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开放教育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辅导作用。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才能在语文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基本变革。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开放呢?
让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到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易于学生理解。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全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的内容精读、研读,然后在小组内研讨、交流。由于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去欣赏、去揣摩和准备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自主意识,所以学习兴趣就很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有的选择了春,有的选择了秋,还有的选择了夏和冬作为自己研读的内容。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顺其自然地学得有滋有味,讨论得畅快淋漓。只短短的一堂课,同学们就能够按照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在小兴安岭里“度过”春、夏、秋、冬,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让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认为教师应更大胆地让学生打破同桌的界限,自主地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伙伴,所以研讨时积极性高、针对性强,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积累、体验、感悟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学习方法,以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点先学一部分内容。任务一布置,学生的学习情绪就高涨起来,争相表现自己。课堂上有的读、有的说、有的讲、有的演,热闹极了。如学习“山奇”一段,有的学生拿出绘画纸,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山奇特的形状按照书中的描述画了出来;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有的学生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认真揣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学生精彩的回报,让我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迸发。让学生拥有评价的权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例如《船过三峡》一文,描写“山奇”这一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有学生在这句话的朗读上认为,三个“有的”读时语调应该一低,一高,一低,语速逐步加快,“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这句话语气更应该重、上扬。美丽的景色总是令人神采飞扬,这种处理朗读的方法,可以直接抒发出作者对三峡山景的惊叹、赞美之情。试读后,我及时让学生评价,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三峡的山景是独特的,为了能更好的体会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放慢速度,一边读一遍想象意境,一边品味文章内容。”让该生又进行试读。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这句话。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选择权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开放,要尽我们之所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出有创意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二篇: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体会
[摘要]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创新型人才,而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就成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
[关键词]创新作文 开放习作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亦理应如此。谁也无法想象在狭隘、封闭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必须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在试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
为什么学生怕写作文?没东西可写,作文内容十分贫乏。有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作文”,有的是全文照抄的“移植作文”,很少能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作文。究其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闭门造车,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不断创新。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创造的活动中来,教师应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丰富习作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写作的兴趣,乐此不彼地创造好的作品。要开放广阔的习作实践领域,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习作。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俗
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只顾埋首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在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积累成写作所需的“素材库”。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从而建立多渠道的习作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写作。如: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写发明小论文;开展郊游活动,写游记;到社区中做环境调查,写调查报告、环保建议;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写观察日记;到老人院义务劳动,参加植树活动……
(二)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快乐习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丰富班队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如举行轻松愉快的游戏,进行趣味写作;开展班际体育比赛;举行智力竞赛、手抄报设计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组织讲座会、演讲会、辩论会;还可以利用班级的板报、学习园地开辟“评论家”“我的发现”“说句心里话”等栏目,引导学生将学校、班级以及社会上的人或事发表议论……总之,学校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习作训练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二、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封闭式”习作教学过于理性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没有城市学生那种多视角、多立意的创造性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陈旧、没有新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学生习作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千人一面,众多雷同,且陈旧单一呢?这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的作文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太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导,却不知反而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学生习作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畅游,不再令其局限于沿着同一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而使其思维方式向各方向尽可能地发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激发想象力。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教师太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造成学生的定向思维。这样做实质上是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儿童是天生的作家,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是他们所特有的。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充斥着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奇思妙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多样。平时我注重加强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常用到的类型有创设情境式,幻想式,课文延伸式,童话式等。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联想小女孩死后真的到了天堂,那会怎样,进行想象作文。又如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龟兔赛跑》为基础,让学生旧故事新编。又如给《三个和尚》故事改写结尾,可以是圆满的结局、悲惨的结局、有趣的结局……
(二)训练学生个性思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现在,《语文标准》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是创新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即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人云亦云,当然不能叫“新”。“新”只能想我所想,言我之言,即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流露自己真实的感情。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承载着人的思想的文章,其风格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能过多的用相同的方法,技巧来指导学生,更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培养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写作爱好,最大限度地把写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时以“我手写我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并在平常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练。
(三)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是一种奇特而绝妙的创新思 3
维方法。我们创新作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指导写《妈妈的关爱》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妈妈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自己,在学习上鼓励自己的事例来写。我就引导学生:“妈妈平时对你的责骂甚至打骂就不是关爱吗?”有些学生受到启发,便从反向思维来想,写妈妈在自己做错事时的责骂、处罚,写妈妈在自己成绩落后时的严厉教育。这就避免了习作内容的千篇一律。
三、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渠道单一,方法落后,内容空泛,形式呆板,违背了认识规律,导致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创造力不强。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探索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结合课文进行创造性习作。
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
1、续写训练。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文尽而意无穷”,留有悬念。故此,我们可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发挥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可让学生进行续写。
2、扩写训练。教材中有的课文或段落写得比较简单、概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内容与中心关系紧密的句段作为想象点,进行扩写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两个句子对于体会邱少云的高尚品质有很大作用,可根据这两个句子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神态、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3、仿写训练。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表达方法,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匆匆》一课,作者是这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一排比句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学习后可让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习作的训练。
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4
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的几种训练方式效果尤佳。
1、即兴演讲。我在课前安排了三分钟的演讲,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谈看法,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不失为提高写作的一个好办法。
2、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觉和发现写下来。
3、电视评论。在很多家长和教师心目中,认为看电视是件坏事,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看电视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帮助的。我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智力百分百》《实话实说》《动物世界》等等,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对电视发表评论。在评论中,学生学会了准确地阐明观点,训练了严密的逻辑思维,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摆脱僵化模式,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仍需我们积极地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开放式教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任富强 〈〈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 2002年第2期
3、《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第三篇:谈初中英语自主教学论文
国家教育部新课标要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目标,注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跟随老师去学习。“以活动为主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把“接受者”转变成“探究者”。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效。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则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英语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形成“我喜欢学”的局面?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形象思维能力强,喜欢一些直观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猜谜语、做游戏、情境对话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得到培养了。最后,要让每个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想要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努力。
二、转变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先进的观念才会有先进的行动。长期以来,教师们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并且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看做是学习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这个重要目标。这就是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接受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不少学生学习能力低下,逐渐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也使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多年英语后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知识面窄、语言交流能力弱,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它遵循了“以人为本、以学论教”的先进教育理念。如果把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活动看做是一幕大戏,那么,教师在这一幕大戏中既是导演,又是重要的演员。因此,实施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要转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自由空间。
三、做好指导工作
“自主学习”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既重视学生的“学”,更重视教师的“导”。因此,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适当的启发、设问和精妙的点拨、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注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五、正确认识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在谈到教学方式时,总是倾向于自主学习或其他一些时尚的学习方式,许人摒弃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接受式学习。其实,针对学习目标、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独特的价值、适用范围。接受式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前者对获得一些基础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或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主动学习的优势,创设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从“教”到“学”的过程,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所以只有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进行最优化的组合,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唯有如此,自主学习才能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有家庭、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自主学习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就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走向生活的语文教育论文
教育,究其本质是人社会化的过程。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离不开它。语文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大纲开篇第一句就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社会交往的工具和技能,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
翻阅了《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几近于苛求的解释词语、写近义词、反义词之类的训练,美其名曰训练用词的准确性,千篇一律的分段、概括段意、提炼中心,貌似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质将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训练,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钱梦龙语)。从教育到教学再次到训练,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教育术语和教育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语文与生活,与人社会化的需要完全被无理地割裂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改探索已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方法,技巧的革新,而应深入到语文教育的观念之中了。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3、联系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所有适合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资源、内容都可以随时进入语文课堂、进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教师”!所有的课程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真正为学生所喜欢的、所乐意接受的课程,才可能产生意义和价值!为学生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所迫切需要和喜欢的;学生所喜欢的,也并不一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这两点上发现联系,寻找到契合点,就需要我们对语文、对学生、对生活有真切的体认。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我们常常进行发掘、解读,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意义、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这就是我们对教材、对于课程的一种纵深的开掘和创造,以求得深刻。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视角,从横向上对课程做一种拓展和延伸,让我们的学生能沿着教科书提供的水流去寻找大海,甚至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丰富营养。这样的创造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而这样的创造,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文课程及教学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进程,编写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真正的创生者!假如我们语文教师不阅读、不思考,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僵化,就会失去鲜活的语文课!仅仅咀嚼几篇课文,不管它有多么丰富的营养,毕竟是有限的,毕竟是单一的。嚼烂了,所剩下的就只能是渣子!不断地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语文阅读内容,不断地丰厚我们的语文课程,将我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读的厚起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
一、用情感温润课堂
语文课上,学生阅读诗歌、童话、散文、寓言等体裁的文章,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师生共同度过一段生命的旅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如果说,课堂上只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度的语言谈何有效?要让怎样的情愫弥漫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呢?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学生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的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用智慧点亮课堂
情感是建构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以情激情,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语文学习的殿堂。然而,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激情投入,真情付出,它更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创造。
1、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怎样才会有效?一般来说,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开放性等,就是有效的。简单的说,创设情境能够进入作者写作要达到的“境界”,使儿童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中,为了使学生对曹刿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曹 刿论战》一文产生更强列的感情,在教学此文的课始时,是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鄙”字。然后让学生再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当学生说出“鄙”的意思后,教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远谋”二字,让学生再说说什么是“远谋”?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谁”字,然后分别用箭头指向“鄙”和“远谋”,并在箭头上打上问号。以此激起学生的悬念,产生好奇。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激趣导入环节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的一根藤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现实生活中他们常见但却不注意的碧绿的爬山虎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努力回想他们曾经见过的爬山虎,这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有了主动探究爬山虎的兴趣,他们成了这节课的主人,这个时候我再适时的引出“我们今天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去看一看他笔下的爬山虎和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的佳境。
2、有效的训练
有效课堂,绝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有哪些“基本技能”需要训练,从而打下相应的语文“基础”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不难以现,它包括:汉语拼音技能,识字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倾听表达与交流技能,使用语文工具书的基本技能等等。这些技能显然要通过一堂双一堂的课落实训练,(当然还有课外学习活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充分的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要求训练要精当扎实。
3、有效的拓展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这也成为许多教师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但是,有不少老师在拓展中,有些盲目和无序、泛滥。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为了能有效的拓展,需要我们花气力反复的精心的研究教材,选准教材与拓展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口语训练: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书面习作: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
4、有效的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有效探究应当充分考虑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操作性,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好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文章中需要探究、能够探究、合适探究的内容和契机,有形而探、有感而发,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感觉文本、融入文本、升华文本。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好小猎狗咬人事件的第二天,在街上碰到了将军的哥哥,你想他会说些什么。如一些名著的课文可以布置名著阅读竞赛等。
5、有效的课堂激励
激励语言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所以,在教学中要以表扬激励为主,真正达到激励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激励语言又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但过去,我们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使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现在的教育是激励的教育。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说:“别人一句赞美的话都能让我开心了两个月。”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别人的一句赞美的话语都能让他欣喜许久,名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为了使学生永保学习的激情和具有一定的信心,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策略。①灵活创设激励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②要注重民主激励原则,蹲下来和学生沟通,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习。③灵活的运用激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感受到信心十足。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奋斗。如:你的想法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你朗读文章真有感情,假如再把声音放大一些会更好、很棒、你真行„„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舞台。四年级识字还是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的,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有效的掌握重要的生字生词呢,我在课堂上识字的这一环节中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自己发现在这些生字中有那些字容易写错,给其他同学提醒一下,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出来,提出来的同学这个字一定不会错,听得同学肯定会比老师直接指出来掌握的要好得多。这样既让学生发挥了潜力,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现在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城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所以及时反思、深刻反思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经验+反思=成长”。今后,我将更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经常反思的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不断变化、不断改进。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永远绽放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