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第一篇: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关键词:环境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践教学

摘要:分析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创新点;建立并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第9条中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都很突出,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该课程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为社会输送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及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环保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1.1实践教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的特长和技能。

1.1.1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所有实践环节中的基础。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涵盖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和工艺。通过教学实验要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1.1.2专业任选课

包括污水治理综合实践、水处理设备设计、污水治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详细,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艺,同时对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专业任意选修课的题目的来源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使之与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环环相扣。

1.1.3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实验的题目在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际需求提出课题,将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同样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制订方案、设计工程图样或实施项目等任务,使学生经历项目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实际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水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验可以在研究专业实验课课题的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1.1.4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课间实习等。通过真实工作环境参观和从事实际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水处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水处理必备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和适应生产、服务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

1.1.5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但可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为未来从事工程技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应随时查阅和复习以往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交叉点,能结合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形式多样,以便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以在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续承任意选修课、创新实验及实习阶段的课题,培养学生由“合作完成”到“独立完成”。

1.2实践教学环境

1.2.1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全天开放相关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我校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现拥有多媒体模拟实验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拥有2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种水处理及水质分析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需要。

1.2.2校外实践教学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指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能够完成专业任选课、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增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3实践教学队伍

除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外,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也更能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

1.4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实践教学队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完善和管理。经过该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水处理内容,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在实习时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有部分同学被实习单位留用,既增加了学校的认知度,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创新点

2.1连贯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5个阶段,逐步深入。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2.2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产学研良性互动

高校与社会进行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为其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与社会相脱节。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早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应用情况

贯穿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大大推进“三个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经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优势,缩短了企业对新人的培训周期,在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接受了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提高学校的认知度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

[2]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01~103

[3]胡力勤,马福军.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实训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119~120

第二篇: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近年来,在南京大学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理科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科研工作者为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科学、国家以及产业发展对化学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大多是为通过高考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而设置的,而在国内高水平高校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已具有很好的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基础,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要求;(2)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化学学术类人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为单薄;(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产业素养的培养措施缺失,实习实践基地比较缺乏。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对现行理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以培养与科学发展及社会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领军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着提升。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践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1)建设适宜拔尖学生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拔尖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对此类学生,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精简有机化学内容,将授课时间由1学年调整为1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他们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常规的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大部分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我们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为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从微观到宏观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并按照以知识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调整之后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内容更趋合理,课程分布更加均衡。

2.构建多元化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培养需求

(1)丰富专业学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大学和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为尽快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激情,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以及“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等6门新生研讨课。我们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名师主讲这些课程,注重以科学的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我们还建设了高年级研讨课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通过对这些前沿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从专业学术方向发展的本科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

(2)强化学科交叉类选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科学越来越多地交叉,依托院内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等课程;委托生科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我们还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的课程作为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学科的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建设化学产业类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化学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适应社会要求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聘请企业“千人计划”入选者、行业专家和管理者等校外有关师资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较早实施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按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整合“无级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二级学科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开设和学科前沿融通的研究性实验。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的各类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个人兴趣的养成。

三、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标完善多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导学机制,营造化学文化环境

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正确引导。我们积极聘请教学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做新生导师,同时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专业规划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帮助学个性化发展。建立院史以及化学展览馆,设立化学文化节,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化学文化氛围,着力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涵盖化学主要前沿的课题做载体,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项目,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科学研究报告论坛,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形成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机制。

3.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

我们以本院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及外院(系)的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在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以及创新研究计划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采用“双导师”模式,培养学生交叉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其毕业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一批包括江苏梅兰化工集团、和氏璧化工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与中国石化、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实施了“实习前评估-实习中监督-实习后考评”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构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收获了多项成果: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5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专业被纳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获得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力促进了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第三篇: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掌握数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课程。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分析统计学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原则,指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的要求,对《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的构建,并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

统计学是借助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等手段,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2012年以后,人们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统计分析师是企业或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高等学校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灌输与强化,更要不断提高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能力,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具体要求。推进《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是统计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立足学院学科建设和非统计类专业发展的实际,适应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农业经济管理七个专业的具体需求,合理确定实现途径与保障措施,科学制定教学体系。

(二)简易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抓住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保障工作成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提供必备的土壤与养分。

(三)目标整合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院对七个专业的整体培养定位,不断体现和满足非统计类专业学生个体的需要,才会使培育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目标与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相匹配,趋于一致。

(四)互补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或小实验之间必须互有逻辑,交叉互补,优化组合,这样统计模拟实习的整体效应才能凸显,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达到“1+1>2”的协同互补效果。

二、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满足的具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锻炼学生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的能力。《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以下教学要求与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学会对数据的分类、制图、描述性统计等相关内容;(2)在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掌握参数估计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会参数的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指出变量之间的差异性;(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内容,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4)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会进行长期趋势与季节指数的求解,能够进行数据预测,以指导相关的生产或营销活动。

三、《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

通过查阅与梳理国内外文献,在教研室同事的积极探讨与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统计学理论与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具体设想如下所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理论篇与实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能力;实验篇主要采用统计软件的方式,训练学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与提出具体方案的技能。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模块架构。

1.“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理论篇实践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借助经济、管理、金融、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案例,切入统计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吸引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围绕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从统计学的视角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创新型应用。同时,在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引入知名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STATA等,透过软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开启实验教学的大门。

2.“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验篇实践教学是指在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在统计模拟实验中团队协作、团队分工、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提高。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将统计模拟实验分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与个人的努力,执行项目的实施。具体的实验篇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为 EXCEL模拟实验,主要包括用EXCEL搜集和整理数据(实验一)、描述统计分析过程(实验二)、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实验三)、用 EXCEL进行方差分析(实验四)、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五)等;第二阶段为SPSS实验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统计分析(实验一)、均数间的比较(实验二)、相关分析(实验三)、回归分析(实验四)、聚类分析(实验五)。

四、推动《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的保障措施

(一)引进先进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逐渐改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高度参与、师生共创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促使学生将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现象或管理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学生利用EXCEL收集与整理数据,通过SPSS软件挖掘与分析数据,为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课堂质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与操作演练的形式,不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视频教学”“辩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等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将枯燥的统计学原理理论演绎成丰富多彩的“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手法多样”的优质课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汲取《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精华与养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据挖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推理与预测的技能。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卓越教学团队。

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基石和关键是卓越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不断优化与建设。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统计学原理专职教师仅有3名,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教师2名,并且隶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承担学院7个专业学生的课程,师资匮乏导致严重的师资比失调,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经管学院统计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急需优化与调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强化师资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教师参与国内外访学与学术交流,多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育卓越的教学团队。

(四)制定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高效实施。

《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一方面需要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加入管理学领域的控制要素,需要建立《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与流程,从教师授课、学生实验报告撰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各个方面把握。具体而言,“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实践教学需要案例新颖,与知识点融合紧密;“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实践教学要求实验项目科学合理,实验报告撰写要有规范要求,能够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领域的具体问题。

(五)整合软硬件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设备设施是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与实施的基本保障。高等学校在开展《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大学、学院、系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培养高素质具备统计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借助“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一省一校工程”等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与软件企业合作,多引进知名的统计学软件与教程,促进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为《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第四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实践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经历了课程教学构建、发展、应用转型三个阶段,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竞技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凸显“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随着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面临选择与挑战。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发展要求,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环节认真落实,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诉求。

关键词: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百年传承发展的地方院校,已为本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经过遵师人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从2001年开始逐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构建学科发展团队,加强学校课程教学建设,创建发展新校区,使整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课程教学由单一的专科教育向本、专科教育发展综合迈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本科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遵义师范学院应用转型的发展,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有大学体育构架内,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成为遵师体育人思考探索的问题。

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发展历程

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最初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发展成为以校本教材为主题的课程教学,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特色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校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使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多元,基本满足不同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经历三个阶段的建设发展,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

1.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构建阶段。遵义师范学院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专科课程设置,逐步向本科课程设置转化,其内容有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健美操等运动项目。随着学校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尝试。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根据学生姓别差异进行男女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生理特征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

1.2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按照遵义师范学院“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本科办学理念,从2006年开始,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修订了新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实行大学一年级进行普修,大学二年级进行选项,大学三年级进行修学分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课程教学发展理念,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发展根本,以教师人格魅力,实现对学生生理、心理、运动、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促进。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满足学生不同个体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求。

1.3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遵义师范学院在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下,学校对2015级学生进行应用转型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桥头兵。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强化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应用,由课内教学向课外辅导练习拓展。将原来的36学时改为课内教学1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6学时,即(16+16)体育课程教学运作模式,突出了体育课程的课外实践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教育部规定的15项以上,其项目内容根据不同的学期、年级、学生对象形成递增式发展。项目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

2.教育部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总体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策,民族复兴之根本。为了更好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国家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保障性文件,并于2014年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践行的相关工作。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并实施,并提出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工同酬。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阐明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优先落实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要求“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其他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由此可见,《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解读,它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应用转型发展中体育教学工作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

3.遵义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探讨

3.1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决策部门经过大量的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它校成果,系统研究形成的课内教学16学时与课外实践16学时相结合的体育应用转型教育发展模式,对2015级学生开始进行实施。经过2年的教学与实践,在课程内容设置、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训练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课程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课外实践环境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达到学校提出的应用转型发展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学习是基础,是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自我竞技能力培养的推进平台,为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智力开发、审美思维、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帮助,而课外体育实践是课内教学发展的拓展深化,需要教师的组织与监督,在《纲要》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

3.2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模式建设。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学理念,在构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应用。课程教学以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为课程教学建设发展模式。加强推进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落实、创新与发展。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要求,加强课内体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竞技水平;以课外实践教学为拓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建立发展平台。学校体育应用转型发展,要以应用型人才、职业服务为发展目标,建立多元的大学体育课程应用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体育文化活动、训练及竞赛,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课程,有效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发展。

3.3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服务平台,教师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运动手段,满足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养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沉淀体育文化科学健身知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既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评价,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与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前沿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体育知识能力、品德行为的考察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竞技能力、品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判,它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测试等诸个方面。

3.4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它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腾飞的翅膀。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科学的研究,谋划体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训练和竞技比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前沿科学知识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及竞技比赛中,传统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建立体育科学研究队伍势在必行。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研究队伍的建设,从课程设置、微课开发、精品课程打造、运动训练、竞技比赛方面进行建设,以“教学—训练—高水平运动队—科学研究”为一体化发展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回归研究,多渠道多视角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应用转型也要为地方体育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团队与地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开发,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红色文化、户外健身运动的研究、开发,引领时代特色,促进地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地方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品牌的建设,并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德超,李华禄.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成效与对策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122-125.

[2]范维.贵州省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2014,(2):13-15.

[3]王波.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搏击(体育论坛),2015,7(6):20-21,24.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N].教体艺[2014]4号,2014(6).

[5]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N].教体艺[2014]5号,2014(7).

[6]刘礼国,马雪.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2):142-145.

[7]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2):165-166,169.

第五篇:高校实践教学论文 高校安全责任论文

高校实践教学论文高校安全责任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责任控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比重进一步加强,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责任的控制,需要从责任划分,规章制度,考核和应急机制出发,减少实践教学中的安全事故。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安全责任 责任控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特性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为中国的发展的作出很大的贡献,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另一方面为中国的制造和服务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操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并逐渐成为该行业的主要力量。在今年年初中国中长期的教育规划中着重提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趋势,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地区区域经济相吻合,加强实践环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深入发展,从量到质的提高,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各大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与

企业结合逐渐在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安全成了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要达到“无危则安”、“无损则全”的目标要求,必须处理好权利、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实践教学中的安全控制是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使用各种机床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工程机械等。如果重视不足、管理不善,往往就会有事故发生,直接影响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财产的损失。总结其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校内实验室或者模拟车间的实训;企业参观的见习实训;长时间的岗位顶岗实训。由于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的地点与涉及的关系方不一样,所以在安全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譬如在校内的实训更多的是关注试验设备的安全使用和设备的完好,而单位的顶岗实训就需要多方的参与,安全的控制变得复杂。

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责任是具有社会性的,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安全目标的必须高度统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定岗实习,学生的身份的多重化给安全教育的管理带来更大的隐患。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更好的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的安全事故,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满意,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贯穿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不仅仅是需要实训之前

就要做安全教育,这样临时抱佛脚起不到效果,并且开大会宣讲形式的安全教育收效也甚微,老师在主席台上大声的喊叫,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所以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安全教育的形式方面要多方的考虑,仅仅是开大会的宣讲效果不好,尽量采取一些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如小情景剧的表演,视频的观看,征文大赛等等,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有体验感,视觉的冲击感,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平时的安全教育做的到位的话,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仅仅是一个很细小的环节,一个极其普通的过程,学生也会自觉的遵守。还要注意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如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进行防火防灾演练、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真正使广大教师学生认识到!事事要安全、人人要安全。

形成阶梯式的责任

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人才能提高各方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为之努力的控制,如果责任划分不清,相互推诿的话就会带来相关的安全隐患。譬如在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整个设备的维护保管责任就直接是实验员承担,学生在操作中的责任就有相关的实训指导老师承担;在外出参观实训的话,车队与司机就参与到了整个安全的责任中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是当之无愧的主管,当仁不让地负责,作为直接领导实践教学的院(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学生,家长,学校代表和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契约来分清各自承担的责任,必须要用文字书面合同或者是协议的形式拟定下来,以免后来由于某方的 违约带来工作的被动。

合理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任何形成的顶岗实训中都要形成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并且在学生进行相关实训的时候要对这些制度学习,熟记于心。如实验室的使用与设备的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参观的制度,顶岗实习的制度等等。实验实训场所常用的警示用语要上墙,对学生起安全警示作用。还要制定安全事故预案处理程序,明确发生事故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减少损失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化。所以在学生实训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如学生的思想准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安全教育到位。还要把实践任务明确,调查研究的内容清楚,实践教学的方式可行,前期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是否合格的验收过程。各系部的主任就是责任书的签署人,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安全责任归纳到整个部门的工作业绩中,一方面强调了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系部所有职工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全员参与,在考核的的指标与过程中要留有余地,尤其是要重视其责任,权利义务,以免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譬如学生在双休的过程中出现了车祸事故,这个就不是部门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到位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不应该因为类似的事情,对整个部门的工作全盘否决。科学的应急机制与预案的制定

由于社会的变化迅速以及各种新型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给安全管理人员带来很多的困惑,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来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实践中的安全状况,这需要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学工处的相关的部门来共同制定,尤其要发挥辅导员在应急情况下的作用,由于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看到的事情,掌握学生的心态和动向也最全面。平时应加强应急预案内容的演练组织,做好应急演练总结,真正做到应急演练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不断提升应急演练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应急演练的结果及日常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更新,以确保应急预案的持续适宜性。

6.相关硬件方面的建设

要保证实验实训安全,首先从硬件抓起。在实验教学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注意日后使用的安全性能,应该按照建筑消防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例如采用防火建筑材料提高实验室建筑的防火性能,设计建造便于人员疏散的通道以及通风系统,安装消防指示标志;实验用建筑物内在配备手提灭火器、消火栓的基础上,还要设置先进的实验室建筑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员随时对器材进行更新和管理,当社会上有最新和先进的设备出现的时候,学校应该要主动给出一部分的资金进行采购,把最先进的设备用到整个安全事故的防范方面。

实践教育以后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将会变得越来越重,在推

行高职教育中技能教育的今天,实训教学倍受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相关理工科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行1:1,因此实训教学中安全教学突出地摆在每位实训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面前,应注意从落实规范操作和安全保障方面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实践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安全责任控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实践教学工作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向新柱.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责任[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183-184.[2]何理瑞.高职院校工程实训安全现状评价及应急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10):184-185.[3]崔宝发.关于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安全问题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5):70-71.

下载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1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食品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目......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毛概”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111303014 姓名:魏雅雯食品安全问题 信息管......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育论文(模版)

    摘要:校企合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用人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脱节所致,另一方面,是国家为扭转这种情况而制定的政策导向使然。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物流产业对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软实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以武汉市为例,32所高职院......

    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

    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张铭 许卓群 杨冬青 唐世渭 一、数据结构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已经深入应用到各个领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各种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数值计算问......

    高校声乐教学应用与实践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等教育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据极大的分量。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非常强劲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