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几何形体的体积》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38页。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各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概括化的整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估测、测量、计算、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生活大数学”的现代教育观,并学会比较、分析、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具:
多媒体电脑平台、软件,鱼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1、教师为学生营造感兴趣、愉悦、轻松的学习情景——为小金鱼搬家。
2、引出复习课题——几何形体的体积。
二、整理(提供材料)
(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1、长方体的体积。
(1)出示长方体鱼缸,倒水、观察、估测。
(2)测量,计算水的体积。
(3)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
2、正方体的体积。
(1)倒水,把水倒成正方体。
(2)计算正方体形状的水的体积。
(3)复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3、圆柱的体积。
(1)倒水,测量圆柱的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
(2)计算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sh。
4、整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有没有内在的联系?(V=sh)
(二)圆锥
1、出示圆锥体鱼缸。
2、观察、回答: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V=sh÷3)
3、复习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电脑演示:一个圆柱,圆柱变化成圆锥)
4、拓展。出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也象刚才那样变化,那将是一个什么图形?它们的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变化成四棱锥)
三、应用。(联系实际)
1、综合性练习
(略)
2、实践性思考。
出示一个“鼓形”鱼缸,怎样计算鱼缸里水的体积?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略)
第二篇:几何形体的联想教案
《几何形体的联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几何形体,掌握其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归纳、概括形体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课学习,掌握分解事物结构的方法,发挥想象力,把几何形体组合变化组成画面。培养学生联想、创意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敏感度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感受创作的乐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了解各种几何体,掌握其结构。
难点:运用几何形体作为基本型进行联想创意,完成绘画作业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摩、自主体验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学具:记号笔,纸,素描纸、铅笔、橡皮、几何形体的相关资料。上课,绘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那今天我们又来感受怎样的乐趣呢。
(一)、激趣导入找一找游戏导入:出示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找一找:这两个卡通形象虽外表差别很大,但却隐藏着相同的规律。学生欣赏,思考,并作出回答:这组图片里两个主体物
是由方体、三角形变形,形成的卡通形象。
(二)讲授新课:
1、老师出示几何形体请学生说出是什么几何形体,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景物组合。提问:从上面这组静物图片中,试着去找一找有着相似结构的一组。
通过大家寻找这相同结构的一组,我们会发现事物呢除去它复杂的外表,只要找准它的结构,绘画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事情
2、师:是的,法国画家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把具体的形象概括为单纯的几何形体,再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去认识具体对象,以此掌握形体变化的基本规律。
3、课堂练习:老师要求你们要动动手了,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将这些几何形体变成自己喜欢的物体,请两位同学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并评价
4、欣赏大师作品:我们再来看看俄罗斯马列维奇的《雨后乡间之晨》,人物、树林、房舍、水洼、朝阳被画家用方形、锥形、菱形、圆形所代替,并加以组合,最终创造出一幅具有鲜明造型特点的作品。
5、创作三要素:1.有主题(选择适合的形体加工)
2.有背景(衬托主体物)
3.有装饰(使画面更饱满)
(三)作业:参考本课图例,自选工具或材料,从几何形体去联想、创意,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出示上个班级的作业,评价
(四)课堂小结:点评其他班的作业,学生应注意的事情,再次强
化本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一. 认识几何形体
二. 找一找::找出相似的结构
三. 练一练:将几何形体变成自己喜欢的物体 四. 欣赏《雨后乡间之晨》
五. 创作要素:1.要有主题(挑选适合的形体进行加工)
2.有背景(配合主题进行村托)3.有装饰(运用色彩使画面更饱满)
第三篇:素描石膏几何形体教案
第二课 素描石膏几何形体1 科目:素描 教学年级:高一
课题:素描石膏几何形体1 教学课时:4课时 课型:讲授课
教学目的: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对形体空间状态理解和分析,掌握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重点:构图和透视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一、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里物体的外部形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几种最为基本的几何形态——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就是千变万化物象的形态概括。
我们日常看到的物体都有较为复杂的形体,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要从何入手,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几何形体来概括,这样看来复杂的物象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和观点进行提炼,比如:苹果,我们可以看作是球体,梨,我们可以看作是锥体。包括比较复杂的人像我们都可以用几何形体来概括。所以学习石膏几何形体写生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掌握写实绘画的造型规律,从而使我们自由地去表现我们想要表现的一切。
二、写生中的画面构图
构图的含义:composition,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做构图学。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研究构图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如何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现 在我们首先要掌握简单的构图常识。
1、认识正空间与负空间
首先要做到的是将画面进行分割。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重点描绘的那些物体上,也就是正空间,实际上我们曾经不太重视的那些背景在画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被我们称之为负空间。正空间与负空间同时拥有一个边缘线,能清晰地将二者区分开。
然后,我们在试着将不同色调的物体进行分割,把它分为几个色块。如果色调过多,我们就眯起眼睛来将它简化为少数的几个。这样,我们就把不同色调、大小的物体分割开了。
2、构图的形式
三角形构图(金字塔式),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但是由于三角形本身具有集中视线的效果,所以也容易流于呆板,所以好的三角形构图要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即长宽比例为1:1.618。
圆形构图,此种构图具有饱满充实的特点,在静物画中可产生旋转运动的感觉,并将视线引入画面中心。但此种构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组织成正圆形,负空间的形状不易过大,也不易圈围起来。
方形构图,容易产生焦点扩散的弊端,因此要注重物体的疏密结合。直线构图,直线构图常给人一种较死板的感觉,但如果能找到方法打破它也能产生一种开阔、平静祥和的视觉效果。
斜线构图(对角线式构图),在静物画中对角线式构图可产生强烈的动感,达到静中有动的画面效果。但是把握不好就会造成中心不稳的后果。
三、基本透视原理
初学素描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推理性的观察方法。比如,一个不透明的正立方体是由12条等长的棱和6个全等的面组成的,而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最多只能看到9条棱,3个面,并且,这几条棱看上去不是等长的,这几个面的形状和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视觉中具有近大远小,缩型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线性透视的基础部分。先了解一些透视的术语:
1、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
2、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
3、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4、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
5、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
6、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中视线,又称中视点。
8、视距,视点到心点的 垂直距离。
9、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
10、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
11、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12、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13、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14、顶点,物体的顶端。透视的类型
其一:平行透视。在60度视域中,正立方体(包括具有正方体性质的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位置,只要保持有一种面与画面平行,就构成了平行透视关系。正立方体的平行透视关系很简单,水平边与垂直边是原线,不会变形。只有一种变线直角边,产生一个灭点。因为直角边与画面垂直,所以灭点恰恰在心点上。等大的正立方体在同方向不同的位置上比较,不但有大小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近大远小),而且水平面和斜面会发生形变,越靠近视平线或过心点的直线就越窄,最后压缩成一条直线。
其二,成角透视。在60度视域中,如果没有一个面是平行于画面的,而只有一条边距离画面最近,就构成了成角透视。这种透视关系是我们最常见的,相对于平行透视关系来说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正立方体有两组变线,左右水平消失,形成两个灭点。各个面都会发生形变。两组成角边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灭点。正立方体离我们越近,两条成角边的夹角就越小,离我们越远,两条成角边的夹角就越大。当立方体上下移动时,越接近视平线,两条成角边的夹角越大,最后成为一条直线。
此外,空间中还存在着大量曲线,同样有透视变化,但因为曲线不象直线那样始终保持一个方向所以透视图不是那么容易确立,我们以正圆为例说明。通过学习数学我们都知道,正圆的两条垂直直径与圆的边相交于 四点,以这四点作圆的切线,四线相交正是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采取方中求圆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平置的圆距离视平线越远它上下的宽度就越宽,上下的曲度越明显;距离视平线越近,上下的宽度就越窄,曲度越平缓,最后压缩为一条直线。
四、作画的过程
1、起稿:画面中物象摆放合理并富于美感。轮廓准确,内外关照。
2、塑造形体:应在整体—局部—整体的循环中把握调整大的形体关系。
3、边缘线根据物体的前后关系与形体转折关系,结合背景色调的处理,表现得虚实相映,强弱有致,表现物体的空间效果。
4、深入刻画与整体调整:局部的深入刻画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整体调整是保持画面即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又不零碎,虚实强弱有序。
五、作业要求
我们研究时可以先进行一些线的练习,不仅要画出看得到的表面,还要画出看不到的结构,它帮助我们加深对形体的理解。
第四篇:《几何形体的联想》教案
《几何形体的联想》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最新设计的创新思维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部分首先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本课据此设计,意在促进学生对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依托学生熟悉的几何形体,引导学生进行兴味的联想和创意,进而将创意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已经有能力认识立体的几何形体,再加上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很感兴趣,本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非常有必要。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何形体,掌握其结构特点。
2、掌握形体变化的基本规律,发挥想象力,把几何形体组合变化组成画面。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周围事物由哪些几何形体组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了解各种几何体,掌握其结构。
2、能够从具体的形象概括为抽象形体,掌握其形体变化的规律。
3、能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回归于生活。
教法学法:示范、欣赏、观摩、自主体验。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白板。学具:素描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示范画出两个由几何形体组成的小动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用几何形体联想进行创作。教学目的: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引入本课内容,了解其他几何形体。
二、授新课。第一环节欣赏。
1、出示素描几何石膏体,通过对石膏几何体结构的分析,认识几何体。
2、由几何形体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归纳出运用几何形体创作的方法。
3、展示照片,运用几何形体对这些照片进行归纳并描绘。
4、通过欣赏苏联绘画大师马列维奇的《雨后乡间之晨》,了解将画中的风景用几何形体概括的方法,理解自然中的形态。另加入几幅其它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加深印象。第二环节示范。
人可以概括为几何形体吗?试想可以分成几部分?各类似哪种几何形体? 使用白板给学生示范了用圆球或立方体概括人体。向学生说明表现方法。第三环节学生课堂练习。
1、画出常见的几何形体。
2、运用几何形体加以联想创作作品。
教师查看学生作业,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提升、拓展知识、推出透视概念,画教室(立方体内部)中的物体,这是一个难点,引出下一课的学习点。
三、评价。
1、老师评价。
2、学生互评。
第五篇:《几何形体的联想》教案
《几何形体的联想》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何形体,掌握其结构特点。
2、掌握形体变化的基本规律,发挥想象力,把几何形体组合变化组成画面。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周围事物由哪些几何形体组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了解各种几何体,掌握其结构。
2、能够从具体的形象概括为抽象形体,掌握其形体变化的规律。
3、能够对身边的事教法学法:示范、欣赏、观摩、自主体验。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石膏几何体、白板。
学具:素描纸、铅笔、橡皮物进行分析,回归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了上节课教学内容素描几何体锥形的内容,巩固了素描的五大调子的知识。分析了几张锥形结构的图片,内容包括自然风光-山、建筑、包装-瓜子袋、家具、工业设计-灯泡、水壶、灯罩、陶艺,为了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教学目的: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引入本课内容,了解其他几何形体。
二、授新课 第一环节—欣赏
1、出示法国画家塞尚的话,即一切物体的形态都可以概括为几何形体。
2、通过对石膏几何体结构的分析,认识几何体。
3、通过欣赏俄罗斯绘画大师马列维奇的《雨后乡间之晨》,了解将画中的风景用几何形体概括的方法,理解自然中的形态。另加入几幅其它作品,使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加深映像。
第二环节—示范
人可以概括为几何形体吗?试想可以分成几部分?各类似哪种几何形体?使用白板给学生示范了用圆球或立方体概括人体。向学生说明表现方法。
第三环节—学生课堂练习。
1、画大小不同的圆联想到圆柱。
2、画大小不同的相似长方形联想到长方体。
3、画大小不同的相似三角形联想到三棱椎。
教师查看学生作业,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提升、拓展知识、推出透视概念,画教室(立方体内部)中的物体,这是一个难点,引出下一课的学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