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1:4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

第一篇: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导学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

第 1 页第 1 页 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 泰国美南河平原 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 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 水田广布 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 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 自己农业 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

第 2 页第 2 页 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第 3 页第 3 页 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 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第 4 页第 4 页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 5 页第 5 页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食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第 6 页第 6 页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历史 19世纪后 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20世纪 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生产特点 专业化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区域化

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 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 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第 7 页第 7 页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小麦和玉米

分布 亚洲季风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 ① 水特条件优越 ② 地形以平原为主

③ 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④ 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⑤ 种植历史悠久 ①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 交通运输便利 ③ 市场广阔

第 8 页第 8 页 ④ 地广人稀

⑤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 ① 小农经营

②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 水利工程量大 ① 家庭农场经营 ② 生产规模大 ③ 商品率高

④ 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相同点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措施 作用

修建铁路 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第 9 页第 9 页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 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发达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委要求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第 10 页第 10 页 饲料因素 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市场因素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地域类型 气候 草场 分布 对象 产品 机械化程度 市场 乳畜业 温和湿润 人工为主 人口密集地区 奶牛 牛奶及奶制品 高 本地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干旱半干旱 天然为主 地广人稀地区 牛、羊 肉、皮、毛 较高 外地为主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 我国农业发达地区

气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 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 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 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

第 11 页第 11 页 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合谷、湖畔、山麓地带 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

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 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西亚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第 12 页第 12 页 大牧场放牧业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第 13 页第 13 页

第二篇: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

廖小桃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和高考趋势分析】

本单元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介绍了世界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五大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本单元中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均是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内容和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但遗忘率比较高,不少同学没有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世界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因而,通过高三的复习,不但要求学生通过“温故”唤醒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生“知新”,学会通过分析某个案例,推理出地理分析的规律。如分析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思考该地区在因时因地制宜的情况下,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会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学会将分析这个案例的方法加以推广,进行知识迁移来分析其它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4、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6、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复习农业区位因素要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区位因素要细分各类区位有可能出现的表现形式及其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是处于有利还是不利的地位。通过 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课堂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习,可通过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以下的基本地理思想:

1、自然环境是农业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2、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3、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区域内的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设计思路】

关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重点内容,教师可先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明确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方法,然后以高考题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以课堂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习,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另一组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一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含义:

2、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

社会经济:交通、政策、科技、市场、劳动力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交通、市场、科)

复习重点:如何对某区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一:尝试用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2(2010全国文综)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4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图4(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教师特别提醒:

1、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2、区别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那个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知识梳理二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时),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因素),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三、世界主要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2)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 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② 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 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 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 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2)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 气候温和 ② 地势平坦开阔 ③ 土壤肥沃 ④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① 交通便利 ②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③ 市场广阔 ④ 地广人稀

(3)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区位条件 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 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区位因素 ① 饲料因素:

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市场因素:

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复习重点:

如何根据影响某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学生活动二:案例分析

(分组活动,将班分为两组,分析不同的案例)

第一小组: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VS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第二小组:案例: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VS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 分析流程:

第一步,根据地图及所給材料分析分析影响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第二步,推理其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第三步,思考其是否存在不足?今后发展方向?

教师特别提醒:

3、季风水田农业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问题突出,水稻作物单产高,故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因技术水平低,商品率低,属于自给农业、传统农业。

4、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已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科技水平高,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实行家庭农场经营,商品率高。

5、大牧场放牧业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分布地区一般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学生活动三:学以致用

高考真题(2010高考文综北京卷)

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

(2)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两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6分)„„

(参考答案)36.(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1分)冬季(7月)多雨; 夏季(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7月)受西风控制。

(2)乙、丙两区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课堂总结:知识脉络】

【课后作业】

《世纪金榜》P85页“新题预测”1—7题

P89页“新题预测”1—6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复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从考纲出发,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地理能力进行训练。

2、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文信息,训练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通过探究、对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上到更高的层次。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提供相应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不是死记知识点,而是把握地理的相关原来,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

5、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本课通常在40分钟的课堂内无法完成,课堂的进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状况,因此,本课合理的课堂时间应为1.5课时。

第三篇: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复习资料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复习资料

一、课标及根底知识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了解区位的含义;

3.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例;

4.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那么

2.季节性和周期性——遵循“不违农时〞的原那么

2、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或集约化农业,包括劳动密集和生产资料密集〕

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形类型、地势〕、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耕地面积、土壤肥力〕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机械化水平、保鲜冷藏技术等〕、劳动力、政策、地价、资金、工业根底

〔一〕气候

1.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耕作制度和产量等。〔注:昼夜温差的大小也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举例: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青藏高原青稞品质好。〕

我国各温度带农业生产的差异

温度带

主要地形区

积温

主要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中温带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

1600°C—3400℃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甜菜

一年一熟

暖温带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3400°C—4500℃

冬小麦、棉花、玉米、温带水果

两年三熟

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4500°C—8000℃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亚热带水果〔如柑橘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热带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

雷州半岛、台湾南部

>8000℃

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香蕉、咖啡、椰子等〕

一年三熟

青藏

高原区

青藏高原

2000℃

青稞

一年一熟

注:农业生产上把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称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就叫做积温。从每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每年除去霜期的时期就叫做无霜期。生长期和无霜期的长短以及积温的多少是反映热量条件优劣的重要标志。

2.光照:不同农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长日照农作物: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

短日照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

3.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开展种植业。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主要开展畜牧业。

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且无灌溉水源的地区难以开展农业生产。

*雨热同期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二〕地形

〔三〕土壤

*南方的红壤丘陵上适宜种茶树〔茶树生长需要酸性的土壤环境〕。

*东北平原的黑土和黑钙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肥沃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沙质土壤适宜种花生、棉花〔土质疏松,透水透气〕。

*世界农业兴旺的地区多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温带草原地区。

〔四〕水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旱季的灌溉尤为重要。

举例: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花卉、蔬菜、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

〔五〕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举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六〕交通运输: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或需要远距离运输的农业生产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举例:乳畜业、园艺业、出口农业。

〔七〕技术

举例:

①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把橡胶生产北推到北纬22度;双季稻推广到江淮平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等;

②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在丘陵上修筑梯田;温室农业、大棚农业等;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开展,使农产品市场地域大为扩展;

④其它: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

〔八〕劳动力

举例: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展商品农业,农业生产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

〔九〕政策

举例:国家组织人员开发“北大荒〞;

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民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生产等。

〔十〕地价

举例: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以生产蔬菜、花卉、肉、蛋、奶为主的农业基地〔城郊农业〕。

〔十一〕工业根底

举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机械、化肥、农药等。

4、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着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造自然因素和改进耕种制度等,扩大农业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不断的开展变化中,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现象

变化的农业区位因素

在丘陵上修筑梯田

改造地形条件

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打机井;新疆的坎儿井

改善水源条件

我国北方冬季在玻璃温室里种花卉和反季节蔬菜

改善热量条件

东南丘陵的红壤撒熟石灰;黄淮海平原上的涝洼盐碱地洗盐

改善土壤条件

橡胶种植的北界推移到北纬22度

良种培育

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改进耕作制度

“城郊农业〞的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和园艺业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海南省蔬菜冬季供给北方市场,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开展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2.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西欧乳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为例,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4.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开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

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类

按投入多少分类

按产品用途分类

典型分布地区

种植业

畜牧业

粗放

农业

密集

农业

自给

农业

商品

农业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商品谷物

农业

美国中部地区、我国东北地区

种植园

农业

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热带雨林

迁移农业

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

西欧、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大城市近郊区

游牧业

蒙古、中亚地区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1.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比拟肥沃;

2.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均耕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5.传统的种植经验丰富。

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区、玉米带〕

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兴旺的铁路和公路网;

3.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4.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效劳;

5.先进的科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2.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气候温和;

2.草类茂盛;

3.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4.交通便利。

商品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

西欧的乳畜业

1.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适于多汁牧草生长;

2.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

3.交通便利。

1.商品率高;

2.机械化水平高;

3.科技水平高。

5、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

1.草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

3.修建水利工程〔“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

4.交通便利。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6.各地特色农业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区位条件

主要农产品

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地势低洼,水热充足,市场需要

桑树、蚕丝、甘蔗、果树

城郊农业

大城市的近郊区

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蔬菜、花卉、乳肉蛋等

河谷农业

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

青稞、小麦,雅鲁藏布江谷地还能种水稻等亚热带作物〔“西藏的江南〞〕

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只有一些山间小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地势较平坦,成为当地主要的农业区

水稻、亚热带水果等

彩色农业

云南

四季如春,降水丰沛,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

花卉

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气候干旱,有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坎儿井〞工程〕,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

长绒棉、瓜果〔葡萄、哈密瓜等〕

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河西走廊

气候干旱,有黄河水〔河、宁〕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小麦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1.农业生产的开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等的变化。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③农药的使用也可能导致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水域环境。

5.对地形的影响:梯田

6.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二、知识结构体系

以畜牧业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的区位选择

案例分析

第四篇: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AB卷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A卷

1.下图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

A.美国东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

C.巴西北部

D.秘鲁西部

(2)目前,甲农业区()

A.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热量

B.适合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C.容易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退耕还林

2.下图为我国某平原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1)该地传统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乳畜业

D.种植园农业

(2)从环境效益考虑,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大好处是()

A.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经济效益

B.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的频率

C.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D.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污染

3.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4.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出口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因类型丰富而远销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等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云南省蔬菜品种丰富,是得益于自然条件的()

A.气温较高

B.地形起伏大

C.降水较丰沛

D.土壤较肥沃

(2)每年春节前,新加坡超市蔬菜三分之一来自我国云南,一半来自泰国和越南。与我国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抢占新加坡蔬菜市场的优势是()

A.劳动力廉价

B.热量充足

C.品种众多

D.运输成本低

5.下图示意1984—2012年我国山东、河北、陕西、辽宁四省的苹果种植面积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省份分别是()

A.陕西、山东、河北、辽宁

B.山西、辽宁、山东、河北

C.辽宁、陕西、河北、山东

D.河北、山东、辽宁、陕西

(2)与乙相比,甲地种植苹果的主要优势为()

A.土质黏重,肥力高

B.地处东部,临近消费市场

C.气候的大陆性较强

D.纬度低,低温、冻害较少

6.我国一些地区的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这种农业变迁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西走廊

D.珠江三角洲

(2)这种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政策

C.市场

D.交通

7.休耕指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土壤水分及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农村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民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土壤肥沃程度

B.降水状况

C.政府经济补贴

D.人均耕地面积

(2)华北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棉花

C.玉米

D.花生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樱桃(Cherry车厘子)“娇艳多汁、甜脆鲜红”,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206吨新鲜的樱桃从智利圣地亚哥空运至杭州萧山机场,为吃货们带来新的味觉盛宴。智利樱桃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首都南部的奥希金斯和摩尔地区,其适宜的气候造就了香甜多汁的樱桃。樱桃是智利主要的出口水果之一,其收获季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据统计,2017至2018年,智利对中国樱桃出口超过12.5万吨,占出口总量的85%以上。按照两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智利输华新鲜水果全面实现零关税。智利樱桃生产和出口商如今正通过与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触及更多中国消费者,并积极深入更多二、三线城市市场。如图为智利位置和樱桃产区图。

(1)从气候角度简述智利樱桃“色泽鲜美、香甜多汁”的原因。

(2)分析智利樱桃在中国市场销售量大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东侧海拔高,图中山脉为大分水岭,调水线路为东水西调,所以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甲农业区降水量位于250mm到500mm之间,降水量少,该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是水分,农业发展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发展混合农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答案:(1)B;

(2)D

解析:(1)结合图文“平原区”和“茶园”说明是我国南方平原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所以B正确。

(2)图上主要反映出排泄物的利用,所以环境效益就是废弃物被利用减少污染,所以D正确,A为经济效益不符合题意。

3.答案:(1)A;(2)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产业区位因素。根据材料可知,荷兰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说明其主要优势条件是生产技术先进,A正确。欧洲西部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各国交通都比较便利,说明交通不是荷兰吸引山东该蔬菜生产企业的优势条件,B错误。荷兰纬度较高,热量不足,自然条件并不优越,C错误。温室栽培资金投入多,且荷兰当地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因此生产成本高,D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中,市场最终决定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荷兰距离中国远,运输费用高,不可能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山东该蔬菜生产企业在欧洲兴建蔬菜生产基地,根本目的是拓展欧洲市场,B正确,A错误。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不会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研发水平也不是根本目的,C、D错误。

4.答案:(1)B;(2)D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云南省蔬菜品种丰富,是得益于当地地形起伏大,多种蔬菜都能找到气候适宜的种植地区,B正确。

(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比较。与我国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距离新加坡更近,抢占新加坡蔬菜市场的优势是运输成本低,D正确。A、B、C中的三方面,与我国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没有明显差距,不是主要优势,A、B、C错误。

5.答案:(1)A;(2)C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的分布。初始时期我国的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省,所以乙代表山东省;陕西省苹果生产起步晚,但由于其具有利于苹果生产的气候条件,且种植苹果有较强的保持水土作用,所以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快,甲为陕西省;河北省的气候条件与山东很相近,苹果的种植面积也较大,但变化较小,所以丙应该是河北省;辽宁省纬度较高,气候条件较差,苹果种植面积较小,所以丁应该是辽宁省。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甲地是位于黄土高原的陕西省,乙地为山东省,陕西省的气候大陆性更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的糖分积累,属于苹果种植的优势,故C项正确;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故A项错误;陕西地处我国领土的中部地区,距离消费市场较远,故B项错误;陕西省纬度与山东接近,因其大陆性气候更强,所以冻害较多,故D项错误。

6.答案:(1)D;

(2)C

解析:(1)由材料“甘蔗”可知,该地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三江平原、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均处于暖温带或中温带地区,水热条件不足,不满足甘蔗生长的条件,故A、B、C均排除,只有D答案符合条件。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自然条件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基础下,市场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因此该题选择C。

7.答案:(1)B;(2)A

解析:(1)休耕的目的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土壤水分及养分消耗,恢复土壤肥力,因此土壤的肥沃程度对农民休耕意愿影响较大,A不符合题意;政府经济补贴直接影响农民休耕的意愿,C不符合题意;人均耕地面积小的地区,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农民不愿参与休耕,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地区,部分耕地休耕对农民收益影响不大,同时可以减轻其劳动压力,农民参与休耕的意愿较强,D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区大多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若受降水影响,则应丰水年不休耕、枯水年休耕,但是枯水年还有水利设施、地下水和河湖水进行补充,因此降水状况对农民休耕意愿影响最小,B符合题意。故选B。

(2)华北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易发生春旱。秋种夏收的冬小麦耗水量大,休耕可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夏季高温多雨,玉米、棉花和花生可以利用夏季“雨养”,减少使用地下水,不需要休耕。故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小麦,故选A。

8.答案:(1)地中海气候区;11月至次年2月,樱桃生长成熟季节,降水少、多晴天、湿度小、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樱桃的着色和有机质的积累。

(2)两国所处半球不同,季节相反,智利出口到中国的樱桃填补了冬季中国新鲜水果的市场空白;消费人群众多,正值两节,节日消费市场需求量大;物流业发达,传统营销与新兴电商平台相结合,销售渠道通畅、模式多样;智利樱桃品质优;政府政策的支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条件。智利樱桃“色泽鲜美、香甜多汁”是由当地气候条件影响所致,主要从气候条件,如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角度入手。

(2)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智利樱桃在我国市场畅销的原因要从价格、市场、品质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智利樱桃味道鲜美,品质优良;正值我国春节期间(智利樱桃果是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中旬集中上市),鲜果市场需求量大;智利樱桃上市时期正值北半球冬季,错峰销售使其出口优势明显;从运费看,以海运为主,运输成本较低,樱桃价格较低。

第五篇: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6,回答第1、2题。1.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D.降低运输成本

图6 2.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①就业岗位增加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读图1,完成3~4题。3.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 A.扩大市场份额 B.分散投资风险

C.建立营销网络 D.利用廉价原料 4.该公司研发中心选择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交通 B.人才 C.市场 D.资金

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5~7题。

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6.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7.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图2示意我国某家电企业组织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8~10题。8.影响该企业研发中心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 科技与市场 B. 市场与交通

C. 交通与资金 D. 科技与劳动力 9. 该跨国企业的空间布局特点是

A. 组织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 B. 信息中心分布具有分散性 C. 研发中心分布在发达国家 D. 生产基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10.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

A. 企业空间布局决策 B. 总部调控生产 C. 总部监控产品质量 D. 研发中心创意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1~12题。11.右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 面临

“用工荒”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 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 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 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巴西东南部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甘蔗主要用来生产燃料乙醇。该州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燃料乙醇厂。随着国内外对燃料乙醇需求的增加,该州和巴西中南部地区更多的土地被开发为甘蔗田。据此完成13~14题。

13.燃料乙醇厂相对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力 D.方便产品运输 14.燃料乙醇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巴西()

①碳排放量增加

②能源消费结构改变

③热带草原面积减少

④蔗糖消费量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5~16题。15.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酿酒 D. 大豆加工

二、综合题

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图4)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2010年4月13日,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

(1)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10分)

(2)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10分)

2.(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9)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10)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4分)(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

、等自然因素的影响。(4分)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8分)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 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

图。

⑴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3分)⑵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⑶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3分)

⑷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30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1)图6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你是依据图6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9分)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2)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4)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7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6分)

(5)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下载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