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员工对领导的要求看如何提升领导力
从员工对领导的要求看如何提升领导力
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快速崛起,对领导提出要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那些竞争力强的员工不仅在挑企业,而且在挑领导。而对于那些还没有能力挑领导的员工来说,又有谁没有在心底暗暗评价过自己的领导呢
我们经常看到对员工素质的讨论,如领导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员工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领导的要求。然而对领导素质的讨论却比较少。员工需要什么样的领导?领导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如果将员工看作创造价值的基础,那么领导就是基础的乘数,优秀的领导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能力,发挥乘数效应,而不称职的领导则一直在做除法。
事实上,对员工的要求和对领导的要求同样重要,只是以往员工相对弱势,其诉求没有机会表达出来。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快速崛起,对领导提出要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那些竞争力强的员工不仅在挑企业,而且在挑领导。而对于那些还没有能力挑领导的员工来说,又有谁没有在心底暗暗评价过自己的领导一番呢?
基于员工对领导越来越强的要求,FESCO开展了名为“你愿意追随你的领导吗”的调研,调研共收集443份样本,其中有效样本419份,有效率94.6%。
将近20%的员工认为公司里没有值得追随的领导
问到“公司值得追随的高管数量”时,如图一所示,大多数员工首先表示有值得追随的领导,这是员工能够留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保证。53.2%的员工表示有一两位高管,24.9%的员工表示有部分高管,4.6%的员工表示大部分高管都值得追随,合计82.7%。此外,17.3%的员工认为公司里没有值得自己追随的高管,可以想象这样的员工即使留下来也不会高度投入地工作,即使高度投入工作也很难持续下去。
员工对领导的认同程度最终维持在80%左右
关于入职时间与对领导认可的关系,可以看到随着员工在公司工作时间的增长,对领导的认可度有整体下降的趋势,但同时也阶段性起伏。如图二所示,员工入职半年以内对领导的认可程度最高,超出100%,认为领导给予自己的超出预期,处于非常融洽的蜜月期。但是随后认可程度直线下降,入职半年至一年期间降低至89.6%,入职一年至两年期间降至73.2%的谷底。随后,员工对领导的认可度触底回升,在两至三年期间升至82.5%,在三至四年期间升至90.4%。员工在该单位工作四年以后,对领导的认可度又出现小幅下降,最终维持在80%左右。
这样的趋势对每一名员工来说各有所异,但从中可以看出员工心态变化的阶段性,从略显盲目的蜜月期,到冲突否定的矛盾期,到矛盾调和的再评价期,最终发展到理性判断的稳定期。由于不同阶段员工对领导的认知和需求不同,因此出现这样阶段性的心态变化,也意味着不要盲目地崇拜或否定领导,80%左右的认同程度或许是合理的范围。
基层员工重公平中层重自主 高层重决策和放权
不同入职阶段的员工对领导的认可程度起伏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的评价降低呢?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同层级的员工对领导的要求差异非常大,正是这样的差异和实际领导方式之间产生的心理落差,造成员工评价提升或者下降。
对于身处基层的员工来说,如图三所示,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任人唯亲、决策缓慢、重罚轻奖;对于中基层管理员工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决策缓慢、违反公司制度、干涉专业人员意见;对于中层以上员工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缺乏前瞻性、决策缓慢、推卸责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决策缓慢”是不同层级员工都很难接受的一种领导方式,这样会影响到下级员工的工作进度,也会让下级员工认为没有成就感。其次,可以看到“态度高高在上”这样的领导方式相对来说员工可以忍受,只有基层员工的反应更激烈一些,对于有管理职能的员工来说,他们对领导与员工保持距离感表示理解,同时也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表现出来。再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层级员工之间对领导方式的需求差异很大,基层员工最看重公平感,中基层管理人员最看重独立性,中高层管理人员更看重决策能力和放权。
领导需要得力的员工,员工也同样需要值得自己心甘情愿付出的领导,目前员工对领导有一定的认同度,但仍有提升空间。从提升员工认同度的角度看,领导们应该怎样提升呢?不可否认最精细的方式是理解和匹配每一名员工的需求,但这在实际管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员工的普遍性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员工的主流需求进行管理是更可行的方式。
1.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商业节奏越来越快,员工们等待的耐心也越来越少,这就要求领导加快决策的速度,不要给员工留下悬而不决、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印象,即使当下无法决策也应该及时给予员工反馈,反馈不能解决也远比根本不反馈要好。
2.面对基层员工,领导要严格以身作则,不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轻易超出自身的管理权限,否则很容易上行下效,无法规范下属员工的行为。
3.面对中层员工,领导者应该更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一般来说,中层员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愿意主动思考,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轻率的干涉会严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4.面对高层员工,领导者需要做的更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前瞻性思维,要给予下级合适的权力,并为分权可能产生的错误结果承担责任。高层员工需要的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领导者如果信任他们,就应该放手给他们做决策的机会。同时,任何决策过程都伴随着失误的风险,即使失误了也应该承担领导责任,而不能一味将责任推卸给下属。
领导期待高素质的员工,员工同样期待高素质的领导。我们不妨将员工这种期待看作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毕竟有期待的员工才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领导的责任,则是判断员工期待的合理性,并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满足。判断和满足员工期待的过程,同样是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
(作者为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第二篇:从员工对领导的要求看如何提升领导力
从员工对领导的要求看如何提升领导力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我们经常看到对基层员工素质的讨论,如领导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员工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领导的要求。然而对领导素质的讨论却比较少。员工需要什么样的领导?领导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如果将员工看作创造价值的基础,那么领导就是基础的乘数,优秀的领导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能力,发挥乘数效应,而不称职的领导则一直在做除法。
事实上,对员工的要求和对领导的要求同样重要,只是以往员工相对弱势,其诉求没有机会表达出来。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快速崛起,对领导提出要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那些竞争力强的员工不仅在挑企业,而且在挑领导。而对于那些还没有能力挑领导的员工来说,又有谁没有在心底暗暗评价过自己的领导一番呢?
基于员工对领导越来越强的要求,FESCO开展了名为“你愿意追随你的领导吗”的调研,调研共收集443份样本,其中有效样本419份,有效率94.6%。
将近20%的员工认为公司里没有值得追随的领导
问到“公司值得追随的高管数量”时,大多数员工首先表示有值得追随的领导,这是员工能够留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保证。53.2%的员工表示有一两位高管,24.9%的员工表示有部分高管,4.6%的员工表示大部分高管都值得追随,合计82.7%。此外,17.3%的员工认为公司里没有值得自己追随的高管,可以想象这样的员工即使留下来也不会高度投入地工作,即使高度投入工作也很难持续下去。
员工对领导的认同程度最终维持在80%左右
关于入职时间与对领导认可的关系,随着员工在公司工作时间的增长,对领导的认可度有整体下降的趋势,但同时也阶段性起伏。员工入职半年以内对领导的认可程度最高,超出100%,认为领导给予自己的超出预期,处于非常融洽的蜜月期。但是随后认可程度直线下降,入职半年至一年期间降低至89.6%,入职一年至两年期间降至73.2%的谷底。随后,员工对领导的认可度触底回升,在两至三年期间升至82.5%,在三至四年期间升至90.4%。员工在该单位工作四年以后,对领导的认可度又出现小幅下降,最终维持在80%左右。
这样的趋势对每一名员工来说各有所异,但员工心态变化是阶段性的,从略显盲目的蜜月期,到冲突否定的矛盾期,到矛盾调和的再评价期,最终发展到理性判断的稳定期。由于不同阶段员工对领导的认知和需求不同,因此出现这样阶段性的心态变化,也意味着不要盲目地崇拜或否定领导,80%左右的认同程度或许是合理的范围。
基层员工重公平中层重自主高层重决策和放权
不同入职阶段的员工对领导的认可程度起伏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的评价降低呢?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同层级的员工对领导的要求差异非常大,正是这样的差异和实际领导方式之间产生的心理落差,造成员工评价提升或者下降。
对于身处基层的员工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任人唯亲、决策缓慢、重罚轻奖;对于中层管理员工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决策缓慢、违反公司制度、干涉专业人员意见;对于中层以上员工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领导方式前三位依次是缺乏前瞻性、决策缓慢、推卸责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决策缓慢”是不同层级员工都很难接受的一种领导方式,这样会影响到下级员工的工作进度,也会让下级员工认为没有成就感。其次,可以看到“态度高高在上”这样的领导方式相对来说员工可以忍受,只有基层员工的反应更激烈一些,对于有管理职能的员工来说,他们对领导与员工保持距离感表示理解,同时也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表现出来。再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层级员工之间对领导方式的需求差异很大,基层员工最看重公平感,中基层管理人员最看重独立性,中高层管理人员更看重决策能力和放权。
领导需要得力的员工,员工也同样需要值得自己心甘情愿付出的领导,目前员工对领导有一定的认同度,但仍有提升空间。从提升员工认同度的角度看,领导们应该怎样提升呢?不可否认最精细的方式是理解和匹配每一名员工的需求,但这在实际管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员工的普遍性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员工的主流需求进行管理是更可行的方式。
1.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商业节奏越来越快,员工们等待的耐心也越来越少,这就要求领导加快决策的速度,不要给员工留下悬而不决、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印象,即使当下无法决策也应该及时给予员工反馈,反馈不能解决也远比根本不反馈要好。
2.面对基层员工,领导要严格以身作则,不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轻易超出自身的管理权限,否则很容易上行下效,无法规范下属员工的行为。
3.面对中层员工,领导者应该更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一般来说,中层员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愿意主动思考,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轻率的干涉会严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4.面对高层员工,领导者需要做的更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前瞻性思维,要给予下级合适的权力,并为分权可能产生的错误结果承担责任。高层员工需要的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领导者如果信任他们,就应该放手给他们做决策的机会。同时,任何决策过程都伴随着失误的风险,即使失误了也应该承担领导责任,而不能一味将责任推卸给下属。
领导期待高素质的员工,员工同样期待高素质的领导。我们不妨将员工这种期待看作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毕竟有期待的员工才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领导的责任,则是判断员工期待的合理性,并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满足。判断和满足员工期待的过程,同样是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第三篇:从亮剑看领导力
从《亮剑》看李云龙的领导力
THU2013级LJ 《亮剑》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一部影视剧,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形象因为这部剧红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痴迷于一个没有上过军校、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竟带出了一群“嗷嗷叫”的兵。我本人是《亮剑》的“铁杆粉”,学完《领导力开发》这门课,我尝试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李云龙的形象,去理解他的领导力秘诀。
一、李云龙和他的团:用价值观武装的团队
吴维库老师说:“领导力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可以说,李云龙非常擅长做到这一点。他接手独立团时,因独立团刚打败仗被上级责罚,全团士气低落。而李云龙上任伊始就用超凡的演讲才能,让全团战士为之一振。“往后要让鬼子们瞧见,碰到了我们独立团,就是碰到了一群野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在我们狼的眼里任何敢于叫阵的对手,都是我们嘴里的一块肉,我们是野狼团,吃鬼子的肉,还要嚼碎它的骨头!狼走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咱们野狼团什么时候改善生活?就是碰到鬼子的时候!”在他的影响下,“狭路相逢勇者胜”、“倒在对手剑下不丢人”的“亮剑”精神,成为全团上下的共同价值准则。
事实证明,被价值观武装起来的独立团,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所以我们时常会为这些画面而热泪盈眶:李云龙大举攻打县城,他的一支小部队奉命阻击日军联队八小时直至全部牺牲;骑兵连被日军骑兵部队包围,却把突围当进攻,直至最后一个倒下;部队在子弹打尽的时候,也要用刺刀战斗到最后一刻„„连一向蔑视中国军队战斗意志的日军也惊讶于独立团的小部队在没有上级指挥时坚持顽强战斗。其实用剧中的话来说,因为李云龙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亮剑”精神,就是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观,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使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不仅是受上级命令或制度的约束,更有内心深处来自价值观的“约束”。价值观是“软约束”,但它约束的是思想,而这种“约束”下的行为,几乎成为本能。所以即便在最困苦的时刻,也没有战士退出这个集体;即便在没有领导的监督下,他们也会坚守自己的指责,完成自己的任务。
二、李云龙和赵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完美合作
在《亮剑》中,赵刚的角色也广受好评。赵刚出身燕大,有胆有识,容忍谦恭,很有“儒将”之风。在赵刚上任之初,李云龙就和他约法三章:“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李云龙的“霸道”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事实上,这一角色分工也奠定了两人在独立团中不同的作用。李云龙是“领导者”,主导军事战略,引领全团思想;而赵刚更像是“管理者”,关心战士生活,处理繁杂公务。李云龙性格的“大大咧咧”和赵刚的“沉稳谨慎”在一番磨合后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协调。试想,如果李云龙和赵刚二人的角色互换的话,结果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李、赵二人的搭档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一个团队中的不同作用,而这种不同的作用也对两种角色的特质有不同的要求。
三、李云龙对上级:不做无效的追随者
表面上看,李云龙算不上一个卓越的追随者——显然他不总是让他的上级喜欢。在这部剧里,李云龙的“抗命”常常把长官气得拍桌子。李云龙本人也无奈,自己长征就当了团长,结果到了抗战末期还是团长。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想,若“抗命”的不是李云龙而是别人,不仅不会保住官职,恐怕早就被严惩了。李之所以能够犯那么多错误却不被深究,恰是因为李云龙深谙“有效追随”之道。在他眼里,首长也会犯错,与惟命是从打败仗,不如抗命取胜。所以在李云龙的档案里,他总是“功过相抵”。上级表面上骂他,而心里却非常器重他,甚至在关键时刻要依赖他。比如有一次,全师与日军交战不利,危急关头,师长相信只有把他派上前线才能扭转败局。再如他擅自动兵攻打县城,大获全胜后找旅长请罪,旅长把他严厉训斥一番,待李离去后,旅长忍不住哈哈大笑。李云龙不会阿谀奉承,不爱拍马屁,但他在上级面前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也能够在必要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最重要的是他不会被上级错误的指示误导,可以说是个有效的“追随者”。
应该说,李云龙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心胸宽阔的上级,他的“狂傲”才能得到纵容。如果他的上级也是一位独裁、狂傲的领导,恐怕李云龙就不会那么受待见了。从这个角度说,李云龙不是完美的追随者。而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粗鲁自负,正是因为他不会拍马屁,观众才会如此喜欢这个形象。
四、李云龙对下属:“以爱为基础的反映民意的独裁者”
李云龙无疑是个魅力型领导,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独裁者”的特质。然而,李云龙能受到全团上下的拥戴,不光在于他带领独立团从弱到强,更是因为他让自己的士兵感受到了关爱和义气。在一次突围中,李云龙率部先行冲出包围,但当他发现骑兵连没有冲出来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和政委劝阻,执意带人回去支援。“我们独立团,从未丢下一个弟兄。”这是他对全团战士的诺言,他也一直在践行这一诺言。面对这样一个把自己当作兄弟的领导,哪个战士会不为之感动,不为他出力?剧中李云龙为了给魏和尚报仇,不惜丢了团长的职位,有人觉得他这样处理太过火,是意气用事,而在我看来,他应该这么做。虽然受了处分,但他用实际行动让全团战士看到了一个敢作敢当、重情重义的团长,他也会因此得到战士更多的拥戴。从张大彪、孙德胜到魏大勇、段鹏,李云龙能让一大批胆略过人的豪杰对自己肝胆相照,“重情重义”正是他的秘诀。
五、李云龙和楚云飞:卓越领导者之间的较量
和李云龙不同,国军将领楚云飞出身黄埔,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身上看不到李云龙的“匪气”,而多了些儒雅。但和李云龙相同的是,楚云飞本人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将领,一位胆识过人、果断坚毅的魅力型领导者。从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楚云飞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之处。他不会因李云龙是个“泥腿子”就看不起他,反而虚心到独立团学习;独立团多次有难,他也主动伸出援手;李云龙耍滑扣了国军武器,他开始也能体谅„„我们无法因大背景下的成败来否定楚云飞个人的领导力,但我想如果不是政治纷争,或许他和李本应是朋友。
李云龙和楚云飞的较量,最经典的一幕是抗战末期李应邀到楚云飞部赴宴。宴席上楚云飞欲武力逼迫李云龙就范,而李云龙却早有准备,化解了这场危机。这是一场两个高情商领导者的精彩较量,双方剑拔弩张却仍能保持言辞之中的“和谐”。即便是楚拔了抢,李亮了炸药,双方仍以兄弟相称,李云龙还能以防范日军、“醉酒”等托词来掩饰自己带炸药的动机。最终,一场剑拔弩张的较量竟仍以楚云飞送别李云龙结束,实在令人惊异。这场较量中,李云龙显然更胜一筹,不仅未让楚云飞的阴谋得逞,反而让他在战士面前丢了脸面,还没有明面上破坏他和楚云飞的关系。李云龙如此通晓人情世故,想必和他“泥腿子”的出身是分不开的吧。
总结起来,李云龙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领导者,要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影响整个团队,让统一的价值观成为团队每个人思想的“软约束”;要有高情商,能够有效处理和上级、下属、合作者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热情,有魄力,有谋略,有自己行之有效的领导风格„„我想《亮剑》带给我的思考还远不止这些,这是一部“大书”,值得我继续研读。
第四篇: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三国演义》故事,正是领导力的精髓。
“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领导者对于企业如此重要是因为,一方面领导者的魅力、预见力和洞察力是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领导人的决策也有可能将企业带入困境。
如果把三国历史视为三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那么,三国竞争的核心便是领导力的比拼。三大CEO的领导方式各不相同,曹操以战略取胜,孙权以经营掠市,刘备以人才立足。若论个人能力,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孙权强悍果断,刚毅有为;刘备呢?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何能之有?然而基础最差、能力最弱的刘备却能得到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等高级人才的辅佐,能立足西蜀三分天下,可见刘备是极具领导艺术的CEO。曹操:羊群变狮群战略
曹操曹孟德,文不过孔融、杨修,武不及许褚、典韦,智不如郭嘉、程昱。而此辈皆为之用,何哉?因其胸襟广博、眼界深远、雄才大略所致。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是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也正是这一次胜利让曹操在中原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他日后一统江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起兵七万,作战袁绍七十万大军,兵力相差悬殊,并且粮草短缺。但是曹操有以下几个优势是袁绍没有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有优势,因此曹操有着主动权;曹操能够知人善用,并且在关键时刻启用了袁绍的谋臣,获得了关键的信息;曹操主场作战,地理上有着优势;袁绍的骄傲自大为曹操胜利的客观原因。
官渡之战是一个最为经典的“强弱变化”案例。最早看出这个变化趋势的是曹操的谋士郭嘉。他认为曹操的实力虽然暂时不如袁绍,但从长远来看,曹操一定能吞掉袁绍,因为“绍有十败,操有十胜”。曹操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体任自然、顺乎常理、雷厉风行、任人惟贤、行为果断、以诚待人、体恤下属、兼听则明、制度严明、精于商战。商场如战场。商战中,竞争双方力量对比往往非常微妙,一方看似强大无比,另一方好像不堪一击,但转眼间,局势就会发生彻底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强者也能变为弱者,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双方的领袖人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那么这群狮子迟早会变为羊;但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羊也迟早会变成狮子!
大象无形。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淡化自我,更不会将自己“神化”,而是努力强化整个组织的力量,善于将整个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而不是简单把目标变成数字。在具体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着重以下四点:制定远景和战略,发展信任关系,开创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文化,培养并激励下属。这样方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那么,如何检验自己的领导力是否有效?惟一的标准就是领导者的下属,看他们是否也足够强大,是否足够自信。只有羊群已经变为“狮群”时,领导力才算是足够有效。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四点评判标准:下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在职责范围内是否拥有自由感? 下属与上司意见不同时,他是否还能够拥有创意并果断提出? 下属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远景价值是否具备认同感、使命感?下属是否具备足够信心不断挑战自我?刘备:像园丁那样管理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尽管他的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他像是一个园丁,虽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园丁,但身上却有着园丁惟贤惟德的情操。人们会尊敬、爱戴、甚至愿意追随那
些道德高尚的人,这就是一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领导力。
刘备的战略决策虽然不如曹操,但手下诸葛亮的智慧却远胜于曹操;刘备的军事才能虽不如孙权,但赵云、关羽却是军中豪杰。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刘备用人,其一曰“诚”。诚以用人,主要是针对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大儒而言的。虽然刘备当时已有一定势力,但以刘备的能力是干不成大事的,于是一心想要找个善于经营国事的“总经理”来打理政局,挑来选去,终于确定隐居卧龙岗的一介布衣诸葛亮为第一候选人,此举应该说也算是不拘一格擢人才了。
按理说,请人来做“总经理”,自然要以高薪相聘,但刘备却不落俗套,以事业诱人,以诚意相聘,三顾茅庐访诸葛。像诸葛亮这样的智囊,洞察天下大势,良禽择木而栖,你要请他做老总,他还得看看你这个“董事长”合不合拍,有没有用人之度,否则,没有三顾茅庐的诚意是感动不了的,没有共同语言和意趣相投也请不出山的,像张飞那样急性子用“一把火烧他出来”更是只会与其决裂,像曹操那样财大气粗架势十足地去请他也不会成功的。刘备要赚的是当时之天下,诸葛亮要赚的恰好是赢尽天下的成功名就,而不是“总经理”职位的高官厚禄,所以,刘备洞察其心理,把握住火候,不急不躁,不羞不恼,三次亲临,以诚感人,让诸葛亮顿生一种“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备”的感念,使得诸葛亮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只有刘备才是为自己搭建平台也是自己一直期待的英主。诚以待人,对症下药,刘备终于一举拿下孔明这一人才,为日后创业立国奠定了重要的智囊基础。刘备用孔明,用我们现代企业家的眼光来看,无疑是“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古典版。刘备用人,其二曰“义”。关羽、张飞都是血性汉子,如果文绉绉地也来上一套以诚取人的管理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非得被张飞骂鸟不可。何况在结识关、张两人时刘备还是个练摊卖草鞋的角色,处在资本积累阶段,一点“企业家”的苗头都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刘备的领导地位只能以铁哥们的姿态去确立,一方面自称是皇室后裔沾点皇气以抬高身份,另一方面刘备又占年长的优势(好似企业初创期的老资格优势),于是刘备以战略方案“入股”,关羽、张飞以技术力量“入股”,这个合伙制公司自然而然以刘备做了“董事长”。结成利益同盟体,既然是忠义兄弟,颇具江湖义气的关羽、张飞自然不会嫌弃大哥的,自然也对大哥忠心不二,当曹操重金高官收买关羽跳槽时,关羽自然也就被刘备的忠义两字所束缚,最终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刘皇叔麾下。有了两位兄弟式的部下,刘备的草鞋摊也不摆了,整日以三兄弟小公司的名义挂靠到袁绍、曹操等大集团名下,在大集团中练兵,为日后摆脱挂靠独立运作打下了基础刘备用关、张,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目光来审视,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使用,是以利益目标和江湖义气为纽带结成的一个合伙制企业,通过“忠义”两字,把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方式颇似现今民营企业的发家史。所以,这种以“义”猎人的模式只适用事业起步阶段,如果到了企业规范化运作之时,仍用此法,只会陷入民企家族式管理的泥潭。
刘备用人,其三曰“惜”。惜是指爱惜人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刘备摔阿斗上。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背着刘阿斗从曹操军中三进三出,终于救出刘家后代。刘备感动之余出一怪招,当着赵云及众将之面将其子刘禅掷于地上,并骂曰“你这不孝儿险些损我一员大将”。其言其行,似乎爱惜人才胜过爱其子女,于是让赵云等将顿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刘备摔阿斗固然有些惺惺作态和笼络人心之嫌,但也可见其领导手段之高超,这一摔,胜过奖赏赵云高官厚禄不知多少倍。
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法则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奖励,特别适用于像赵云这类感怀知遇之恩的正义之士,这一摔,表露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同时也向诸将透露了刘备的爱才心切。如此一来,即便他日赵云心生去意欲跳槽另谋高就,便再也抹不开这个面子了。孙权:知人而善任
孙权奋发有为,善于识才用才,先后得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辅助,政治、经济、军事上均有建树。孙权有三次拜将,第一次拜周瑜,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八十万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让曹操一辈子不敢轻视江东;第二次拜吕蒙,击败了神话般的人物关羽,收回荆襄九郡,使东吴属地扩大了一倍;第三次拜陆逊,彻底打垮了来势汹汹的刘备,使一代英雄一蹶不振。
孙权的三次拜将,反映出了孙权用人的智慧,真正的统帅,不但能够知人还要能够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放手让属下发挥他的才智,他给你的回报才能够让你惊喜。综观孙权的用人,约有以下优点:
以才取人,不搞论资排辈。孙权在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管吴国兵马时,周公瑾才34岁,当时就遭到曾经跟孙权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的才将程普的反对,但孙权毫不动摇这个决定。其次鲁肃在东吴的地位,仅次于周瑜,周瑜死后,鲁肃成为周瑜的继任者,但鲁肃年轻时不过是个“凡夫俗子”,投奔孙权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前朝老臣张昭就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深知鲁肃之才,而仍然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做了都督。以及后来出道的陆逊,原来也是一个无名之辈,孙权发现他有才能后,立即委以重任,虽然可能是因为“情势所迫”(时蜀国大兵压境,东吴暂无统帅之才),但孙权的大胆用人,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面了解下属,教育培养下属。东吴名将吕蒙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丧父,没有文化,但他作战十分英勇,在征黄祖一战中,吕蒙一马当先,不仅斩了黄祖的都督陈就,而且生俘了黄祖,因他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立即提拔他为横野中朗将,派他驻扎陆口,独挡一面对付关羽,期间孙权常劝他多读点书,此后,吕蒙就抓紧行军作战的空隙读书,果然大有长进。
充分信任下属。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直被孙权重用,后来官至大将军,在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时,就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听了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短短数语,便可看出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孙权的用人得当,当年曹操兵发濡须口时,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在三国时期能得到曹操如此称赞的人是并不多见的。《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领导就好比树根,下属就好比树干,树根就应该把吸收到的养分毫无保留地输给树干。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人家说了算。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
第五篇:从三国演义看领导力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转)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团队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团队纪律为矛盾的主要出发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作的非常好,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学习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必要时刻也必须挥泪斩自己公司的“马谡”,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三、信任下属,事不躬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孔明一生事必躬亲,积劳成疾,卒于军中,终年54岁,虽业绩彪炳,却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一些象样的人才,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国家大业后继无人的结局。
当企业还在发展阶段时,领导人尚可事必躬亲;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大时,领导人的事必躬亲就问题了。到了后来,诸葛亮是越来越操劳,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诸如任免一个县官这样的芝麻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日理万机、“夙兴夜寐”。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网罗一批内能干之人,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干,自己切忌不可事必躬亲。
四、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操发号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掣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古人是不会轻言割发的,因为当时观念认为头发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曹操“割发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落实法制,再次验证“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
违法必究,将能有效地行使权力而实施对团体的管理,这是形成领导威望—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领导自己犯的错误,更应该赏罚分明。群雄逐鹿,曹魏—统,个中缘由,可以管窥豹。
五、胸襟豁达,宽容心态
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六、慧眼识人,任人唯贤
曹操收许褚时,“操下账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曹操如此礼遇,许褚感恩戴德,“遂招引宗族数百人俱降。”曹操的爱才是真诚的,明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仍厚待之,结果损兵折将,放虎归山。赏识深入敌阵的赵云,便下令不准伤害,以致于赵云杀出千军万马。对于归附之将,曹操皆容纳之,甚至于连张绣再度来降,曹操都能做到不计前嫌,反抚慰对方握着对方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尤其对待投降过来的人,曹操能够不忌前嫌,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防守而用,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者任其勇,任天下之力,事天下之归心,所以天下三分。
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员组成,作为最高指挥官,曹操善于从言谈举止交游等等侧面对属僚予以了解,用其长防其短,使人各尽其才,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特殊环境里或者在某一场具有特色的战役中发挥出其特别的作用。善用人者首先善识人,而曹操目光如炬,群雄并起,鱼龙混杂中,曹操却能独指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操更能在孙权初露头角时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察已洞入之能实乃石破天惊。
对于今天的企业领导人来说,一定要慧眼识人,任人唯贤。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能力强弱,一律平等对待。这样才能笼络一批人才团结周围,并且能使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