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世界最大的尊重美文
曾几何时,天气和气候变得不再明朗;曾几何时,海水天然的自洁功能日益丧失。这个世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曾几何时,酸雨、温室效应、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不知不觉、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要让大海说出它的沉重,要让黑森林的神秘面纱消隐,要让现代化仪器超越时空。要让海洋环保的英姿高过月光,要让保卫地球家园的坚定理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在平原、山脉、沙漠、河流、湖泊、海洋之间踏浪,在采矿、提炼、气电、化学、重工、轻工、农田之间飞奔。能源审计、节能监测、环境监测、清洁生产、降耗整改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大海绿色的梦冲刷着原生态的沙滩和岩石,环保的蓝色波纹不断拓展。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思索和实践,从无到有是一种希望。从酸到甜是一种坚持。
把绿树还给高山、把洁净还给城市、把爱心还给河流。能不能把蔚蓝也还给海洋?
就让世界多一颗心,就让节能减排的阳光在风雨飘扬中涤尽贪婪和浮躁,点亮夜空里万颗自由翱翔的星辰。
风从海面吹来,那些沉淀在时间深处的古老传说,如今幻化为石油黑亮的眼睛。这沉睡的鹰梦。以海鸥飞翔的姿态,打捞蔚蓝中的蔚蓝,打开一扇窗从无边无垠的水的草原,寻觅海洋平台高远的理想。如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也站立成那绿色的和蓝色的国土的一部分,心连心、手牵手。
到远方去领略波涛的澎湃。到海平台去测量环保指标,到石油的故乡去感受大海的风光。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披上太阳的光辉和月亮的洁白,这才是我们给世界最大的尊重。
第二篇:学会尊重一个人美文
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真实故事。
一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她不停地跟男孩在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修剪灌木。
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也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扔进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
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来。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拾起来扔到筐子里,然后回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卫生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的六七团纸,但他始终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灌木的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翠微低贱的工作!”
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着,同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吟了一下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了妇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
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用手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老人撇下3人缓缓而去。
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个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级职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敬呢?”她大惑不解地问。
“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
第三篇:尊重的姿势美文
尊重别人是有不同的姿势的。
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从不倚老卖老,摆架子,显“尊严”。每有客人前来拜访,不管尊贵如国家领导还是普通如文学青年,他都一样对待。每次在客人到来之前,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在他看来,这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告别再见,望着客人渐渐走远。
在家里会客如此,当别人采访他时,他也是这样。几年前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录制《学者访谈录》节目。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很多人感动不已。曾有不少人赞叹,大师就是大师,这些尊重别人的简单姿势,很多所谓的名人都难以做到。
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有一天下班,和一位同事走下楼梯,来到大厅出口。这时,走在他们前面的一位女士忽然摔倒在光滑的地板上。富兰克林的同事见状,愣住了,富兰克林却一把拉住他,躲到了一根立柱后面。这时,只见那位女士向四周打量了一下,确定没有人看到她摔倒在地之后,便迅速爬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裙、头发,走向了自己的汽车。直到这时候,富兰克林才与他的同事从立柱后面走出来。
这一幕让同事感到很困惑:一个平常对别人充满同情心的人,为什么在别人摔倒后不及时伸出援手,却还要故意躲到立柱后面?当同事提出这个问题时,富兰克林正色道:“有谁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尴尬事情和狼狈相呢?我们躲到立柱后面,就是给那位女士一个机会,让她确信没有人看到她难堪的一面。否则,她以后遇见我们,一定会感到惭愧。”
富兰克林的这一停、一躲,就是他对别人心理的理解,也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
一次,幽默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上衣纽扣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上衣纽扣解开了。
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他对此很是不解。
卓别林解释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
记者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刚才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位观众呢?”
“不!”卓别林加重了语气,“指出观众的误解,有的是时间。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以一颗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善意,并在态度上给予回报,尊重他。”
对于别人的误解,我们有时会及时地解释,有时也会不屑一顾。而卓别林不愧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对别人的误解,放低姿态,不分辩,用一颗感谢的心去接受,这不就是一种尊重的姿势吗?
尊重别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姿势。但不管是端坐还是站立,是躲开不看还是放低自己,都彰显出人格的光辉。
第四篇:尊重规则美文摘抄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都生活在群体中。而社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形象地讲:“人情主宰的世界是一个无序卑污的世界,而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真正自由的土壤。”当然,仅仅有了规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抗战爆发后,文史大家刘文典没来得及南下,为生计所迫,只得到北平一家米店当账房先生。米店老板很守规矩,从不克扣伙计的工钱。北平沦陷后,老板为躲避战乱,抛下米店,举家逃难。伙计们一时不知所措,有人提议:“发财要趁早,现在老板跑了,我们分了钱散伙,说不定这就是我们日后发迹的本钱。”这时,刘文典站出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都有规矩,老板以前从没亏待过大家,我们应该尊重守规矩的人。现在我们不能因老板逃走而破坏了米店的规矩。我们要团结一致,把米店继续经营好,待老板回来我们也好有个交代。”大家觉得刘文典言之有理,齐心协力让米店照常运转。
半年后,老板避难归来,刘文典等人把米店的钱、物、账完璧归赵。老板欣喜异常,对刘文典等人刮目相看,分外优待。正当刘文典要去西南联大任教而为缺少路费发愁时,米店老板得知后慷慨解囊相助。
米店老板守住了不克扣工钱的规矩,受到了伙计的尊重;在老板逃难后,刘文典等人守住不侵害老板利益的规矩,继续经营米店,得到了米店老板的回馈。守规矩真好!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向人谈起亲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公园散步。他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很是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着急地对他说,她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都没出来,请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折回到洗手间,打开那“砰砰”作响的隔间的门,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弄抽水马桶,却怎么也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是汗。小男孩觉得上厕所后不冲马桶就违反了规定,所以他坚持冲。这个男孩如此自觉地遵守规则,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一位作者写了一则他在澳大利亚旅游时亲历的见闻。一个傍晚,他们乘车从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去一睹企鹅归巢的美景。他们从车上的收音机获悉,菲律普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根据估计,在他们到达菲律普岛之前的一个小时,这场比赛就要结束。到时候,观众散场,便会有上万辆汽车向着墨尔本方向开来。因为这条公路只有两个车道,他们担心会因此堵车而失去看企鹅归巢的机会。距离菲律普岛还有60公里时,车流蜂拥而至。此时,他们看到,从北往南开的只有他们一辆车,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却有成千上万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他们终于注意到,对面驶来的车子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接着,作者又说:“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澳大利亚人能这样自觉自愿地遵守交通规则,真的叫人不得不格外地佩服,无怪乎作者要把这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赞之为“规则之美”!
社会应当是有规则的,而作为在社会上生存的人呢,也应当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人有教养、有风度、讲道德、讲文明的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优秀品格。
第五篇:吝啬,另一种尊重美文摘抄
“海叔,我回来了。”
“回来了。”
“海叔,我给你带了一点礼物。”
“噢。”
我把带给海叔的礼包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海叔的表情淡淡的,并没有因为我的回来而给他带来一丝喜悦。
海叔不仅与我是在同一个湾子里,而且就在我家隔壁。我家和海叔家原本就沾亲带故的,妈妈的妹妹又嫁给了海叔,海叔理所当然又是我的姨父,亲情上便更添一分,只是,我还是习惯叫他海叔。
这些年,我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工,收入虽说不多,但相比偏僻的农村来说,也算得上是“挣大钱”了。每次回去,我都不忘带些礼物看望海叔。
记得第一次回来看望海叔时,他那高兴劲儿暂且不提,我清楚地记得他对我说的话:“华儿,你也算是有出息的,能够出门挣粗钱,但这里是你的根,你不要忘记了这个穷角落哟。”我当时也朗爽地答应着。那次离开老家时,海叔塞给了我好多土特产。
……
爸爸对我说:“你回来的次数多,不需要每次都买东西给海叔呀,况且你的钱也来得不容易。”
面对爸爸的话,我笑笑。在外打工是很辛苦,挣点钱也是很不容易,但花点儿钱买点礼物,我还能承受,再说,礼物是买给海叔家的,他还是我的姨父哩。
所以,每次回去,我依然是带着一些礼物,海叔也在我每次离开老家时,依然送一些土特产给我,但这一切,都似乎在履行一道程序,当中的亲情味儿少去了很多,却似乎多出了一份“冷漠”,我终不明白,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不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你回来,给海叔一个问候就可以了,不必要每次都带东西给海叔。”爸又对我说,“农村里穷是穷,但穷也有尊严,每次都带礼物给海叔,你是想在海叔面前显示你‘富有’吗?海叔也不会白要你的礼物。”
我终于大彻大悟。曾经总认为,尽管我在外打工辛苦,挣钱也不多,但我并不想在亲人面前吝啬,却不想出手“大方”的举措里竟充满着“铜臭”味儿,以至于让一份亲情也变质。
吝啬,是另一种尊重。今后非逢年过节的,我想我会空着双手去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