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10: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第一篇: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陈莉华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 家庭 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 教养态度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家庭环境除了家庭成员结构、生活水准、居住条件、父母职业等因素以外,还应包括家庭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家庭成员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理,人际关系是否民主平等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和情感交流的状态等,都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一、家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生活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父母,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2],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与引导下,勇于探索追求,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现代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民主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给孩子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类家庭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培养儿童直爽、亲切、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性格。

第二类:专制型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稍有不从就加以惩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事实上,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行事要看父母的脸色,缺乏自尊和自信,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形成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三类:溺爱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分娇宠,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的过分包办代替,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发脾气、为所欲为、好夸口的行为品性。

第四类:放任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放任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常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关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产生大起大落、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而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创造正常、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有人曾对1095名儿童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者占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只占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僻性格,如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如:我班里有一位学生,父亲酗酒成隐,父母经常吵架,导致离异,11岁的孩子时常吃不上饭,还要照顾醉醺醺的父亲。而去年父亲终于酗酒致死,孩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于是他时常逃学,不做作业,老师一查作业他就闹肚子疼,对老师和同学有抵触情绪,常做些损害老师和同学利益的事。

班上还有一位女同学,没有父母,是一位好心的奶奶从路边捡回来养大的。由于从没得到过父爱和母爱,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她,而显得处处不如人,多疑、冷漠、孤僻,不与人交往,经常逃学,学习成绩较差,我让同学们帮助她,她 也不接受。我多次找她谈心她总很少说话,一副冷漠的面孔。

(四)、父母自身的素质

父母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关系。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生活在一种与父母心理神奇的融洽、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

(五)、父母对儿童的期望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敏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3]。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二、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材,有必要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民主的家庭作风

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务实的家庭行为

儿童对于一种家庭教育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三)、乐观的家庭行为 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

(四)、健康的家庭情感教育

为子女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为许多父母,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父母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厚爱”,致使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长大了,即使身遇逆境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当的进行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

鲁迅先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他就做不了人。[4]”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以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去与孩子交往;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对孩子及其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及行为技能;不仅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而又真实。作为父母的来讲,要做到这些,可能要付出很多,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正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在孩子教育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父母有责任和义务用民主、和睦的教养态度和科学的教养方式,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促使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仅要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还应是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即可望又可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分阶段提出,目标有远景性和近景性。近景性目标是现实的、具体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有的孩子想长大了当科学家,这是远景性目标。那么,从现在起就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这是近景性目标。为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在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要求可以由低到高,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再提出高要求。然后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总之,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干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1]作者: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2]作者:王鼎宏.中**亲网.2006年04月17日

[3]作者:杨英

.《罗森塔尔:期望效应》.《基础教育 》.2008年第三期

[4]作者: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37570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

[2] 陶敕恒主编.《心理咨询与辅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长江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5437570 [4]杨英.《罗森塔尔:期望效应》.期

》.2008年第三《基础教育

第二篇: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内容提要: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比较 优秀

当伟伟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伟伟的母亲兴奋的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伟伟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他的母亲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伟伟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伟伟的母亲再次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伟伟的母亲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作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伟伟母亲的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伟伟母亲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由于朋友的儿子比伟伟还要小四个月,因此伟伟的母亲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伟伟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伟伟母亲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从此终于了解,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发育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别的父母很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地吹嘘,但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新手父母来说,心情却很难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如果碰见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你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种父母天生就喜欢与人竞争,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成功的人,就是失败的人。这种父母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获胜。因此当你遇上这种类型的父母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敬而远之,千万不要跟他们去比较。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较长短的父母,其实这样做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而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的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而如果你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

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

事实上,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你的宝宝九个月时就会走路,但是隔壁邻居的儿子却在七个月大就开始走路。你的孩子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认识几十个汉字,但是有些孩子却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背几百首唐诗。你的孩子刚刚考进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邻居的小孩却考上了大学少年班......是的,你的小孩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当不了总理、成不了大科学家,拿不了奥运金牌,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完成这些成就,所以你还是停止那些比较吧。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总有某个方面就是世界上最棒的!

第三篇:十个注意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参考地址)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篇:试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定稿).d__ _ oc

试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内容提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攀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除了对广大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外,还应对容易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给予特殊关怀,尤其是要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处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 违法犯罪 家庭环境 影响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青少年杀人、伤害、盗窃、1 抢劫、强奸、爆炸等恶性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一些过去少见的蒙面抢劫、公开抢夺、爆炸、匿名敲诈、绑架、拐卖人口、放火报复、投毒、卖淫嫖娼等形式的违法犯罪也大量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大幅度增加,团伙犯罪案件增多,有向黑社会、流氓恶势力发展的趋势,青少年犯罪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损害他人,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本身及其家长、家庭同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康树华教授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中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今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据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所以有人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十七岁现象”,就是说十七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多,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局部地区已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犯罪学意义上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我国通常是指25岁以下的人违法犯罪。这一部分人的违法犯罪,不仅与处于“危险年龄期”的青少年本人的心理、生理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状况密切相关。但是,涉及违法犯罪的毕竟是青少年中的少数,应当说,哪些青少年容易走上歧途,青少年在什么时间、地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是有一定规律的。笔者经过一些调查,认为家庭原因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主要类型

(一)、流浪青少年 流浪青少年是青少年中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的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但他们首先是不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和不当教育的受害者。这些青少年或是无家可归,或是有家不能归、不敢归、不愿归。青少年流向社会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残缺或父母管教不当。他们流向社会后,失去正常生活、学习条件和安全保障,容易受违法犯罪人教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弱势家庭的青少年 由于家长下岗、失业、犯罪或收入低等原因处于弱势的家庭,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或强迫行为。如引起自尊心下降、自信心不足、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有的因物质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缺乏自我适应能力而心理失衡出现强迫行为,无法摆脱某种想法,做白日梦或噩梦,紧张、过于恐惧和想法怪异。异化的自我保护进而发展为破坏性和进攻性的行为。

(三)、家庭教育不力的青少年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有的家长却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而父母双亡或父母无能力直接抚养教育的青少年寄居叔伯、舅舅、姨母、爷爷等亲戚家生活,由于亲戚无法如亲生父母般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往往产生家庭教育不力的问题。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不履行或无法履行教育义务。有的父母将离异造成的感情裂痕转嫁给子女,使子女心灵受到伤害,精神受到刺激,亲情淡漠,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发展为对人不信任,对社会仇视。

(四)、暂住人口青少年

暂住人口青少年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加上地方政策的因素,在暂住地难以入学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父母又为了生计,无暇顾及管教子女,容易受到违法犯罪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分析

(一)家庭教育误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再加上部分家长往往不懂得掌握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以致最终导 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人经分析归纳,其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贪图享乐、骄横霸道、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很容易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其吃饭或者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一帮同病相怜的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城市中部分从事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有的干脆让自己的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僻、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极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4.隔代抚养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对孙辈宠爱有加,但却教育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而父母偶尔短暂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 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指责老人,这样便更加纵容了子女。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极易引发犯罪。

(二)家庭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的角度进行调查和研究,本人发现在青少年犯罪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影响是关键因素3,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

1、单亲家庭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给子女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离婚家庭里的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性格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有时回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种“粗暴”的管教,易使孩子的身心、思维观念、性格习惯走向极端,或自暴自弃或任性娇纵而走上犯罪道路。2002年初,福州巡警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发现这个团伙的所有成员都是某中学十四五岁的中学生。经调查,这几个学生全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父母要么失之过严,要么无暇管教,要么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使孩子失去了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最安全的场所。经调查统计,在犯罪青少年的家庭中,单亲家庭占42.9﹪,其中离婚型单亲家庭占28.6﹪、自杀型单亲家庭占8.6﹪、病故型单亲家庭占5.7﹪。夫妻离婚或一方自杀后,双方的孩子只能跟一方生活。由于孩子对父母离婚或一方自杀的不理解,不敢正视这一 “非正常” 现实,加之缺乏父爱或母爱,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或者自暴自弃心理,从而降低甚至丧失学习、工作的自信心。在提及不能与自己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时,孩子很难正确对待和调整心态来面对现实,这样最终可能会形成犯罪心理,即产生采用极端、暴力、直接的方法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如钱财等)的想法和念头。此时,一旦遇到犯罪的外部条件就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是放任自流的,只顾忙工作、忙生意、忙麻将,却忽略了对子女的管教,孩子什么时候变坏都不知,当他们走向犯罪道路才追悔莫及。有些较贫困的家庭,父母又缺乏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而孩子又羡慕人家的富裕生活,从小偷小摸开始,最后走上了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

2、因打工等原因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里,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的占到37.1﹪,其中在家庭中主要管事的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占8.6﹪,单亲家庭父(母)亲外出打工或把有抚养义务的孩子放在(外)祖父母家学习生活的占11.4﹪,孩子自己一人外出打工或学手艺的占11.4﹪。因夫妻关系不和、单亲父(母)重建新家、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造成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分离生活,致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管教。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得不到父母的鼓励与引导,在这种情况下,若遇到外界不良环境和不法分子的影响、诱导、教唆,很容易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3、家庭成员中有犯罪前科和吃喝嫖赌等劣迹行为的影响

笔者从进村入户、走访基层干部和左临右舍过程中进行多次调研得知,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家庭成员有前科和吃喝嫖赌等劣迹的占28.6﹪,其中有犯罪前科的占8.6﹪、有吃喝嫖赌等劣迹的占20﹪。由于这些劣迹本身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将会对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并与其朝夕相处的孩子造成最直接的影响,给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提供了范例,当其高消费需要钱财时和需要满足某种心理需求时,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4、父母素质不高或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部分特定对象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素质不高、表现较差和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占65.7﹪,其中父母双文盲的占14.3﹪、父母双方是小学文化或一方小学文化的占25.7﹪、父母平时表现较差的占22.9﹪、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占2.9﹪。由于父母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一旦学习上遇到挫折,成绩就很容易直线滑坡。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差是丧失自信心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直接原因,此时再加上父母平时爱酗酒打架、打麻将玩牌、搞封建迷信活动、作风不正等 不良表现,孩子身边缺乏学习的榜样,其未成熟的思想将被这些不良的东西所感染、所占据,很容易做出错事。

5、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能及时指出纠正,与孩子缺乏沟通的影响 经调研发现,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孩子、不能及时纠偏,缺乏沟通的占60﹪,其中教育方法不当的占31.4﹪、溺爱孩子的占22.9﹪、不能及时纠偏和缺乏沟通的占5.7﹪。打骂孩子、溺爱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不与孩子交流谈心等不正常现象,使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生活和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与紧迫感,容易使孩子产生孤僻、内向、自卑、自私、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性格和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和性格,一旦遇到外界诱因,最容易走向极端。

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父母应进一步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预防其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应高度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风气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家庭关系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而有力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风气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上影响孩子。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也最多的地方。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家风,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首先发生的互动是家庭互动。在家庭中,首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对能够以身作则、注意家庭教育而又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在子女的社会化进程中将发生积极的有利影响,反之则发生消极不利 影响。例如,有的父母不了解社会化是一种互动过程,他们过多地注意外部强化,把孩子视为一个物质刺激、情绪冲动的消极反应者,不是给予必要的温暖和鼓励,而是过多地粗暴干涉和训斥。其结果常常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心理上的过度抑制,形成怯懦和屈从的性格。有的人甚至不懂得父母有教育孩子和把孩子引上正道的责任,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之中,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闻不问。有的家庭破裂,儿童被遗弃;有的父母打骂或忽视儿童,态度上冷漠、感情上疏远,这些都会造成孩子抑郁、孤独、冷漠的性格。有的孩子在被放任中会与坏人坏事接触,并在互动中被同化。有的父母则与孩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唆使子女打架斗殴、偷盗抢劫。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种病态人格如极度过敏、怀疑、嫉妒;怪癖、偏执、孤独;自夸自傲、过分苛求他人;自暴自弃、自我束缚、压抑、消极依赖、顺从;反复无常;缺乏羞耻心责任感义务感、经常违法乱纪等等,这些都与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经历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二)、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前国务院副总理、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岚清指出:“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4 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知之甚少,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谓的“代沟”现象。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切,但 “育子(女)成才” 的能力又偏低,尤其在新兴的网络面前,多数家长感到 “力不从心” 或 “束手无策”,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的 “打压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孩子们始终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便寻找宣泄渠道。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其四分之三来自家庭教育。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德育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 这都充分强调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有效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因为孩子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还在社会上、家庭里生活。所以,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5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专制式的。家长压制年幼的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这种家庭教育,往往采取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家长的愿望。结果是孩子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个性特点受到破坏,自尊心、个人尊严、主动精神和自信心等的心理发展也随之丧失,很多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保守式的。家长出于担心,极力保护孩子,使其不碰到困难,过度的溺爱和娇生惯养。结果呢,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缺乏聪明机智,依赖性极强。第三种家庭教育是采取互不干涉式的。家长的工作和社会性活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彼此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天地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项目和范围,没有人越过这处界限。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极为有害。第四种家庭教育是采取民主、平等和合作式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并以一种协商的态度交流彼此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孩子们在这种彼此尊重、合作的气氛中,得到知识和生活的启发和教育,并使个人主义的倾向得到克服,从而获得有利于今后生活和学习的集体主义精神。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来看,第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值得倡导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也是源头上预防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所在。

(二)、优化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热闹的环境能使孩子的智力迅速发展;父母的性格开朗、诙谐,家庭常有笑声,孩子心理就比较健康、性格活泼;家庭气氛沉闷呆板,孩子心理受压抑,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家庭动荡不稳定,父母经常吵架,往往形成孩子冷漠的性格;父母热爱学习,懂得艺术,家庭里就充满书的气氛,孩子就好学上进。所以每一个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笔者特向社会上所有的青少年家庭提出6点建议: 1.要家庭和睦 当今社会父母的离异现象,给子女造成的痛苦、烦恼、心理障碍以至违法犯罪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注意处理好各种矛盾,使孩子在欢快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对孩子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2、讲究民主,相互尊重 作为父母,尤其注意不搞家长式作风,应把孩子当成重要的家庭一员,让孩子参与家庭议事。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好的建议一样采纳,让他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感觉6,但家长的监督、指导作用还是必要的。

3、严于律己 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否则在孩子那里将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培养孩子品德、素质的基础。

4、经常和孩子交流,互相沟通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互 相交换看法,互相探讨问题。有些父母常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做到。父母与孩子可在一个星期或十几天内,作一次长时间的沟通即可。

5、重视硬件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作用 即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给他留一块自己的小天地,由他自己去创造、去设计。

6、养成整洁,勤快的习惯 通过一点点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整洁、有条理、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也会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础,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又是孩子适应社会,抵抗不良影响的关键。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吸引和凝聚力,有一种责任感,这就是家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不当的家教方式以及不良的家教环境,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人格不能健康成长,有的直接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拥有太多这方面惨痛而又深刻的教训了。当然,要防止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违法犯罪,是一项非常繁重复杂的社会工程,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青少年是人类的春天,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每个家庭必须对子女负责,对国家的未来高度负责,维护家庭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大力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加强对子女的交流,掌握好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指导工作,筑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防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注释: 参见朱磊:《切勿铤而走险》,《法制日报》2002年11月14日。2 杜成露.家庭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DB/OL] http:///14.htm [4]家庭教育误区的种类分析.[DB/OL]http://www.xiexiebang.com/oldeu/snow/200411/310.htll 12

第五篇: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论文

毕业论文

论 家 庭 环 境 对 小 学 生 个 性 形 成 的 影 响

目录

一、引言.....................................................................2

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2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3

(一)家庭结构...........................................................3

(二)家庭气氛...........................................................4

(三)教养态度...........................................................5

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5

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6

3、对孩子智力的影响..................................................6

(四)亲子关系...........................................................7

四、我国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弊端...............................................7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7

1、智育第一..........................................................7

2、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8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8

1、忽视个性,强行塑造................................................8

2、用打骂来惩罚孩子..................................................8

3、“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8

五、小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9

(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9

(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9

六、针对我国家庭环境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10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10

(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10

(三)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11

七、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婷婷

【摘 要】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的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本文重点从影响家庭环境因素、我国家庭环境教育弊端及其针对可行性建议等方面,阐述文章观点,得出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小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小学生;个性

一、引言

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小学生自闭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出现的越来越多,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家庭环境,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家庭意识,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行为,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1]。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

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是指几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年轻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核心家庭中的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婚(离异家庭)所致。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

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过不少研究。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

(二)家庭气氛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欢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家庭环境中父母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1] 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心理创伤。孩子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紊乱,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2、夫妻关系紧张还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紧张。夫妻经常性地动肝火、争吵、漫骂等,会妨碍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

3、夫妻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其性格大多具有暴躁、多变或迟钝、胆怯、犹豫不决等特点。

4、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感到周围充满敌意,进而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不愿意乃至害怕与外人接触。这种情况下,孩子难以产生对亲人的诚挚爱意和对外人的友善感情。

5、夫妻关系紧张易导致孩子犯罪。孩子在这种家庭会产生压抑感,其极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宣泄出来。孩子以犯罪来“惩罚”父亲的事例并非罕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材,家长们应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例如:不满17周岁的少年静静(化名)在初中时,因父母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便经常上网,导致学习不好而辍学,之后,静静更是频繁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因迷恋网络游戏,为筹资金不惜多次铤而走险实施抢劫。10月30日上午,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撤销静静缓刑,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合并原判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3000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00元。

(三)教养态度

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长的教养态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不同作用及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效应,比较典型的研究有以下几个:

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

日本学者奥平洋子通过对201名4~5岁幼儿及其中的129名母亲进行研究,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细微的干预”、“垂直的亲爱”、“情动”、“水平的亲和”四种类型,指出了各种类型的特点及对孩子性格发展的作用[2]。⑴ 细微干预的母亲

这类母亲在养育孩子时,通常表现出郁郁寡欢、悲观失望。罪恶感强、情绪不稳、惊慌失措、反思自省、对孩子刨根问底、啰啰嗦嗦等特点;由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来讲,情绪比较安定,喜欢冥思苦想、反省自己、分析别人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烈时,就会使孩子丧失孩子气,变得少年老成。⑵ 垂直亲爱的母亲

这种母亲在抚养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善于交际、不拘小节、开朗爽快、无忧无虑、对孩子温和慈祥、采纳孩子意见等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大体来讲,容易与别人和睦相处,能适应社会生活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走向极端时,就会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孩子的自卑感。⑶ 情动的母亲

这类母亲在抚养孩子时,一般呈现出多愁善感、自卑忧郁、主观武断、马马虎虎、感情用事、打骂训斥孩子等特点;由她们培育出来的孩子,大致而言,喜欢抛头露面、与人交往,胆大妄为,不信任别人,合作性较差等。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硬时,孩子虽然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但却极有可能沦为棘手的孩子,浮躁冲动,攻击性强,难于适应社会生活。⑷ 水平亲和的母亲

这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大都具有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与孩子和睦相处、成为孩子游戏伙伴的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基本上讲,都充满了自信,好幻想,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偏激时,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好高骛远,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可能会使孩子受到溺爱。

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

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通过对数十位祖辈、父辈家长的调查研究,指出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十全十美”、“仆人型”、“圣人型”、“殉道型”、“补偿型”、“庇护型”、“精力充沛型”、“退却型”、“懒惰型”、“特权型”等类型,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自食其力精神的培养、责任感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功效。

3、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进行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得出了北京有2/3的家长教养态度不当的结论,他把家长的教养态度归纳为“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温暖理解民主”四种,指出了各类家长所占的比例及对孩子智能发展的功能,依次为30%,30%左右,7%~10%,30%。

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心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有关而和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自尊心强的男孩,其家庭的气氛是民主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事件上有发言权,象成人一样受到尊重。父母对他们是关心的、爱护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而不厉,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是放纵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他们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

(四)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四、我国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弊端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1、智育第一 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

2、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3]。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1、忽视个性,强行塑造

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2、用打骂来惩罚孩子

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

3、“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 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4、隔代抚养问题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2)导致教育的“脱代”。

(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五、小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

(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

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明显表现出气质的差异。

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多血质类型,虽有朝气、灵活、易与人相处,但缺乏一贯性;而抑郁质类型,虽敏锐、细致、体验深刻,但又较冷漠、多疑。

(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六、针对我国家庭环境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三)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所谓“夫妻和,家道成”指的是夫妻关系的好坏对整个家庭的和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首先,需要夫妻双方正确地理解爱情,认识到爱情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拿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精心呵护它。其次,夫妻双方需要正确地理解婚姻和家庭。夫妻双方应该理解一个家庭真正和谐稳定地运转起来,需要的是多种功能的多方面满足,仅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再次,良好的夫妻关系除了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之外,还要求夫妻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七、结束语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决定儿童个性形成的主导应该是:家庭的生活气氛,生活风格,生活方式,总的来说,也就是家庭的社会价值观。

如果家长们利用有限的空暇时间和孩子们多谈话、多沟通或者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本有趣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的人物、观点和疑问,甚至全家人就一个问题展开一次小小的“家庭辩论赛”。这样做既能促进相互了解,又可以给孩子做一个爱读书、爱研究的榜样,家庭文化气氛就得到了提高,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德国人有这样的家教传统:“让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人来说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道理、讲正义,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我们的家长不妨学学德国的家教传统。

【参考文献】

[1] 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http://wenku.baidu.com.[2] 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J].http://baike.baby868.com.[3] 佚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D].http://www.xiexiebang.com.[4] 郭黎岩.《小学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于强基.《当代小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艺术,2009.[7] [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安燕玲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J].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下载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金融与新三板将形成梯队关系

    互联网金融与新三板将形成梯队关系 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右一参加圆桌讨论 日前,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公开表示,互联网金融未来可以与新三板形成梯队关系,企业在初期通过新......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偏相关分析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偏相关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儿童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R......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号:姓名:高丽指导老师: 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

    自我成长与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治疗)

    自我成长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及互动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对自己从出生到小学、高中、大学的成长经历,以及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之间的联系进行了......

    14 胡红 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浅析

    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浅析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胡红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健康心理,以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

    儿童的性格形成及培养

    儿童的性格形成及培养 每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能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有的温和有的粗暴,有的刚强有的懦弱,有的果断有的迟疑,有的开朗有的孤僻,有的宽厚有的......

    中小学品德行为差生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关系

    中小学品德行为差生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关系 岔河中学 任玉金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小学校环境对品德行为差生形成的关系问题,并从校长的态度对品德行为差生的影响;领导阶层、......

    从《简爱》看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2 浅析美国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