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

时间:2019-05-15 10: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

第一篇: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公民教育功能应该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公民关键在于公民教育。本文对高中教育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当前在高中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并对其实现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公民教育中学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任务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推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施教者不仅仅是教师,受教育者也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但广大教师在公民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公民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要求“经济人”作为独立的主体,遵守社会运作规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倡理性的行为方式、宽容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教育,使公民树立起健全的责、权、利观念,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2.公民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的公民,而培养公民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

3.公民教育是顺应国际潮流,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现代公民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已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采纳。作为培养下一代、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的主要形式,从世界范围看,公民教育已经很成熟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必须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实现质的发展。

4.中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令人堪忧。缺乏公德意识,表现为在于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不良行为;传统美德逐渐缺失,表现在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残缺,盲目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等习气愈见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如孤僻内向、冷漠任性、妒嫉心强、没有脚踏实地地精神、叛逆怨恨情绪;法制观念、规则意识淡薄等。

二、当前中学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

公民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把中学生培养成有主体意识、有法律和道德意识,有国家意识同时又有世界精神的健全的公民。就当前现状来看,中学的公民意识教育应该注重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法律意识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中学时期是人格养成的最关键时期,是进行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的最佳时期。

同时,应重视各种法律法规的教育,要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着一种不成文但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这就是“潜规则”。这种背离法律和制度的“潜规则”对社会现实的支配作用不容忽视,其存在是对依法治国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特别强调规则意识的教育。

2.公德意识教育

社会公德虽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公德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体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看成是否是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衡量标准。

3.人权意识教育和民主、自由、平等意识教育

当代中学生的人权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我们的一些学生缺乏同情心、没有恻隐之心,“药家鑫”事件尽管只是单一事件,但也在提醒我们,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亟待加强,包括起码的生命权在内的人权意识教育以及健康人格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民主、自由、平等意识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是享有民主和自由的。但是“官本位”思想至今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在中小学也流行跑“官”、要“官”。因此我们在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公民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

4.生态意识教育

在现代化进程中,全世界正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地球的生态受到了破坏。人类在地球生存上都出现了问题,还谈什么国家、政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中学教师在公民教育中应担当更多的责任

由于公民教育已经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所以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教师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公民教育规律,同时又用所学所悟指导我们的实践,引导学生使之朝合格公民方向发展。为此,作为中学教师应该:

不断学习公民教育相关理论。目前,我国公民教育还未成型,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书籍,积极参与公民教育理论上的讨论,勇于探索出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公民教育理论和公民教育模式。

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学教育的功利性趋势,使得广大教育者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升学率上,其实这是一种悖离教育本质的畸形工作思路。所以才会出现公民教育滞后的教育瓶颈。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充分利用每一种途径,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既是公民教育的教育者、宣传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有计划地把自己培养成公民教育的实施者,是中学教师应该承担的职业使命。

第二篇:公民教育论文

姓名:杨斯文学号:2014644223

班级:14级思政教育2班

论和谐社会下的公民教育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公民教育。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要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教育;内容;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等社会变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变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为自由幸福,更为全面地发展自身,实现自身价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升现代意识,培育现代公民。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新主题,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胡锦涛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或者说,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体现这六个方面的特征。

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它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这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判断是否建成和谐社会的标准,除了是否具有较高的物质文明,还要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看公民教育的成就和质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公民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将公民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联。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事实上已经把公民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 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公民教育纳入其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

2.全面和谐社会的公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公民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总的来看,与过去相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与此相适应,要形成比过去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体制,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较高的公民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全面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断促进公民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二者处于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公民教育搞得好,就会增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和社会越是发展和进步,就越增强对公民教育的需求,促进公民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公民教育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方向前进的指导思想。执政者的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 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公民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教育全体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生态科技观和科技生态观。

2.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

情感,使其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现代公民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范围内,但不把公民教育仅仅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在要求受教育者贡献于自己国家的同时,还要求国家给予个体公民的权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宏大而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明确了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的培育思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公民教育范畴,需要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意识;需要倡导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意识;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强意识;需要保护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的自尊自信意识。

3.民主法治教育。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公民

教育的基础。实施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重要的是唤起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这是公民作为政治社会或国家的平等成员的本质属性所要求的。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主体意识和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养少数服从多数和尊重他人的民主习惯,要牢固树立法律的无尚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做一个积极负责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

映,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公德教育主要是使公民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法、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利益、遵守环境道德、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公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民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

依存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构建和谐社会,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把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主导的促进作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公民教育同样也有促进作用。当今社会,教育的环境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征,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公民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1.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容。公民教育如果和传统文化相脱离就会变成没有

根的东西,没有根的东西也就没有生命力。我国的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拥有优势和特色,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真正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与创造性的转化上。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中强调单 纯灌输,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公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这是制约我国法制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在一个开放、尊重多元化的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现代公民意识。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锻炼。公民教育重在实效,它不同于文化课程 的学习只侧重于讲解和传授,而更侧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认可和参与。如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对重大的涉及公民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具体公民及其事迹,即以榜样和先进事迹来更好地启发、感染教育对象;在活动过程中感到合作与秩序的重要性;模拟民主选举场景;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而不仅仅只是思想传承。

4.拓展教育渠道,实现德育创新。学校公民教育是社会公民教育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改革公民教育课程为主线,改革公民教育办法,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此外,公民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它的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公民教育的氛围,保持公民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公民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搞好公民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和现实性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社会的开放和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机会增多等等,都要求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全民素质。

第三篇:校本教研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校本教研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推进,校本教研被提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校 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 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为研究活动。校 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渗透、互为促进的关系。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的重要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近几年以来的学校所开展的 校本教研实践,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 展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校本教研必将对教师专业发展向纵深方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个案研究都是比较多的,但作为 我们地处偏僻山区的梅州市来说,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对我 们县教育局的教研室,特别是我们学校蕉岭县蕉岭中学来说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合。但居于学校真正开展校本教研的时间不长,经验匮乏,故也决 定了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相对较窄,方法还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开阔,很难得出其他更为正 确合理的结论。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启迪和借鉴。

尽管本人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本人身处偏僻山区,新课程改革地推进步伐相对较 为滞后,校本教研对于我们这种学校而言,依然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教师在理论上还缺乏 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此外,本人在 质的研究方法的操作和实施上仍需改进,对如何分析调查材料的数据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 提高,下一步研究将注重行动研究,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将 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 题。

第四篇: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及应用教育论文

[摘 要] 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概念,希望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运筹学 系统工程 局限性 软运筹学

一、引言

目前,有些人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混淆起来,甚至认为二者是一个内容。国外的运筹学与国内系统工程有相似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狭义系统工程”;而按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是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组成的一类技术科学,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及为其提供计算方法的计算科学。

二、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的联系、区别

1.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属于技术科学;系统工程是运筹学的实践内容属工程技术。

2.运筹学解决具体的“战术问题”;而系统工程侧重于研究战略性的“全局问题”。

3.运筹学只对已有系统进行优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规划设计开始就运用优化的思想,是研究整个过程的理论。

4.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数学理论,是实现系统工程实践的计算手段,是为系统工程服务的;系统工程是方法论,着重于概念、原则、方法的研究,只把运筹学作为手段和工具使用。

三、常用运筹学方法应用时的局限问题

1.数学规划

不论哪种数学规划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局限性。首先,数学规划理论所要求的“系统”比较难以确定范围;其次,理论中的约束条件要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很难用定量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再次,理论模型有限,很难将各种问题都加以解决。

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应用的局限在于,阶段的划分导致动态转移方程比较难以确定,阶段间的联系难以形成量化的数学形式。常见的类型如资源分配问题、生产库存问题和机器负荷等,一旦问题中的某些条件随实际情况改变,则模型可能失灵,这些现实问题是很可能出现,但数学形式的求解方式却很难快速“应变”。

3.库存论

常见模型可分确定型不允许缺货和允许缺货、进货方式分为一次进货和持续进货,不管是哪种分法,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符合实际情况要求。比如除非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非常准确,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不确定型;还有为了形成“零库存”状态,我们需要随时观察出货情况,再决定合理进货时间和进货量。

4.排队论

排队问题要求对顾客到达、服务情况等做定量分析,将各种情况概括成各种分布模型。但实际应用时,随机情况很多,系统的大小也未必会达到仿真的要求,造成结果的误差。

5.网络分析和网络计划

应用过程中要求对整个“项目”的情况了如指掌,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非常明确,网络图的绘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工期的确定由于各个工作的随机性存在,工作时间也有所变动,项目越大则工期变化越大。

6.决策论

决策的准则通常采用期望值的方式,由于采用“期望”的方式,所以它不是决策最后的实际益损值,故而与实际情况发生时有一定出入,这就要求决策人还要有一定“主观判断”的能力。

7.对策论

这种方法要求首先确定对策问题的赢得矩阵,这是一个定量化过程,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有限的模型同样不能概括所以可能的对策类型。

鉴于运筹学存在的片面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筹学软化的思想。软运筹学研究的议题,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除了使用理性工具中的数学模型还包括为理请思路引入的概念模型,追求的是满意解或可行且满意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第2版.北京L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8~30

[2]梁 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5[3]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4[4]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九平等:运筹学——数据、模型、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正

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正

对每位学生学生进行公正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是每位教师的职责。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具体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对教育公正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育公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在教学心理准备上体现公正

教师的心理期待和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的意识,摒弃以成绩的优劣和学生个体差异有意无意所作的心理期待和暗示,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照每一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和学生参与机会均等公平的心理暗示,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与教学氛围。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公正

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尊重学生差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的可能。如练习题的安排应注重模仿性练习、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拓展性练习等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作业要难易适度、多少适量。

3、教师在课堂的动作行为上体现公正 教师应该在站坐行走上给予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表率引导作用。端正、挺拔、向上、有朝气的站姿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的站位又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公平意识;端正、优雅、稳当的坐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自然、大方、协调的行走姿势则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整洁、得体、大方的衣着,合适、淡雅的打扮,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心态。这些都可以体现起码的尊重学生、尊重自己的教育公平精神。

4、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中体现公正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设计多样、多层次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维含量低的、较高的、高的多层次的问题,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程度,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思维权”“表达权”。

5、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上体现公正

.要对不同学生学习活动目标进行不同的定位,应尊重学生基础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定不同的目标,以此衡量学生的表现。评价时不能只看到学生表现中好的一面,更不能只看到差的一面,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做出主要以激励性与矫正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教师要在人格、尊严上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不公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树立公平对待学生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正。

下载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教育界有句名言:“失败教育只能使教育失败,只有成功教育才能使教育成功”。当今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技术传授和体质的增加,轻视学生心理素质、情感需要、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银达镇中心小学:兰立新 教育技术在国内又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

    试论体育教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内容摘要: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地位及作用。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且因其强烈的实践性具......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例文

    问题驱动、主体先行:“变革与争霸”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要学的内容容量大、知识点多,犹如“压缩饼干”。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论文

    重视教育心理学,把握中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与时俱进,达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5则范文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要实施有效的语文创新教育,则应该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

    关于在各族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关于在各族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推进依法治塔工作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地区顺利实施了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依法治塔工作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沭阳县正德中学 王平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中已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