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内容摘要: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人生》 刘巧珍 爱情悲剧 阶层 悲剧性格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段让人叹惋的爱情,高加林和巧珍的一段感情纠葛让人印象深刻。小说塑造了一个像火也像水的善良女子――巧珍。
路遥是带着喜爱的笔触去写巧珍的,她“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路遥说:“她那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给了高加林温柔和安慰。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去;在被高加林无情抛弃后,她又以水一般的温柔包容了高加林。然而,最终她的爱情也只是一声叹息。
一、火焰般的热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巧珍的“歌声甜美而嘹亮„„带有一点野味”,她全身洋溢着一种生命的味道,带着一种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不住一睹其容。路遥让巧珍的出场给失意而沉闷的气氛带来一种生命的气息,一股破土而出的生机。
加林以为的偶然相遇,实际上是巧珍的刻意为之。这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姑娘曾经因为高加林的教师地位望而却步,可是在加林失意之时迫切地“想破开脸皮去安慰他一下”。这样近乎直白的含蓄在加林赶集那一天显现得尤为明显。
加林被迫要放下矜持去赶集卖馍,觉得他“成了一个最无能的人”时,巧珍义无反顾地帮助了他,“我给你卖去!”,她“从他的胳膊上把篮子夺走了”。对加林来说,难的是在在人群中张开嘴叫卖,可对于巧珍来说,难的却是走到加林的面前。她被心中掩埋的感情逼得走投无路,“她要爆发了!否则,她觉得自己简直活不下去了!”她怕加林拒绝,甚至是抢过了篮子!这场偶遇她已等待多年,这是她追求幸福的一次冒险,她从阴影里走到加林的面前,迈入了一场爱的献祭。
巧珍在这场爱情里像一团火火,扑着加林而去,奋不顾身。“她如果跟了加林这样的男人,就是跟上他跳了崖也值得!”她一往情深,哪怕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走在田野的路上,当加林自我贬低时,巧珍却说:“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兴起说的,在巧珍的心里一定已经百转千回了。
像火一样的巧珍,义无反顾的追逐获得了加林的回应。至此,巧珍更是像迎风而起的火舌一样,对加林燃起更加炽热的爱意。为了加林,她在只有文化人才刷牙的村里刷起了牙,遭众人围观、父亲辱骂,可她说“让他们笑话!我什么也不怕”;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加林相跟着去城里。巧珍以前恐怕是想也不敢想的,可她和加林谈起恋爱了,她敢了!
如一团火扑着自己的爱情而去,巧珍以自己的温度温暖了加林。
二、海水般的包容
巧珍以火般的热情爱着加林,同时又以海水般宽广的怀抱包容着他。这点在她遭加林抛弃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
巧珍的爱情给了加林莫大的安慰,可当加林想要外出闯一片天地之时,她的爱情终究替代不了加林的理想。她看加林苦闷不堪,想“只要加林高兴和愉快,她也就感到心里好受一些”。加林开玩笑说,“你叫我出去,不怕我不要你了吗”?巧珍却在玩笑里哭了,可还是忍着痛苦,说“只要你活得畅快”。
但她的爱情最终还是败给了命运。在被抛弃后,巧珍如水的胸怀宽容了他,即使他和她已再无可能走到一起。
加林在进城接到黄丽萍伸出的橄榄枝之后,他终于决定抛弃没读过书的巧珍。加林在城里反复想着要和巧珍分手,而可怜的巧珍却以为是加林病了而整晚睡不着觉,可痴心换来的却是加林的抛弃。
巧珍却没有恨加林的负心,“她两只手痉挛着抓着桥栏杆”,泪流满面,“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巨大的痛苦席卷着巧珍的心,她“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这个坚强的姑娘忍受着被恋人抛弃的巨大痛苦,却还惦念着爱人,让恋人找个好对象,可是她却不知加林早已觅得佳人。
在加林被人举报而回到高家村时,已经嫁给马栓的巧珍却极力阻止姐姐去找加林的麻烦,她哽咽着,“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巧珍爱着高加林,不管高加林是不是还和她在一起。她像是最温柔而又最有包容度的水,以爱而博大的胸怀容纳着高加林的一切。她的爱像是波涛推动着高加林往前走,可是当高加林在外面受尽了苦楚返乡时,却又给予他关怀与照顾,以水之温柔替他缓冲着痛苦与伤悲。
三、爱情悲剧的原因
巧珍以全部的少女情怀深深爱着加林,她像是火一样,驱散了高加林心中的阴霾,又如水一般包容着失意的他。巧珍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可是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关于巧珍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向的爱情
加林接受了巧珍,可真的是因为爱情吗?在我看来并不是。
在巧珍向加林说出自己对他的痴恋时,加林“被巧珍的感情深深感动了”,在感动之下,他没有拒绝巧珍。可是后来,他后悔了,“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加林接受了巧珍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在孤独中寻求慰藉与承认的迫切。加林苦闷不堪之时,像一朵花一样的巧珍冲进他的生命,让他觉得自己是被人爱着的,是和身边的其他农民不同的,因为巧珍还是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这种近乎炫耀的心理在他叫上巧珍一起去城里买漂白粉时表现了出来。
加林并不是真的爱着巧珍,寂寞、孤独、感动、炫耀等等让他接受了巧珍,可却没能还以巧珍同等的爱情。这场爱情里恋爱着的只有巧珍一人,她的爱情是一场单向的追逐。在面临命运的选择时,加林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巧珍,选择了对他的前途有益的黄亚萍。
(二)阶层的差异
虽然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也曾是农民,可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而巧珍却是什么文化也没有的农村姑娘。巧珍和加林聊天,她只能絮叨水井、母猪这些琐事。加林不能忍受,这些和他此刻的生活相隔千里;而曾经亲近无比的恋人也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想起刚才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乏味的话。”
与此同时,加林“理想中的爱人”黄亚萍出现了。黄亚萍的出现时刻提醒着高加林他和巧珍之间的阶层差异。而巧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导致了高加林对她的疏远与抛弃。加林如今在城里,他向往的是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而巧珍还是在闭塞的山村,他们的阶层差距越来越明显,最终巧珍没能逃脱被加林抛弃的命运。
(三)巧珍的悲剧性格
巧珍的爱情悲剧另一原因是她自身的悲剧性格。笔者认为巧珍的爱虽然如同水包容了高加林,但也如水,卑微地依附着加林。
巧珍觉得被抛弃只能怨他们之间差距太大了,可她从未想过去努力改变这种差距,只是保持着自卑的状态爱着高加林,仰视者她心中的文化人,而未能成长为能与之并肩的女性。
巧珍在有文化的人面前,有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曾使她对高加林望而却步,“她时时刻刻在想念着他,又处处在躲避着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在巧珍的身上,缺乏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她自卑,姿态低到尘埃里却未能开出花来。
她爱到卑微,惴惴不安地等待着高加林每一次的回应,就像等待判决的人。最后的判决却是加林亲手斩断了彼此间的关系。巧珍忍着剧痛说:“你参加工作后„„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她只是对高加林尊敬与爱慕,却从不曾想过努力使自己与加林相配。
爱慕而起的爱情,让加林成为巧珍心里的神;而巧珍在加林眼里只是人生失意之时的一个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当高加林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时,巧珍遭到抛弃是必然的。
巧珍的性格悲剧主要在于她未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尊意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局限了她的眼界,阻止了她的发展,闭塞的乡村使她传统的女性意识根深蒂固。她一心依赖高加林,以他为天,在高加林面前她是自卑的,是怯懦的女性自尊自强的独立精神在她身上毫无踪迹。
巧珍以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爱情追逐、包容着加林。在巧珍和加林的这段爱情中,巧珍付出了所有,可最终还是未能得到高同等的回应。巧珍的身上缺乏自立自强,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她只是一味地在爱情里扮演一个仰视者的身份,这是她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作为今天的新女性,既应当如巧珍一般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同时又要独立自强,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其做那仰望太阳的一朵小花,不如努力绽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二篇: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 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生革命”后,她给予苦闷的加林以关心与支持;她想象和加林在一起后的生活是男主外女主内,加林是她的依靠。
同时巧珍对加林也有决断。在高加林去城里当了干事,抛弃了巧珍,她在爱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果断放弃。而在高加林因举报而被撤职回村当农民后,巧珍会阻止想要前去羞辱他的姐姐和母亲,甚至希望村小学增加教师时,首先考虑高加林。在这一方面,巧珍的爱格局更大了。
(三)黄亚萍的爱情观
黄亚萍是接受现代教育的爱情理想主义者,她崇尚爱情平等与独立自主。“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权力干涉她的追求。”
然而,她同时也囿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她在高中时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毕业后由于家庭和身份的缘故与高加林联系不多,当加林成为了通讯部干事后,似乎他们的身份变得平等了,亚萍对加林的爱慕之情重燃,在一次次交流接触后,他们就恋爱了。而当加林被人举报失去工作时,亚萍甚至想要和他一起去农村成为一个农民,但这也只是亚萍的异想天开的冲动而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比脆弱。她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是个理想罢了。
二、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对爱情与人生追求的侧重不同
之前说到高加林的爱情观是个人前途高于爱情的,而刘巧珍的爱情观更多是对加林的依附。巧珍的家庭观念还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将来娃娃大了,有个工作的老子,在社会上也不受屈。再说,自己的男人在门外工作,她脸上也光彩”。而加林更加看重于他的个人前途,他可以为了个人前途而抛弃爱情,他想要往上爬,成为城市人。
2.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有文化,而巧珍却一个大字也不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高加林可以和黄亚萍谈论文学,谈论世界形势,但是和巧珍的话题却只能是家里的母猪产了几个仔。这样的相处模式让高加林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1.性格因素
高加林自尊心很强。他去城里掏粪时被嘲讽的不服与决心,成为通讯部干事后被赞美的自豪与骄傲。
但他又很矛盾地自卑。他为了生计去?h城卖馍时害怕遇到熟人,遇见了高中同学只能酸酸地说了句:“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实在不敢高攀”。一句话将加林的自卑展露无遗。
而后来加林被撤职回家时坚决地同亚萍提出了分手,既由于他自卑于和亚萍的身份差距,又自尊于应有的担当,所以也导致他的爱情悲剧。
2.复杂的社会因素
小说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先进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对比鲜明,农村的高加林恰巧生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对农村厌倦,强烈渴望能到城市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却受到环境和现实的制约,只能苦苦挣扎。
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高中毕业不再联系,之后的分分合合,说白了就是他们之间身份阶级变化的体现,或者说是建立在加林是不是农民的基础上。是,他们身份就有差距;不是,成了通讯部干事,身份似乎平等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俩人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他们迥异的三观和爱情观,也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也正是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而作者路遥没有对其进行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是从人物遭遇中去寻找矛盾的深层冲突点,让读者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思考,而是延向更远的社会层面。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例如传统的家庭生活与去大城市闯荡之间的矛盾等。而通过对小说爱情悲剧的探源,将有助于我们甚至现代“高加林”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孝阳.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0).[2]周燕芬.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J].名作欣赏,2010(12).[3]陈为民.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2008(6).[4]刘好梅.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电影评介,2008(9).
第三篇: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 范淑媛 20090510434
摘要:《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这场悲剧是双方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涓生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伤逝 爱情悲剧 性格弱点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这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起点的悲剧;是一出两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而觉醒的年轻知识分子,冲出黑暗冲出封建家庭束缚,得到片刻幸福,而最终又被封建势力束缚的悲剧;“这是一支具有深刻的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意义的歌!”这场爱情悲剧,不仅让我们惆怅、伤感、甚至流泪,同时也激发着更多的人去探究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浅薄的认为归根掘底这场悲剧是由子君和涓生各自的性格弱点所造成的,当然也有一点封建势力的摧残的因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则回到再不会有子君的寂静而空虚的会馆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而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他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为他自己,也为子君。
①
一、在俗物中日渐浅薄的子君
首先来看子君她一开始给认得印象是漂亮、文静、贤淑,而且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她总是微笑着听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戈尔,谈 ①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雪莱„„”她的思想里有反封建的意识,在与涓生交往半年以后,为反抗胞叔和父亲,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时候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发展到后来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世界只是一个男人而已。她追求的只是爱,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冲出了封建家庭之后,她只是蜷缩在‘幸福安宁’的小家庭中做起甜蜜的新梦了。”她开始变得没有追求,在俗物中日渐浅薄,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整天忙于做饭,养小油鸡,喂狗阿随。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至于连读书,散步的时间也都没有了。尽管他们的生活日渐拮据,但是她却因为受不住房东太太的奚落而把残饭给小油鸡们。有时还为小油鸡们与邻居暗斗。可见在她的身上仍然残存着封建思想。对于爱情,她似乎只是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一遍遍的逼着涓生和她一起温习往事,她似乎想要靠这温习来找寻他们相爱的证据,但是她自己却不知道,爱情就是一把散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在繁琐的家务中,在一遍遍的重温旧课中,她的爱情已经流失。倘使子君是一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新女性,她可以继续进步,继续读书学习,甚至在涓生忙于写作时可以给他一些帮助,而不至于让丈夫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如果她能坚强一点,也不至于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然而子君的悲剧更多的却是由于涓生的自私而导致的。
③
②
二、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涓生
涓生呢,他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自己的责任,泰勒曾说:“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是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涓生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因此,他从没有站在子君的位置上替子君想想,最终把子君推向没有墓碑的坟墓。他打着悔恨的招牌所做的阐述,只能让他自私更加暴露。他追求子君也许只是为了填补心里的某些空白,“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近一年多了。”由此可见他的爱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逃出寂静和空虚。在追求子君的时候,他期待着子君的到来,希望她来聆听自己的心声,④子君总是微笑着听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 ②③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谈雪莱„„也许这些都本不是子君所喜欢的,否则子君为什么只是微笑呢。自私的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子君,而且还想当然的认为子君都懂。当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无视旁人的蔑视,毅然和他同居后,他却记不清自己那时候是怎样的将自己的爱表示给子君的,在他的心里就只有他自己。然而子君却什么都记得,光凭这一点谁爱得更真就清晰明了。短暂的满足感退去之后,他开始挑剔子君,“我也渐渐清醒的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没有了解子君,他连自己的自私自利都未曾自觉。
至此他们爱情的罗曼蒂克的玫瑰已经完全凋零,子君给他带来的片刻的充实也已经满足不了他。他开始觉得烦腻了,他觉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然而他并不了解整天忙于家务,养小油鸡,喂阿随的子君也有他的无奈,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散步那些并不全是子君的错。他只是自私的认为子君变了。他也为子君一遍遍的温习旧课感到厌烦,但是他没想想子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守着眼前的他,她无法找到他爱的证据。辞退书的到来让他感到怯弱,在他自感怯弱的同时他还要把子君也拉入怯懦的行列,以便为自己的怯弱找借口。原来期待子君的到来,为他打破死一般的沉寂和空虚,而今他写不出好稿子,却又把责任推给子君,“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自私自利的他总是趋利避害,总是为自己找借口,生活的窘迫逼迫着他们,为躲避家里的严寒涓生自己跑到图书馆去烤火炉,他何曾想过寒冷同样在摧残着比自己更柔弱的子君。
自私自利,毫无担当的他开始寻找出路,同时也开始转嫁责任。“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为了他自己所谓的生活,他愿意放弃子君,他想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因为骄傲不与世交往,只要远走高飞,路还是很宽。他无非是想重新结实那些原先为冲破封建势力而疏远的人,这样看来不仅是子君,在他自己身上也还有封建残余思想。他想摆脱子君,但是苦于无法开口,自私的他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于与子君分手,他想“她应该决然离去”,多么残忍,多么可耻的想法,他不但想摆脱子君,而且还不想背自私的罪名。对于生活的压力下涓生做出自私的选择,“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将 ⑤⑥⑤
⑥
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细节无限放大,作为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以印证《娜拉走后怎样》对经济权的强调。其实鲁迅自己在小说中放大的倒并非经济的窘迫,而是涓生应对待(这个字因为误加)经济窘迫的能力和态度。”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自己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他鼓足勇气对她说:“我不爱你了”。就这样为了寻求自身的解脱,他残忍的让子君负着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所谓的人生的路。最终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以“不爱你了”作为分开的理由,先不说这符不符合道德规范。追求婚姻自由,似乎是因爱而走在一起,不爱了,大家好聚好散。“爱”是无法抗拒的力量,“不爱”也是无法抑制的悲剧。涓生深知这一点,当然他也知道子君和他走到一起的勇敢和无畏都是应为爱,只要自己说“不爱了”子君自然会离去。其实这同样是这个自私的人找的借口,从他的忏悔来看,其实他一直也都还爱着子君,只是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他忘记了该如何去爱。他只是为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而对于子君的死他不是没有预料到,相反他知道一旦自己说出“不爱你了”这几个字,子君“所有的只是他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寒过冰霜的冷眼。”,只是自私的本质使他不会取为别人多考虑一下。而狠心的将她推向死亡的深渊。他的自私也是自己永远处在无边的悔恨和悲哀当中。
⑧
三、结语
爱需要用心构建,爱情本身容不得半点杂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有太多的不得已,然而他们性格的弱点却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涓生的自私,让他们这条爱情的路上显得过于拥挤,拥挤得容不下子君单纯的爱。
参考文献:
[1]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2]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⑧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7]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8]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百年孤独(巧珍)
读《百年孤独》有感李巧珍 作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包容万象、精彩缤纷的史诗级小说。它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一百年的兴衰荣辱而展开,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人生的代表。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寄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最后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布恩迪亚家族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不管你的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来改变生活的状态。在我们光大公司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积极阳光的、都是团结进取的、都是不断追求卓越和发展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工作心态: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工作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
第五篇:品味《泰坦尼克号》爱情中的悲剧美
浅析《泰坦尼克号》爱情中的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实际上,对于悲剧,我们不能仅仅从客体一方的角度去看。作为悲剧,它当然是人实践的一个客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美是审美实践的结果,所以美的产生也必须放到实践中来解释。悲剧之所以是美的,不在于它的文本中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幻想,或者展现了人类无比强大的力量。悲剧之美恰恰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存在之痛苦,用最集中的方式描绘了人的脆弱,以及命运的残忍。在悲剧之中,人恰恰不是主宰,作为主宰者的是命运,或曰必然性。作为个人,他必然要从那个自足的世界(“天堂”或者子宫)坠落,来到这个苦难的人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出生就是悲剧,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我们说悲剧是的美的,仅仅因为,它打开了人类存在的另一个向度。与肯定现实世界的正当性的作品不同,悲剧从本质上讲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或者否定。讲人类的苦,恰恰是因为对幸福的期望。这种幸福不是现实之中能获得的幸福,真正的悲剧不会局限于此,它要言说的恰恰是幸福在现实中的不可给与,以及这种不可能给与的必然性。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人对现实生活状况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意,但是在这不太满意的情绪下面总还是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幸福总是可以在现存体制中得到的,但是这种对现实的揭示并非夸张片面的一面之词,我们知道,马克思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都属于人类的“史前史”。所谓史前史,就是充满痛苦与不安,挣扎与绝望的历史,还未曾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历史,所以悲剧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和命运的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恰恰是对现实最为深刻的揭示。
这样直接对存在之悲剧性的展示,不由得打开了人对现实的另外一种向度:这个世界是一个悲剧,而喜剧在其他的世界。悲剧和喜剧永远都是对立的两级,然而又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正是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中,人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对痛苦的责难和对新世界(也就是对喜剧)的向往。在这种“责难”与“向往”之中,美悄然而至。人们常说悲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震撼人心”就是来源于悲剧说出了我们想说而说不出的东西。因为它陈述了一个事实,所以我们震撼。看到自己力量的微不足道,也是一种美。因为人并非没有体验过这种悲剧状态,只不过这种悲剧状态太分散,太零散,形式上比较粗糙,毕竟自己体会自己的悲剧和让别人体会自己的悲剧是两会事情。对悲剧的纯粹静态的感受是不可能的,一旦一个悲剧展示在个人的面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质问”“责难”与“希望”。正是在这一连串的主客交互作用之中,美才得以产生。而我在前面说我对那个问题的回答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此。悲剧美产生于人对悲剧的审美实践之中,悲剧揭示了人的生存状况,用近乎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了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事实。正是在这种揭示、排斥、接受与反思中,我们照见自己的本质力量。悲剧是有力量的,那力量的根源就在人类自己身上。《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杰克与露丝的生死恋,结局虽不圆满,但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在这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让真爱体现出人性中美的一面。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感人爱情让人震撼。作为一部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影片中的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露丝的相恋,由于他们身份相差太远,一开始就不被人看好,在相恋后也遭受各种各样的责难。即使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在灾难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杰克为爱付出了很多,但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而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
《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露丝年轻美貌,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反叛意识的女孩,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搭乘这艘豪华舒适的秦坦尼克号巨轮前往大洋的彼岸。事实上,露丝对惟利是图的卡尔并无感情,对于露丝来说,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表面看来高贵无比,其实都是一些自私虚伪的伪君子,在这样环境中,露丝感到压抑,更为重要的是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幸而杰克及时制止并在危险时刻将她抱了回来,他们的相遇富有戏剧性的色彩。“英雄救美”的故事自然有可能成就一段人间佳话,但一个贵族小姐,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两人“门不当、户不对”,这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隐患。
当露丝的未婚夫知道杰克救了自己的未婚妻后,尽管心里很不情愿,但为答谢杰克的救妻之恩,也邀请杰克到头等舱里进餐。卡尔的邀请,其实是很不真诚的,表面上是给杰克一个与上流社会接触的机会,但内心深处则是想在晚宴上让杰克出丑。当杰克为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这次晚宴发愁时,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一位好心的富贵夫人把她儿子的衣服借给杰克穿,正是凭借这身借来的衣服,使杰克在宴会上少了很多尴尬。但露丝的母亲相当势利,根本瞧不起杰克,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直在寻找机会给杰克难堪,一门心思想让杰克出丑,她当着众人的面说“请你谈谈三等舱的情况怎么样?”在这艘巨轮上,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三等舱的乘客大都是为计划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三等舱其实是一个符号,是穷人的代名词。虽然杰克的回答得到了在场贵族的称赞,却没有得到露丝母亲的认可。
爱情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杰克的开导和陪伴下,露丝也逐渐找回了久违的笑容,当杰克将露丝带到他曾经去过的船头时,杰克引导露丝站到船头的栏杆上,迎着风张开双臂,这个经久不衰的“迎风飞翔”姿势,可以说这是影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美丽活泼的露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们的爱情不可能是光明正大的,只能偷偷摸摸,爱情对于这一对地位不同的人而言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想要真正享受幸福谈何容易。
在二人沉浸在浓情蜜意中时,悲剧渐渐降临到杰克身上,卡尔设计诬陷杰克偷取了钻石项链,警察将杰克铐起后锁在了底舱。显然,杰克是被冤枉的,但是“铁证如山”,任凭杰克如何解释,也是无济于事。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是不会发生在贵族身上的。在那些有钱人看来,穷人身上有任何值钱的东西,都是从他们那些贵族身上偷来的。底层人物的悲剧是以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艰难的生存和斗争的不利地位,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而杰克的悲剧在不可抗拒的故事情节中凸显出底层人物的无奈。但杰克又是幸运的,心爱的露丝在自己被诬陷的时候,并没有听信那些看似真实的事实,而是始终相信杰克不是小偷,从所爱的人那里得到的信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永不沉没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当他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时,就显得那么脆弱,轮船很快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成了绝唱,而在撞上冰山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杰克与露丝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也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事实上,乘客的舱位等级与生还几率是直接相关的,“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乘客人数虽然最少,但只要坐入头等舱,其生存几率显然最高,高出二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20个百分点、三等舱乘客存活几率的39个百分点。虽然二等舱乘客比三等舱乘客少一半之多,但其生存几率比三等舱乘客的生存几率还是高出18个百分点。”[2]头等舱的乘客露丝而言,她有更多的机会逃生,但她没有这样做。露丝义无反顾地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后来,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不离不弃。露丝有机会坐上救生艇独自逃生,最终都为了杰克放弃了,她不想抛弃自己所爱的人独自离去。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就是酸甜苦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社会等级的差异在巨大的突发灾难降临之时仍然有可能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但爱情的力量反而使这一对有着明显身份差异的恋人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影片向观众诠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情感境界。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杰克把露丝送上了漂浮的木板上,然而,脆弱的木板支撑不了期望沉重的爱情。杰克泡在刺骨的海水里,明知自己不会坚持太久,但他却以自己仅剩的一点活气鼓励露丝:“你可以脱险”,“你要答应我,一定要活下去”,并要她发誓永不放弃。面对死亡,杰克是那么平静、坦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结局,但他们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即使海枯石烂也永不变心的爱情境界让观众动容。杰克最终还是诗意般地、悲剧地死去,杰克的死在象征意义上比身体和意识的消失更具有分量。在面临生与死的危急时刻,在那种九死一生的灾难面前,仍坚守着那份短暂的爱,他们虽然未能最终战胜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却在生死之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人性赞歌。悲剧的力量,洗礼人性、提炼人性,观众可以找到人性中最美丽的东西。这样匆匆结束的一场爱情故事,虽使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悲剧色彩更浓,却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古今中外,爱情都是个永恒的、令人心醉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 但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徳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仅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反对金钱对爱情的亵渎,但并不是说爱情不容沾染一丝铜臭气息,想要获得超凡脱俗的爱情不经过一番修炼恐怕不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少奋斗十年”、“农家女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择偶观在社会大行其道时,不禁要问,难道真正的的爱情只有在《泰坦尼克号》等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吗?我们只能在神话传说中向往、憧憬真正美好的爱情吗?在一个爱情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年代,我们更要呼唤真正的爱情,需要真正的爱情,因为真爱是人性美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