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
1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 成功者,一个英雄。2我会尽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3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4“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机。5我们老是感到缺乏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 激之情。6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 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7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的本身更可怕!
第二篇:我觉得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
我觉得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他不仅聪明机智还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我觉得鲁滨逊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不愧是一个男子汉。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他能够生活得那么好,还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读了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奇特的遭遇深深吸引了,我更被他面对危险和困难豪不畏怯的精神感动了。也许我们不会有他那样不幸的遭遇,但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像鲁滨逊一样勇敢无畏。
我觉得这部名著主要好在两点:一是作者用巧妙的构思和写实手法塑造了鲁滨逊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是这部名著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悬念迭起。作者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和突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鲁滨逊教会了我要有不屈的精神,使我从中得到了启示:只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懈的努力,从困境中自寻快乐,那么你已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不会再悲观地想我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悲惨了,我也要像鲁滨逊一样乐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找到可以聊以自慰的地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想象得出鲁滨逊的生活很艰难,但他却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岛上开辟了新的生活。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的故事,精彩的情节,我真希望我自己也能拥有一个他这样的王国。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告诉我:当遇到困难时,不能畏怯,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有可能创造超乎想像的奇迹!作为男子汉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那种能很好地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学习他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后我再也不会受到一点委屈就流眼泪了,再也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
我有两个很不好的缺点:一个是胆小,一个是面对困难容易退缩。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了解了鲁滨逊的品质,我感到很惭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掉这两个缺点,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告诉我们要靠劳动、智慧和坚毅去创造、去开拓未来,也使我懂得了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要勇敢顽强,不断努力,一定能走出困境。
①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②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
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④第四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
第三篇:一个敢于冒险的成功企业家
一个敢于冒险的成功企业家
所谓富贵险中求,对于李嘉诚从香港引进塑料花的生产和销售。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他向银行申请贷款,根据他当时的资信条件,银行给出的是半年12%利率的高利贷。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他却说,作为商人一定要让生意发展起来,只要新的生意带来的收益比成本高,生意就会越做越大,不去发展新的生意,生意会越来越小。我的看法是勇于冒险的企业家大多是成功的企业家,财富的产生都必须经历艰辛的过程。
冒险是铸就成功的重要因素,唐朝武则天隔了一千多年的风烟再来检视这个青史中的女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现实政治服务,向来是中国官方史学的基本特点,但对于武则天来说,事情甚至更为复杂。首先在于太宗高宗时期的史官许敬宗,其修史一向让人评价不高,比如太宗曾经赐《威凤赋》给长孙无忌,他写成给尉迟敬德,因为敬德是他的儿女亲家,长孙无忌却是他的政敌。因此许敬宗刚一去世,便出现了要求删改实录中不实之处的呼声,并且立即得到了唐高宗本人的赞同并付诸实行。(此次改史,也牵涉到高宗后期帝后权力之争,容后再述。)因此,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宗后期及高宗时代的政争,面目已经十分模糊,对于武则天的崛起过程,也就充满了各种猜测。武则天以周代唐女主天下殊为不易,与儒家伦理传统道理相悖,为宣扬自己的“君权神授”和“王者不死”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留下了大量真真假假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她的名字,还是出生甚至死后立碑,都流传着各种说法,甚至可以说她的一生都笼罩在神话和传说之中,这正好验证了敢于冒险铸就成功。
冒险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他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是: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些故事情节体现了武松是个心胸胆大,勇武刚烈,果断沉着,敢做敢为的人。《西游记》中的行者孙悟空,他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是: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这些故事情节体现了孙悟空是个乐观,聪明,勇敢,顽皮,机灵,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是一个性格刚毅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开始文学创作等,这些故事情节体现了保尔是个有着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这些人的成功也正好验证了冒险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所以说冒险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敢于冒险的人比甘于平淡的人多一分成功的机会,所以李嘉诚的成功与其敢于冒险的精神是不可脱离的,也是重中之重的原因。
第四篇:人是具有前世记忆的
人是否有前世记忆
摘要:人是否有前世,人对前世发生的事在今生是否会有所感知,这一切都是困惑着我们的问题,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得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有些科学无法证明存在的事物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在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相信人是有前世今生,人是有生死轮回的;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宗教及众多信徒所信奉的信仰,如此巨大的群体,历史如此悠久,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客观的看待这个科学无法证明的但又事实存在的现象,这也不应该被心理学家所忽视的研究事实。
关键词:前世今生痕迹记忆荣格灵魂自我意识个体无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我们会遇见自己陌生的事物,但是你确信它对你来说又是熟悉的,但是你无法提取出关于这个事物的任何相关信息;比如: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这地方你以前确实没有去过,但是你却倍感熟悉,甚至你还知道这些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事物;或者我们在人群中会遇到一个你熟悉的人但又确是一个陌生的人;我相信遇到此情境的人是不在少数的,这种现象有时也是让人充满疑问和迷惑的。
要解答这些让人迷惑的问题,首先要从自我,意识,个体无意识说起。
自我:个体在个性化进程中会产生一个新的成分----自我,自我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门卫作用,它决定何种信息可以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以此来保证我们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
[1]。在一天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种体验,而其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因为自我早就在它们到达意识之前就把它们淘汰了。而那些没有进入到意识的体验被存储在意识的最底层------个体无意识中。比如:曾经有人向你介绍过他的名字,你当时并没有太注意;但是在后来这名字呈现在你的听觉中会引起你对这名字的注意,并提取出一些与这名字相关的一些信息。这是因为与这名字相关的一些信息,你平时不大需要,所以自我就把他一直压抑在意识之外存储在无意识之中。
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包括所有那些个体生活中被遗忘的精神内容,它的痕迹仍保存在无意识之中,尽管他们的记忆已经消失”[2]。也即是说有些事物你记不起来,但并不代表它曾留在你无意识中的痕迹就消失了,当某种刺激引发的注意时,这种痕迹就会呈现一定的信息出来;由此可见有些你所感到熟悉但你对此并没有相关的记忆的事物,它过去确对你产生过一定的刺激,你对这中刺激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已经在你饿个体无意识中留下了痕
迹。
从现实角度来说,当我们对某些事物或人有种强烈的熟悉感那么你曾经的情感体验中应该有过与这事物或人的刺激体验,或者是某种与现在呈现的刺激物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对你产生过刺激。虽然你并没有记忆,但它们的痕迹仍保留在你的无意识中,这就是“情境迁移”现象。
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死后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心理个性化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实现[3];这并不是单纯的,迷信而信仰灵魂转世,而是这么一种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深信的信念和许多宗教所信奉的教义是不应该被心理学界所忽视的。
那灵魂是否存在呢?如果灵魂存在,那么它和前世的记忆在今生会有一定的呈现有什么关系呢?西方科学家曾用“濒临死亡的实验”来研究灵魂是否存在,所谓濒临死亡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
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漂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飘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客观存在。“灵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
从山姆的实验成功可以看出灵魂是存在的,不仅山姆还有科学家从物理学的角度证实过灵魂是存在的,在美国的加州,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做阿密特.戈斯瓦密博士,戈斯瓦密博士他用现代物理学,用这种量子力学,用数理的方式给我们论证人确实是有灵魂存在,灵魂会转世、会投胎。他整理自己的实验发表著作《灵魂的物理学》。[4]
史蒂文森是西方现代轮回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曾担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知觉研究系主任;他于1960年在美国心灵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发表了《往世回忆的证据》一文而哗然;在基金会的支持下他经过四十年的时间在不同国家收集和整理出3000多个案例,1966年他出
版自己的成名著作《二十案例示轮回》,如其中一个案例是印度女孩的,她3岁时记起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随后在父母陪同下回到“故里”见到了前世的亲人,经过长期和严密的考察后,终于确认她就是死去多年的“拜雅”。史蒂文森还提出一个的现象,人身上的胎记是前世身体某部位所受伤害导致死亡而在今生身体上留下痕迹。[5]
这些实例说明两个事情,灵魂是存在的,人是有前世的记忆的;当然史蒂文森在全世界范围类收集整理也不过三千多案例,而其中经典的也不过20多例,由此可见对前世具有清晰的记忆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前世记忆会在今生个体的潜意识里留下相关的痕迹,当刺激呈现时前世的记忆就有可能被唤起。
世界虽然是物质的,但空间却并不是唯一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目前所感知到的,所生活在的一个空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客体,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却有许许多多的平行的空间存在着,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相交,每个空间都有它所生存的生命和生命生活的方式;当然这一切我们目前无法有更多的证据去证明它是存在的,但是也无法说明它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人的认识水平是不断发展的,现在无法认识,但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些事物都有可能会被认识和接受的;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被证明是存在的,但却无法实现一样。
我们周围有时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一个生活在我们所直觉的空间里,他从生理角度已经证实属于死亡状态,但几天以后他有活过来了;他告诉人们他在另一空间所看到的事情,但是人们总是不相信,或者半信;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这样的经历的,所以他们有理由否认这个活过来到人的证词;应为科学也是这样,布鲁诺也是这样为科学牺牲的。曾经有篇报道说在一块岩石上发现一个穿着皮鞋的脚印,但是这个脚印里纤维却是一万年以前的;在我们知觉的空间里,纤维是在近代才出现的,那么一万年前的是没有纤维的。所以这个发现科学也难以解释;那么这个脚印也可能是另一个空间的人留下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
荣格的人格理论说人死亡,是生命个性化的另一个时期的开始;人死后,躯体是物质的,会在我们感知的世界里终归尘土,但精神和意识却是不灭的,他们可以进入到另一个空间,进行生命的另一个过程;相对论认为E=mx^2,能量等于质量剩以光速的平方,当这公式成立,某种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就会发生时空倒流,人可以回到我们目前无法知觉的一个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成立的,那么这种假设也是可行的;我们可以把人死后不灭的精神和意识看成是非物质的,那么它的速度就可以达到物质目前无法达到的速度,超过光速,使精神和意识有条件到达另一个空间开始生命的另一个时期。那么我们可以把死亡和躯体的回归自然看成是生命失忆的一次事件,但留在潜意识的痕迹是依然存在的,这点可以从医学角度证明,一个失忆的人,他失去的是意识中的记忆,但潜意识里的痕迹却是没有多大的消失,在一定刺激呈现他可以记起曾经的一些事情来。痕迹有浅有深,越深的痕迹越容易被相应和相似的刺激所唤醒记忆。那么人死后到达另一个空间就是好比一个失忆的人从新开始失忆后的生活。在这个新的空间生命开始新的过程,当一个痕迹很深的刺激呈现给他的时候,那么对于“失忆”(死亡)前的一些记忆是可能被唤起的,这种被唤起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意识的自我防卫作用很弱的时候,也就是潜意识释放最强烈的时候———梦;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唤起我们前世的记忆。一种是当今生潜意识中的痕迹相近的刺激呈现的时候。
如此,当我们遇到一些我们本是陌生的人和事物,我们却倍感熟悉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了,除了“情境迁移”,那就可能这个人与你的前世的某人有关,你熟悉感越强烈,那么关系越大;因为他或者她在你前世的生活中给你呈现过很强烈的刺激,因此你今生的潜意识里对这个相似的特征的人留有很深的痕迹,越深越容易唤起熟悉感。《仙剑3》中的徐长卿和紫萱就是这种潜意识的释放。如果是事物的话,比如是情境,那么你前世必然在这个相似的情景里有过很强烈的刺激,因为不强烈的话,在潜意识的留下的痕迹就很浅很浅,是很不容易被唤起的;可以推断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什么对你来说很难以忘记的事。
很多人多会有这样的体验,你常常在梦里梦见一个人,你对他很熟悉,但是你始终不知道他是谁;你也会常梦见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你也没去过,你也不知道是那里;但是日后你遇见这个人或这个地方,他们都是在你前世生命中留下过很深记忆的事物,以至于你今生的潜意识里会留下痕迹,在梦中得以释放。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前世五百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前世五百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那么回眸次数越多,刺激越强,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因此当你看到一个倍感熟悉的人,或者倍感熟悉的景物,请留下来多欣赏,多交谈;或许他(她)就是你前世的友人或爱人。
由此人是有前世记忆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死亡只是让生命失去曾经的记忆的一件事故而已,但是生命并没有由此而结束,他仍在不断的演化,当曾经感受过强烈刺激呈现在你失忆之后的生命里,它会唤醒你失忆以前对生活的一些记忆,或许那并不是很清晰,显得那么多朦胧;但是生命不断的演化,它何去何从呢?这也是心理学界仍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问题。
生活的美丽无处不在,慢慢发现,好好珍惜,祝所有人都能将前世的美好在今生得以
继续……
参考文献:
[1].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08
[2].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09
[3].荣格.《信奉精灵》[M],法国,1919
[4].案例出自《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J],钱茂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5].摘自美国《科学》杂志,伊恩.史蒂文森《二十案例示轮回》
第五篇:人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
人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
人类活着必须具有三种精神,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判定丧失了人类活着的意义,那其实就是“白活了”,或者说:人的肉体虽然活着,而他们的灵魂,或者说精神却死了,成为了“活死人”。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叫做“行尸走肉”,说的正就是这个意思。我下面要证明的就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味“尊孔读经学儒”的结果,正就是让所有“尊孔读经学儒”的中国人全都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活死人”,而且几乎无一例外,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
什么是人类必须具有的三种精神?我的回答:第一,信仰精神;第二,理解精神;第三,创造精神。这三种精神在中国,只有老子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老子的相应的这三种精神是:“道”的“玄同”的信仰精神;“宝”的真知的理解精神;“德”的“玄德”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很显然,孔丘及其儒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人类需要这三种最基本的精神。孔丘要求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是“礼乐”的“亲亲尊尊”的“精神”,偏偏“礼乐”的“亲亲尊尊”根本就没有丝毫真正人类的“精神”,其实是没有人类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是怎么“死”的?答案已经有了,谁叫中国人那么完全盲目地永远地“尊孔读经学儒”呢?中国人跟着历代的统治者们走了一条集体精神“自杀”的历史之路。这个结论是非常准确的。下面我来逐一解释上述的三种人类基本的精神。
第一、人类的信仰精神
人类信仰什么?人类信仰的对象只能是先验抽象的理念而不应该是任何现象领域的具体事物,任何对于具体事物的信仰,那都只能是对于实物的“偶像崇拜”,一切偶像崇拜,均与人类真正的信仰无关。很显然中国人所有的“儒释道”三教的“信仰”,就全都是偶像崇拜的假信仰,根本就不是人类真正的信仰精神。举例说,人类信仰的对象,西方人有上帝,有真理,比较而言,信仰真理是最准确的,而信仰上帝,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理念的价值,因为上帝带来了对于“人人平等”的信念的意义的联想。然而相反,中国人历史上的“信仰”,几乎全都是针对具体人或事物偶像的崇拜,是没有精神的现象。中国人长期以来其实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的民族。根源在于中国人对于孔丘及其儒家的盲目的“信仰”,对于孔丘是偶像人的崇拜,对于儒家是“礼乐”制度的偶像物的崇拜。全都是毫无任何人类精神内涵的东西。然而西方人对于上帝的信仰带来了社会的共同道德,对于真理的信仰带来了科学精神。
第二、人类的理解精神
人类的理解精神是针对现象界规律的认知而言的,具有了对于现象规律的真知,即可以认为是具有了对于现象界一切事物的理解,而具备了对于一切事物的理解的追求的人们,即是具备了人类理解的精神。必须指出,一切理解均来自对于真理信仰的延伸。诚如自然科学的理解是来自对于宇宙万物的“质能守恒”真理的信仰的延伸。换言之,没有真理的信仰,就必然没有真知的理解,可见,具备信仰精神是具备理解精神的前提。中国人没有信仰精神,所以中国人也必然不具备理解精神。长期以来,中国人均把自己的对于现象的记忆即当作了自己的理解,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很显然,中国人没有“质能守恒”的真理的信仰,所以中国人就没有了对于大自然的科学的理解;同样中国人没有对于“人人平等”真理的信仰,所以中国人也就没有了对于社会现象事物,例如人权、民主、自由等等的理解。中国人只有对于一切统治者规定的“礼乐”的记忆,而并没有对于它们的“理解”。很显然,有了对于“礼乐”的批判理解的现代的中国人,是不会去相信“礼乐”的任何的规定性的。非常可悲的是,儒家文人们全都仍旧把“尊孔”当作了自己人生的“信念”,这实际上即等于承认对于“礼乐”的记忆的认同即是中国人的“理解”本身。这正是中国儒家文人们严重地缺乏人类的理解精神的证明。
第三、人类的创造精神
人类的创造首先即来自人类的思维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要求超越一切现象界的固有知识的界定,这实际上是对于所有一切现有经验“理解”的超越,属于“超验”理想的范畴。而超验理想的领域必须是绝对自由的领域。没有对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就将不可能产生任何真正观念的创新。此外,创新的思维显然涉及到对于宇宙奥秘的最深刻的终极逻辑的构想。可见,人类的创造精神的本质,应该既是对于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又是对于宇宙逻辑奥秘精神的追求。关于这种创造精神的概定,老子给予了非常伟大的设想,他的关于“玄德”的概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肯定了生、为、长的无限性,而同时也肯定了“不有”、“不恃”、“不宰”的绝对自由的必要性。纵观孔丘及其儒家的所有的论述,除了经验现象界还是经验现象界,它们永远固死在经验现象界,根本就没有丝毫先验抽象界和超验理想界的内涵。
结论是非常明确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所有的论述,均与人类的信仰、人类的理解、人类的创造无关。孔丘惟一关心的就是中国人对于“礼乐”的完全的“记忆”和“照办”。说白了,就是要求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成为完全被动的服从“礼乐”的奴隶工具、家畜家禽工具,包括统治者本身,也同样是“礼乐”的(享乐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尊孔读经学儒”的结果,使得所有的中国人,无论是统治者的中国人,还是被统治者的中国人,全都只能是丧失了人类的最基本的精神的“行尸走肉”,是“活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