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三、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三、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板书设计
两汉经济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3.粮食作物的种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种植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冶铁业的发展
2.冶铜业
3.丝织业的进步
三、繁荣的东、西二京
第三篇: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导入: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 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补充]:当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这节约了我们作坊的人力,而且用这种工具冶的铁质量非常好。我们还在劳动中提炼了的钢材制作方法,这是我国发明的。
[师]:这种水排工具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由于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铁质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
三、商业的兴盛
[师]:当时你们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生活环境怎么样? 生:①规模宏大、繁荣。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②环境好: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补充]:下面请同学们看75页的东汉市集画像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汉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门市。楼下端坐两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师]: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请同学们看P75动脑筋)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师]:商人们为了生存,你们怎样努力?
生:我们在城角的市里做买卖,和老百姓讨价还价,还和一些外国人、少数民族做生意。[师]:城市如此繁华,那统治者应该很鼓励你们了?像现在咱们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呢? 生:那个时候可不这样,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师]: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穿丝绸衣服,不允许上人的子女读书,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仍然没能阻碍到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教师过渡]:那么当时汉武帝为了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生: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师]: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抑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他们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师]: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里,最后我想问问同学们,通过自我探究,你们都学到了哪些先进的科技发明?
生:耕犁上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楼车,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发明了水排。[师]这些科技发明都是我们的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有的发明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希望他们的创造精神能够鼓舞我们学习的斗志!
[师]今天这节课,在同学们的互助合作下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那么,谁能概括一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么?(学生讨论)
生:农业发展关系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师:的确如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会更多地接触到这类信息,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的去探索!
小结:请同学们自己依据提纲回首一下本课所学,将重点知识巩固好。
板书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2、农业工具: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
3、农作物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提花机、染色
2、水排
三、商业的兴盛
1、城市繁荣、环境好
2、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第四篇: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家。其思想较多的受到法家的影响,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如《论贵粟疏》(《劝农力本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削藩、重农、戍边等一系列主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文字洗练,风格质朴。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大约写于文帝十一年。文帝即位后,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长期实行减免田赋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令谷贱伤农。晁错从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出发,提出重农抑商、奖励粮食生产的主张和入粟受爵的办法。汉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文景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边防也得到了加强。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为巩固汉政权和国家统一而献计献策。只是晁错的思想比贾谊更为激进,措施更为有力,但较贾文稍逊文采。二人都代表着汉初政论散文的高峰。鲁迅先生说二人文章“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西汉其他说理散文
1、《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质的学术论著,内容比较庞杂,受道家影响较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为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子学著作之一。
2、《盐铁论》
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桓宽编著。本书为记录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历史文献。始元六年(前81),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六十多人至京师,问民间疾苦等事。贤良、文学提出反对盐铁官营等意见,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的内容,全书60篇,结构严谨,体例统一,风格基本一致,语言通俗明快,有相当的文学性。
3、刘向及其散文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编著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刘向另有较多奏疏,写得情深意切。
4、扬雄及其散文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成帝时入朝廷。后期致力于经学。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三、东汉散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具有唯物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著作。王充提出了文学的实用性原则,即“劝善惩恶”、“匡济薄俗”。内容方面则要“归实诚”,使“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学审美方面主张“息华文”、“倡真美”。《论衡》堪称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著作,其思想新奇,写作风格也如其所提出的文学思想一样,具有独特的面貌。
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一批以暴露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为主要内容的政论文,如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皆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散文还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散文。
四、汉代书信体散文 书信体散文通常有抒情与议理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枚乘《上书谏吴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与孙会宗书》等。
最为著名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正面袒露襟怀、抒发怨愤的作品。信中主要内容是说他遭李陵之祸的经过和受刑后屈辱、愤懑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信中充满了悲凉沉痛和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千回百转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抒写了愤郁不平之气,传达了曲肠九回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于议论叙事之中抒愤懑之情,在感情的表达上纵横排宕,方法手段丰富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丰富而生动,形成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量。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在对比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不仅全篇以对比到底的手法阐明了他的论点,而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现略作分析。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通过对比,突出
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
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过秦论》是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流传千古的名篇。他在文中论述了秦的过失,希望能够一次警示后世,莫步秦朝的后尘。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力量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统一六国后的秦不断向外扩张,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于是良将驻守军事要地,天险作为外围之城,秦王以为自己可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呢?秦只是传至二世就被‚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的陈涉率领的‚疲弊之卒‛凭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了统治,百世万世的梦想转眼间化为灰烬。陈涉的地位不诸侯国,智慧不如诸侯国,军事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为何那么强大的秦竟如此不堪一击呢?在文章中,贾谊用几句简单的话总结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结论告诉我们,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会对他的江山社稷产生多大的影像。其实在中国,对统治者的言论一直很多,如何管理百姓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思想最有代表性,在中国是深得人心。孔子要求实施‚仁政‛,要关爱百姓,使其老有所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老子则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认为不要尊崇有知识的人,不要让百姓有知识,让他们无欲无求。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个‚仁‛字,他认为一定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百姓不能太纵容,应强化法纪的力量,但是对百姓基本的衣食还是要顾及的。从这些言论中,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所安,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反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建长城,修阿旁宫,筑皇陵,劳民伤财,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再大的权利,再严的法纪对他们来说都比不过死亡的威胁。记得在《诗经》有一篇,讲述的是丈夫去做强盗,妻子担心他的安危,让他不要去了,丈夫也动摇了。但是看到家里无米,妻儿身上无衣,终于还是狠下心走了。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有希望和奔头,他也不至于走上这条不归路。陈涉的揭竿而起能够得到四方的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的统治之
下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
历代统治者看重贾谊的这篇《过秦论》,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中翘楚。他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入人心,成为他一世的警示,亦因为如此,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但是他的后代似乎忘记了祖宗的教诲,造成‚苛政猛于虎‛的局面。音犹在耳,但行动已改。看来,这真是历史开了一个大
大的玩笑。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无法代替的。
第五篇:3.4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 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汉代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