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教育的渗透论文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以专业知识为主,文化课为辅。由此,学生对文化课也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其实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看,大多数同学的内心始终是向往语文的。如果教师能够找到一条正确途径,努力构建其沟通的桥梁,从而营造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
一、更新中职语文教学教育观
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未来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需要对教育理念有一定的更新,并将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由此,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上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占有同等地位。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和基础,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职语文是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直接途径,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口语训练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面临择业、就业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中职生就业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据了解,不少学生在毕业面试或实际工作中,往往有因不善言辞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事情发生,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语境,尽可能的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例如:讨论、辩论、演讲、交谈、介绍、讲解等综合方式去进行。可以在开课前的1-3分钟让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评新闻时事等,先是准备演讲稿,看稿进行演讲,经过长期的时间进行培训,学生就可以顺利的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刘莉的讲出来。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会及辩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程式化很强的文体,虽然种类繁多,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使用频率较高的专门的用语、常用的表达方式等,这是各种应用文共同的特征,学习应用文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规律,比如,应用文的格式一般都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或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落款五个部分,而“称呼”和“结束语”是配套出现的,因此,学生只要能够记住哪些应用文是应该使用“称呼”的,基本就可以判断用哪种格式来写作,不用去记忆每种应用文的格式。由此,打好应用文的基础知识就等于是给学生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应用文写作模版,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于应用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对应用文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课堂的活力需要学生们感受到应用文学做的乐趣,课堂的“活力”依赖于教师教法的“活”,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活力。职业教育是为就业服务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将来的职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应用文教学的实用性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了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专业领域相渗透。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其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中职院校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设置应用文教学的创新我是,实现学生对语文主动学习的教学操作,能够在应用文的教学课堂上采用人物驱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提升自己,将语文课堂演变成“动态课堂”,并衍生称融合社会的人生课堂。但改变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全面改变现阶段语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修养,积极的强化中职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佳明.论中职语文教师的实践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2]陈文艳.论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3]李菲.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一、引言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又富有鲜明的形象性,文道结合,易于感染学生,因而在中职德育开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教育的效果也最为明显。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优势,结合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性、工具性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多在“德育渗透”上下工夫,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中职德育的基本目标解读
谈到德育它的概念非常广泛,小到吃饭点滴,大到家国民族,每个方面人们都应该对学生展开教育和督促,从中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人们主要进行三方面的教育。第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多年来创造了许许多多举世瞩目的奇迹,这其中有人民的血汗智慧,更是人们家国天下的民族意识促使人们不断向前,在中职阶段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要渗透给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继续努力为国争光。第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中职过后很多学生会逐步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基础岗位的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积极健康的人格不禁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也会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中职语文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三,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不管以后学生走入哪个行业,都是一枚小小螺丝钉,拉动着整个机器的运转,在学生阶段就需要渗透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踏实勤奋、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德艺双馨越来越被看重,也只有在良好职业道德支配下的人生才更具魅力。
三、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样化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着学生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徜徉在文学的世界中发现并感悟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德育。第一,在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重视德育渗透,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明确规定了对学生要科学的实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备课、课前预习、教授新课、课堂反思等,教授新课又包括导语的设计、背景介绍、题目分析、文章解读等多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多重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因此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很好发挥语文德育效果。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本身的一篇写景佳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等多个环节渗透给学生家国主义教育。朱自清教师的《背影》《春》等多篇文章也可以作为延伸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大家风范和暖暖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进入中职院校之后很多学生会更加注重技能的学习,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忽略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一现象下很多文化课教师也会逐步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使得中职语文的德育工作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人们要时刻以身作则,不管学生们对待语文课堂的态度如何,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样化设计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和教师爱岗敬业的姿态。注重从教师本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这既是对学生德育的基本态度,也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良性开展。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就是最好的德育渗透的榜样。教师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势必影响学生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平等对待人和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势必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原则;教师自信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学生也会丢掉自卑,建立自信。第三,注意语文课与德育课的区别,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要求语文课的开展全部追求德育,语文课有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中职语文教师在要分析教材的同时,诱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而不是满堂课程的灌输给学生德育的思想和理念,那样会让语文课程失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因着语文的浇灌,德育的大树才是充满生机的;傍着德育的长河,语文教学的光芒绵延于每个角落,让学生的心田绽放绚丽花朵。
四、结束语
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本身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虽不直接关系学生以后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却全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以后,所以语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成就了学生的未来和明天。
参考文献:
[1]樊美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7).[2]廉晓梅.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第三篇: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周小波
摘要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道德修养,为自己以后的生活之路做好铺垫。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目标 道德教育 育人 言教 身教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道德素质,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语文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道德修养。
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固有特点、管理方式和教育目的,语文教学又具有与普教不同的地方。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或许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书”去育人呢?下面仅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直接通过学习语文教材,达到“育人”的目的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例如,学生了《过万重山漫想》要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添生活的情趣;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要引导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每篇课文都能有意识地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教书”和“育人”就能达到和谐统一了。
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主动地去体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
因为仅仅靠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教材,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应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读书心得,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起到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伯桑的《项链》这一课时,我推荐学生课外去读《皇帝的新装》。在交流读书心得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皇帝和玛蒂尔德都是因为爱美才有可悲的下场;话音刚落,马上有人反对:难道生活就不要美了吗?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达成共识:爱美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还有人说玛蒂尔德很勇敢,没有被巨额债务压垮,用十年艰辛的劳动维护了自己的信誉,表现出对友谊的忠诚;马上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没有在丢项链之后就通知朋友,就是对友谊的不忠,受苦是活该„„虽然这一课学生们的争论使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我还是感到由衷的高兴,毕竟他们都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显得幼稚,却也迈出了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作为女教师,笔者在这一点上感触尤深,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师生的平等是朋友式的,就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沟通彼此的心灵,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人格的建立。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努力和学生进行交流,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作为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我们经常以开座谈会等方式探讨社会上、学校里、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一开始他们不愿袒露心迹,随着交往的加深,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他们纷纷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也能自觉遵守,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不经意间就可能造就一个人,也可能因此就毁了一个人,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教师,无论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也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某位老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为表白自己公正要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结果就有几个学生对他的工作提出了批评。这位老师知道后,大发雷霆,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打击报复。结果可想而知,他任教的学科受到学生的一致抵制,成绩一塌糊涂。更糟糕的是,这件事使学生失去了对所有任课教师的信任。总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到周围的人和事,这种损失才是无法弥补的。以此为鉴,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教师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做他们的老师,还做他们的朋友,做他们做人的榜样。通过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应该能自然而然地形成。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尽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 林炜彤 浙江文艺出版社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孔庆东 摩罗 余杰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教师是谁》 陶志琼 中国文史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龚乐进 张贵仁 王忠桥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课堂中传播“正能量”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职业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即德育。而语文教学在德育上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独特优势,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做出一系列探讨。
关键字:中职 中职语文 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里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争取理解与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需要我们把传授语文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的成长。
一、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生源现实的需要。中职学生受家庭、社会影响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他们入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厌学情绪严重,更有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利用语文教材中富有激励性的文章教孩子们做一个有信心、有追求,有理想的青年是所有中职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中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二是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由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角色转换,以积极心态对待职业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中职语文老师要积极利用包含着创造与创新、自尊与自信、责任与诚信、敬业与乐业等良好品质的选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一)中职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不太抵触的态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让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有了充分的可行性;
(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 “文”,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用的中职语文教材选材的合理性。现用的中职语文教材以中职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和能力水平为基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学练活动;选文具有时效性,即能“反映新鲜生活、传递新理念、以新理念反映民族文化”,真正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而且里面的选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美文,这些文章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它们本身就是学生的人生指南。
三、中职语文教学职业道德教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例如学习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就要强调原唱者张韶涵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利用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对他们进行教育;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就可以对学生强调诗歌里面追求的同甘苦,共欢乐,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爱情观,和学生共同分享那 份独到的爱情追求。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正确面对成长中感情的困惑,正确面对爱情。
(二)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作品,我们强调作者对亲人深切怀念的真挚之爱,让学生体会身边的幸福与感动,理解父母的不易,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通过让学生分析“负荆请罪”一节中表现出蔺相如宽容的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习《士兵突击》时,通过分析士兵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教育学生面对未来要坚定,执着,踏实肯干,“草根”也会成为“英雄”。
(四)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学习《废墟的召唤》时,通过让学生分析作者在傍晚进入圆明园时的感情变化,得出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要勇敢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这一主题,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他们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时刻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热情。
(五)利用格调高昂,激励性强的文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许多中职学生感到前途很渺茫,甚至有时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明白活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名诗《将进酒》时,我们要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他们明白,中职学生是祖国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己的团队组织能力,会提前体验进入社会后要面临的种种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深知道传道与解惑的内涵,知道德育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我们就必须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广娟;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李娟;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3.刘鹰;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全文共计2366字)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论文
关键词:渗透;思想;性格;命运;形象;主旨;语言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不要忽略作者而直击文本内容,否则是对作者的亵渎,还会造成更加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后果。本文以生动的具体教学事例,阐述渗透作者的思想、命运、性格等对理解文本的帮助,以及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
一、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剖析小说人物形象
在教授职高第二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之前,我让学生阅读了大量有关莫泊桑的故事。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读完他的作品《项链》一遍之后就能知道,这是作者对马蒂尔德这一小人物形象的一种讽刺与批判。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们要从文中的线索中探寻作者的初衷。
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普法战争后,战后法国失败,资本主义势力重掌大权,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说,此时的莫泊桑参军回来,认识了一个叫法妮的姑娘。莫泊桑对她一见钟情,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向她表白,但是他看到的是法妮同许多男人卿卿我我,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女人产生了很大偏见,爱情观发生很大偏差。马蒂尔德则是莫泊桑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在她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马蒂尔德的不幸遭遇成了莫泊桑的一块心病,成为他笔下对现实生活发泄的对象。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年轻的马蒂尔德婚后产生的一系列精神危机,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思想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缩影,这是他塑造马蒂尔德这个形象的缘由。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剖析小说人物形象。
二、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挖掘古诗主旨
语文学科学习的初衷应该并不是学会多少名言警句、看多少名著、认识多少名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自我认识与认知他人的能力。在学习欣赏别人人格魅力的时候能够鼓励自己;在看清别人瑕疵迂腐之时并规诫自己的行为、思想,然后坦荡于人间,正气于世人。我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时,也同样应用的是“依据文本为前提,词与作者品性共融”这样的思想。在逐句赏析诗词中,为了让学生解读出诗词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作者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感情的基础上,了解词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与作者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住诗词的主旨。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为例。当学生读过、品味过后,第一反应便是作者写周瑜,就是因为自己身在赤壁这个地方,而周瑜又是指导这场战役的主要领导人。但是,学生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偏偏写周瑜,吴国的皇帝是孙权啊!历史只能把功绩给皇帝,怎么会让周瑜占据赤壁功勋榜的状元呢?再说,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功劳也很大啊!很多疑问,若想解决,不得不把苏轼的生平好好梳理一下。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由京城位高官沦为地方小吏,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了然。然而,正是仕途多舛,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豪放词人。没有被贬官,他决不会来赤壁,更不会写下千古流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个成就了苏轼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霸业。
三、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品味散文语言
一些作家在现实与理想矛盾中抗争、在生命思索中挣扎、在文字的跳跃中给予。他们失意过、苦笑过、悲切过,但是大多数作家从来没有放弃过,比如史铁生。我在讲解《合欢树》这一课的时候,之前就针对史铁生的写作特点,以及他的坎坷命运准备了一些准备材料。这篇课文主要是讲母爱的,这是学生在阅读过后很容易体会到的。但是,如何通过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进而通过合欢树作为一个象征意义传达出母爱的神圣和伟大,这就需要学生先通过资料来认识作者。史铁生二十岁成了残疾,原本湛蓝的天空霎时蒙上了一层永久的灰色,这是作者的转折,也是母亲的转折。整个故事的叙述也都是围绕着“我的残疾”展开的,所以也正如史铁生自己说的那样:“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来到人世都是残疾的,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这是一个残疾人从心底透露出的思想。他的坚强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都是母亲的功劳。所以,当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那段时,许多人都哭了。在散文教学中,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美,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是灵活的、可再生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作品与人品是可以达到理性的契合与和谐的共鸣。不然,我们的语文课枯燥乏味,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做自己的听众。语文学习一定要了解作者,去学习他的作品才会事半功倍。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作者的命运要以令学生产生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出版日期:2009-01-01第1版第1次印刷
【2】《我和语文教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于漪著出版日期:2003-08-01第1版第3次印刷
【3】语文教学对话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王尚文编出版日期:2004-02-01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