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以功能主义理论解读高校体育节论文
论文关键词:功能主义理论 高校体育节 政治功能 教育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用功能主义理论对高校体育节这一学校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全校各类人员参与的体育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阐述高校体育节重要作用和其特有的功能。为高校在体育工作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高校体育节在高校这个缩小版的社会体系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显示出来促进校园和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提供校园内群体及个人的交流、交往平台及增进学校内个体的健康,培养团体精神的结构功能是学校其它功能无可替代的。高校体育节是在学校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全校各类人员参与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项目比赛来引导学校各群体和个体积极投身到体育竞赛、体育锻炼中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体育资源及相关的特殊规则,鼓励学校各群体和个人积极参加。有效地宣泄各群体和个体的情绪,推进学校的全民健身的开展,促进校园和谐,弘扬拼搏进取,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为学校选拔优秀运动员提供平台。
一、功能主义理论的简单阐述
功能主义最早起源于19世纪社会学家始祖孔德(comte),之后被社会学家杜尔凯姆(durkheim)继承并发展。功能主义代表了一种整体论的方法论,常被认为是一种协调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基本需求,社会各部门都应为满足这些需求服务。
功能社会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方体育社会学家就尝试着用整体论的方法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去研究,希望进一步探索体育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稳定与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对体育与对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对社会结合力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各个团体,社区之间关系的协调起到的作用,体育的拼搏精神对个人成功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对创造健康、优质、幸福生活以及和谐社会的贡献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有相当的论述。
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节的概述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立的地方高职类大专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内各地市,部分来自湖北、湖南、广西、江苏、四川和重庆。全日制学生1万多人,业余大专600多人,教职工600多人。体育节每年下半年举行,属于综合性运动会,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田径六大类体育项目。其中篮、排、足三大球是集体项目,以系为参赛单位各出一支男女队。羽毛球作为以个人项目参加。田径以系为单位组成代表会。篮、排、足、羽四大项利用下午五点下课后举行。在此之前各系举行相关的比赛选拔参赛运动员参加学校的比赛。田径比赛就在其他四项比赛结束后集中利用周五、周六日全举行。教工举行康乐体育项目比赛(多人多足赛,持乒乓球跑等),田径运动会举行体育节开幕式,学院全体领导盛装参加开、闭幕式,学院院长致开幕词。开幕式上举行团体操、广播体操比赛,闭幕式进行颁发团体奖。同时在开幕式上还进行运动员、裁判员的宣誓。整个体育节期间所有比赛的裁判都是由教师带领同学负责。
(一)体育节政治功能
1、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和基本单位。体育运动在展示当代大学生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团队精神、运动员的良好素养和品质、观众的文明参与等各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通过运动会展现学校学生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助的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体育节通过师生体育健儿的同场竞技,促进师生交流、交往、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机会。体育竞技比赛为一些在文化科学习薄弱但运动能力较强学生展视自己的平台,使到学校人人都有展示所长的平台。赛会期间,人人都聚焦在运动比赛上,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受到了洗礼,人们的秩序和规范意识在无形中得到显著的增强,各种事故和校园案件的发生率会明显减少,对校园的稳定和谐具有意想不到的潜在功能。
3、提升学校各部门的整体配合的能力
举办学校体育节,相关的部门如学校体育部、办公室、工会、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学生会、社团等部门都要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各部门的互动,使学校有了一次多部门都参与,都要配合的机会。这样的学校多部门齐齐协调,在一般情况下是少有的,这样对提升学校整体配合能力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运动会的重要功能体现。
(二)校运会的教育功能
1、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和体育能力
学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除了体育部教师的积极工作外,更主要是在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团委、学生会的体育部、各系的体育委员)和志愿者。通过校运会前的筹备和运动会期间的组织、参与,大大提升学生的组织水平和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不少裁判知识、运动救护知识等。提升志愿者参与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举办学生体育竞赛,无论是形式和实际效果,都充分地体现出教人、育人的特色,学生可以从比赛本身了解人类创造的竞技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体育中的赢与输中无形地锻炼心理素质。还可以接受比赛本身所特有的诸如竞争、团结、公平、友谊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影响。
3、校运会促进团队建设
校运会基本以系作为基本单位参赛,无论是球队组建或是田径运动会的环节,有效分工、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特点和需要体育活动团体。在比赛中各项都有其规则规范,可以有效规范比赛的队员,同时整个比赛也少不了啦啦队的打气,整个比赛充分展现系的团队协作,把平时少有聚在一起的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集在一起为系争荣誉的过程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校运会促进学校运动设施的建设
学校运动设施建设往往因需而设,在一般情况下教学需要不了这么全面的运动设施。在运动会的举办前必须增设、更新一些体育设施设备,为确保运动会顺利进行。学校在每次运动会之前必须对体育场地的改造、修缮等,同时对一些设备、器材予以补充。
(四)为学校选拔优秀运动后备人才
学校运动会既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普及的情况,更是一次体育尖子、后备人才的选拔的最好机会,在运动会上体育人才辈出,这有利于学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组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奠定基础。每年运动会都有新生参加,拔尖的新生往往是每年校队的新生补充力量,确保学校运动员的梯队发展。
(五)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校运会中优秀运动选手表现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每年体育节前后,各类球场都人满为患,各项比赛都有很多同学参与之前在练习、训练等,在专业运动员的带动下,球场上活动的人增加很多。
三、体育节的负面影响。
校运会的诸多功能确实对和谐校园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设计原则起到积极作用,但用为从社会体育的视角看,在校园会中的各项比赛中必然存在竞争,在竞争中必然有冲突的负面影响,在组织校运会中我们在组织、管理方面上,我们尽可能趋利避害,做好冲突预警机制,尽量使冲突在盟芽前或及时进行疏导,避免冲突升级或向更坏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用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节,有助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通过体育运动这一载体来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熊欢.论功能主义理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弟43卷第2期2009;2
[2]Zeitlin,I.M.RethinkingSociology:ACritiqueofContemporaryTheory[M].New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73
[3]谭华.体育本质论.[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一版
第二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论文
[论文摘要]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特点: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倾向性及研究主体的特定性。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对于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特点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产生了排斥情绪,甚至逆反心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展开研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渴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间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体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研究的主体力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就必须研究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说教教学方式。这就要求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做到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在这一领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政策,进行倡导、鼓励和推动,并负责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推广,而从事直接研究的主体力量必须是教师。因为,一方面理论课教师是第一线的教学任务承担者,对改革的必要性的体会最为深刻。同时,这种研究也是提高其自身教学质量,获得学生较高评价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师从事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内在动力。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受到教育对象的承认和爱戴。另一方面,理论课教师比其他人更具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的基本条件。作为一名教师,他们较扎实地掌握了一般教育学的原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下接受教育时的认知程度、态度和情绪,有最为直接的观察、掌握和体会。
第三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高校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优质的网络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指导,高校网络课程的编制应遵循开放性、自上而下、情境性原则。本文具体介绍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网络课程的设计。最后,本文还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开发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网络课程 重要性 原则 开发
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高校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信息社会的这种种发展,肩负培养新世纪接班人重任的高等院校应如何变革?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高、创造力强的新型人才呢?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必经之道,开设网上大学,开展远程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为广大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网络教育是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网络远程教育的开展固然离不开辅助管理系统的建设,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网络教程的建设,没有优质的网络课程,现代远程教育将难以实施,为此,各高校应正确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重视网络教育,大力支持网络课程的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体化改革,努力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网络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性和创造性的理解,强调学习是社会性质,重视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对学习的影响,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高级学习建构网络结构知识,并在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学方法和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有创见的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对于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本质,揭示学习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出发,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是指设计的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多条学习路径及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因为网络课程的学生起点和背景不同,在教学设计中要适应这些变化和特点。建构主义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没有必要给学习者设定一个固定的学习起点,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2)自上而下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内容最好是由整体向具体展开,即首先给学习者呈现整体性的任务,将他们带入一个较完整的问题情景之中。然后,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对问题的解决,最后使学习者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掌握相关的、具体的知识和方法。
(3)情境性原则。网络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化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背景环境。包括网络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教学场景、教学辅助服务、支撑子系统、师生交互子系统、学生交流子系统、情感交流子系统等。通过建设这些情境,提高学习的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境交流,从而促进学习的质量。网络课程的开发
网络课程是一个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台的教学系统,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应选用跨平台的且功能强大的的开发工具。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前台开发技术和后台开发技术两部分。
前台开发技术主要是指网络课程的呈现技术。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网页编著工具可以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集成及HTML语言代码的编制,实现“所见即所得”功能,在这类工具中,较优秀的工具要数mi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和mi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其中frontpage简单易用,利用其菜单还可直接编制部分DHTML语言,实现折叠式菜单和动画显示等功能,dreamweaver功能更为强大,其独特的层的设置、行为库及时间轴等功能使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后台开发技术主要是指服务器方的开发技术,主要是对网络课程中众多的数据进行管理,如学籍的管理、讨论的记录、留言板的设置等都离不开数据的管理。要使网络课程充分有效地指导学习者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网页的浏览,后台的开发技术就必不可少。目前,后台的开发技术主要有JSP、ASP、PHP等技术,这几种技术各有其优劣。其中,JSP功能最为强大,可用于开发商务网站,但它对开发者的素质要求也较高。ASP是目前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且目前已开发出ultradev工具,可实现自动编制ASP语言。
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还牵涉到网络数据的传输技术和多媒体素材的开发技术,主要有流媒体技术及多媒体素材开发工具的使用,如flash、firework和real、quicktime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2] 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2.[3] 谢幼如等.《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2005,8.[4] 浅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制作.《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5] 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07,8.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学习中心:福建共赢
姓名:余筱玮
学号:112211062020
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应当承认,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从那以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认为,正如“实践唯物主义”何以取得成功一样,当前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实践”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发展十分有必要。但是对马克思哲学中的财富问题却没有引起注意。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阐述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根据马克思哲学观点,所有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并具备客观“实体”特征。但是,前人留下的生产力会在新一代中将它作为既定力量,并为“过去”注入“现在”的活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可见,生产力的历史就是“个人力量发展”的历史。根据马克思哲学中“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生产力”这一论述,是对财富问题本质的追问,这种生产力显然就是“个人独特主体的生产力”,因此具备“主体”特征。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自然力”与“人本身力量”的双重享用和占有。可以看到“,生产力”这一概念正是人的发展与生产财富的统一,并从中获得“实体即主体”的本体规定,可见,生产力不是自然永恒的,而是历史性地生成、发展、变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可以让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循环型或者维持型,并实现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及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前者还不属于“发达生产力”,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发达的生产力”。
人作为生产力发达与否的衡量根据,在于个人能否在自由时间中获得“劳动能力”与“真正自由”,能否在充分得以发挥的基础上,作为最大的生产动力而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中。因此,在当前社会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让
人成为最大生产力,并真正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上升到国家与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
二、人学意蕴中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家多用“物质”来界定财富,马克思哲学中,却认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保证生活、为了生活,又需要衣、食、住、行等各种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的新材料,而并非物质生活自身”实际上就是生产财富的过程。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应该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并使用财富。
在人学语境中,财富是对人们具有一定作用性,并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或者使用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无论财富是什么样的社会形式,使用的价值最终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物质产品是财富载体,因此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内容。马克思已经对财富分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大类。同时又将精神财富又分为两大类:物质产品形式的精神产品、活动形式的精神产品。可见,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发展是沿着人的维度进行的。
三、“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念。
当初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发达生产力”作为物质的逻辑起点与基础。由于当时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因此更多关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而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问题。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同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时期,面临了生产力严重不足问题,并需要加大发展生产力。因此,从财富对人的发展主体角度出发,再加上财富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已成为现实问题。
马克思哲学从财富出发,体会人的发展;又从人的发展反过来理解生产力,最终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理解社会发展逻辑,这对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生产概念的提出,虽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不再以个人发展为主,而是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主线。但是生产力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要依赖于财富源泉,并真正开辟社会财富。正因如此,马克思已经在《马达纲领批判》中,将“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与“他们的生产力增长”
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并作为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现实角度出发,当前“放手让一切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及资本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马克思财富思想的实践。
以我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通过大量生产并创造财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还应充分考虑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避免在生产资本主义财富过程中产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悖论、生产悖论及生态悖论,最终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我国社会生产已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等,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更好实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一历史任务,实现我国提出的“通过发展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通过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奠定财富理论的基本地位与作用。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论文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关键词: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论创新
正文:
1)引言:
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十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2)正文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的理解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时间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这条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基本的东西。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的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事实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必须弄清楚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弄清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三、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理论创新绝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种具有重大理论突破性意义、能够产生巨大实践效果的艰巨过理论来源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