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探寻光的路线》2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5、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6、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教学难点
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2、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模拟实验。
1、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学生猜想: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阅读课文第17页。
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二、问题解决。
1、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三、拓展学习。
1、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自主阅读P28、P29页的科学自助餐。
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请大家课下准备材料,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第二篇:《2 探寻光的路线》教案1
《2 探寻光的路线》教案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课本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第三篇:《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寻光的路线》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初步设想。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分析与总结、实验、收集、活动。
教材的第一部分分析与总结。组织学生依据研究计划开始进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解决第一个问题——采光不足的原因。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学生在解决采光不足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后,通过分组实验,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收集。组织查阅关于光传播路线的资料,了解更多光的传播途径。
教材的第四部分是活动。根据了解的光的传播路线的知识和收集到的关于光传播途径的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交流。
学情分析
在三至五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系统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前一课通过阅读科学日记,回顾生活中关于采光的问题,并分组开始了对采光设计的研究,制定了研究计划。本课则是在前一节课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行动,探索采光不足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难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观察采光不足的现象,寻找采光不足的原因;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试图形成初步解释。
2.寻找解决采光问题的方法,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等方法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实验了解不同材料光的反射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以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评价任务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5
2.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3.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木板,激光笔、烧杯、水等。
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激光笔,直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模拟实验: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谈话: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因为医院的通道不能通过阳光;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教学说明: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 2 / 5
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二、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
教学说明: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教学说明: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发现,并记录到记录本上,是科学探究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说明: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教学说明: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 5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说明: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教学说明: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说明: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教学说明: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 5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几组实验来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性质,达到本堂课教学目的: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体验科学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2.注意到了科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3.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4.适当设置趣味性教学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 5
第四篇:课时教案 2
课时教案
课题:Maya角色动画的学习
周次: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角色基本运动的知识,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完成角色走、跑、走-跑-跳、砍树的动画制作。
教学重点:
1.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2.角色的走、跑、跳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对走、跑、跳的相关细节的掌握课时数
教学过程:
1.学习人走路、跑步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了解运动的姿势以及时间的把握。
2.使用maya调人的走路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3.使用maya调人的跑步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4.将前面所学知识串联,进行“由走转跑再转跳跃”的动画学习。
5.学习角色砍树的动画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角色动画的相关知识。
6.个别指导过程
7.完成后提交作业
8.总结
作业布置:完成走路、跑步、跳跃的动画的练习
第五篇: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2.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发展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发展解释和预测能力。
3.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建立光的反射、漫反射的科学概念;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镭射笔、小平面镜、白纸片、白纸环、纸箱、塑料盒、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打靶活动,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1.利用镭射光打靶
(1)谈话交流:镭射光不对准靶心怎么能够打中靶心。
(2)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右图1):镭射光对准平面镜打中靶心活动。
图1(3)汇报交流:镭射光打中靶心的过程。2.利用手电筒光打靶
(1)谈话交流:还是上述实验方法,如果将镭射换成手电筒,是否可以打中靶心。
(2)小组实验
(3)汇报交流:手电筒光打中靶心的过程。
3.小组讨论交流:镭射光对准平面镜打中靶心的过程与手电筒光对准平面镜打中靶心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全班交流:
要求:结合交流内容,揭示光的反射概念。
【意图】通过典型归纳法揭示光的反射概念:即:由一条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无数光线的行为。
(二)通过镭射光照射白纸活动,感知漫反射现象 1.谈话交流:镭射光照在白纸上是否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2.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图2)
3.汇报交流:以实验现象为证据对实验前的交流内容进行回答
4.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图3)5.汇报交流:盒子周围白纸的变化。
(三)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归纳,形成对光的反射的初步认识
1.小组讨论交流:镭射光照在白纸上与照在平面镜上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全班交流
要求:结合交流内容,揭示漫反射、镜面反射的概念。【意图】在交流中学生逐步完善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四)解释通过小孔看到物体的原因,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1.小组实验:不打开盒盖、盒子侧面的门,从盒子侧面的小孔看盒内是否有其它物体;打开盒子侧面的门,再次从盒子侧面的小孔看盒子里面是否有其它物体。
2.结合实验现象,小组讨论交流:打开盒子侧面的门,人眼是怎么通过小孔看到盒内物体的,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意图】应用演绎法,发展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
图3 图2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说明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在学生建立了光的反射概念之后,又安排了多个活动。这些活动的实验现象揭示一个共同的认识(命题或判断),即: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如,人们利用潜望镜看到窗外的景象。
为此,“光的反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聚焦在指导学生认识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学生会运用已经建立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概念去解释实验现象,在解释的过程中认识到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解释的过程,从科学本身来讲是实现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从学习理论来讲是概念的深化,形成概念能力;对逻辑学来说是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