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

第一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西方教育评价各流派的回顾,结合中国这一特殊国度的历史事实和当代教育评价的现状,认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是对教育评价的改革。从而基于对我国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剖析,试图在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教育哲学核心问题的同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即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

Abstract: Based on a review of all schools of Wester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combining with China’s special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at the breakthrough of curricular reform i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S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academic assessment of student in China, trying to answer the cor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at “What is the educated people?”,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e.the integration of base-line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关键词: 教育评价;底线评价;自我评价

Key words: education evaluation;base-line evaluation;self-assessment

0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无不对此抱有殷切的期望。希望这次改革会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盼望这次改革能使学生从个性压抑的藩篱中解救出来,使教育回归到它原本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概观美国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事实和愿望并不存在不可逆转的正相关。这种考虑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理性的思考着关于人自身、教育自身的问题。人作为无限的存在,只能在永恒的探索中追求无限,在寻求合理性的过程中渴望完善。面对这次课程改革,为了不使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找到它的“突破口”,在改革具有“突破口”意义的子系统的时候兼及其它,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得以开展并成功。教育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责无旁贷

教育评价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国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并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却主要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泰勒(Tayler.R.W)作为“美国教育评价之父”,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1]也即“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2]以目标为中心,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来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是泰勒评价的主旨。克龙巴赫(Cronbach)认为仅以目标为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似乎有背于教育的初衷。他把评价广义的定义为:“为作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收集和使用信息。”[3]他认为评价并不是只调查某一教程有效还是无效,而是要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方面。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对教育决策给予必要的改进,而不是只关心教育过程结束之后,目标到达的程度。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的观点和克龙巴赫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他认为“教育者需要一个较广义的评价定义,而不只是局限与确定目标是否达到”,[4]评价应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5]他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6]进而他提出了CIPP模式,即把评价看作是一种工具,对教育活动的背景(Context),信息的输入(Input),活动过程(Process)及结果(Product)给予全面的评价,使方案更有效的为方案使用者服务。比贝(Beeby.C.E)于1975年把评价定义为:“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7]在这里,比贝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他强调评价要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做出判断,包括对教育目标本身做出判断,使评价活动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斯塔克(Stake.R.E)在肯定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答评价模式。他提出:“如果教育评价更直接地指向方案的活动而非方案的内容,如果它能满足评价听取人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在反映方案得失长短的评价报告中更能反映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评价即可称为‘应答评价’”。[8]他强调“多元现实性”,认为要使评价结果能真正产生效用,评价人必须关心这一活动所有参与者的需要,通过信息反馈,使活动结果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于80年代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价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通过以上对一个多世纪西方教育评价各流派的回顾,结合中国这一特殊国度的历史事实和当代教育评价的现状,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应具有主体多元性、对象多元性、功能多元性及类型多元性等特点。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存在,需要在价值判断中得到认可,需要在评价中体现价值。教育活动亦如此。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宏观层次的教育这一动态大系统中包括以下属于同一层次的子系统,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

这些要素在实然状态下不仅独立地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模式。目标犹如不断改进的“灯塔”,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指明前进的方向;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共同建构;方法是工具,搭建着各要素之间的桥梁;评价是导向,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其他要素的方向。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在找到“突破口”的同时对各要素进行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比教育目标更具导向性,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仅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法,如果考试的内容仅注重知识的考察,注重终结性评价,试问,哪位教师能力挽狂澜,在随波逐流的大趋势中独树一帜呢?哪位学生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去接受知识、注重记忆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走不出在改革却进展不大的怪圈呢?为什么我们不去改变这种导向机制,从而打破这种怪圈呢?所以,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责无旁贷。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

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9]教育发展到今日,其合理的“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也“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

教育怎样才能达到“培养平民化自由人格”这一目的呢?作为具有“突破口”使命的教育评价观向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圆融互设的转变,可以协助教育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追求一种“底线评价”,这种评价观不仅抛弃了长期以来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追求“高、大、全”的圣人、君子的人才观,也摒弃了科技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仅仅对知识和学历追求的片面的观点,而把学生拉回到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可以追求和向往一种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生活,但我必须具有适应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素养,具有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因为这是我能够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基石。“底线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氛围,对学生作为现代人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主旨在于树立他们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促进他们发展。只要他们达到了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在这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压抑他们的个性。所以,“底线评价”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反对有好班和差班之分,反对层层升学的压力,提倡打通十二年的做法,提倡给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平等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事业里自我实现,而不因为没有考上所谓的大学而郁郁寡欢、垂头丧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契机。“底线评价”所暗含的理念正好与这一情况相契合。在这种评价观的判断下成长的学生,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到“我就是我自己”,“我就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中”,“我不和任何人攀比什么,只求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这样,因为嫉妒而用一种扭曲的行为来抗争,因为追求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致使人格分裂等事实将慢慢减少。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自我接受评价”的这一终身享有的财富。

“自我接受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本人,但它并不排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而孤立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评价观,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实现样态,是学生能够终身享用的财富。这种评价观不是要求学生孤芳自赏,追求个人意义上的解放,而是倡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真实的善待自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与此同时,友善的对待他人,在社会要求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规范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人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人啊,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到康德的“三大批判”,再到当代哲学对人的普遍关怀,无不说明“斯芬司之谜”带有迷人的魅力。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别人,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底线评价”,旨在养成学生的“自我接受评价”,这不仅说明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与我们现在要求培养一种的平民化自由的人格相契合。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在竞争激烈,科学化、制度化浓郁的社会里,如果学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现在,憧憬自己的未来,能在“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那么就会减少随波逐流、丧失自我的无追求、逆来顺受的事情的发生。进而,在保持学生的内生态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三重生态和谐的同时,回归接受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完整和丰满,提升学生的生存境界。“自我评价”和“底线评价”之间是圆融互设的关系,二者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底线评价”是“自我接受评价”生长的土壤,为“自我接受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底线评价”,“自我接受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抑或不能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接受评价”。另一方面,“自我接受评价”又是“底线评价”所要追求的结果,没有“自我接受评价”,“底线评价”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也不会真实的存在。

“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作为一种评价观,力求告诉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当然包括考上名牌大学,但他首先应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具有“自我接受评价”的能力,在接受自己缺点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园艺师、理发师,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我实现的样态也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6]、[8]陈玉锟等.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3,(01).[9]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3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粉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的素质,才能成为新一轮玉拙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关 键 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培养目标 程改革

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 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的能力;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民族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姓名:xxx

班级:10xxxx

学号:1xxx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

/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

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 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第五篇: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苏芷凡单位:西南大学邮编:400715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年了,有成果也有很多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教育评价,也深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教育评价 地位 底线评价 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 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一种现象。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作为“美国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1】也即“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本质应是价值判断,应具有主体多元性、对象多元性、功能多元性及类型多元性等特点。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存在,需要在价值判断中得到认可,需要在评价中体现价值。教育活动亦如此。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宏观层次的教育这一动态大系统中包括以下,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些要素在实然状态下不仅独立的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模式。目标犹如不断改进的“灯塔”,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指明前进的方向;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共同建构;方法是工具,搭建着各要素之间的桥梁,评价是导向,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其他要素的方向。

三. 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

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3】教育发展到今日,其合理的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也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而作为具有“突破口”使命的教育评价观向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的转变,可以协助教育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追求一种“底线评价”,这种评价观不仅抛弃了长期以来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追求“高、大、全”的圣人、君子的人才观,也摈弃了科技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仅仅对知识和学历追求的片面的观点,而把学生拉回到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可以追求和向往一种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生活,但我必须具有适应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素养,具有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因为这是我能够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基石。“评价底线”的主体主要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氛围,对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主旨在于树立他们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促进他们发展。只要他们达到了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在这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压抑他们的个性。所以,“评价底线”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反对有好班和差班之分,反对层层升学的压力,提倡打通十二年的做法,提倡给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平等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自我实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契机.“底线评价”所暗含的理念正好与这一情况相契合。在这种评价观的判断下成长的学生,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到“我就是我自己”,“我就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中”,“我不和任何人攀比什么,只求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这样因为嫉妒而用一种扭曲的行为来抗争,因而追求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致使人格分裂等事实将慢慢减少。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自我接受评价”的这一终身享有的财富。

“自我接受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本人,但它并不排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而孤立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评价观,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实现样态。这种评价观不是要求学生孤芳自赏,追求个人意义上的解放,而是倡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真实的善待自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于此同时,友善的对待他人,在社会要求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规范中,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人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别人,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底线评价”,旨在养成学生的“自我接受评价“,这不仅说明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而且

与我们现在要求培养一种的平民化自由的人格相契合。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在竞争激烈,科学化、制度化浓郁的社会里,如果学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现在,憧憬自己的未来,能在“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那么就会减少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的事情的发生。进而,在保持学生的内生态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三重生态和谐的同时,回归接受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完整和丰满,提升学生的生存境界。“自我评价”和“底线评价”之间是圆融互设的关系,二者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底线评价”是“自我接受评价”生长的土壤,为“自我接受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自我接受评价”又是“底线评价”所要追求的结果,没有“自我接受评价”,“底线评价”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也不会真实的存在。

“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作为一种评价观,力求告诉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他首先应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具有“自我接受评价”的能力,在接受自己缺点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园艺师、理发师,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我实现的样态也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1】陈玉锟等.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3,(01)

【3】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三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下载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吴建新 10091550144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理解的方式第一, 课程即科目或学科。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其特点是把重点放在科目......

    课程评价改革的心得体会

    课程评价改革的心得体会 曹知琴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将我对课程评价改革的体会说一说。一、 学生发展性评价 我认为学生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对教师评价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对教师评价的转变 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来看,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有诸多弊端。例如:以行政管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管理、没有在考虑教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以合......

    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依据《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课程改革,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的制......

    课程改革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

    小学课程改革论文[模版]

    在夹缝中求生 ——寻求“传统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的切合点 岩口铺中心完小 唐益平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大地上已经要求了很多年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面对当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