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可钦与主题教育》读后感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优秀教师,如果不再学习,也不能永远保持优秀。刘可钦重视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求发展。这也是一个教师可贵的气质。20**年,她参加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听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讲演,交流了各地各学校的办学经验,读了教育名著,最后撰写了论文。这对刘可钦来说是一次理论学习,也是她的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而刘可钦更具有教师可贵的气质。
“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可以归入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宁静而有激情。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才可能由内而外地显示出“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精神气质。也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他才有可能既显得“高雅、睿智、亲和”,且自信而富有激情。相反,那些内心并不宁静的人,他可能只有“激动”、“躁动”,却没有“激情”、“自信”。
第二篇:《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读后感
在教师的队伍中,许多教师在学历上并无差别,但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学了一辈子,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师生关系不亲不密,不了解学生,也得不到学生的爱戴,而有的教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便崭露头角,跟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
近日读了《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我受到了启发。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师德。对教师来说,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是首要的、核心的。刘可钦不仅具有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而且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热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她觉得这样就是她人生的幸福境界。
我是一个执教多年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也在努力地把知识给学生,但没有真正去感受和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刘可钦老师,她凭借着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建立合作学习规则,训练交流合作的技能,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这就是她人格魅力所在。
我很喜欢刘老师的一句话:“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到老师。”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便想到叶澜教授另一段对教师生命价值与终极使命的精彩阐述:“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生命发展的组成。”我想我可以大胆的说很难有一个教师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至少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几乎没有。刘老师真的是个非常用心的人,正因为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她总是比别人看的更远,想的更多。的确,只有师生双方生命的共同和谐与教师学生幸福感的偕同认构,教育教学才可能真正达到甜美的境界。
我想能成为刘老师的学生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同时刘老师觉得教育学生也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刘老师不仅具有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而且对工作充满了幸福感,达到了人生的幸福境界。什么是幸福呢?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要自己创造的!6年不寻常的主体教育实验之路,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理念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中,刘可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需要充分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便是这种思想的核心!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和独特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每个学生感到他在这个班里同样是重要的,让我们的视野中没有教育的盲区,把博大的师爱遍撒每一个孩子。”
这段话对我的受益匪浅。在课堂上,我过多的关注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聆听中下孩子的想法,没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教学达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刘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
读了刘老师的书,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刘老师就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去追寻、去创造人生的幸福。而我呢?我应该要好好思考,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追求的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幸福,怎样让自己快乐。
第三篇:刘可钦校长的精彩语言
刘可钦校长的精彩
精彩语言:
举手回答问题站起来却不会
孩子举手要回答问题,结果站起来却不知所云。经过向孩子询问得知:是因为想好了的时候老师没有点名,但是没有想好的时候老师点到了他。
你是不是这样说:“瞧你多虚伪呀,不会你举什么手!”“左下坐下,以后回答问题要想好了再说。”“浪费时间。”
刘可钦这样说:“这不怪你,怪咱们师生之间还没有达成默契。知道什么叫默契吗?就是说刘老师的一个眼神,你的一个手势,双方都能明白。这样吧,咱们约好,当你还没想好又想举手呢,你就举右手,刘老师不叫你;当你想好了,你就举左手,刘老师再叫你。” 学生迟到了
当学生迟到了,战战兢兢的站在门口。
你是这样说的吗:“怎么迟到了,睡懒觉了吧?”
刘可钦这样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 检查学习效果
你是不是这样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还有谁不明白?” 刘可钦这样说:“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昨天孩子没有来上学:
某个孩子昨天没来上学,今天来了。
你是这样说的吗:“昨天怎么了,怎么没有请假呀?” 刘可钦夸张地说:“嗨,你昨天怎么了。我们都想你呢?” 孩子有问题先问老师
一上课,孩子有问题先问老师。
你是这样说的吗:“怎么这么多的问题,我还没有讲课呢?” “现在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刘可钦这样做:会耐心地听他讲完,再细心地做些解释,直到他满意地坐下。如果需要放到下课才能继续,会和缓的告诉他,“还有比这个问题很重要的,那就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 准备上课了,有学生还在说话或玩自己东西
上课了,别的孩子都做好了准备,有学生还在说话或玩自己东西。你是这样说的吗:“你怎么回事,耽误大家的时间。”“上课了,还没有准备好?”
刘可钦这样做:会和大家一起等他,直到他醒悟。不会责备,只有善意的期待:“没关系,我们都会等你。”孩子听了脸一红,很快投身学习,因为他明白在大家心中自己是重要的。学生近来学业不佳
假如,某个学生近来学业不佳。
你是这样说的吗:“这段时间怎么啦?你的成绩已经下滑了,要注意呀!这样下去你会落后的。”
刘可钦主动寻问:“你有什么困难,让我帮助吗?”假如他还不愿与老师说,刘可钦会主动地帮助别的同学,并告诉他:“老师随时等着你。”孩子听了,感动得直点头,因为他体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是最重要的。面对有挑战的任务
面对一项带有挑战性的活动。
你是这样说的吗:“先试一试,不试你怎么知道自己就不会?” 刘可钦通常这样做:“试一试,你行。”一旦他试了,不管成功与否,老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孩子们能感到英雄般的成功感。当学生站起来不会回答问题时
你是这样说的吗:“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
“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想想。” 刘可钦这样做:如果学生站起来说错了,会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学生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说:“想一想,是谁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一同谢谢他。” 学生作业没有完成
来到教室检查家庭作业,而总是有某个学生不带作业本,某些学生没有做完,或写得潦草。
你是这样做的吗:因此而批评懈怠的学生或全班。
刘可钦这样做:耐心地等待学生准备好作业本和书,如果仅有两个人没完成作业,就与这两个学生个别谈话,而不训诫全班,努力用有趣的作业吸引孩子们,用平静的不偏颇的语言,尊重的语言提示学生。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有了想法,老师鼓励学生说明想法时。你是这样说的吗:“为什么?能说说原因吗?”
刘可钦会说:“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吗?” 鼓励孩子发言
你是这样说的吗:“谁能讲给老师听”。
刘可钦这样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好极了”“真棒”“没想到你又为大家带来一份惊喜”。“我知道这些题你一定能做出来”。“你能讲讲是怎么想的吗?”
“你的思维很独特,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这是答案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你的思路是正确的。”
“ 我们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你能再给大家说一遍吗。” 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你是这样说的吗:“注意了,请看着黑板,听老师来讲?” 刘可钦会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当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读书困难时
你是这样说的吗:“谁愿意帮助他?”通常另一学生会替他读书,学生会感觉到“没面子”。
刘可钦说:“你愿意××同学跟你一起朗读吗?”,当学生表述得不够清楚时
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你是这样说的吗:“以后请想好了再回答。”
刘可钦常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 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
你是这样说的吗:“你这样想是错误的。”
刘可钦会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 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
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你是这样说的吗:“你想得真多。”“就你会胡思乱想。”
刘可钦会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你是这样说的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刘可钦常说:“还可以怎样想”、“你有哪些方法”、“这么多的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更合适?请说明你的理由”
布置作业
你是这样说的吗:“今天的作业是„„”
刘可钦常常这样问:“该给你们做怎样的习题,简单一些的,还是复杂一些的?容易一些的,还是难一些的?”(通常学生都选择难而复杂一些的题)或者问:“你们谁愿意解答这些问题,其中有容易一些的,也有难一些的。”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刘可钦又会问:“为明天,我们应准备什么样的练习题?”或说:“在这几道题中你们想做哪几道?”(其实做会哪一道都能达到同一教学目的)。
学生退步了 你是这样说的吗:“你怎么了,退步好大,真为你担心。”“记住,这样下去你会玩玩的。”
刘可钦这样做的:给学生选了一个精美的书签,上写:“曾经有一个某某同学,上课积极主动,解答问题从不满足于一种解法,独特的思维,常令大家羡慕,令老师欣慰,可这一学期我很少见到他,你能帮我找到他吗?刘老师和班里的同学都十分想念他。”
第四篇: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著,边看边想。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
3、A100和B100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值,它们可是刘老师的又一项发明。当她意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渴望得到100分的时候,她和同伴们说发明了“A100”、“B100”这样特殊的分数。考试时,如果学生一次全部答对了,就可得“A100”;如果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机会,若做对了,就可以得到“B100”。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非常愿意拿回去重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在一切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细心维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教师要时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想每件事应该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采!”刘可钦老师还说:“每时每刻我都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我们用心灵读懂心灵。”当学生讲错的时候,轻轻的一个微笑,他知道没有关系;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明白有人关注;当他不认同老师的观点时,一个微微翘起的大拇指,他体悟到不会受到批评。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你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浓浓的师生情全包裹在即将绽放的花蕊中!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阅读刘可钦,走近刘可钦,才知道: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
第五篇:刘西伟《教育漫话》读后感
教育,从学生的身体健康谈起
-----读《教育漫话》有感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读《教育漫话》之后才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读了这本书,就像聆听了一次智者的教诲。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告诉我们一些实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琐碎的小事,实际关乎孩子一生的命运。作者第一章就阐述了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教育漫话》一书的开头,洛克就开章明义地提出了身体健康问题:“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洛克把一个绅士能否“忍耐劳苦”,“出人头地”同身体强健与否直接联系起来。
怎样才算是“强健的身体”?“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洛克说:“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睡眠对于增进儿童健康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如果让儿童睡在羽绒被褥里,必会消融其体魄,这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
由于洛克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比较熟悉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这些体育思想虽有失当之处,但总的说来是正确的,有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在课程改革日趋激烈、成熟的今天,充斥着教育者的更多的是新理念、新精神,除了体育健康老师外鲜有教师去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早在300年前,作者就能关注这个问题,可见作者很有远见。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也正是年富力强、发展事业的好时候,切忌不可以身体和家庭为代价,甚至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好好的统筹安排,让身上所有的包袱变成井然有序的事情,以平和、豁达面对一切。
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刘西伟201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