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4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

第一篇: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本文通过理解PBL教学模式涵义、特征,探索了PBL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了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问题,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情境的创设、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学习者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活动的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PBL教学模式

所谓PBL教学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对于教师,它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它指一种学习模式。它把教学或者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其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一)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1、必要性: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的价值。

另外,处于一线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背景复杂的师范生,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等学科,应该把课程知识融入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用 改善知识技能的教学。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先分析面临的问题需要什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然后探索知识技能的具体内容,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经验基础。

有利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这些内容的传递只能靠体验,靠渗透,PBL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其思想,感悟其意义。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看到现代教育技术与所学专业的联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借助己有的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二)学科特殊性考虑

由于PBL教学模式并非专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所以在应用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习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水平两个角度来选择适合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从总体上看,那些应用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也比较容易使用问题解决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型课程占据多半内容,所以总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适合运用PBL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PBL的教学设计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达标效果的尺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基于问题学习的特点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存在(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困难,并且经过努力探索而又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其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特点,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问题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时,如何设计、形成促进学习的问题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开始进行时对问题进行设计,第二阶段就是当学习进展到关键阶段,学习者搜查了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共享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设计,以促进学习的深入。

在第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

第二,问题必须是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中产生共鸣,需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第三,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教学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

第四,问题应该具有劣构性,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结构不良的问题(最好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开展第二阶段的学习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在认知的水平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提供并促进开发出一个更宽广的信息基础在大量的信息中建立起某种相关联系。从元认知的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注意考虑以下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谁应该去做哪些对处理问题有效的事情,应该到哪里去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小组还有哪些人没有明确的分工,谁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认识论层次上,设计的问题还应该关注以下内容:如何才能从不断变化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本质,采取的解决办法和结论怎样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若改变措施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出现什么结果,学习者怎样才能树立一种整体观念。

4、学习者活动设计 在PBL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我们在对学习者的互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激励、探究学习的方法,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条线索而展开。学习者的活动可进行如下设计: 提出问题、划分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仔细思考,进行分析,参与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异质分组,推举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

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实质。列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列出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做的,形成要点,制订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个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概念地图,并确定在哪可以找到所需信息。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走访相关人员、借助通信工具求助他人等,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当小组成员认为自己搜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开始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小组成员面对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思考解决方法,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权衡,对可能采取的路线进行考虑。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

展示结果、成果汇总。以适当的形式,最好能用多媒体、多种方式来展示你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预言、推论、或其他的合适的解决办法。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案等。展示的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等。

5、教师活动设计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担当学习向导、学习辅助者、教练或专业顾问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和活动以及作用的发挥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仍是很重要的。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以及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所提出的问题的内容和深度给学习者的学习以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起锚一支持一隐退三个过程来进行设计。

起锚阶段。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始前,教师应该分析教学内容,列出知识要点,把这些知识要点浓缩成几个主要的、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驱动学习者去仔细思考、积极探索,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选择那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包括了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点的那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不协调、结构不良、能产生矛盾的问题,能够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与假设形成挑战,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产生不平衡状态,激发和促进学习者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设计问题时,还应该创设一种支持学习、对学习不断形成挑战、利于训练学习者思维、进行有意义探索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建一种探究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分析学习者的思维,针对一些不断增加的相关事物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对学习者当前的知识结构形成挑战,于是就“诱导”或激发起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去探究问题。

支持阶段。教师对学习进行引导后,学习者就开始组成学习共同体和进行问题探究与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一个“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的活动主要就是支持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互动,对学习者的问题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监视各共同体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学习者培养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的技能,鼓励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与调节,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等等。教师在与学习者进行互动时,只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观察与咨询,一般不直接向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重要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已知的相关知识对学习者进行提问而把学习者“指引”到正确答案上来。教师经常在元认知水平上对学习者进行提问,针对的只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计划、监察、控制和评价活动,而不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

隐退阶段。当学习者进入搜集资料、推理问题的最后阶段时,教师就可以漫慢地隐退,让学习者更多地进行独立探索。但是,教师隐退后,并不是就完全不管学习者的学习,这时,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观察并思考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做出一些对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理论性的思考和总结,以便于这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1.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活动教学模式的概括

1.1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师范类和电教类的人才,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培养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教师,高师院校在进行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专业的探讨式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双重身份,即学生与教师梯队。

1.2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凸显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的不同设定教学活动的环节以及具体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们之中,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索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灵活性,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应用

2.1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的理念体现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应运现代社会的要求而生的,在教学中注重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灵活教育思维的学生,而且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教师团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的理念体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课程观,在课程观理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生活的探索,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摄影、电声教材、数字影像等现代多媒体的掌握应用,这些课程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运用灵活,在课堂上贯彻活动教学模式的课程观,可以有助于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训练中形成灵活变动的课程观,有助于以后进入教师队伍后对于学生的课堂组织。第二是教学观,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未来的教师梯队,树立这种教学观很重要,在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要树立在课堂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程序性、事件性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本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也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为教师观,不管是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作为课堂学生来说,还是作为未来的教师团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主要部分掌控整个局面。在课程改革中,活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只有重视学生的需求,才可能将教学活动处在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水平线上。

2.2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中课程目标的构建

课程目标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我国现代课程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在理论上和最终目的所要实现的;第二是该科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科的情况不同,研究的背景不同,所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学科情况来进行目标的设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设定目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应该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同。高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目标的构建很重要,在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是在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一个部分。

2.3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教育中实际运用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进行案例分析,这个实例分为四部分,以高师现代教育中的专业课之一———校园网页的制作为例。

(1)活动教学的目标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在充分了解学生们对之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以完成学科目标为主,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为辅,在实践中让同学们认识到“活动教学”在课程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如何进行“活动教学”以及“活动教学”会出现的问题,探析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在进行校园网页的制作课程前,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同学的网页制作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是否需要在课程上进行一些技术型教学的补充,避免同学间技术的差距相差过大。综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法进行高师现代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也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细小问题的出现。

(2)活动教学的优势高师现代教育的专业课程技术性强,学生们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恰好的使用活动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让学生亲身参加在活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产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为其以后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增添经验,打下基础。在校园网页制作前可以让同学们搜集自己比较喜欢的学校校园网网页,带到课堂上来,相互借鉴讨论,也可以就此和老师探讨该网页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是怎么做出来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

(3)活动教学的实施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聆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愿,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只有知道学生的想法才可以对症下药,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意外的成绩。校园网网页课程的有效进行离不开老师同学们的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快速的进行。同样高师现代教育的专业课中包括摄像,在摄像课的时候可以进行分组拍摄,在老师讲解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小组进行外出拍摄,在第二节课的时候选出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在全班展示过后,进行照片交换,交换后的照片将给拿到照片的人进行修改。最后再将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这种方法首先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协调能力,这个在他们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在摄影摄像课上可以进行分组互判的学习。其他的课程也一样可以,比如网页制作上,可以组织同学们搜索概括成功的网页宣传,小组进行制作竞赛,这样可以使得同学们主动的去完成知识的探索工作。

2.4活动教学模式在高师现代技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在这样的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地位的上升,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一起完成教学内容的探索,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而非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到控制整个课程的进度问题包括学生进行实践、讨论的秩序和时间问题。在整个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关于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事情教师也需要和学生一一说明,或者采用课后总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结语

活动教学模式是在课程改革中备受好评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在老师的精心准备下和学生的配合中进行,因此对于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持续的。在高师现代技术教育中,本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师梯队的后备军,在对他们进行活动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的双重身份,即“学生”和“教师梯队”,因此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他们相关的多媒体数字相关专业知识,更要交给他们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在课堂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PBL模式教学技术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信息技术,不符合其学科特点,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难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本文拟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于问题,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为此,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率,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讨论一下pBL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简介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问题本位学习”),最早起源于医学教育,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

pBL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二、pBL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及其主要特点

2003年4月发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课程。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1)实践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上机实践操作,所学习的知识不应用于实践,学了也没有任何的价值。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仅将计算机作为一般机械仪器,而应把计算机作为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通过上机实践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工具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已不是以前的“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它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即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即在一定的层面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更好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1、pBL模式有助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素养是“从各种资源检索、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的能力(Doyle)”,即具有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问题解决的能力。pBL的目标重在促使学习者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pBL不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其核心内容是真实问题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利用所能获取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者在小组中协作探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将两者有机结合,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pBL模式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工具性、实践性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体验,很容易造成“学而不会用”或“学而不能用”的不正常现象。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或者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在“学中用”或在“用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3、pBL模式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学科课程信息化。学科课程信息化是指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评价信息化。无论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它学科中,还是将信息技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通过pBL模式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实现。

4、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快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5、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在pBL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取知识。由于问题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教师常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工作。每组学生从问题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分析同一个问题,共同处理学习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各成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一起互相学习,一同努力解决问题。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者最终将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6、pBL模式更有助于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高层次思维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传统的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往往忽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和理论,其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主张将初级知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融入高级知识(即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是有关于知识应用的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正是在高级知识的学习、复杂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三、基于问题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pBL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分析要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积极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并用少量的信息表述问题,以便于让学生知道将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要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便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呈现问题时,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资源。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单单依靠学生所占有的资源难以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网上可供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

2、组织小组,分组学习

由于问题的复杂、真实性,通常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所以pBL的第二步是把学习者组织成一个个小组。分组时,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在同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认知、性格特点不尽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来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要明确每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小组内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以保证所有的学习者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并能积极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根据问题的复杂状况,各组可共同努力完成某一任务,或各小组独立完成某一任务后,与其他小组共享信息。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pBL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了解为实现目标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确定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责任与学习进度,并提供适时适量的指导。pBL模式中,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性,能真正体会主人翁的感觉,易于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学生能认识到获取知识得靠自己的努力,并对学习产生了相应的责任感,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挥其独创性,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同时,由于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对同一事物,某些学习者会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可能就有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有些人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小组各成员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者通过与伙伴的讨论、交流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小组成员间通过沟通、汇报、讨论、共享学习结果,来讨论如何有效地利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所获取的信息、所达成的共识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就需要进一步的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基于问题的学习主要强调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潜在知识的掌握,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即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传统的评价常采用总结性、终结性模式,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更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要采用发展性的动态评价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学习中,教师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小组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思、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反思,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通过评价,学生将真正建构起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将pBL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无疑会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实现其教学目标,更易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然而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模式,要精心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相关性

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pBL中,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以便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的真实性

在pBL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只有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与时代气息和社会的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3)“劣构型”问题(ill-structured)

在pBL教学模式中,所解决的问题是高级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没有固定、唯一答案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要能应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

(4)问题的呈现

在问题呈现时,要将问题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而不是问题解决的旁观者,从而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再是由教师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复杂的、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促进者即教师适时适当的质疑,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

在pBL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会精心的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监视各小组的活动,以确保每个学习成员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以保证问题的解决。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在学习的初期,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变得较有经验,并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负担起更多的责任后,就可以逐渐地隐退,更多地让学生独立探索。

3、学习的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pBL中,学习过程比较自由、灵活,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应当是促进学习者个人和小组的进步,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单纯判断学习者成绩的高低。在pBL模式中,学生除了需要来自教师的评价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样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定,而应当把学习评价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pBL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为目的,强调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其教学目标,能真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附]pBL教学案例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Frontpage的相关知识其操作技能。Frontpage是OFFICE软件包中的网页制作工具,其基本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同时其菜单、操作技巧与Word2000有相似之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2000的操作及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对网页有了初步的印象。本节课试图采用pBL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真实、劣构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将Word2000的相关知识迁移至新学习的内容,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解决问题,同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浏览校园网站中教师个人网页、班级网站、高年级学生个人网页等,指出网站要有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网页,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校园网站,同时向学生提供如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大量的网页制作素材,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及制作个人主页的兴趣。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问题的解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同时,教师对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的要求并不限制主题的设计,而是通过所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将Word2000的相关知识有效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如要求对网页中文字的字体、颜色、字号、对齐方式的基本设置;图片大小、位置基本设置;表格的应用等。对与Word2000中不常用或Frontpage中特有的元素如超级链接的使用、水平线、滚动字幕等,向学生做简单的演示,引导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组织小组,分组学习

教师将学生异质分组后,各组可自定义主题设计网页,同时,小组各成员也将依据自己的情况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如资源的搜集、整理、编辑、文字录入、整体设计等,教师要了解每组的主题及每位成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指导,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更有效的实现问题的解决。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接下来就是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制作网页这个任务,并由此而产生对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元素属性设置的相关知识的需求,由内在的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给予广播式指导解决。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同学指导他们进一步学习扩展内容,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积极创新精神。如对某些学的快的学生给予引导如何用表格套表格的再定位方法准确地定位文字、图片。

最后,各小组将所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后,用Frontpage网页的形式有效地表述出来,并与其它小组共享学习成果。

4、总结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照所制定的评价量规,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部对作品及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改善其不足;再在小组间展示作品,并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习中的不足及学习内容加以归纳补充;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马红亮、杨冬 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

刘德儒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 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刘成章 信息技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薛维明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4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7

张建伟、孙燕青 能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

第四篇:PBL教学模式的论文

基于PBL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摘 要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要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以及获得高效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PBL 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应用PBL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一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几个主要环节, 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PBL 教学模式 应用 探究能力 教师评价PBL教学模式概述 1.1 PBL模式的产生

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再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无不渗透 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思想,但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特指的概念和教学方 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加拿大麦克考斯特大学,为了解决教职员对 传统医学教育的不满,开发了PBL这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1],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PBL在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目标,而PBL教学则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效的课程载体。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2]。人们在这些任务中面对地往往是开放性的、结构不良问题,既非课本上的典型问题,也没有现成答案。PBL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各种体现实际工作岗位特点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能够允许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自由探索。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做主角,实验材料、实验设计,甚至于买验记录都是老师早就准备好的,实验结果也是老师了然于胸的。学生缺少自主性,抹煞了实验课的学生主体地位。问题是学习的基础、起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情景性的问题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通过PBL教学法的过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3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PBL教学法的挑战

PBL 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PBL 教学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和指导者,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以便于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经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生物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维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PBL 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互相促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对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为了促进 PBL本土化, 更易操作, 本文根据中学生物课堂学习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实验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通过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组织教学创设的情境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尝试构建假说,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执行实验方案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和进行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兴趣和欲望。总之,整节课的创新点就是:解决关键问题,即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来自生活,问题其实就在每位同学的身边,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关键。

2.2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对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原理不太清楚,缺乏对溶液浓度的基础知识,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糖拌西红柿、糖拌黄瓜、腌酸菜、腌制咸菜等,这些现象是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最宝贵的生活资源。利用本校已落实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应用PBL环境设计,可以设计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帮助学生:(a)构建可以广泛地, 灵活地迁移到其他学术和非学术的情景的知识;(b)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c)发展自我指导学习, 终身学习的技能;(d)成为有效的合作学习者;(e)变成内在学习动机[4]。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能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2.3.2 能力目标 ①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尝试设计实验方案。③能独立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2.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大胆提问和假设,具有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②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2.4 教学重难点

2.4.1 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分析与推理。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4.2 难点 分析植物细胞是一个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2.5 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 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黑藻;蔗糖、KNO3、清水;天平、显微镜、秒表及其他实验器材等。

2.6 实验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思考我们平时在吃比较咸的的食物时,如咸菜、瓜子、咸鱼等,口腔和唇部的粘膜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果皮皱巴巴的现象,或者观察到卖菜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就会变得硬挺等现象,引发讨论。在给同学们留下感官认识的同时,教师课前现场通过一个小实验:取出大小形状差不多的两根萝卜条,先摸一下硬度如何,再取出两个装有蔗糖溶液和等量清水的烧杯,分别把萝卜条放进去,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

【鼓励提问】 根据以上的现象,大家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呢?

【学生发问】 通过深入思考,小组同学讨论,提出有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问题。如“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异同点是什么?”“能否通过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测定细胞溶液浓度呢?”等。【讲述】 教师组织好现场气氛,先暂停,从中说明了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现象,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接下来由小组内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确定实验目标】 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根据教材要求和现场实验条件,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引导小组成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如“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并让学生参考教材案例,根据小组所作假设,讨论得出实验的初步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教师的指导进行方案的细化,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实验前检查实验试剂和用具等是否齐全,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最后要确定好小组分工。

【学生活动】 „„教师来回巡视,就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强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的厚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表皮撕取太薄,容易撕破液泡,色素外溢,只能观察到细胞壁,无法进行质壁分离实验;表皮撕取太厚,细胞层数重叠,不方便观察,并且分离试剂渗入到细胞中需要较长时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速度慢。只有表皮细胞撕得恰如其分,实验效果才能既好又快。因此在撕取表皮时可以多取几次,选择较好的一块进行观察。

(2)“引流法”时不要移动装片。用引流的方法,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或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三次。在引流的过程中移动了装片就会影响到对特定细胞的观察。

(3)在观察时选择低倍镜即可。观察时要善于移动装片,选择材料中只有一层细胞又带色素的部位进行观察。

(4)观察的对象。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

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将所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小组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代表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其它小组可以围绕主题,对该小组进行简洁的质疑、提问或建议等。如“如果用的是0.8g/ml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使用KNO3溶液的实验方案为何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呢?”等。

【推进问题解决】 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条件进一步制定合理实验,支持自己的假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如KNO3溶液的渗透特点。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评价,给出改进的方式和意见。【课堂总结】

1、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

2.7 教学反馈

PBL模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多方位的,要注重其及时性、综合性和过程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认知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推动学习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5],由此,可根据所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评价量化表。本节课的评价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能力提高、知识获得、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的实验结果。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学生的最终得分。2.8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问题立意,同步探究,贴近学生,激活思维。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校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自主合作、归纳等过程,达到了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升华。一个好的PBL的课堂学习模式必须是可行的,对于本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缺乏一定知识背景和学习技能的学习者,不能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并不适宜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预习,才能在课上做到小组间有意义讨论,因为没有知识准备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在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在做好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问题情境和是否考虑推进问题解决和拓展,并且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使得学生在整个适应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得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在高中实验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与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 B L 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教育,2007,(1)7-8。

[2] 徐玉红,陈志伟,基于PBL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以《果酒及果醋的制作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310036。

[3] 金海尔,赵冬雪。“探究植物的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一节教学设计。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4] Hmelo-Silve.r2004.C.E.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235—266。

[5] 杨利英 2005,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10094。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第三框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201103040034

傅少红

11思政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 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 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2).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归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上,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尚不能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知识体系。

2、学习态度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会主动做练习题复习巩固知识。

3、最后,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乐于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本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探讨它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及其优越性有一定难度,同样这也是难点。加之,他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仅观其现象,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五、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认知,培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结构和学情的客观分析。

学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竞赛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学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应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一个课时,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6分钟)

(一)说一说:要求学生说说一个关于我国政党的新闻或有关影视。

(二)论一论:通过课前说说的讨论引入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2.讲授新课:(15—20分钟)

第三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

党制度<板书> 1.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板书> 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本目的情景导入选择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对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召开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的回顾;另一个是引述一位原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对多党合作的形象比喻。通过两个镜头,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学生有印象,但并不懂得。运用这两个镜头,可以让学生在求知心切的状态下,进入下面的学习和探究。

2.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板书> 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首先,教材介绍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指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教材绘制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接着,教材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这里安排了探究活动,列举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种种缘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板书> <以下会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板书> 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板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

三、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3.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板书> 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在了解我国政党制度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教材首先归纳出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从四个方面总结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教师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和确信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七.板书设计

第三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板书> 1.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板书> 2.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板书>(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板书>(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板书>(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板书> 3.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板书>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利完成知识点教学,力争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还需认真把握,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

下载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本

    篇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范例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例《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 1、学习要分......

    浅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双主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双主”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

    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悼育教学中的心理库碍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与健康具有探刻的内在联系,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体育教学......

    基于BB平台的PBL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实践意义。以金融学课程为例,基于bb平台的pbl教学模式主要......

    剖析现代教育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剖析现代教育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陈至立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蒋萍 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摘要:《高师教育学》是与高师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关系密切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引言社会经过一段发展产生的产品就是职业教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产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品。职业教育与社会相互受益,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义务和职责。国家要走上新型......

    PBL教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之研究

    PBL教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之研究 摘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想有效的增强临床医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摒弃传统教学弊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