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8教案
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例
8、练一练。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策略,培养分析抽象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讨论和探索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难点;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希望同学们能踊跃表现,现在我们正式上课。
(一)旧知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请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给大家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师:A同学,你来说一下;大家觉得他说的完整吗?(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
生: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解设、列方程、解答、检验、答。师:大家一起来背一遍: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解设、列方程、解答、检验、答。
师:那么这些步骤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找相等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已经比较全面,那么老师出一道题目来考一考大家。
(二)新课学习:
题目:现有苹果有260千克,比橘子的质量多50千克,橘子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道题目,并思考老师的这两个问题,一是这里的苹果的质量是和谁比的?比较的结果是什么? 生1:是和橘子的质量比的
生2:苹果的质量比橘子的质量多50千克
师:这两位同学的的回答非常正确,语言简洁精炼。分析之后我找同学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生1:橘子的质量-50=苹果的质量 师:还有其它答案吗?
生2:苹果的质量-橘子的质量=50 师:这里的苹果质量是不是已知的,而我们要求的是橘子的质量,现在找同学根据数量关系式1设出未知量并列方程。解:设橘子的质量为x千克。
X-50=260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种简单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已经掌握的比较熟练了,现在我将题目变一下,苹果有260千克,比橘子质量的两倍多50千克。同学们,这两道题目一样吗?它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苹果的质量是260千克,都是要求橘子的质量;不同的是题目的关键句不同也就是数量关系不同)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
这里的苹果的质量是和谁比的,结果怎样?(和橘子质量的两倍比的,比橘子的两倍还多50);比橘子质量的两倍多50千克是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分钟,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找两位同学回答。可能相等关系答案:
橘子的质量×2+50=苹果的质量?
260 苹果的质量-橘子的质量×2=50 现在要求出橘子的质量,我们应该设谁为x呢?那么找同学来根据第一个关系式提问学生设未知量并列出方程; 老师板书并讲解过程: 解:设橘子的质量为X千克。
2x+50=260
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解这个方程呢?(可以先将2x看作一个数,将10抵消掉,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计算下一步,分两步解方程。)
2x=210 x=105
检验:第一步先看一下自己的方程是否正确
第二步把x=105代入原方程,2×105+50=260,x=105是正确的。
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答:橘子的质量为105千克。
提问同学根据第二个关系式列方程,老师说过我们列方程的时候一般能用加法的就不使用减法,所以我们选用第一种方法运算比较简单。(三)知识巩固
师:现在同学们理解了如何解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现在打开书本看一下例八,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现在按照老师刚刚讲过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讨论一下这道题目,说一下这里的大雁塔高度是和谁比较的,结果是什么。并相互说一说你找出的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汇报并完成例题的填空。
最后做一下练一练,当我们学习过列方程解答后,这种问题就不用反过来分析怎样一步步求问题结果,只需要顺着问题的思路,就很容易找到相等关系,按照相等关系就能列出方程。同学们将下面的相等关系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相同,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再设未知数x,按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得出所求的量。解这类方程先把前面的含有未知数的看作一个数,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计算。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有过列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列方程解两步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学生在所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中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学生自己分析题目,能准确找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由于内容之间有跨度,所以这节课的例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的入手去分析,逐步深入。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体会用什么方法更方便,感受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总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相互启发,老师及时的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学会解两步计算的方程。
第二篇:《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例8)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例8)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运用画图法分析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学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能够求出单一量。
教学过程:
一、用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一支钢笔的价格是3元”。(1)让学生看图获取数学信息;
(2)让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适合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8(1)读题,收集数学信息。
(2)出示示意图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3)解决问题。
(4)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2、问题延伸,出示“闯关练习”。(1)读题,收集数学信息。
(2)出示示意图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3)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4)师生看图订正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1)照这种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2)照这种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出示图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数学问题,全班共同解答。
四、总结全课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几道题虽然情境不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说一说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第三篇:8、《咬文嚼字》教案
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下列练习,由此导入课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落、泻、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就、则)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3、(忍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4、(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大、快、紧、密)师:这些练习中,为什么“泻、才、忍看、紧”字在这里用得好?炼字 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多媒体出示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 ①你是没骨气的文人!②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但第一则里面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面都只有一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①贾岛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②韩愈(修改)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①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③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句更具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板书标题。
二、介绍作者: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少小国学基础扎实,大学时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逐步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诗论》、《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等。
三、研习课文
1、自读课文前六段,探究:
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2、听录音朗读第一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4、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5、默读第六段,重点赏析“韩愈推敲”的例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即: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7、分析 《玉楼春》中“闹”字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为什么第一则材料比二三则材料更有文学色彩? 有了联想意义,意蕴更丰富。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性
小结: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朱先生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准确表达!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四、善用联想,避免套板
1、朱先生在第七、八段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阅读第七、八段,思考:这个要求是什么?
写作时要不断创新。
2、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更好地做好咬文嚼字,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
3、举实例:学生作文人物描写都是“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眼睛……”,材料也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板凳、爱迪生的鸡蛋……”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5、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五、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多媒体出示课文思路、结构板书)
六、拓展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添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达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学生思考后,多媒体出示示例。
七、课堂总结: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八、布置作业: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
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四篇:8守信教案
8、守信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守信》,谁会读课题?(指导读课题)理解守信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他们是—— 板书:范式 张劭
2、课文的第1、2节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之间关系怎样?用文中词语说说。
△指名读 读后理解:①志同道合(板书:志同道合)
志:志向;道:意见。“志同道合”是指 ——
②投缘:情意相合(板书:投缘)缘的笔顺
△ 训练:范式、张劭两人怎样志同道合,非常投缘呢?
读书时,————
郊游时,————
休息时,————
△再读1、2节,指导读要读出两人是好朋友,注意“志同道合”、“投缘”
齐读,声音要整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过渡:一天,范式和张劭因为各自家中有事要暂时分别,这真是难舍难分啊!范式对张劭作了一个严肃而认真的承诺,也是他俩的一个约定。—(出示第三节)课文中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板书:郑重承诺)
他的承诺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并用用直线画出。大声地读出来。(出示句子)重点理解:拜见(红色)
出示练习练习:句中划线的词语可以换成“参见、探望、看望”等词吗?为什么?
拜见——拜会;通常指看望老师、长辈等。参见——文中指以一定的礼节进见,多指见师长等。探望——多指远道看望。
看望——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起居情况等。
因为范式是去拜会张邵的父母,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应该用——“拜见”。
2、指导读:谁能郑重地读一读范式的承诺,自由读 → 同桌对读 指导(重点:是否“郑重”)
这是这件事情的起因: 什么时候(两年前),谁和谁(范式和张邵)什么事(分手时约定两年后相见)。
四、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过渡:事情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转眼两年过去了,张劭 把好朋友范式要来作客的事告诉了母亲。
(板书: 母亲)说话练习:他对母亲说:-------------------(出示他的话)
听了张劭的话母亲有点———(怀疑、不相信、疑惑)板书:怀疑
2、出示母亲的话 她说-------指导读母亲的话(读出怀疑的语气)
母亲怀疑的理由有两点:一是:_______(时间太长_____ 二是:___路途遥远________
3、母亲的怀疑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母亲的怀疑,张劭是怎样回答母亲的话的?
出示句子(读)
比较句子,哪句好,为什么?试着读出语气
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张劭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不会失约的。”
指导朗读:因为张邵坚信——范式一定不会失约,所以他的语气是坚决的,肯定的。
引读: 当张邵告诉母亲——
母亲原本是怀疑的,(女生读)她说——(红色字)但张邵是那样肯定而坚决,(男生读)他十分肯定地说——
看到张绍坚定的态度,最终母亲同意了儿子的看法,(女生读)她说——
小结:可见张劭和范式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非常投缘的好朋友
五、学习课文第六节
为了迎接好朋友的到来,张绍忙开了,(出示第六、七节)
他把-----生: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然后到村口去-------(生)等候自己的好朋友了。他的朋友如约来了吗?
出示句子: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张邵迎上前去一看,果然是好朋友范式。
和预料的一样,非常惊喜。(果然)板书:如期赴约 出示:
因为范式离张劭家有_______,一路赶来,非常辛苦,所以说是_____ 范式所有的辛苦劳累都是为了„„?(3)想象说话:
范式一边风尘仆仆地赶路,一边想:。(指名2人)所以,尽管十分劳累,他却仍走得很急(“急急赶路”变红)。急着要——去见张邵。读句子
老朋友相见,两个人都很激动,你看他们-------(出示句子:他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此时此刻,对于老朋友的重逢,对于老朋友的守信,他们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了。他们真不愧是一对---------的朋友。正是因为彼此的守信,他们的友谊也更深厚了。再读句子:他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
(读出惊喜、读出激动、读出两个人的友谊。)
两年后,张邵告诉了母亲,他和范式之间的(生)约定,而范式也(生)如约赶来了。这就是事情的经过。
六、学习课文第七、八节
范式和张邵手拉手来到家中,拜见了张邵的父母。教师引读:(指导读张劭父母的话)
看到如此情深意重的两兄弟,张劭的父母有一些感受——(出示句子:
范式这孩子,真是个守信的好少年啊!
看到 不远千里赶来的范式,张劭的父母有一点感触——
看到范式是这样懂得礼貌、说话算话,张劭的父母百般感叹——
有一些感受、有一点感触,这就叫做“感概”——板书:感慨
张绍的父母看到范式和张邵分别已经整整两年,他的家乡有远在千里之外,一般的人,相约的话会忘个一干二净,而范式却如期赴约,正如孔子所说:与朋友要言而有信。范式的行为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张绍的父母,而且他们感触很深,发出由衷的感慨„„
张绍带着范式回到家中拜见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事情的结果)
这件事情从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把范式守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七、总结
1、父母感慨范式是一个守信的孩子,那么只是范式守信吗? 张邵也是一个守信的孩子。
是啊,说话算数、信守承诺是一种美德,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生在)(诚实守信、守信、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板书:
8、守 信
范式 张劭 父母
志同道合 投缘
郑重承诺 怀疑
如期赴约 感慨
第五篇:8雨点儿 教案
8雨点儿
教学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读准“雨点儿、地方”。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读“雨点儿、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问、回答、地方”等词语,会写“半”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教学准备:课件、纸片、粉笔(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会唱的人可以一起唱。(课件播放歌曲《雨点沙沙》)
2、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呀?没错,是小雨,也有的小朋友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说出了我们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雨点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哎,能不能就把“点儿”读得快一些(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不要求全会)。
3、(课件出示图片:雨点儿)看,多可爱的雨点儿呀,你们想和它交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喊它吧!大家注意,这个“点”是我们要认识的小伙伴,我们再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课文录音,跟读。
同学们,考验我们班实力的时候到了,请大家把书翻37页,我们先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读课文,老师来看看,哪个小朋友读的最好。
2、(课件出示11个带拼音的生字)看,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1个生字小伙伴已经全部闪亮登场了,你能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到它,并把它圈出来吗?
3、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十分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你现在能在课文中,根据拼音响亮地说出这些生字小伙伴的名字吗?(先自读,然后指名读,齐读,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矫正后鼻音)
4、今天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让老师大吃一惊,就是不知道,没有了拼音的帮助,大家还认不认识你们的小伙伴?(课件出示11个生字无拼音)(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及时正音)老师给他们换个座位,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11个生字改变位置)
5、看来大家已经完全认识这些新朋友了,但是我们有这么多同班同学一起玩,他们却没有,你们可以在书上给他们找个朋友吗?老师先来,“彩”旁边紧挨着一个“云”,刚好能组成一个词语,那就在书上画一条线,让他们成为好朋友,接下来,“点”字怎么办?很好,我们一边读,一边画。(雨点儿、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问、回答、地方)(打开投影仪展示,师生一起动手,注意“地方“读轻声)
6、(课件出示)看,老师已经把这些好朋友请到上面了,我先请人来认认好朋友(指名读)。嗯,他读得真好,声音响亮,而且很准确,我们学着他,一起来读一读。接下来,我们来个小组比赛,看看那一组读的最好,整齐又准确。
三、写字指导
我们这下子又认识了很多生字小伙伴,但是还不能骄傲,因为还有几个小伙伴是我们必须要学会书写的。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书写“半空”的“半”字。大家看黑板,举起你们的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左上格先写一点,然后右上格再写一点,横中线起笔写一个短横,注意左低右高,接着再写一个长横。最后竖中线上起笔写一条直直的悬针竖,这个字念“半”,它的一竖刚好把它分成一半。好,我们一起动笔,在书上写写试一试(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四、再读课文
1、分自然段。
现在,我们读起课文来应该更加得心应手了。哎,别急,读之前,我们要先和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任务。(投影仪)老师在第一段之前写上一个数字一,第二段前面再写一个数字二,大家看看,全文一共有几段啊?很好,一共有五段。
2、朗读课文
让我们跟着录音再次齐读课文。下面,没有录音,看看大家还能读得既整齐又准确吗?接下来,老师想请个小朋友站起来读,就选一段你觉得读得最好的,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加油,老师等着把风采卡发给读得好的同学。
读得真好呀,不是一顿一顿的,而且很有感情,让我们学着这些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如果有读得特别到位的学生,可以立刻让学生一起学着朗读)
四、读中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们读完了,但是老师还没读,老师最喜欢第一段了,谁能帮帮老师,再把第一段读一读,但是一定要准确。(选择一个基础不好的)
2、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指生评)
3、课文中是说什么数不清?是呀,大家都见过下雨,那么多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我们数不过来,这就叫“数不清”。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雨点数不清,生活中你还知道什么数不清?(提示雪花、沙子、星星、落叶、头发数不清),训练用数不清的——进行说话训练。
5、带着你们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我听出来了,这雨点可真多,数不清了,谁能读得再好一点,把这种数不清的感觉读出来)
6、我们再看看雨点儿是怎样从云彩里下来的?(飘落)你知道什么是“飘落”吗?(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
7、老师这里有一页纸和一根粉笔,大家来判断,哪个可称之为飘落?(一页纸)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飘落下来的吗?(树叶、雪花)那它们都是借助谁的力量飘落下来的呢?(课件出示“飘”)对,是风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在空中飘落下来,所以“飘”字的右边是“风”字。(读“飘”)
8、结合你对词语的理解,现在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指生读,评价——我听出来了,把“飘落下来”读得慢一点,这个飘的感觉就有了,谁能读得再好一点,把这种慢慢飘落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全班读)
五、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也认识了我们的小雨点,那大家知道,雨点儿是从哪里来的吗?对,从云彩里来的,那他究竟要到哪里去,又会发生些什么,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