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1:1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

第一篇:《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篇:《熟读精思》教案

《熟读精思》教案

教案设计:袁玉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治学名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精思”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导入:“半母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边看老师写题目边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2、解题:师: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语,谁来谈谈你的理解?(指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出示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里的“熟读精思”不仅有这些意还是著名哲学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请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A:熟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B: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C:积累治学名句。

二、读通课文,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意思。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认真练习朗读,读通课文。(5分钟后比谁读得最流畅)

1、学生自由练习读通课文。

2、分组、分段反馈读书情况,其他学生订正错误。

3、指一名优等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根据听到的读音和停顿做出标记。

4、学生根据标记再次练习朗读。

5、再次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6分钟后比谁理解得最准确。)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哪组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解决。

2、选代表汇报第一段理解结果,其他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理解方法。

3、总结并板书:养成习惯。

4、按照本段提倡的读书方法再读第一段。

师: 同学们学以致用,读得真精神,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指名理解第二段、第三段。

6、总结并板书:多诵遍数

深入思考。

7、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你学到的读书方法,把你理解的意思读进去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看怎么样)

师:通过理解课文,同学们已经学到了很多读书方法,确实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三、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出示自学指导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5分钟后比谁谈得最精彩)

四、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师:“熟读精思 ”的读书方法能帮助我们解

答疑难、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样的治学名句、名篇,指导着我们读书和学习,课前我让大家收集的治学名句,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收集的治学名句。

2、出示教师收集的治学名句。(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记一记)

A: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熹 B: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C: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D: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E: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

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

结束语: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治学名句,把朱熹的“熟

读精思”牢记心间,用以指导你的读书和学习。同时也衷心地祝愿你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作业:

1、请你用本课中获得的读书方法背诵课文。

2、选做题:查找《熟读精思》全文,读一读,了解更多的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

养成习惯

多诵遍数

深入思考

第三篇:熟读精思原文翻译

熟读精思出自《朱子家训》。“熟读精思”在文中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延伸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

·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一字”。

·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

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第四篇:《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n)(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熟读精思》全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第五篇:在熟读中积累在精思中感悟

文/张建芬

【摘 要】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之精华,对增长学生知识、熏陶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可以看作是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典范,故而从“熟读”与“精思”二方面谈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旨在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

文言文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吸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然而,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怕学古文,总觉得“之乎者也”深奥难懂。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才刚开始起步,作为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恶和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熟读”与“精思”两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对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如此。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理解其中的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语感教学,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语法的评析变为精讲促读,重点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1.通读以悟意。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在读懂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聆听课文录音后进行仿读,留意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边译边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

2.朗读以悟情。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音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研读,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阅读时的感受,使学生认识文章深意。

3.诵读以悟妙。诵读即朗读至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共声,耳闻其音,心通其境,是“熟读”的最高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内容;同时也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例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作品,通过联想、想象,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在“话画互变”的转换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思想。

二、读后静思考,潜心会本文

有读即有思,有思方可促读。缺少了文字刺激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摒弃传统的“对号入座”式的古文、现代文对译,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这不仅要精思文章的遣词造句及文采,使学生感悟古人的写作特色与要领,同时也要精思古文精深丰富的思想内涵,学习做人之道。

1.思语言之美。许多文言文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就语言来说,他们或是泼墨如云,重点渲染;或如行云流水,娓娓叙来;或是笔带锋芒,理切辞畅。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显得出手不凡,再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也为体现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做下铺垫。

2.思人物之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在愚公不愚的执着中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再比如《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托物言志,尽现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思情感之美。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文言文中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只有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不难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就是时至今日,也经常听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样的话语;再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宜过份渲染理想的色彩,切忌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内容上的清汤寡水,而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去精思,才能让学生融入古人的智慧中感受先哲的智慧,接受情感的熏陶。

下载《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熟读精思》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熟读精思》有感作文500字

    读完《熟读精思》这篇文章后,我感到熟读和精思是我们需要养成的好的学习习惯,读《熟读精思》有感作文500字。刚开始读《熟读精思》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方法都没有用。可多读几......

    名著名人 熟读精思(5篇模版)

    名著名人 熟读精思 ——听南京市教研室教研中心主任徐志伟老师讲座有感 刘小锋 妙趣、幽默的语言,不急不徐的语速,讲学法、举例子,古今趣闻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谈心得、析考纲,“苏......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 教案 熟读精思(节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21.熟读精思(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

    文秘工作方法技巧:厚积薄发凭吞吐熟读精思任翕张

    文秘工作方法技巧:厚积薄发凭吞吐熟读精思任翕张——网络时代秘书“根须理念”的构建口佚名在网络时代,文秘工作者比自己的前辈有了更多的优势,不愁写作资料的匮乏,在快乐的网上......

    熟读唐诗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咏鹅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春晓 春眠不觉......

    《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三合乡中心幼儿园 吕小云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

    课文《静夜思》教案设计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