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第二篇:苏教版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并背诵《五人墓碑记》第五、六两段
2、掌握虚词“除”“间”“何”的用法
3、关注个人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题内涵解说】
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既是“人与自我”,也是“人与社会”的重要命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在“烈士的抉择”中,介绍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其中显示了个人的重要作用。【相关素材积累】
1、文天祥宁死不屈
《指南录后序》 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1)字词除:授官。都督:统率。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纾:缓和,解除。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1)字词遽:立刻,马上。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诟:耻辱,怒骂。数:列举罪状。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第三篇: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 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1)字词除:授官。都督:统率。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用心
爱心
专心
纾:缓和,解除。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1)字词遽:立刻,马上。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诟:耻辱,怒骂。数:列举罪状。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用心
爱心
专心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 注意字词 疏通文意
蓼liǎ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翻译课文1—4段。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用心
爱心
专心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文本研习P41第3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
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 正音识字 词语积累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褶(zhě)皱
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褶(zhě)皱
诧(chà)异
用心
爱心
专心
断炊(chuī)
(3)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4)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课堂练习、探究】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老王》 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 老王是怎样的人?
2、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3、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难点、重点】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
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
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
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用心
爱心
专心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练习、探究】
三、文本研读
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
(2)帮送医院,不要钱
(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
(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
(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2)不幸运:“在文革时期,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很多冲击,“干校”劳动,被戴“高帽子”,处境并不好,但是作者在这样不幸运的条件下,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足可见作者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4、那么这个乐观的人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爱,那么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老王的生活
5、通过对上面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应该是善良的,那么善良的“我”同情、关心、爱护着同样善良的“老王“,为什么还心上有不安和”愧怍“之心呢? 明确: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四、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明确;平等
责任
关注
帮助
五、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六、作业;
1、老王,我想对你说„„
2、完成高中语文作业本P46—50页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用心
爱心
专心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老王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
(2)帮送医院,不要钱
(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
(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离骚》 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 理解大意
2、了解“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难点、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2、屈原及《离骚》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辟芷:辟通“僻”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做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在来探究文本。
【课堂练习、探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喻指楚怀王,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① 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必修三《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
必修三课文《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
编撰
罗华英
审查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号 【复习提问】
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那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明确: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他们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导入新课】(略)【教学目标】
一
讲解诗歌二三段,继续鉴赏其艺术手法。二
分析诗歌主题。三
鉴赏全诗艺术手法 【自学探究】(承上课时)
A诗歌后面两段,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 明确一:从环境险恶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问题分解: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明确: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明确二: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明确三: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问题分解: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
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反复形式,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C分析诗歌主题 明确:
诗人以奇谲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
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出来蜀道的艰险,又暗示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托了对国事忧虑和担心之情。D总结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
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2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3摹写神情、动作(细节):扪星辰、仰胁息、抚膺长叹
——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4借景抒情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5运用夸张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E说说《蜀道难》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明确:
(一)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神话传说,《蜀道难》充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二是想象瑰丽,《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浪漫主义的特点之三是夸张大胆,感情强烈,《蜀道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精讲点拨】(略)【课堂反馈】 阅读扩展,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1比较《蜀》诗与《送》诗的异同点。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诗是五言律诗。(2)主旨不同:《蜀》诗是借蜀道的高危,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或对友人的一片深情。《送》诗是借蜀道的艰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于追求仕途功名。
(3)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飘逸,《送》诗清新俊逸。
2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你说说它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
第一:“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第二: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第三,“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小结提升】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课后练习】
1教材P37第三题(答案略)2背诵《蜀道难》
第五篇:全集苏教全集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全集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编写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教材设计的理念到文章的精心选择,都可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教材以人为本,即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最大的亮点是在五个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增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无疑,它填补了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作文教学在“教材”方面的空白,使一线教师有了些抓手。然而,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以人文内涵为专题)的制约,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一是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相分离。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再者,这十九个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另则,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本书的写作部分整合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写作实践”的内容,按文体编排,自成体系,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各种文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每个章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详尽得法的复习指导,高考典题的探究分析,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等。
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三自主”,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许多人认为,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第一轮,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第二轮作文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活”,就是灵活,就是各人突出一种文体,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如诗歌、演讲稿、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有些学校只训练记叙文、议论文等少数几种文体的做法,这种做法实在欠妥。这是由于有的老师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譬如,你培养出一个素质较高,能写散文、诗歌的同学,他不可能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写作训练也有助于其他文体的写作。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再说《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三“类”文章,不仅仅是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文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训练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作,就能从容面对高考作文。
第1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第2章
散文
第3练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4练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第3章
记叙文
第5练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第6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第7练
要有描写意识
第8练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第9练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第4章
新闻
第10练
准确、及时与便捷 第5章
说明文
第11练
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第6章
议论文
第12练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13练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14练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15练
学会分析
第16练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第7章
文学短论
第17练
看好处,说门道 第8章
演讲稿
第18练
演讲稿,写给听众 第一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训练目的] 能写充满激情的诗歌。[复习指导]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
我们可以从社会寻找诗情。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寻找诗情。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
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让我们激活诗情,放歌青春![典题探究](2008·高考四川卷)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解读] 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太多坚强。一位10多岁的女孩子,自己用碎砖截去了压坏的下肢„„这是一个孩子啊,切骨的痛是怎样忍受的?这是怎样一种坚强!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天地无情人有情!人无法比地震更强悍,但却可以比地震更坚强。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抒发,诗歌体裁都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对诗歌这种体裁训练得少,绝大多数考生不敢“造次”,少数有较好的诗歌写作功底、敢吃螃蟹者则收获颇丰。[范文引路]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例文评析] 这首诗是当年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成功的另一原因是作者有着饱满的诗情——对人类灾难的怜悯,对人类爱心的感激,对中华坚强的感奋。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作文训练] 以北京奥运为题材写一首诗,不少于20行。[写作指导] 诗歌主题可以为:赞美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人生感慨(激动、感动、深思„„);爱国情怀;对国力强大的赞美;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没有永远的第一;辉煌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奥运中的和谐;奥运情结„„写作时,要选好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恰当运用想象和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炼,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反复等。还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注意分段、分行,做到大体整齐、押韵。[佳作赏析] 奥运梦想
奥运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心中燃烧过希望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手中传递了梦想
因为这个梦想
有炽热的情感 有跳动的脉搏
有奔涌的热血 有咸涩的汗水
每一个路标都刻下关于梦想的预言
因为这个梦想
把失落交给曾经把彷徨还给昨天
把汹涌的光热把激昂的声音纳入胸怀
每一个时刻都印证着关于梦想的誓言
因为这个梦想
用微笑迎接闪电用坦然面对狂风
心底不息的永远是那一炬炽热的火把
跳动的火焰里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终于
在世界领奖台的镁光灯前
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升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铿锵奏响
激动的泪水也一次次夺眶而出 „„
在我们的泪水里
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
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
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
奥运的火炬
在朝阳的流苏里
正向我们
跑来
【简评】
作者以奥运梦想的实现,表达自己喜悦、激动、豪迈的心情。“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把感情推向高潮。诗的句式曲折富于变化,蜿蜒伸展,如流荡在我们身体里的滚烫的血液。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训练目的]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生成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复习指导]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诗歌创作总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创作全过程的。诗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为思想、情感的“凝结点”,从而诞生出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承传统意象和独创现代意象是较常用的两种手法。
生成诗歌意象,可以继承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意象”。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须对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继承、发展和突破,在“传统意象”这一点上同样也不例外。从广义上说,许多“传统意象”都不会过时,重要的是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在“传统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蕴”上,灌注新鲜的时代气息,融入崭新的审美趣味,赋予我们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情。比如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诗歌中寄寓愁心、抒写愁情的“传统意象”,唐代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戴望舒《雨巷》借鉴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意象”,从丁香的愁心发展为“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赋予丁香新的社会心理内涵,给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颜,从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构成了《雨巷》美好而朦胧的意境。
生成诗歌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可以这样说,衡量一个诗人对诗歌世界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意象,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意象群。王维的诗歌境界清新、洁净、恬淡、和谐,这一诗情、画境和禅意浑融无间的艺术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等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的。李白的诗歌境界神光离合,伟岸超迈,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胆”是分不开的;明月、美酒、成为他“迷狂”状态下催生的诗歌的重要意象。闻一多《发现》中“挂着悬崖”的“噩梦”、“呕出”的“一颗心”,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食指《相信未来》中“蜘蛛网”、“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等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独特的象征性事物,饱含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意象成为他们提供给现代诗歌的宝贵财富,诗人们这种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写诗歌,不妨在诗歌意象生成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或者继承传统意象,或者独创现代意象,从而写出具有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的“少年精神”的诗篇来![典题探究] 2005·高考四川卷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文题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有助于培养考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并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懂得哪些该忘记,哪些该铭记,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如写诗歌要注意意象的选择与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也可以回眸历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铭刻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激起你脑中想象,或继承传统意象,或创造现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选择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写出自己飞扬的诗篇。
[范文引路]
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例文评析]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考场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与小作者亲切接触,亲密相拥。作者机智地将彩笔一挥,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
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谭嗣同的一腔爱国情,一腔爱家意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他化诗用典,巧用修辞,不但使诗歌音韵铿锵,雍容华贵,而且使诗歌极有历史厚重感,极富文学的底蕴。诗前小序,高度概括,巧妙入题;诗末后记,巧扣话题,凸现主旨,使诗歌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佩服作者的妙笔,巧用意象,“病骨”“古道”等意象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巨风”“紫焰”,“雷霆”等意象表现了改革的声势,而“池塘”“烟柳”“小径”“残花”等意象则把读者带入如梦如幻之境。[作文训练] 母亲,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母亲,像慈祥的鸟妈妈,每天都用充满爱的手抚摸着我们这些幼雏的羽毛,鼓励我们去搏击万里长空。
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请你写一首诗,献给母亲,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指导] 诗歌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往往选取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巨大的概括力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写好这样的一首诗歌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选取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写献给母亲的诗篇时,就可以精选和母亲有关的意象,比如,母亲的白发、眼睛、手脚等;也可以选择母亲劳作时的工具,比如锄头、镰刀、铁锨等。无论选取哪种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其中。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选取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
(二)运用修辞
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去刻划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给母亲写诗,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我们可以把母亲比喻成“天空”,撑起我们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生育并养育着我们;还可以比喻成“春蚕”“蜡烛”等,生命不息,关爱不止。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孤寂的深夜里为我递上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放学时永远驻立于路口的等待。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我们欲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这些排比句的运用,就会把对母亲的那份浓浓感激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就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三)重视韵律
一首成功的诗歌,韵律是不可或缺的。“韵脚是诗歌的方向盘,像船只一样,诗歌靠着它航行前进。”(美国教育家勃特勒语)诗句的末字韵母相近,咏唱起来就有一种动人的音韵美。我们在写给母亲的这首诗歌里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不损害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双句押韵。[佳作赏析] 献给母亲
——写在母亲节之际
姚依农 黄昏已经来临 20多年来 母亲
您走过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树已经枝叶茂盛 我沿着门前的小河飞翔 您给我的我怎能偿还 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 母亲 今年雨水丰沛
您给我结实的骨骼让我收获 岁月的恩惠
坐在南国潮湿的空气中 点一盏灯
夜幕里我看到了您两鬓的银丝像北方的雪 更像温暖的棉
母亲 当庄稼成熟的时候 儿子一定回家 【简评】
这首诗首先精选了 “小路”、“槐树”、“小河”、“灯”、“庄稼”等这些乡村特有的意象,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其次还恰切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母亲的白发比作“银丝”,比作“北方的雪”,比作“温暖的棉”,既准确形象,又给人带来无限的暖意,那浓浓的温暖不仅温暖着小作者,也洋溢在每一个读者的周围,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小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外,“庄稼成熟”一词语意双关,既可以说是自然界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之时,也可以理解为小作者长大成熟之日,一语多意,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