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1:5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本文就浙江省中高职“3+2”教学衔接工作展开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学校的做法,从“衔接”入手,通过衔接培养方案、衔接教学内容,衔接技能训练等措施,力使中高职“3+2”教学做到无缝对接。[关键词] 中高职 “3+2”教学 衔接 问题 对策

一、中高职“3+2”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省正在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但在宏观上尚没有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微观上,没有建立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递进标准,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浙江省中高职教学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少关联性。高职教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中职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各自独立,即没有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中职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导致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广而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浙江省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3+2”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缺少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困难,尤其反映在英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上。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观念有关,体现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在思想上和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3.教学管理不衔接

现行的升学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专业考核部分所占比重较小,技能考核更缺少规范性,致使录取的学生达不到预期要求,也导致一些中职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对策 1.统筹规划,衔接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中高职“3+2”教学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业务范围加以区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哪些教学目标应由中职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应由高职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是为职业入门做准备的,哪些教学目标是为进入高职深造做准备的,并以此作为依据,统筹规划,确保中高职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培养目标。

2.多方参与,衔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需要多方参与,可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订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1)课程体系衔接。要做到中高职“3+2” 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中职的教学要求应作为高职教学的起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中等职业教学的专业基础为标准,按衔接专业口径的宽窄,解决好专业课程的纵向提升与横向扩展、基础课程磨合与补缺等问题,可以编写一些相互衔接的教材。同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系统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衔接。高职与中职要联合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计划与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要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分步实施,衔接技能训练 从技能的形成过程来看,中职和高职的技能教学存在着承上启下的关系。因此,中高职教学必须做好技能训练的衔接,分阶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在教学安排上,中职侧重于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操作规范、动作熟练程度以及工作作风与方法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取得初中级资格证书;高职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对实践知识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对较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取得高级甚至技师资格证书。通过技能训练的有效对接,真正做到各阶段目标明确,既不重复,又不脱节。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语文教学 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呢?

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

小学语文讲授的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初中语文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语感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理解运用、作文以及对经典的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改变上: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简单,知识点少;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增多、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知识点除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更缜密一些,知识性更强一些。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中学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老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二)小学教师除了帮学生积累知识,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体味句子的含义。小学语文更注重朗读,形式追求多样,齐读、个别读、师引读、生对读……朗读时相互评价,相互吸取优点和长处,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初中语文课,教师更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课堂虽也有朗读训练,但朗读的形式大多齐读占多数,个别读,小组读等形式很少用到。

(三)小学教师一般把学生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师则认为学生自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比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习方法的改变

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弱,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中学比较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获取。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休息时间。

中学语文老师更注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要求学生做好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体系。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3、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的道理: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书法课”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学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4、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阶段衔接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语文教学中阶段衔接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 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就要求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语文教育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本文主要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构想实现各阶段之间合理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阶段衔接问题与对策习惯

一、从习惯养成谈中小学衔接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学生由小学进到中学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适应得快,学业上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学业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二)、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

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这里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

二、初三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进入到各个高中学习,使高中教师越来越感到“高中新生一届不如一届”。部分教师对“双基”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从而淡化、弱化了“双基”,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两个系统的封闭性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进入到各个高中学习,使大家深感“学生素质越来越差”。高初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理解,甚至相互埋怨。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综合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但这些少而精、容量大的题目,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不衔接。特别是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能力不扎实。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不考试。实际上,下边学校是不考试就不教学。

(三)、教法学法的差别性

比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采用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研读探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因很多学生不愿意或者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个环境很少见,初中语文课堂上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很难见到。再比如有些高中老师形象地将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概括为“读读背背写写”,有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学习的内容等等。

(四)、教师衔接的单向性

初高中教师之间不沟通。高中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一般都比较少;他们在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高中教师有与初中教师衔接、与初中教学内容衔接的愿望,他不衔接不行——可能高中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初中教师不一定有此愿望。

针对以上原因,现提出几项对策:

1、开放两个教育系统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要使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这两个封闭的系统相互开放。系统的相互开放主要是指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两个系统要主动联系、互通有无,要开放优质的教学设施设备、共享教学信息资源。

2、掌握两个课程标准

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掌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熟悉7——9年级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比如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情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四大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品德修养,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除了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3、了解两段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并尽量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也要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高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渗透。做到对高初中语文教材“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上已经安排,但未列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也必须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学好,为主动衔接、渗透打下基础。

为解决初高中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的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如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将基础夯扎实,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查知识“盲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担任高初中语文教师,双方要互阅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平时的讲课中,某些知识点的渗透、穿插、交叉、衔接。

初中教学:有意识地抛一两句与高中语文有关的话出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高中教学:有意识地点拨、复习初中学过的内容。

高中语文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激情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感和辩正思维能力。高初中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学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如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5、开展衔接教研。

适当组织一些高初中教师都参加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和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如请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现身说法,做讲座、举行示范课;高一和初三教师互相听课、讲课者说课、全体评课、请高一教师给初三教师做讲座,初三教师给高一教师做讲座等,从教法、学法、知识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衔接。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高初中语文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衔接。如可通过连通校园局域网、举办网上论坛、发E—mail、上QQ群、编发短信等方式进行互动联系。

第四篇:问题与对策: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调整[范文模版]

问题与对策: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调整

幼儿园和小学从教育体制上虽同属基础教育,但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学习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一大转折,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从衔接过程的变化、特点入手,探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对策,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一、幼小衔接过程的变化特点

学前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对社会不负任何责任;而学龄阶段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因此,幼儿教育后一阶段,要充分提倡两阶段教育特点,使幼儿在过渡期逐渐适应以下变化,顺利进入小学教育。

(一)活动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的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伴,每天户外体育活动一小时,学习也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进入一年级后,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每天上课时间增多,平均每天4~6节课,每节课40分钟。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粗浅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训练。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少。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大多局限在课堂上。

(四)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设有自然角、玩具柜、图书架,各类区角活动及体育设施,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教育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玩具柜等,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五)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是保教并重,注重全面发展,对幼儿进行粗浅知识的传授。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因此,幼儿不会感到厌倦和紧张。小学则实施义务教育,各种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教育,要达到一定质量要求。

二、幼小衔接不当所形成厌学原因浅析

由于以上诸方面的变化,幼小过渡阶段的儿童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容易在开学初期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3)自理能力差。幼儿园的教育强调老师像妈妈一样地关心、爱护幼儿,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教师取而代之,而家庭对孩子的娇惯甚至溺爱更是司空见惯,因此,一旦孩子需要独立面对新的环境时,使他感到束手无策。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对策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我认为要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应让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适应儿童生活、系统发展的渐变规律,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

(一)幼儿园应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

1.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心理过渡。小学教育处在不断改革、前进的动态之中,幼儿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固定的基本印象,要加强与小学联系,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观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参加小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以帮助幼儿认识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较高的要求,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使之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2.适当调整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性。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如计算课,在让幼儿了解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进行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语言课应增加看图说文档仅供参考

话及说话绘图等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入学后的看图写话及看图作文等打下基础。

3.大班后期,应逐渐把握笔姿式、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项活动,如绘画的握笔方式与坐姿、幼儿自己名字的书写、看书的方法等;在认识文具之后,可让幼儿准备常用的文具,养成独立整理文具盒与书包的习惯,也可模仿一年级的排座方法,两人用一张课桌,以激发幼儿当一名小学生的强烈愿望,增强其积极乐学的情绪,但切忌把小学的教学搬进幼儿园,把衔接变成幼儿提前上学,那就明显违反过渡期幼儿教育特点。

4.专家提醒:幼小衔接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将之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幼儿上小学,这只是一个近期目标而已。帮助幼儿为入小学做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不应急功近利。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

另外,还可建立跟踪调查档案,进一步完善今后衔接中各方面的工作

(二)小学应为幼小衔接提供良好的环境

1.应组织小学低年级老师到幼儿园观摩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衔接过程中幼儿园的思路与做法,以便一年级新生到校后有的放矢。

2.一年级应进行室内墙壁美化,使新生一入学就有一种置身于快乐的环境,轻松学知识的氛围。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应以游戏为常用的教学形式,上课时要尽量使用直观的教具、学具,为新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单纯性的文化课教学上,如语文、数学等可以与音乐、体育活动联系起来,提高新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应经常教导新生遵守上课常规、作息时间、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比较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生活的不同,激发他们“我已长大了”、“我要学知识”的责任感。教师还可把一些常规要求编成儿歌,如“常规歌”、“作息制度歌”、“读写要求歌”等。经常吟诵,提醒其自觉执行。

5.课外,教师宜多和学生在一起活动、聊天,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家庭应为幼小衔接创造条件

1.家庭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单独的生活与学习的空间。使孩子既保持童真的快乐又便于看书写作业。家庭还可设计积分形式专栏,如“大树开花”、“满天星星”等。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

2.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升入小学,家长都应从幼儿的特点出发,用相约的形式,要求孩子完成某些任务。这种意识的强化过程,也是其责任心、意志力、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家长不要忘记检查孩子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并根据实际水平与情况给予适时的表扬,帮助与引导。

3.家长应经常询问孩子学校生活情况。放下家长架子,以朋友般的平等方式,分享孩子的快乐情绪,对孩子一时出现的消极情绪,家长应积极引导,有意淡化。

4.家长应有意识地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主动地做自己的事情。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幼儿园后期逐渐减少接送次数,让孩子自己上幼儿园,这样上小学后更可独自来往。

5.提醒家长注意学习,提高对学龄期儿童思想与行为认识,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文档仅供参考

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第五篇: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在这个重要重要的转折期内,其生活、环境、活动等发生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而富有童趣儿童画,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幼儿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和幼儿园是不能相媲美的,对我们刚好步人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然后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幼儿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4、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幼儿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而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幼儿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5、作息制度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有些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等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3.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小学教育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但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

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应当看到,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长远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长远规划。幼小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幼小衔接要坚持放眼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把握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好全面衔接准备,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利带来的学习、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幼小衔接要准确把握促进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衔接”最终应聚焦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三)幼儿园、小学、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小教育机构或家长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相互衔接、共同衔接。三方都应向儿童靠拢,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接收儿童做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小学、家长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J].安徽教育.2002.13 [5]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J].甘肃教育.2006.7(B)[8]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9]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杨晓萍.伍叶琴 教育的张力—给予有效课程衔接的视角[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7)[12]马以念 谢秀莲 王冬兰.农村有效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1)

下载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高职“3+2”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

    中高职物流管理设置与衔接论文

    无锡市中职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普遍,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情况。在分析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的基......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姓名:梁昌瑞学号: 200441304254 指导老师:殷世东 【摘要】农村儿童是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背景之中的群体,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文化设施基......

    高职会计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从企业和学校的角度分析校外会计实习的现状,对比总结了校内会计模拟实习的优点,并分析了目前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

    2020年春期复学后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2020年春期复学后教学衔接问题对策复学后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学后两周是相对宋说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心......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心得 赫章县民族中学:项维 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然......

    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高职计算机的程序语言教学,要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