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论与济南古城区实践的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又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经验教训;保护与发展
济南自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近20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着一条适合泉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道路来。随着济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出现了诸如有传统特色的城市文化与特色风貌在逐步消失;历史文化遗产及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缺乏等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已迫在眉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王景慧先生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中非常精辟阐明:“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有上千上万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设施要改善,生活水平要提高,要实现现代化,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当成博物馆使之凝固起来。所以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
我们既然承认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任何有机生物必须适应生存环境向前进化,而且有机生物进化不可能抛弃原有基础,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进化,有机生物的进化既要适应环境、也不可能超越环境,城市作为有机整体,其发展如同有机生物进化一样,既不抛弃原有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进行有机的新陈代谢,又得适宜地持续发展。而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济南的发展既应该是对历史有机的继承和延续,更应该是适应现代趋势对旧城市的更新和完善,一句话既要继承和延续济南历史的文脉,又要按现代化的要求适宜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肯定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隔裂历史的突变对历史是一种伤害,对未来也是一种损失”。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表明,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重视保护其历史文脉,越是历史文脉深的城市越有魅力,因此,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现代济南人的生活质量,就是保护好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特殊资源。
济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从开始只是简单的维护不利用或者只是按原使用功能利用,比如千佛山的兴国禅寺、洪楼教堂等;而后是将部分历史文物改变其使用功能,比如建立李清照纪念馆、山东大学西校区内的近代建筑用于教学设施等;再后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为济南创造效益;现在济南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有新的用途一“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文化名片’。……以吸引外来投资”。济南要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也要逐步发扬光大,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资源,使其成为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将会促进济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济南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济南虽然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但因地处交通要塞,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受战争影响,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严重,又经“文化大革命”摧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建设性”的破坏就更加严重;近几年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领导、市民都从不同角度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在实际做法上也有一些新的举措和慎重的行动。但是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传统特色文化与城市特色风貌逐步消失
几十年来,代表济南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步消失;“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商家,至少有三成已经消亡,最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诸如:“齐烟九点”、“佛山倒影”、“鹊华烟雨”等也在遭到破坏,“九点”中有的被当地“靠山吃山”开垦的面目全非,视线走廊也被一座座高楼遮挡;而“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也基本见不到“四面荷花”了。
2.2历史文化遗产及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
全市现有的历史及传统建筑、街巷、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的总量,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损毁和使用单位的不合理使用等,已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旧城改造密度过高,开敞空间缺乏,绿地减少,个别新建建筑高度、容量及功能与周围古城环境缺乏有机协调。部分传统特色建筑和院落被拆掉,对古城格局的保护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已失去以后可能保护、利用的机会。
2.3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内人口稠密、房屋破旧,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尤其是在古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中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稠密、民居破旧不堪,同时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因此制约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4历史文化保护区产业及用地结构不合理:历史文化遗产长期被其他单位占用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以民居最多,且缺少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像停车场、配电设备等,商业网点也十分缺乏,街头绿地更是少的可怜。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多年被使用单位占用,而使用单位长期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这些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失修严重。部分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使用单位、使用人乱拆乱建,已破坏了其原有的格局及风貌。
2.5泉水渗漏区、泉脉得不到良好保护和利用
做为重点的泉水直接补给区的南部山区和玉符河地区,因当地过度开发建设和过度的开垦荒地,造成水土流失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面硬率提高,从而水源涵养与补给能力减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不同程度对地下泉脉造成破坏,同时市区内还存在对地下泉水的过度开采,以上现象都严重影响对泉水、泉脉的保护。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3.1国内外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谓可持续发展,是~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既把握今天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保护角度立论的,但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还有更为重要的人力、科技、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变革与保护问题。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阮仪三先生提出的保护原则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理论是总结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3.2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实践
3.2.1法国保护文物的实践
法国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是有相当好的经验可以借鉴的,首先成立了管理负责建筑保护的国家建筑师团;其次是政府与各级地方管理部门分工明确:第三是对全国文物进行调查并建立相应的分级档案;第四是文物业主承担义务,即便对文物进行维修也必须报国家建筑师团同意;第五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一般文物保护费用政府承担50%,而且对业主的文物保护投资免于征税。
3.2.2前联邦德国保护历史街区的实践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前联邦德国在解决居民的基本住房后,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二战保留下来的有着百年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把改善提升旧城区基础设施和提高其环境质量作为旧城改造的中心内容。该国旧城改造的方式有以下特点
(1)改善交通状况,将旧城区主要道路改变为步行街,把小汽车“挤”出旧城区,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2)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例如把分散供热改为集中供热、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引入旧城区内等。
(3)调整用地、产业结构,提高旧城区环境质量。将有污染源的工厂、企业搬迁至郊区,开辟绿化空间,为居民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3.2.3巴黎、苏州保护城市空间历史格局的实践
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首先是在城市规划中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法国巴黎和我国苏州就是做的非常好的例子,巴黎的做法是新城围绕老城发展,在老城区内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即使允许建设的新建筑,其高度、外型等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苏州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很早就确定了在古城东、西两侧建设新城,较好地保护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空间格局。
3.2.4潍坊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的实践
由冰雕想到哈尔滨、由泼水节想到西双版纳的景洪、由牡丹想到河南的洛阳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城市的象征,同时也是城市的特殊资源,比如山东潍坊市每年的风筝节都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05年第2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不仅提高城市知名度,也为城市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点,在会期间签约40个项目,总投资达113.8亿元。
3.2.5德国柏林历史文化保护资金多元化、多渠道
德国柏林市政府在筹集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措施有以下几方面作法,首先是政府的投人,从联邦政府到市政府每年都有一定比例资金投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是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第三是私人捐赠;第四是企业投资,凡是企业投入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均可享受免税待遇。
根据上述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描述,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启示一: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机制;二是政府分工明确;三是文物业主承担保护义务;四是政府应给予文物保护单位、个人政策和税收上的优惠。
启示二:一是调整历史街区内用地、产业结构;二是改善古城区周边交通状况,街区内以步行为主;三是提升历史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街区环境。
启示三:一是另辟新区、建设新城:二是控制建筑强度、密度、高度;三是新建建筑必须与环境协调。
启示四:一是根据城市传统特色,塑造城市意象;二是创建有影响的文化项目:三是将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资源;
启示五:一是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有一定比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二是广开保护资金渠道,接受企业、个人捐赠;三是给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企业、个人予以税收上的优惠。古城区历史文化遗产及泉城特色的保护与发扬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既要保护城市历史传统特色风貌,又要建设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旧城中的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的市政设施条件,控制建筑容量,优化城市环境。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产生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手段,引导和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个多学科交叉渗透领域,需要政府职能机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通力参与。
4.1探讨济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
根据济南的现状,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的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建议按以下措施执行:
4.1.1提高保护意识,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知识教育,让广大市民热爱泉城的历史文化;
4.1.2政府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构(可以是松散机构或委员会),形成对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
4.1.3在新形式下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政策、法律保护体系;
4.1.4转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按“原真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对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须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4.1.5形成广泛群众参与机制和广泛开展群众监督制度,对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给予严惩:
4.1.6积极广泛筹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适当减免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单位和个人部分税费;
4.1.7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策略,比如整治历史街区、地段可与新城区用地进行捆绑进行市场化运作;
4.1.8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4.1.9认真研究泉城特色的传统城市风貌和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名片”,发展文化产业,为城市的社会、发展服务;
4.2要防止新的现象
4.2.1防止新的“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重点是拆真建假;
4.2.2防止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过度商业化;
4.2.3防止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贵族化;
4.3济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实践探讨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也是一种保护方法。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应坚持利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原来的功能使用优先的原则、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原则、在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法规指导下实施有效合理利用的原则。
以曲水亭——芙蓉街为例探讨具有泉城特色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合理利用
曲水亭——芙蓉街历史街区包括:曲水亭、府学文庙、百花洲、后宰门、珍珠泉、王府池子、芙蓉街等街区,是济南传统民居、泉池园林等特色精华所在,这里泉水穿流于街巷与民居之间,最能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地方特色,因此对该历史街区需要进行整体保护与整治,而不是大拆大建,合理利用该历史街区特色打造泉城特色名片。
对该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就是不改变街区内道路网的走向和宽度,以及水系的布局、面积和走向,并延用原有地名,同时保护泉水、泉眼的原有格局和形式,既保护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又保护与之相呼应的传统人文景观:但要适当修整路面、疏通水系、修补泉眼,修整材料可与原材料相似。
对该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还要保存其历史地段环境,即“不仅包括可见物质形态的整体,同时,又包含与这些物质形态有关的自然或人工的背景,以及与这些地段环境在时空上有直接联系或经过社会的、经济的、变化的纽带联系的背景。
第二篇: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一、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
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 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故褚遂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唐时风俗已如此。”褚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被贬为潭州都督。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吃饱了、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他们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开始制造精神上的享乐。因此,到了正月十五的这一天,玩灯、赏灯、比灯、赛灯,成为了节日新的主题;而尽情忘我的狂欢,却超越于灯节之上。
民间的龙灯,更为热闹。湖南乡村农家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就陆续出动,称“闹春”、“闹花灯”、“闹元宵”,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洞庭湖一带一些地区,农历二月二仍有龙灯、花鼓出现。
益阳的龙灯同样历史悠久。农历正月十五日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火把、马灯,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昼。两岸赛灯,常有骂灯之俗。
在益阳城区,正月十五达到灯会高潮。各路游行队伍,相对集中,然后向市中心出发。游行队伍以“三眼铳”和“耍流星”开路。三眼铳为铁制炮筒,内置引线、火药和黄土,响声巨烈。“流星”分水流星和火流星两种,耍流星的人手持一根绳索,两头各系一只小钵,内放水、或炭火,双手舞动,用于开路。夜晚火流星舞动,火星飞溅,能在拥挤的人流中打开一条出路。游行队伍接着是敲锣打鼓和各式各样的民间表演项目,如踩高跷、地花鼓,采莲船、舞龙、耍蚌壳、耍虾子、舞春牛等。队伍所到之处,鼓乐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
隆回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在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高寒山区的虎形山上,居住着一支与瑶族其它分支不同的“过山瑶”。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因寨子里的妇女们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被称为“花瑶”。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阳光的雨露,形成了崇木凼古树林这片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崇木凼古树林座落在虎形山瑶族乡瑶族聚居地,现存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林中古树多为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四季景象更迭。树林中既有清光绪九年伫立的禁林石碑,也有“同蔸生异树,树腹长青竹”的古树奇观,还有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而命名的“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等。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绿意苍翠,瑶家山民不时也和着那沁凉的绿荫,前来林中绣花、聊天,或以歌当对寻觅心上人,构成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自20世纪90年代未起,崇木凼古树林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虎形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崇木凼古树林也以其景观的亮丽和文化的丰富作为瑶乡五景之一而成功晋升国家级名胜风景区。2009年,崇木凼古树林又被作为特殊的文化景观推荐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当地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
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不断增多,大城市不断的扩张,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些城市更新的盲目性和决策的局限性,再加上设计的落后,各地争相模仿,出现了“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城市正在渐渐地消失它的历史和地方特色,历史的城市中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功能,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这是就
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既然要更新,就必须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湖南面临着国际文化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合理取舍成为规划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以寻求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路径。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
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保护文物古迹。包括古建筑、古葬墓、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层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第三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是每个活着的人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其实和依据,是思考自身未来的教训和参照,因而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他们所构成和呈现的意义表明,历史文化遗产原则是全人类的,今天在世的人并非是他们的全部继承者,后世的子孙同样具有对它们的继承权。因此,当代人在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应有一种伦理压力和使命感;尽可能完好的将它们传递下去是一种责任,对它们的损坏和浪费时间不道德的。
三、措施
文化遗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政府主导
1.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带十分重视发展总体规划的作用。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保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激发当地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忧患意识,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思想上提高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3.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成立专门研究组织等,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保障。
5.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媒体宣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他们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服务,文化产业我们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优化文化产业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向正面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监督和控制。要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6.摆正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位置。政府应该发挥其行政力量保证当地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仅需要在旅游失氛围的营造、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应该致力于提愉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良性运行。政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在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民间参与
1.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继续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通过传授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进行传授工作,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
2.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
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作为假日,一方面更能够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若干重要的价值有更好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地传习。
3.保护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产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4.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政府和民间互相监督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来,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海外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在我国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
城市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的高峰期,老城区、古旧建筑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做在前面,应制定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完善的保护体系,并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要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指导,宽严适度,以利于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3)在符合法定保护程序的前提下,保护方式应多样化,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模式。
(4)要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街区等载体的保护来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从个儿高角度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积淀。
(5)注重城市特色及传统风貌的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最容易丧失的就是城市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标识,是一笔哦法估量的财富,越是特色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6)要注意各历史时期的标志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它们是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7)在保护中要有超前眼光,特别注重具有潜在保护价值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这类建筑物有些是因人们的认识和观念落后而埋没,有些是因保护的财力、物力有限而未列入法定保护范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此,对这类建筑要千方百计的保留下来,否则一旦拆毁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四、结论
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自身现代化的需要,继承与光大这些遗产,可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高尔夫)李超楠 学号:1323151012 指导老师:杨文棋
摘要: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业
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
一、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城镇不同于一般城镇,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结晶,主要用于生产精神产品,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历史城镇在历史上是区域性经济或政治、文化中心,而现在又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心。从市场经济角度,精神生产也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开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生产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精神产品,同样存在生产与消费、文化与资源、产品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明确这种关系,就可以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与市场的联系纽带,为历史文化保护的市场运作指明方向。
平遥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据明代史料载,平遥古称陶,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率师北伐猃狁,至于太原,师次于此,遂增城筑台,教士讲武,古陶城成为周王朝坚固的北方屏障。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沧桑岁月中,平遥历来都为中国北方重镇,其历史久远,遗存丰富。现在境内尚存地面古建筑、古遗存270余处,99处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尤其是平遥古城的完整保存,更为世界所惊羡。平遥古城作为古县治所在地,曾几易其址,北魏时县城迁址至此,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古城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以来,630多年间多次经历战火与**的洗劫,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曾历经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冲击,然而也未对古城造成较大的破坏,仍然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城墙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登临其上顿觉胸襟豁然,既可观赏明代完整的城防工程,又可领略古城内成片明清建筑的韵律美和古城外田园阡陌绿树的自然美。古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青石铺路,古韵犹存;4000处古民居、300座古店铺错落有致,风貌依旧,古气盎然;左道观右寺庙、左城隍右县衙,儒释道三教并存,布局井然;老票号“日升昌”端庄静谧,蕴藏厚重,为中国近代银行业鼻祖;镇国寺保存有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宏伟壮观,别具匠心,为国内仅存;双林寺更是“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彩塑作品惊世骇俗,与敦煌壁画齐名。正如国内著名专家阮仪三教授所说: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是这一时期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平遥古城还曾经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银行业的创始地,晋商文化的发祥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中指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政治、文化、社会、宗教及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
文化经济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需要文化来支撑,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城镇的文化环境需要经济来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古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中国的江苏周庄。萨尔斯堡城镇人口8000人,年接待游客640万人,平均每位居民需要为400位游客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是导游,人均收入2000美元,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外对历史古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完整保持古代城镇原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如美国的威廉斯堡,保持11世纪独立前的城镇布局建筑形式,城郊地区保留着那个世纪的风车、磨场、农舍、麦仓,古城服务人员、导游、马车夫、官府侍从都穿着古代的服装。古城的两端外围专门开辟一片商业区,利用旧时建筑,保持风貌协调,内部设施现代化,出售各类旅游用品。法国录柯洛和斯特拉斯堡等所有传统建筑原样不动,保持原有风貌,部分房屋设施内部现代化,开设旅馆;二是保持古城特色,展示传统风格,以意大利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为代表,保持历史遗存原貌,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这两种方式从环境开发角度来看,前者属于分离型开发,本地居民居住与旅游观光地区分离;后者属于融合型开发,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共存,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的诸要素如习俗、产业、土特产品、庙会、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组合起来,开发出市民表演地区文化传统而且游客能亲身体验的交流场所、设施。从平遥古城的现实来看,第二种发展模式比较合适,人口迁移不等于把它变成一座空城,专门发展旅游,只是降低到一个合适的密度,既不影响古城生活气息与活力,又不会给古城带来环境压力。
对于平遥古城来说,既不破坏古城又要发展经济,寻找古城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大众的文化观光旅游和古代生活体验———文化旅游;(2)面向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修学旅游、知识旅游;(3)面向相关专业的研究、教育、考察和教学实习基地;(4)发展地方工艺品产业;(5)发展地方土特产加工业和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6)发展特色交通运输业:马车、骡车、人力三轮车、抬轿子等;(7)繁荣古玩市场。为了保持古城的完整与文化的真实性,要尽可能恢复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已经拆迁的遗址、遗迹要立碑说明,主要道路恢复石板路,电线下埋。
三、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
平遥古城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l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申报之初,平遥古城尽管风貌犹存,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毁损、风雨剥蚀和人为毁坏,古城内许多古建筑处于一种濒危境地。正是以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契机,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动员群众,全举县之力,聚八方之财,在省、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郑孝燮、阮仪
三、王景慧等知名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自力更生、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综合整治、协调发展”的方针,展开了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作。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科学的保护规划,既是遗产保护的决策依据,也是保护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平遥县政府坚持保护为重,规划先行。
政府主导,一是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门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古城景区门票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三是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形成了旅游业政府主导,民营、股份齐头并进的局面;四是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全县14个乡镇中,将有11个乡镇的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五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四方面的内容。不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不同。对于平遥古城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再次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如何保持平遥古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古城保护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资金压力,没有经济支持很难实现古城保护以及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调控、政府监督、法律约束、规划设计控制的驱动机制,加强管理,保证古城文化经济企业化运行过程中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明确发展目标。以古城文化为依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以明清文化旅游城为目标,以旅游、居住、商贸、传统工艺品产业为主导功能,力争成为晋中地区旅游中心城镇、山西省旅游中心之
一、国家级旅游精品之一的国际性旅游城镇。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基于文化资源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产品,由于本地消费市场的有限性,要发挥其经济功能,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途径。通过旅游路线的组织和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为古城保护注入资金。在具体操作上需要行之有效的环境、活动、设施、市场开发、人才培养和融资等各方面的对策。要特别重视城墙外围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空间,建成融文化、绿化与水系一体化的环城公园,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方法。
市场经济下,如何建立城镇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机制,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显得非常迫切,计划经济下政府全权负责保护的机制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十分被动,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正确认识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价值和发展潜能,使之成为历史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不是包袱,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对于文化遗产应该实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开发,通过积极保护可保持文化遗产的延续,通过适度开发,又可较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可持续利用。平遥对于文化遗产坚持积极的有效保护,而不是消极的保守性保护,坚持适度开发,而不是闭锁式欣赏。在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业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学价值的优先选择方式之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开发,平遥已经注意到防止遗产地在旅游开放中的过度商业化倾向。现在在一些旅游区的过度商业开发已经成为一大弊端。浓厚的现代商业味,对传统文化和各自的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独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变味或者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雷同的、庸俗的现代商业气息。在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在挖掘该遗产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结语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另外,尽管平遥漆器的大漆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还有许多蕴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发扬。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与经济相联姻,创建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但平遥文化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获得重大突破。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OO2.平遥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2OO2.平遥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李元庆.三晋古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8
第四篇:学生发展指导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我国“学生发展指导”的解读与实践
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
刘 竑 波
博士/ 副教授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2010-2014年,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接受教育部委托课题,由霍益萍、朱益明教授领衔,遴选了全国40所有着强烈改革意愿的高中展开实践研究; 课题组深入学习和广泛研究了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已有实践及其经验,致力于推进我国学校实践。
只有“放下”,才能“拿起”
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到第八次,似乎一直在做加法,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全都不堪重负。那么,究竟谁是受益者?所以,“改革不是做加法,而是改变思维。”纽约科技谷高中(Tech Valley High School)的校长如是说。那么,“放下”什么?又“拿起”什么?
我国的“学生指导”实践形态:
1.侧重于学校与教师成就的指导VS专注于学生(基于学生主体)的指导; 2.结合原有工作VS“指导”体系下整合学校工作(所有教育者皆是指导者); 3.课外“锦上添花”VS课内“有效提升”; 4.家校合作的全方位开拓。
一、今天的教育服务应该包含“学生发展指导”的概念
即,指导(direction)、辅导/疏导/引导(guidance)、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一)方向指导与方法指导
方向指导——妈妈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儿子“把写得再大一些”;
方法指导——爸爸建议儿子“捏笔的位置高一点点”。
“指导”,简单地说,就是给人指引方向和方法。
(二)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
直接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
间接指导——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或者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三)辅导(guidance)
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教育和职业;
帮助和指导学生确定个人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历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各种力量和资源,辅助学生成长,协助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困难。
(四)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对其兴趣、特长、倾向、人格特征等作出评估,解释评估结果,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
向咨询者提供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及时、准确、充足的资讯,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
通过个别商谈或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
识别出有严重困难或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将无力处置的个案转介到适当的机构,确保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帮助;
向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
二、学生指导的内容——指导的领域;指导的层次;指导的功能。
教例3:美国学校咨商师协会国家标准(ASC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学业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个性/群性发展(Personal/Social Development)
美国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利于学校和整个人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3条标准、14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完成学业,为在有着丰富的中学后选项(含大学)的广阔领域进行选择作好必需的学业准备(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学习与工作世界、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1条标准、5个指标)
美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对与自己知识相关的工作世界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基于可靠信息之生涯决定的技能(2条标准、19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使用成功而满意地达成未来生涯目标的各种策略(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个人品质、教育、训练与工作的关系(2条标准、11个指标)
美国学生个性/群性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助于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态度和人际技能(2条标准、20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做决定、制定目标并为达成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1条标准、12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安全和生存技能(1条标准、12个指标)
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我国高中实际的设计:
(一)学生指导的领域
1.学习指导——学业发展 学习目的和态度指导;
订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的指导; 学习和考试技巧指导;
发展兴趣和特长及选科和选课指导。2.生涯指导——生涯发展 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指导 升学指导 认识自己 认识教育 认识职业 认识社会
3.生活指导——个性/群性发展 自我概念发展指导 多方面兴趣发展指导 问题解决指导 自我反思指导
学校生活适应指导 卫生保健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 人际技能指导 沟通技能指导 团队合作指导 领导和组织技能指导
(二)学生指导的层次
1.行为指导
方向指导:正确的努力方向 方法指导:达成目标的程序与方法 2.思想辅导
世界观辅导;人生观辅导;价值观辅导;思想方法辅导。3.心理辅导
自我认知辅导;自我悦纳辅导;自我调适辅导。
(三)学生指导的功能
1.矫正指导:针对已发生的问题; 2.预防指导: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3.发展指导:针对可能的发展。
小结:学生发展指导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
1.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了解职业;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建立广泛的友谊;
4.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西方目前非常重视“闲暇教育”); 5.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6.树立生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现并接受多元价值); 7.规划自己的人生; 8.逐步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手段或途径——全方位的德育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与大家共勉!
上述内容仅供个人参考,请勿上传公共网络。谢谢各位!欢迎探讨!
刘竑波,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liuhongbo507@126.com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
第 组统计学调查方案
组长: 组员:
引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主要依附于人而存在。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才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故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上。做好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所说的传承人才,主要指政府已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1.调查方案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更重视。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非物质文化,让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观点。
3.调查对象
温州市人民
4.调查方法
采取非全面调查,在温州市随机发放问卷,再进行统计。
5.调查时间
第九周内完成问卷调查 6.调查实施计划
调查组织:第三小组(确定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一.设计调查方案 二.设计调查问卷
三.集体讨论修改完善方案和问卷
四.讲明发放问卷要点,开始发放调查问卷 五.整理统计问卷,分析内容并做统计分析 六.制作统计报告和汇报课件PPT
下附带问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的调查问卷,恳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您的性别()2.A男 B女 2.你的文化程度()A 本科以下 B 本科 C 硕士 D 博士及以上 3.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 D、较太了解 E 非常不了解 3.您知道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
A 民间文学 B民间表演艺术 C传统医药 D 民俗 E传统小吃制作工艺 F方言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以下哪种是温州市非物质遗产()多选
A温州鼓词 B黄杨木雕细纹刻纸 C永嘉昆剧 D泰顺药发木偶
6.如果有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C 没有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多选 A保持现状 B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C注入更多的资金颁布更好的法令加大保护力度 D举办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 E不用保护无需理会
9.您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
A举办各种活动 B发放宣传册等资料 C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记或纪录片 D其他(请填写)
10.您觉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缺少经济效益 B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C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D继承难度太大
11.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谢谢你的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