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最基础的往往是最有用的
——我看国学教育对当代大学成人教育的作用
说起国学,大部分人都会有个第一印象,明白像《论语》《周易》之流就是国学了,但是要是被刨根问底问起什么是国学来,就有些没了头绪,感觉说出去总是似是而非。其实,从字面上读出的表象意思最直接:国者,国家;学者,学术。联合起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学术,这还得加上点限制词了,不能说美国的学术也是我们的国学,国学,得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学术。提起诸子百家,大部分人应该知道的,固有的学术就得追本溯源来看,中国古时有的哲学、史学、文学等等诸多方面,都是国学的范畴。国学大师季羡林季老说过:“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剧烈冲击,很多人,可以说是大部分人都已经忽略了对于国学的学习和思考。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去想房价的升降问题、人民币的升贬值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或许更喜欢考虑就业问题、恋爱问题或者是游戏问题、考研问题。也许其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想去学国学,但是大势所趋,时间毕竟有限,空间也很有限。
但是国学的作用使我们不能否认的,可以说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民族根,是由我们的祖先历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不能也无法忽视它。《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就是道义,就是我们的国粹了。
对于当前的校园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它的作用更易于体现。在现在的大学教育里,又划分了文科、理科、工科,教育科目的细化其实很多时候就像钻牛角尖,因为大家很少去涉猎和自己学科无关的东西。一部分原因是没什么兴趣,但是我觉得机会更重要。前阵子有人呼吁大学要开设语文作为必修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动力就是来自游戏规则,或许是我们太久习惯于按规则办事吧。据很多工科学校的同学说他们其实很怀念以前学语文的日子,现在在同学间念首诗词,大家只会说你显摆而不会认真品评,如果能有一堂语文课,似乎觉得写写小诗就能够名正言顺了。所以国学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百益而无一害。
首先,国学教给我们做人道理。孔子有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孟子说过:仁者无敌。大贤们告诉我们人必须注重自修,注重内修。谦虚仁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这方面缺少的只是一点点拨,对于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已经掌握,在世俗的洪流中,需要的只是停下来思考的机会和方向。吾日三省吾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都是给我们的实际方法。而大学教育教的更多的就是在进入社会后的生存技巧,就是为人之道。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也不会永远被埋没。大家也不必担心社会上的广大黑门,那只是一帮社会渣子闹出的一些丑剧,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会理会那些螳臂当车的小小野草。真金子总会发亮,只是还需要时间。再怎么说,学习总会是不会错的。
其次,国学教给我们学习态度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大堆耳熟能详的经典摆在那里呢,只是我们一味地在学习英语,学习技术,天天说难、说不会学,却忘记了那最初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如今的大学里,是自由,自由得大家似乎还有不自由这种想法。回忆当初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校天天管着孩子们的学习和处事,大家反而这种想法不太多。这是因为人性本贪,得寸进尺是人类给自己量身定做的词。国学的进步其实大部分时候是靠学生推动的,毕竟大家很少,学生作为国学群众才是最有力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之所以那么丰盛,就是因为大家都愿意去想愿意去学喜欢去学,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场面,思想独立自由,连最基层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谈的都是学术上的论点,张家说开卷有益,李家更推崇闭卷有益,王家觉得法制才是王道,赵家说没有人哪有法而支持人治。
第三,国学教给我们待人接物、处事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想必大家都没有忘记,当然这是我说出来大家才想起来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时时记住并且做到了。想起来和记得住其实是两码事,坦而言之,本人就没有能够做到。前几天看电影的时候记得了一句话:好人不是没有做错事的人,而是没有做坏事的人,我觉得这个定义很正确。国学教育教的是真实有用的话题。马上步入社会的我们,差的就是交往的经验和处事的方法态度。或许大家又会来说社会太黑人心不古,但是出淤泥而不染你能做到的话,我觉得也会成功啊。所有的一切,最终的归宿无非是真善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做到了,但是还没有成功,那只能说明你还做得不够。
还有,国学涉及的东西方方面面,是所有人无法逃避的。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都隶属于国学。国学以学科分,包含有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包含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所以我国的教育脱不开国学的大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说白了都和国学息息相关,前提是你得活得明白。这种结果只是因为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对国学还抱着只是一种兴趣罢了的态度,大部分甚至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处于这种原因,我觉得国学教育必须得得到重视。而要活得重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学教育,学生似乎更热衷于被动。
国学教育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人法道,道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这就是一种真理,教给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思想去看待事物。如果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国学情愫,我觉得更易于大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更多的知识,我觉得应该推荐一下大家去参详《易经》,如今的网络环境和书籍环境,可能很容易就能看到白话版的,但是我觉得原创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这就会导致大家的层次各不相同,一味的去看别人怎么理解只会给自己套上思想的枷锁,自己理解可能不够全面,但是会慢慢在生活中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的,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时候,会有一张格外欣喜的感觉。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远点考虑,加强国学教育,有利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如果国学能够得到重振,势必会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目前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大多数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下的那么多足够宝贵的财富,就像是China还是源于我国的瓷器china,物质文明的指导者必然是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的作用又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当前社会的形势是人们有抛弃精神文明而盲目追求物质文明,这或许是那么多靠漂亮脸蛋能够昙花一现的原因。要想绿水长流,还得是二者同步。出于这点考虑,国学教育也是大学成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综合这么多考虑,我觉得我们的大学需要将强国学教育,而且得推广国学概念。很多人谈到国学往往都是不知所谓的样子,要想大家喜欢国学,就得多多介绍。既然大家没有主动的习惯,只好给他们被动的机会了„„
第二篇:国学教育在大学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教育在大学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是国学?换做以前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所谓国学啊不外乎“之乎者也”“孔孟之道”罢了。经过这次较为系统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一国之学术也。总体上来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其包罗万象,医学、书画、艺术、哲学、史学、伦理学等等。
相信不少人看过于丹的伦理心得吧?她系统的详尽的用通俗化的语言来为我们解释论语,达到一种“让圣贤走进我们的生活”的目的。这就是国学教育的一种表现。国学教育也日渐在大学成人教育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了。
下面是我通过学习所得的几点浅显的心得: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凤姐”等人物已不鲜见,即使是我们的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诸如“我爸是李刚”等事件以充分表明了当今大学生心态的骤变。我们的传统优良美德在被人忽视,传统道德摇摇欲坠。社会呼唤国学。人大校长纪宝成曾说过:“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国人道德水平,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就已经学过一些论语了。大学国学课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有国学老师还有专门的课本以及良好的氛围来让我们更为系统的全面的去了解国学。更加接近圣贤思想。之子百家的思想,儒学思想:教诲当代大学生“仁”让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怀有善心,人性本善,使我们远离冷漠,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感情,让爱靠近我们。教诲我们“礼”个性张扬固然可赞,随着时代的变迁,礼的内涵也在增加。大学生,何不彬彬有礼?展现我们儒雅的一面。墨家思想:尚贤—教诲大学生,崇尚能力,才干。而非金钱美女。节用—让我们明白,铺张浪费不可取。兵家: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更加智慧,懂得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时机。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等等。我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很表面的思想。国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了解诸子百家思想、著作……增加我们内涵的同时,培养我高尚的情操。除此之外,更可以启迪大学生从古籍中发觉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点,如梁启超一般用旧理来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激发创造力。总而言之,国学不
论从道德上还是学术上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国学教育在大学成人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信所有的人,中国人对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是不会陌生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这里我要说的就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国学中的史学对我们的教育作用。我个人比较喜欢学历史,小时候把它当成故事来听,长大了故事都变成一个个智慧小囊了。史,有古代史,近现代史。每一段历史,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看三国都会有所得呢,何况三国志呢?日常生活中呢,我们倒没必要把王朝兴衰史历史年鉴搞得那么清楚。但我们可以牢记历代王朝的兴衰,并时时问问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好。当然并不让你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去思考,我们可以以一反三,推大至小,推人及己。来检测日常生活中,自己做的够不够到位。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不就最爱读那些历史书之类的吗,其中往往有大大的智慧。读史以明智,看历代国君的失败以及江山辈有人才出。读史有很多好处,你可以吸取教训,可以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司马迁著《史记》的所信
奉;“鉴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司马光做《资治通鉴》所追求的最大价值;意大利学者克罗齐“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会更让我明白罗马著名的史学家玻里
比亚曾经说过的“倘若对过去重大的事情逐一寻根问底,过去的一切会让我们更注重将来”的深刻含义。学史让我看到前人的智慧,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前进的方向,也让我在无形当中懂得为人处事的哲学道理。谈到这里,我真是由衷的感叹国学的“leadership”了。国学,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古有“宫,商,角,徵,羽”今有“do,rui,mi,fa,suo,la,xi.”别误会了,我写这句话可不是要说什么中西音乐区别,而是抛砖引玉说出我们国学中的“乐”我反正一向是比较崇尚那种古乐器像琵琶,古筝之类的。感觉这些东西很儒雅,很舒服。其实“乐”在我们成人教育中也起着不小的作用。大学生也应该适当涉猎一下这些东西,一则美化自己二则提高审美情趣,可以让我们远离那些低级趣味的。关于乐,也有许多典故。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国学中的“乐”我们是离不开的。虽说是,一时之间它的优势显现
不出来,但他对我们大学生长期气质的培养也是有的,想想看“翩翩君子”是什么姿态。在休闲,业余时刻,国学带我们离开低级趣味。教育当代大学生,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
国学,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道。
青年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浮躁社会中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葆有一颗真挚的心? 如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跨世纪的青年人,需要国学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有高尚人格的。有求实精神的和有高雅情趣的杰出人才,成为新世纪的新人。
其实我还想说,国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学好国学,并把我们的国学发扬光大!
第三篇:浅谈经典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浅谈经典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学经典不同于当初的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当中大部分都在提高国学的比例,想必国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学经典被很多人认为是小学的启蒙教学,已经在被现代人慢慢接受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传统文学
国学经典是我们的传统文学,但是在过去的学习当中,语文教材当中却没有出现过国学的踪影。随着新课改的来到,教育部开始提倡国学的学习,并且在小学语文当中还专门多出了一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何为国学经典,指的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传统文学,比如说孔夫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书籍。所以这样看来小学语文当中是不可以缺少了国学的地位,它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学经典能够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一把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讲究的是勤快,学生如果自己在学习上面不努力的话,就算老师怎样教也教不好。一些家长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点西方的文化,比如说西方的乐器、西方的语言。但是一味的去学习西方的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话,就是崇洋媚外的行为了。语文的发展就是从国学经典中来的,没有传统的文学何来今天的语文呢?我们的国学经典是值得我们中华儿女骄傲的遗产,小学期间的学生是培养记忆力的时间段,家长和老师们都在想办法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学习国学经典其实是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力的增长。
例如,小学时候会学习到儒家经典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当中的一些内容,它不像是古诗一般那么的长,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却并没有减少。语文的本质是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情商主要是指人们控制情绪、耐受挫折、筑牢意志等方面的品质。所以学生在学习当中想要学以致用的话,必须关注自己的情商和道德的发展程度。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条捷径,在传统的国学当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那些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人生哲理,以书面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现在的学生能够在国学的熏陶之下变得更加的优秀,说明了国学经典是在小学语文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塑造了比较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国学经典帮助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并不是天生得来的,是学生通过后天的努力,慢慢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没有文学素养的学生,就像是手无寸铁的老人一般。语文的学习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考试讲究的是当场的发挥,像是写作,在考场上面是没有可能让学生现场翻阅素材的,所以国学经典在一定程度上面帮助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文言文是学生们头疼的事情,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学生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是我们传统的国学就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为了让学生学习好国学,老师们会让他们学习好文言文,将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记好,这些过程都是隐约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可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快人一步。由于现在的时代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的网络,小学生当中也随之出现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与外界无法交流……想要将学生从网络中拉出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专心学习,与家长一起将学生拯救出来。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通过阅读和背诵大量的国学经典,可以进一步的将学习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比如说研究古典文学。在近代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国人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开始提倡复兴传统国学,所以有了今天的国学教育。学习国学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教育的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经典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了。中国传统的经典当中有一个是小孩从小熟悉的东西――《三字经》,小学生对于三字经可以说是已经朗朗上口了,在短时期内,学生能够做出这样的记忆,会使得他们对背诵越来越感兴趣。小学生其实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多次朗诵文本来背诵,说明他们的记忆力在国学经典的学习当中已经得到了提高。
三、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汉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它也是形成国学经典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国学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欣赏汉字的魅力,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体会汉字、了解汉字,从而深刻的发现汉字的魅力所在,也可以为学习国学经典埋下伏笔。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出现的全部都是汉字,并且大家都知道小学的学生学习第一步就是拼音,然后学习识字。从甲骨文时期开始,我们的汉字就开始演变,一步步的变成现在的简体字,我们不难看出简体字中一个字具体的含义。仓颉造字的方式其实是有规可寻的,有的是根据音造字,有的又因为形造字。国学经典并不是一小部分的文?W,往大了说它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虽然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有落后,但是大部分的东西还是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
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唐诗宋词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灿烂遗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古诗词是占了较大的比重,其实有的家长也会在孩子读书之前让他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学生熟悉了唐诗宋词之后,在某些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学素养,那个时候的学生说话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静夜思》是李白的经典名作,也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一首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的哲理也是显而易见。在传授完这些经典国学之后,学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古人当时的心境,也会为诗人那个时代的思乡情怀所打动。
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的智商是很高的,在一定程度上现代人还比不上古人,比如成语,短短的四个字,蕴含着无限的道理,古人将这些都浓缩在了成语之中,还有的就是一些典故,让我们现代的教育学者都感到汗颜。言归正传说回我们的国学经典,要想在小学大面积的开展国学教学的话,只有教师悉心的去培养学生,让他们早日爱上国学经典。
国学之所以叫做经典,一定是有道理的,在几千年前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生道理,到现在了同样适用。在小学当中国学教育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比任何一个部分弱,当然不仅仅是要在小学阶段提倡国学的重要性,还要将国学的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层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好国学,在以后才能够一代又一代的相传下去。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普及国学经典,还要重视起国学经典。
第四篇:就业实习在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推荐)
摘要:在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从大学工科教育中大学实习的内容形式、与传统正课的关系、与就业见习的区别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问题、现状、地位和作用,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的相关情况.分析表明:在国内职业高校中毕业见习制度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高校工科教育中毕业实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推广实施就业实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实习;就业见习;工科教育;职业教育
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就业取向进行的就业体验.就业实习对大学工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工科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创制产品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本质决定了其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但是,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环节提出来还是近十来年的事.目前即使在国外,对大学就业实习的诸多方面的认识也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而在我国,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2007年8月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就业实习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再学习欲望;
2)就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考察自己职业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人生进行设计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主动选择;
3)通过到企业等实际现场的工作体验,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材.同时,亲身体会到企业各自独有的创新性技术及“knowhow”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兴产业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欲和挑战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近邻日本,非常重视对就业实习与人材培养关系的研究并在大学工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实施就业实习.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和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在国内高等院校中推广实施就业实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日本就业实习的现状
1.1普及情况
近10余年来,就业实习在日本各大学的工学部中得到了迅速普及.根据日本文部省2008年进行的“大学就业实习实施状况调查”表明,1996年将就业实习作为一门承认学分的正式课程进行实施,在所有大学(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中仅占17.7,而2007年这一比率已达67.79/6,并预计这一比率将达到70.7.日本大学中就业实习之所以普及得这样快,是与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关,随着“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社会”的呼声渐高,1997年日本文部省在其“教育改革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大学工科教育中大学就业实习的概念,为此,1997年被称为“就业实习元年”.与此同时,各大学在教学体制上将其列为正式课程并承认学分的举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就业实习的内容或形式
虽然大学就业实习在日本普及迅速,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者或大多数学校均根据自己对就业实习的不同理解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些大学或学者将其分为:企业导向型、提高就业意识型、实习题目型、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型、参加志愿者活动型.有些将其分为:以学部或学科为主体的专业教育、超越学部或学科的素质教育、生涯教育型.就业实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给研究和实施带来了一些难处,因此,有的学者尝试对此进行简化,将就业实习的形式简单地分为两类:教育型就业实习和劳动型就业实习,任何形式均属于这两种类型之间,或是偏重前者或是偏重后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四种模型:就业观察、就业体验、就业实践和就业训练模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就业实习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德国就将海外短期留学经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必须的一个考核指标来对待.
大学就业实习在时间长短上的考虑,也有不同的理解,目前一般的观点是至少应该保证一个学期.短时间的实习不足以让学生对实习带来的好处有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不能够获得足以能让应聘单位信服的工作经验或技能.早期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5年制,获得的学位称为Diploma,在5年中就有一学期的就业实行期间,现在德国的高等教育学制也采用了4年制的国际化标准,但是,就业实习时问并没有因此而缩短,现在依然确保了一学期的时间.现在,在日本有的大学,甚至提出了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为止的4年中,采用4年一贯制的就业培养计划和就业培养课程,在这期间既有就业实习,也有学生自己对实践技能的自学体制.这种自学体制的建立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千差万别要求的不足.
1.3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
在大学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就业实习纳入教学规划中的正课中,并计算以适当的学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存在以单纯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来说,就业实习的效果极不理想.比如,与积极参加就业实习的同学相比,在就业实习中感受到的快乐、对自己兴趣爱好及适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的认识没有多少收获.但是,仅仅因为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否定大学就业实习的作用是错误的,在任何课程中这样的学生都是存在的.持反对意见的人还认为,通过各种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可以大体上决定将来的就业方向,没有必要再加上就业教育这门课.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知识量暴涨速度、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学教育所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已经不可能终生受用,也不可能就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已是一生的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应该对就业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考虑,而决定就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在就业实习中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就业实习应该是新时期大学工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正式课程基础上的一门新课.另外,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再学习欲望,因此对学好既定课程具有积极作用.
1.4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的区别
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具有本质的区别,应严格分开.如前所述,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打算而进行的就业体验.而就业见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或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其效果不同显而易见.就业见习在高职院校(日本称为短期职业大学,德国称为专业大学)由来已久,但大学就业实习是近十余年的事,在中国更是近年来的事.职业学校进行的就业见习有明确的针对性,实习内容就是今后的工作内容.而就业实习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实习内容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学科方向进行实习.有了就业实习培养的就业意识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今后的人身设计有目的地去选择就业,而不是单方面地由企业来挑选,这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
为了将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或就职教育等区分开,在日本许多大学的学生工作部里设有单独的就业实习处,而不是在就业处里设置就业实习科.这样做的另一目的是防止将就业实习与企业的录用考试联系起来,确保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环得到有效贯彻.
2中国就业实习的现状
毕业见习制度在我国职业高校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但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关于毕业生见习(或毕业实习)有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普通D-23,但对于就业实习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带来了大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后,大学就业实习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工科教育中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仅有一些为期数天的就业前培训、就业前教育等,就业实习基本上推向了社会,而这时在概念上已经不再是就业实习,而是上述所涉及到的就业见习了.目前,为帮助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如天津市劳动保障部门在2009年4月出台了《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2009年10月重庆市人保局、重庆市就业再就业办、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两年内没有就业的重庆籍高校毕业生、在渝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渝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等3类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就业见习,参加了就业见习的学生,85%以上能就业.在国家层面上,2009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启动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明确从2009年到2Ol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但是就业见习就业实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就业见习主要是针对已毕业而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其二,就业见习有生活补助,见习期可算工龄.虽然就业见习帮助不少高校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丰富了工作经验,破解了“就业经验”这道难题,从而增强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是,与大学学习期问的就业实习相比,就业见习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为了工作的无赖选择,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难换回学生未及时就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第三,企业留不住学生、学生不眷念企业,辞职或跳槽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将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切实实施.大学期间的就业实习不可取代更不可或缺,就业见习应该是对此的一个必要补充.
3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大学就业实习对于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并分析研究了日本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国内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将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深人研究和切实实施.同时,有关大学就业实习的很多方面的详细讨论在此也没有涉及,如学分数如何确定、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实习期间多长才适合、教职员工中由谁来负责、学校企业如何提供支持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还有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今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学生的培养、海外体验等是否也该作为今后就业实行的一个研究内容,都还有待研究。
第五篇:国学教育教案 大学
(推荐)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