两部分,软件实训室包括物流综合实训、仓储运输实训、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室以软件为主,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实战性较强,尽管学校投入较大,但在实训教学中仍不能满足全部专业课程的需要,因此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
(2)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26%,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5、3%,其中博士(含在读)占5%。“双师素质”的教师(特指各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占70、91%,专任教师中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大约占20%,其他均为管理类专业转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5%,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的教师占2、3%。企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基本能满足了专业教学要求,但具有物流实践能力的师资明显不足。
4、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从各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无锡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与协议率均较高,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但从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50%,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货运代理、物流业务员、快递分拣员等岗位,很少有人做仓管、搬运、包装、运输调度、库存控制等岗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再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10%。可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依前文分析,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渠道和机制。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两者应有不同的定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物流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物流实践管理人才为主。
(二)专业设置缺乏有效对接
无锡市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盲从”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专业调研和可行性认证,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专业的有效对接,没有站在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分析两种职业教育体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在后续发展中很难对专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衔接。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衔接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考虑两者之间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共性,避免粗放地设置专业。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课程重复现象很普遍,其中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尤为严重。从专业知识的共性上看,中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出现重复交叉,但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时,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应体现出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中职学校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高职甚至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明显区分度。
(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近年来无锡市高职学校建设了一批物流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为高职学校开设物流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职学校在物流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原本以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训条件,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在物流理论方面相对成熟。中职院校中的“技师型”的教师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中高职在师资的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无法展开。两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互补,制约了无锡市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对策
(一)衔接专业设置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物流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专业体系。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企业对操作性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形成有别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差异化专业建设路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口径源自中职院校又高于中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口径的大小,制约着两者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职业素养还是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是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体现规范化、递进化、层次化,才能促进两者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必须要体现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物流企业及
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实践管理型人才。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然是面向实践,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实践管理。以实践为纽带,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三)衔接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更多地开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强调课程与物流操作的无缝对接。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能力为本、偏重物流协调与管理能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遵循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构建互补性强、可延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中高职院校应制定既有差异又有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要避免两者教育体系、教学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可适当引入高职层次知识点,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同时,可融入一定比例的基础操作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本领。
(五)衔接教学资源
物流教学资源呈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拥有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师。中职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源和具备丰富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学能手,但缺乏理论教学师资及必要的实训资源。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中职院校技师参与制定实践操作类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中职院校可以聘请高职院校教师讲授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两者教学质量,促进区域范围内物流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四、结语
由于教育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造成了无锡市各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等状况。加快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建设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依托职教集团,将集团内相关企业纳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范畴,借助企业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内“3+2”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有助于推动和完善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教育衔接。在集团内建立企业、中职、高职三方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岗位互补轮换,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