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

第一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课标要求: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云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1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

2、“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议采取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网?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是怎样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4、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教学过程: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条件: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887年把内燃机装到汽船上。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3.影响: 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立体交通的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 2 地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思考题: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交通工具?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条件: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以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2.成就:电报: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发报机。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电话:1875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

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3.影响:促进电信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概念: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2.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人们将其通俗地称 3 为。从此,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国策。“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

克林顿政府选择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和夺回美国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一度削弱的国际领先地位,从而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此后互联网正式诞生并迅速发展。3.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功能和特点:

(1)形成与发展: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ARPANET。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

(3)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互联网的影响

4.课堂讨论: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积极: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消极: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5.中国的互联网建设:中国积极推进国家经济、教育科研、公用数据信息化。知识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能源危机,传统的工业经济陷入发展困境。于是,人们开始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地发展资源消耗低、4 知识含量高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

训练设计: 人类在向距离挑战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互联网是在怎么的背景下出现的?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教案

专题七

一 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基础知识。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理解科学进步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态度。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荆棘遍布,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量子论的诞生;相对论的提出。难点:如何理解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图像进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牛顿力学体系

1、牛顿力学产生前的学说(1)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如:“推箱子”的例子

(2)伽利略的贡献——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力学体系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临终遗言

(1)基本理论(牛顿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2)影响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彗星是神秘的,不吉利的灾星,根本不能用科学来说明。牛顿的好友哈雷用牛顿力学算出了1682年出现的彗星的轨道,指出它的回归周期是75—76年,由此预言它将在1758年再次出现。53年以后的1758年(当时哈雷已去世),这颗彗星果然如期出现。哈雷慧星的发现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曾说:“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大国崛起》解说词

理论的综合: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 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实践的验证: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根据这一定律,人们还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

二、量子力学

19世纪末,面对经典物理学近乎完美的发展,有的物理学家表示:“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

量子论确实深奥难懂,甚至连量子论奠基人之一的玻尔都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1、背景

经典物理学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旦进入光速运动时,经典物理学的某些结论就变得不准确

2、量子理论(诞生、发展、意义)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

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也许全世界只有几十个人能完全理解他的真谛,但这并不能掩盖相对论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

关于相对论,有人说:这个形式简洁优美的理论蕴藏了太多令人惊讶的内容,100年来,人们时时从中悟出宇宙层出不穷的奥秘,直到今天,这里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被我们悟透。„„

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比喻。

为了对这一深奥的理论做通俗的说明,爱因斯坦曾经风趣地对一名男青年说:“我打个比方,比如你屁股坐在火炉上烤和坐在公园柳荫下与女士谈情说爱,那么,同样的时间你觉得哪一个更长?”男青年说:“当然坐在火炉上烤的时间觉得长久。”爱因斯坦说:“这就是我的相对论内容。”

1、狭义相对论

(1)提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2)主要内容 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3)意义

否认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广义相对论

(1)提出 1916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2)主要内容

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

(3)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3、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

4、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相对论的现实意义举例——相对论能修正GPS(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也已普及化了,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出租车上都安装了它。早期的GPS接收器确定物体位置的误差是在15米范围内,这个误差可以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来修正。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堂小结 物理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一、牛顿力学体系

1、牛顿力学产生前的学说

2、牛顿力学体系

二、量子力学

1、背景

2、量子理论(诞生、发展、意义)

三、相对论

1、狭义相对论

2、广义相对论

3、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4、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课程标准: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认识的几种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培养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就教学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幻灯片 女蜗补天设问:同学们,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思考作答,引入新课。)授新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主要观点:神创说;天外胚种论;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思考: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是什么?为什么?

(学说:神创说,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至高无上的创世神创造的。

原因: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无论是天外胚种论还是自然发生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展示幻灯片)就是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也就是说这二种学说的依据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请同学们先阅读学案,简单了解一下这个跟林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伟大科学家的生平。然后通过教材,思考一下,达尔文进化论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有哪些?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展示幻灯片:达尔文

情境一:曾经挑战宗教权威的哥白尼、布鲁诺,他们的命运如何?(生前受迫害,死后留芳名。)

设问:为什么达尔文挑战宗教权威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前名”呢?(时代不同了)

(一)历史条件:

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环境: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2)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3)自身实践:

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第二目: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1.林耐制定动植物分类法 2.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3.施莱登、施旺共创细胞学说 4.巴斯德奠定微生物学的基础

5.拉马克提出初步的进化论思想(奠定基础)

(投影显示六个科学家的头像和生卒年份。)

(二)确立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情景二: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物种起源》。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个世纪的特创论。

设问:《物种起源》一书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热情?什么观点震撼了世界?(书中阐述的观点极大地冲击了特创论,生物进化论的提出震撼了全世界。)

(三)主要观点:

进化论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长颈鹿为例,向同学们介绍进化论的内涵。)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 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设问:结合上述背景材料和教材有关达尔文科学探索过程的资料,达尔文的科学探索过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达尔文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达尔文的自传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四)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 情景三:人类起源大论战

1860年的英国牛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刚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学术界内部亦有分歧。达尔文主义的著名斗士赫胥黎坚定地捍卫进化论,遭到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讥讽,他责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会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这一方,还是你祖母这一方?”面对这恶意中伤,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先从科学事实方面进行驳斥,然后说:“我过去说过,现在再说一次,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投影显示:赫胥黎(1825——1895)

设问:赫胥黎认为真正羞耻的是什么事情?(没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五)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引导学生从进化论对宗教神学、自然科学和对中国的影响三方面归纳。)1.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回顾严复与《天演论》,新文化运动与进化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书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他们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一)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同学们,为什么科学与在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上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请大家展开讨论,3分钟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准备接受提问。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提问并总结回答的结果。)

(二)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科学与宗教在认识论上的差异。

(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宗教神学还备受推崇。科学与宗教的认识分歧实质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三)科学与宗教的斗争

情景四:材料1 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部竟明文规定,中学生物学课本除进化论外,必须还有神创论的内容,而且两者的页数要各占一半。在田纳西州,进化论被禁止讲授;南加罗来纳州,官方教科书上竟然不准提“进化”的术语和“达尔文”的名字。材料2 在美国,1981年阿肯色州通过一个法案,“公立学校可以用教进化论同样时间教创造论”。1982年美国自由公民联盟控告阿肯色州政府违宪,闹到最后,1987年7月19日美国高等法院7∶2票反对教创造论。

材料三 2007-05-05南方都市报报道:3日晚,美国共和党10名总统竞选人齐聚里根总统图书馆,举行首轮集体电视辩论。10人中有3人不认同进化论,而倾向于“智能设计论”。这种理论由宗教保守派推出,宣称生命由某种超级智慧设计,并非源于物种进化。

设问: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还将继续,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四、质疑进化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4知识链接:进化论还无法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结合学案所提供的材料文章:“进化论,一个错误的信仰?”)问:为什么许多科学家为进化论奋斗几十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飘渺?是不是进化论错了?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权威,挑战权威,发散思维。)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生命科学的主要成果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了这个问题,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然而,时至今日,科学与宗教关于生命起源的争论尚未停止,而且还将继续下去。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一争论?进化论到底需不需要完善和修改?希望大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寻找答案。板书设计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主要观点:神创说;天外胚种论;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布置作业:探究学习课题主题:进化论对神学的影响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科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课后反思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内容标准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理解“蒸汽时代”概念。识记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理解“电气时代”的概念。识记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过程与方法】可收集历代科学家对电探索的音像资料,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是几国几代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激发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用情景再现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感受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用情景再现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感受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用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工业机器和动力的发明应用的学习,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题四的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根据预习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引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了三次工业革命中,该节介绍的主要是有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授新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 ㈡瓦特改良蒸汽机 ⒈背景

⑴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人力“珍妮机” ②1771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③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④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⑵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①(法)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②(英)塞维利发明蒸汽泵,无法普及

③纽可门等人研制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

3、瓦特改良蒸汽机

⑴发明:1769—1782年完成蒸汽机的改良 材料一:恩格斯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材料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⑵意义:①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力”。②推动工厂的建立,人类跨入“蒸汽时代”。③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④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蒸汽机的出现和传动结构的改进,使生产部门对车床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激增,手工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

A、1794年(英)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带有移动刀架和导轨系统的车床。B、19世纪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是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科学,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人类文明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㈡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 ⑴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原理 ⑵1838年(俄)雅可比制成实用电动机 ⑶1867年(德)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⑷873年(比)格拉姆制成最早具有商品价值的直流电动机 ⑸1882年(美)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

2、影响:推动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 ㈢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1、发明: ⑴18世纪80年代前期,(德)卡尔·本茨、戴姆勒各自制成汽油内燃机。⑵1887年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2、影响: ⑴推动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 ⑵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㈣化学工业的建立 ⑴无机化学工业 ⑵有机化学工业

⑶1887年(瑞)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

三、两次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 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运输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融进文明了。„„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材料三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服务,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还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1.积极: 经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政治: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社会生活: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材料1 “1830—1848年英国的新兴城市,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资料2:庞大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转,这位工人弯着腰,以固定的方式用扳手拧紧螺母。他实际上变成了一个零件,失去了自己的思维。虽然创造的财富增加了,工人们却失去了手工业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由。

资料3:大多数人认为,蒸汽等科学技术的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恩格斯也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但是,也有人对上述观点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蒸汽机发明后带来的工业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后果。

消极:带来殖民侵略、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

1、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1)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2)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数据处理、设计实验、自动控制、经营管理、信息传播、情报检索、通讯联络、教学 科研等方面。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使地球村成为真正的现实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有何认识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科技,正确利用科技。通过诺贝尔的事迹可以联系当今的比尔盖茨,得出科学创业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 ㈡瓦特改良蒸汽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㈡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三、两次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1.积极: 2.消极:

四、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

1、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四、向“距离”挑战

课标要求了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明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学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现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出现的进步作用与当今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从而强化对科技进步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巨大作用与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看一段精彩视频。(播放《丝路》视频)师:刚刚的视频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师: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各依赖什么交通工具? 生:陆上--骆驼;海上船只。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但是,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这种交流方便吗?为什么不方便呢?(科技落后,交通不发达)

过渡: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需要“缩短”空间距离。长期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地向 “距离”发起挑战,改变这样一种不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类是如何向“距离”发起挑战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七专题第四节。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人类挑战距离,离不开交通工具的发明。下面我们一起看两组交通工具的图片,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看一看这两组图片主要有什么区别?(点击幻灯片)——(引导学生从动力、平面到立体方面归纳)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由平面交通时代进入了立体交通时代。下面就请同学们具体了解这些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情况。

点击填一填立体交通的诞生图片。要求:当场填写,记忆。问: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和什么重大发明有关呢?(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后内燃机发明和使用)

下面我们进一步理解知识。(点击有填数字游戏的幻灯片)

二、大洋的电波

(过渡)立体交通大大“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那么,人类在通信方面又是怎样缩短时空距离的呢? 同样,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比一比古今通信方式各有哪些特点?(边说边点击幻灯片)生:古代(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

今天(速度快、距离远、信息量大)

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下面请同学们具体了解这些新通信工具的发明情况。

点击:填一填“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当场填写,记忆。提问一:电报、电话、无线电等发明是主要利用什么原理?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

提问二:无线电通讯技术主要是根据什么理论发明的? 电磁波理论(赫兹)

提问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安培A、伏特F、瓦特W、焦耳J、帕斯卡P 升华: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不断创新,才取得一系列重大发明的。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发明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什么呢?(电子计算机)

设问: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我们看一个视频,请大家看的时候注意思考。

点击超链接电子计算机的视频(提问产生的背景、特点)

通过提问,总结得出:科技发明往往是基于社会的某种需求或需要的前提,再经过科学家的艰难探索才得以出现的,而科技发明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后来计算机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点击幻灯片)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合作探究三个问题。(点击幻灯片)那么,同学们了解互联网吗?点击知识延伸:改变世界的网络

师:说因特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那么前三个传媒是什么呢? 生:报纸-第一传媒;广播-第二传媒;电视-第三传媒 大家能说一说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吗?(学生作答)

很好,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生活,改变了世界。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玩个游戏,请大家积极参与。游戏,师生活动。

进入材料:根据材料及刚才的游戏,谈谈你对网络的认识。

(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态度)

师:我们来看看政府是如何在这方面进行规范引导的。这是全国青少年上网文明公约,请一起朗读下,要善于,预备起——

点击青少年上网文明公约

链接:积极: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消极: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问:综合网络的利弊,我们对网络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趋利避害)

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不能因为它的便利就忽视它的弊端,也不能因为它的弊端就否定它的一切。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危害人类,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它。

其实不仅仅是网络,科技发明都是有利也有弊的。(点击本课结构图)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交通和通信方面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举例说明弊端)

(小结)这说明科技发明总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小结本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人类对距离的挑战的?(交通、通信、网络),取得了哪些成就?人类之所以能向“距离”发起挑战,靠的是什么?(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从此,人们“天涯若比邻”。

板书设计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二、大洋的电波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

3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二、难点:

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

老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

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授新课

一、废除宰相制度

大家阅读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清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 学生:„„

老师:(补充总结)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原因。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 学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老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 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 学生:没必要

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但是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学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老师:积极: 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老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据史料记载: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

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使用PPT展示)

学生:········

老师:(结论)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 置有何感受?(使用PPT展示)

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军机处的“简、速、密”)老师: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简”。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必须退出。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盛世等局面。

二是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活动。

到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的消极性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打挨 打的祸根。

第五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参考答案: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材料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博士

博士是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称谓,现今依然沿用。但是“博士”的涵义在不同的制度下又有所不同。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等。【评价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到历史学习档案中,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学完本课后,通过让学生撰写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记录,提高评价的信度。

【评价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下载【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4课 向“距离”挑战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