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本文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课程资源;教师教育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职业技术学院中教师开发利用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从而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笔者对贵阳地区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重点是了解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78%。
二、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及其开发和利用基本处在初级阶段。
第一,对课程资源的含义认识有限,狭义理解课程资源。虽然9l%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诸如教科书、课件、报刊、杂志、影视资料等认为是课程资源,而没有意识到教师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是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概念理解的缺乏将会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二,教师对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体地位不清晰。对谁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认识上,45%的教师认为课程专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28%认为是教育主管部门,27%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忽略了自己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这也成为制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第三,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与现实的差距。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一致认定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仅知道大致的一些内容,只有11%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比较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形成自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实际的困难,如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太重视,影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依据其科研成果,加之在所调查的职业技术院校中,专职教师的工作量都比较大,这影响了他们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精力投入。
虽然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他们也在做出各种努力,尽量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教师,除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外,会通过各种途径参阅其他教学参考资源。由于各个学校财政条件所限,各所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条件不一,教师对学校图书馆资料资源利用情况差距较大。同时,这些学校都不是专职师范生培养院校,相应的收藏的心理学图书资料都比较有限,限制了教师对校内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都会经常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共同备课、教案评比、校内教学交流等。并且教师的教学交流不局限某教研室内部,有82%的教师会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会尊重自己的学生体现出教师都有良好的师德,这为教师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前提。而且有64%的教师会经常和学生交流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在教师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的教师会经常带学生外出参观,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外出参观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组织学生外出,在学生安全、纪律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都不太愿意带学生外出参观。在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中,92%的教师都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资源,如在备课时搜集一些相关教学材料,下载课件等。有27%的教师会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现代社会传媒发达,影视资源丰富,有各种寓教于乐的专栏节目,影视作品已成为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影视作品资源是一种活跃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而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相关影视资源也非常丰富从教师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系统性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是教师通常获得课程资源的途径都是依赖于教材、报刊、影视资源等这类物质资源,而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等人力资源涉及较少。从总体来说,教师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师首先要克服“怕麻烦”、“增负担”的思想,才能积极的心态开发校外各种课程资源。
三、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抽样调查访问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帮助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帮助教师清晰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特征以及课程资源在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随着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的加深,凡是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尤其认识到教师自己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样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之一,完成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实施者角色的转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的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的各种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校传统教学方式的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第三,教师开展对教学的反思。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而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反思的成果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它既能使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上升到理论,同时又能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反思在教师成长中起着更为主动、关键的作用。因此被看做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要重视实践与反思,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形成“开发——实践——反思——开发”的循环模式,特别是反思环节的训练,首先反思资源开发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匹配,反思学生的学习活动、接受效果,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其中发生的一些意外突发事情等等这些具有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然后进行自我评价矫正,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能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写教学日记,进行教学观摩、与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给自己的教学实践留下了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
第二篇: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促进新课改
开发利用校外资源促进新课改
摘要:本文试以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就如何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探讨,旨在总结推广新课程实施中,发掘利用校外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求对今后新课程改革中校外资源开发利用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校外资源 开发利用
正文:
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校外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而,我们老师必须认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的形式、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校外各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才能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校外资源是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气象站、工厂;还有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等也是一种可忽视的校外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图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人是离不开社会而生存的。教师如果每天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开发和利用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就是读死书,学生出校门后可能韭菜、麦子都分不清楚。因此,这几年我校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初显成效。
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以“一体”为核心,放大教育优势。
学校、社区、家庭联合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新 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强大的教育优势。学校以自身的美术、文艺、体育的教育特色和资源向社区开放——开设多种多样的俱乐部放大自身的教育优势。我校目前依托是油田文体中心,成立了邵伯
首家青少年文体俱乐部。为社区、家长、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规范的选择。目前开设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音乐、美术等多个项目。社区提供体育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资源作为学生活动的阵地扩大资源优势。我们油田一中,周边文化氛围浓厚,与江苏油田文体中心隔河向望,南临邵伯镇镇政府,北接邵伯湖旅游风景区,西傍邵伯文化广场,东邻油田建设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中社区积极地为学校开展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免费或优惠参观各种展览、利用先进的文化馆设开展相对的主题活动、走出教室将课堂设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文化长廊……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更加符
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家长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便利和专业特长为学校社区提供多种教育服务放大自身优势。
二、以“二建”为载体,提高开发质量。
1、建立活动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依托。
校外活动空间大,但教育资源毕竟是零散的、无序的,要集中高效地组织活动,就要与最优质的活动场所建立正常的联系,建立活动基地就是最基本的办法。我校通过多年的实践,建立了四大基地:德育基地(许晓轩纪念馆、邵伯烈士陵园、江苏油田福利厂等)、社会实践基地(南京炮兵学院——军训、真武油田实验基地——学工、油建实验基地——职业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基地(扬州市博物馆、江都科技馆、常州恐龙园等)、社区服务基地(石油新村小区、邵伯敬老院、邵伯文化广场等),为学生正常的综合实践活动找到了相对固定的场所。
2、建立协作机制,为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寻求支撑。一方面,学校要组织自己的力量大力开发,另一方面,由于校外教育资源不隶属于学校,学校对它们不能进行具体的管理,使用必须先征得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同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且,学校的人力、物力、专业人员不一定都能够达到开发的要求,因而,就必须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我们经常与各个部门联系,主动
征得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在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运作良好的协作机制。
三、以“三引”为方式,扩大开发效益。
1、引入校园,构建校园特色。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学校文化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我们以我校悠久的人文底蕴,充分利用周边的校外教育资源引入地方人文资源,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美丽的校园绿草茵茵、鲜花簇放、三思搂中飘
扬着优美的乐歌、篮球场上活跃着学生矫健的身影、三境楼中回荡着朗朗书 声……浓烈的文化氛围育人于无声之中。
2、引入课程,编写校本课程。
我们邵伯,亦称甘棠,因东晋太傅谢安于此筑而得名,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从唐宋运河漕运、盐运事业的发展,邵伯成为南北舟车通道,商铺鳞次栉比,是京航运河线上文明遐迩的文化古镇,又是商旅流通著名的“大码头,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成为我们开发的重点。
首先,我校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许多学生的家长都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因此我们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讲座的方式引入专家人文资源,开设科技讲座,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科研事迹和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如介绍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侯德榜,介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在我国核工业中的巨大成就,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统筹法在国民经济中的运用,介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为甩掉中国贫油帽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生物学家童第周、牛满江在遗传工程上的重大作用,介绍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水稻种植中的巨大贡献等,教育 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好自然科学,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新课程改革铺路搭桥。
其次,邵伯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邵伯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舞、民乐更是一朵朵乡土奇葩。邵伯目前还存有100多首民歌民乐。我们就尝试把有益民间文化引入校本课程。我们开发的“邵伯民歌”欣赏、“邵伯人生活中的菱”、“ 邵伯民俗风情”、“乖乖隆的咚,韭菜炒大葱”——趣说扬州话”、“ 邵伯历史遗迹”欣赏等富有邵伯地域特色的校外教育教学内容,辅导教师有时邀请民间老艺人,教起自己的本行来来得心应手,学生参与其中,倍感亲切,教学双边,相得益彰。通过这样的校外教育活动,既使青少年学生获得了学校教育无法获得 的知识技能,又实现了通过活动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三、利用地理优势把社会公共资源引入学校的课程。许多校外青少年活动阵地普遍存在的周末、节假日不够用,星期一至星期五空闲的“二五”规律。我校在结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调整课时安排,利用周三下午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形式、内容到设施都是有益的补充。通过这样联合运作 的方式,校外阵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也明显提高。
3、引进头脑,形成校园文化。
油田一中地处江苏油田核心地带、当年油田总部就设在邵伯,现在周围还有
油田水电处、油建处、供应处、钻井处、运输处等油田多个部门,我们引进头脑,抓好特色教育。我们依托油田,组织学生参观石油钻井队、采油队,参观油田勘探开发成果展,请油田劳模作创业报告,开设石油地质校本课程选修课和石油知识专题讲座等。在此基础上,召开“我与油田共成长”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入油田一线,采撷油田3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灿烂花朵,以自己父兄的典型事例,自己家庭的变迁发展,结合油田的发展史,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讲述自己在油田这座德育大熔炉中受到的锻炼,得到的进步。
油田一中,一路走来,岁月沧桑,积淀深厚,显现的是一种特色文化。把“特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并加强宣传,使它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是我们正在践行的工作。这种特色文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尊重每一位同学,为人师表,上好每一 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这种特色文化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每一位同学应该微笑着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家长,面对他人;还应该不乱扔,不乱吐,语言文明,行为高雅;还应该树立自信,相信自己,一个有信心,、有毅力的人,一定会成长进步;还应该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克服惰性,走向成功!
我们正处在新课改大潮中,学校教育就要不断研究,使其适应时代的进步,以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弘扬人文精神,提倡多元发展是我校努力的目标。我们充分综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辅助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走近油中,走进油中。参考文献:
1、王朝阳、杜睿《谈新课改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与途径》,《郑州教科研》2005年第11期。
2、周平儒《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2005年11期
3、梁宇学《对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问题的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3期
第三篇:有感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假如请你设计一个研究性的活动方案,你会选择哪个选修模块?为什么?
新的课程方案将高中地理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选修共有“宇宙中的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如果让我设计一个研究性的活动方案,我选择的选修模块是“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模块,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同样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给我们人民生活、财产安全以及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如近年来特大雪灾、特大破坏性地震、洪涝、冰雹灾害等都一直伴随着我们,全国人民都有深深的感受。现在我们利用身边发生的这些灾害设计研究性活动,首先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熟练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状况,关注人们生活生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主动地搜集资料,分析其中隐藏的地理原理。其次该部分内容和“必修1”之间联系密切,可以说是“必修1”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补充和扩展。了解这部分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也可以使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通过“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降水叫较少且集中,因而多洪涝和水土流失等灾害。针对这些灾害我设计了这样的研究活动:先让学生分别搜集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系。然后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防止灾害的措施,并借此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能力。
第四篇:开发利用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开发利用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课程资源,追求快乐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生物学课堂,引导学生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知识、用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就成为摆在农村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利用农村生物资源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教具、进行科学实验、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所在的中学处于山区,我们生物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生物实践活动、拓宽生物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农村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要通过各种直观教学,如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但是,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上课时也只能是在讲台上讲,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农村本地的一些生物资源,让生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时我就利用我校周边的生物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采集一些种子植物及蕨类植物;到水井旁边采集苔藓类植物;到池塘边采集藻类植物。然后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根、茎、叶或花、果实、种子的情况,再比较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不同等。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生物是怎样去适应环境的,这样利用本地生物资源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让课堂融入大自然,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以前浓了,课堂教学教学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开发利用农村学生在生产生活经验中相关的生物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农村的学生一般比较朴实,勤劳、假期放假回家也经常下地帮助父母干一些农活,让他们在农活中积累了不少生产生活经验,但是其中的道理他们又不能作出合理的解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经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对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信心和理解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提出种菜时为什么要经常给菜地松土?收割回来的稻谷为什么要晒干后才贮存?讲到光合作用时,提出本地的主要经济作物——砂糖橘,为什么种植过密时就会减少?种植水稻时株与株之间,行与行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提出在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剪掉一部分枝叶等等,通过挖掘与学生生产生活经验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都在用到生物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的劲头就更足,参与课堂的问题交流就更加积极。
三、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传统的生物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挂图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人们对生物重要性认识程度降低,学生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达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生物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把生物教学分三大模块:课堂教学,讲解生物知识;野外观察,印证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既验证课堂所学,又探索未知奥秘。有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想学、乐学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物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生物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事物,获得生物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倾向活动。在生物课新的教学模式中又该怎样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呢?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充分利用农村生物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采集受精的蛙卵,放在盆里孵化、培养,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学生亲眼看到了青蛙由蛙卵到小蝌蚪到幼蛙的全过程,不仅有趣,相关的知识不用费心思就记住了。经常利用学生常见的农村中的动植物为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总之, 农村的乡间小道边,农村的田间地头上,农村的房前屋后等,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努力去开发利用这些生物资源,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生物素养。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搞好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工作。
第五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户外体育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质量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72
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抓住学校、社区和家庭三大方面,发掘新的课程资源,把新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创编游戏活动。韵律操教学中,指导学生创编活动操,培养体育特长生组织体育活动;在投掷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瓶创编沙瓶操等,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展示才能。在教师中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对课程标准有正确认识,并使他们具有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方法等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得以展现。如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带体育课,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当体育委员、小辅导员等,交给他们带操、辅导、组织体育活动的任务。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其次,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竹竿来跳竹竿舞;将学校库房中常年废弃的木棒、竹竿、木板等整理出来,制作成栏架等。
再次,合理布局、使用学校场地器材。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并强调在使用上下工夫。学校在制订课表时,制定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分配时间表,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教学和体育活动。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2)积极引用新兴、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兴、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是中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滑轮、空竹、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运动项目,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户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家号召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走向大自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其根本宗旨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积极开发户外体育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及课外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内容,增加了广播操、眼保健操、球类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项目、游戏活动等内容。
五、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观赏体育比赛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还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查阅体育信息,增加了内容丰富的“体育知识手抄报”“体育赛事专栏”等体育信息资源,这样使体育课更具特色,更具活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推进了体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大春.小学体育课程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朱万银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郑金洲.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杜军.创造性课堂教学中的十多十少[J].中国学校体育,2007(4).(责任编辑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