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观文中学认真组织教师们学习了《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泸州实验区项目实施方案》和《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古蔺县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和20个关键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当前推进这项改革意义重大,条件也更加成熟。但个人认为,教育评价改革不是一个层面能改革好的。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市县改革方案以及其它成功案例,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对学校评价和考核机制
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是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教育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行总体的价值判断,即通过对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而不是片面的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在由应试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要看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
1、学校是否做好向导作用。学校领导首先要带头研究素质教育,提出新的实施方案,并带领教师认真实施,在目标上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向,使学生既在德、智、体诸方面打好基础,又充分发展个性。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对此学校要制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从而对教师、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2、教学常规是否规范化。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考试、教研等方面要制定出一系列教学常规制度,并切实加强管理。
3、质量是否提高。要通过竞赛和各种活动形式全面考查,看教师的素质是否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是否提高(特别是特长是否得到发展)等方面进行衡量。
4、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学习氛围。
二、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1、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平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挂钩。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即课
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4、应从德、能、勤、绩上全面评价教师。建立一套教师考评工作和日常考核的方案,使教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在对教师“绩”的考核,要体现出:①既有教师成绩又有育人成绩。班队管理,个性发展(教师和学生)也纳入考核;②变成绩标准为效益标准;③教学成绩要面向全体。使学生愿学、勤学、乐学、会学。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勤练基本功,并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把素质教育推向纵深发展。
三、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2、建立《学生质量评价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考核。把学期末学生已往的《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评价手册》。在素质评价手册中改变传统的评语模式,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真实写照,形成谈心式的评语模式。例如:“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抱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见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真不忍心。大家知道,这么辛苦的长跑训练,并没有影响你的学习,字迹清秀端正,上课听讲认真,老师希望在课堂中能常常看到你高兴的小手,让你的发言来更好地表现你的聪明,好吗?这样的评语才能促进学生各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渐形成。教师评语的个性化、具体化、系统化,使评语在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四、改革分数评价机制
1、不把分数与智商、质量划等号。教师不能把分数当作控制学生学习的法宝和惩罚手段,而应把它作为诊断和激励的手段。另外,在考试方面,要改单一的笔试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查,全面评价学生。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笔试,口头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学生、教学质量作全面性的评价。
2、“推行素质教育的十项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要求“在中小学大力倡导等级评定制度”。即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综合评价体系,“等级评价”是核心,将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小学生,答对80%以上就是优秀,使大部分学生体验到了当优秀生的快乐,扭转了过去因1—2分之差而引起的过分紧张的竞争。特长评价,评学生最得意的事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评语评价,突出“三性”: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简短的评语,给学生
以新的感受,点燃了孩子们希望之火,也融洽了师生感情。把学生从过去分数的重压下解救出来。
总之,改革评价机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果仅仅是看到一方面,不能真正全面的评价一个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王栋生老师给我们指出的理想的教育。
第二篇: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心得体会
天兴中学
罗甬
近期我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教育质量改革,我在其中有这样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我觉得教育质量改革将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将像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一样引起管理领域的一次深入的变革,同时改革将对教学改革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体系来看,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而且进一步对这五项指标做了指导性的细化:
1.品德发展水平。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2.学业发展水平。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
3.身心发展水平。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等。
4.兴趣特长养成。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5.学业负担状况。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等。
同时,对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评价结果的呈现,提出了“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报告要注重对学校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不简单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总体性的等级评价。”这样的指导意见对于多年 来倡导的特色办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特色办学将有拨云见日的作用。
传统的评价观是静态的、功利的。其目的主要侧重于选拔,并且将这一功能推向了极端。对学生评价有结论性歧视;过分关注成绩、业绩和升学率;教师以考试分数在学生群体中分层分等,导致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造成了学生厌学、辍学人数增加。这种评价取向的结果是,只关注了少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显然,这是不可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的,所以教育改革以成为现在不可不执行的趋势。
现在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一个天兴中学的人民教师,我将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的思想,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英语组)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心得体会
英语组 易林英近日,我们英语教研组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意见指出今后将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方面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现状,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评什么,怎么评?对于基础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真实性、公平性如何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特别强调写实记录,不鼓励简单直接地打一个分数,也不鼓励证书大战,而是希望如实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要求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写实记录并做整理,然后选出具有标志性的方面。每一个孩子可以把认为反映自己这一个学期、这一个学年、这3年的具有标志性的事件筛选出来。筛选出来之后要有一个公示审核,使它的公众性得到保证。
这个文件的出台给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一些可行的策略。比如:从思想政治的角度,一个学生参加党团活动,对他参与的程度,如参与的次数、时间,参与过程中间他的状态等,通过写实性的描述,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还有社会责任感,看学生能不能用自己业余的时间,为周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或未成年儿童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务。记录这种服务的次数、时间、投入的程度,具体做了哪些事情。通过记录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基本的状态。
过去我们只能看到学生在课堂里面学习课程的状态,现在希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能够了解到学生思想品德、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的情况。原来单一的只看最后的高考成绩,现在不仅要看高考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而且还要看学生高中三年里综合素质的发展成长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讲,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是针对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一个很重要的解决手段和措施。虽然目前还存在着各地评价的标准不
一、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但是它一定是一项很有生命力的制度。但是,如果没有一定强制性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很多人就会敷衍了事。
我们都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考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为什么呢?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了,里面的数学不分文理科了,英语一年能够考两次了。这样在这三科里面,英语和数学上学习的压力会减轻。此外在其他的几门选考科目里面,在高考记入总分的时候,是按照等级呈现分数的,也就是说学生不必分分计较了。因此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个也是考生和家长要关注的方面。
现在的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014.26.
第四篇: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苏芷凡单位:西南大学邮编:400715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年了,有成果也有很多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教育评价,也深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教育评价 地位 底线评价 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 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一种现象。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作为“美国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1】也即“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本质应是价值判断,应具有主体多元性、对象多元性、功能多元性及类型多元性等特点。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存在,需要在价值判断中得到认可,需要在评价中体现价值。教育活动亦如此。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宏观层次的教育这一动态大系统中包括以下,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些要素在实然状态下不仅独立的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模式。目标犹如不断改进的“灯塔”,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指明前进的方向;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共同建构;方法是工具,搭建着各要素之间的桥梁,评价是导向,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其他要素的方向。
三. 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
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3】教育发展到今日,其合理的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也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而作为具有“突破口”使命的教育评价观向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的转变,可以协助教育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追求一种“底线评价”,这种评价观不仅抛弃了长期以来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追求“高、大、全”的圣人、君子的人才观,也摈弃了科技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仅仅对知识和学历追求的片面的观点,而把学生拉回到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可以追求和向往一种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生活,但我必须具有适应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素养,具有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因为这是我能够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基石。“评价底线”的主体主要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氛围,对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主旨在于树立他们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促进他们发展。只要他们达到了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在这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压抑他们的个性。所以,“评价底线”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反对有好班和差班之分,反对层层升学的压力,提倡打通十二年的做法,提倡给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平等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自我实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契机.“底线评价”所暗含的理念正好与这一情况相契合。在这种评价观的判断下成长的学生,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到“我就是我自己”,“我就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中”,“我不和任何人攀比什么,只求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这样因为嫉妒而用一种扭曲的行为来抗争,因而追求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致使人格分裂等事实将慢慢减少。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自我接受评价”的这一终身享有的财富。
“自我接受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本人,但它并不排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而孤立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评价观,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实现样态。这种评价观不是要求学生孤芳自赏,追求个人意义上的解放,而是倡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真实的善待自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于此同时,友善的对待他人,在社会要求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规范中,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人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别人,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底线评价”,旨在养成学生的“自我接受评价“,这不仅说明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而且
与我们现在要求培养一种的平民化自由的人格相契合。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在竞争激烈,科学化、制度化浓郁的社会里,如果学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现在,憧憬自己的未来,能在“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那么就会减少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的事情的发生。进而,在保持学生的内生态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三重生态和谐的同时,回归接受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完整和丰满,提升学生的生存境界。“自我评价”和“底线评价”之间是圆融互设的关系,二者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底线评价”是“自我接受评价”生长的土壤,为“自我接受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自我接受评价”又是“底线评价”所要追求的结果,没有“自我接受评价”,“底线评价”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也不会真实的存在。
“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作为一种评价观,力求告诉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他首先应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具有“自我接受评价”的能力,在接受自己缺点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园艺师、理发师,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我实现的样态也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1】陈玉锟等.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3,(01)
【3】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三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五篇: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改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改在新时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孩子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通过自学,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质量改革的浪潮中要经常反思自己,思则变,变则通,要多读教育专著,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做到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