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之前的课间,我与一同事在办公室闲谈,一位刚从办公室出去的老师A把七(1)班XX学生连拎带推的拎了进来(老师高大,学生瘦小,老师右手拉着学生衣领),并说了句:“踢嘛,继续踢!”另一个从外面进来的老师B也附和说:“他们班不只他一个踢,还有好几个的!”语句里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出极端的怨恨。这个学生站稳脚跟后抬头看到我也在办公室,有些胆怯的说:“是老师教我们踢的!”A老师怀疑的问:“是你们老师教你踢的,是XXX老师?”学生则更加的胆怯的“嗯”了声,低着头不敢声张了。A老师好像是有些想求证学生说话的真实性的样子说:“好嘛,是你们老师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说完转身走了。B老师也在他后面走了,留下学生站在办公室里。和我谈话的同事C看了学生一眼,问了一声:“下节课是哪样课?”学生简短的说:“语文!”C又转头看我说:“你的课?”我以为A与B出去,是找教学生踢墙壁的XXX老师去了,他们会立即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结果,我只好无奈的笑笑,无语。一直坐在办公室微机前的D老师,眼看快要上第二节课了,还没等到A、B老师的到来,上第二节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知道我与C是无力给面前站着的学生什么帮助,(补充一句:A、B、D老师都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与C是普通教师)就站了起来走到学生身连推带哄的安慰着说:“好了,去上课去了!”
原来,该班教室前的栏杆内墙壁脱落了几块瓷砖,为了安全起见,学校总务主任教该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行处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后就有事走了,让学生自行处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师遇上,认为是学生有意破坏学校公物,事后我才得知。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当我走进教室,这个学生则伏在书桌上轻声啜泣,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会看他一会看我,没有人发出任何声响,似乎在等待我什么,我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才能宽慰他,尽量小心的说些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别把小问题想得严重的话,好让他转移注意力,但却适得其反,他哭的更伤心。我努力的让自己别心慌,好让心情平静下,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越想越毫无办法可想,我又做不到有学生在伤心流泪时我却无动于衷若无其事的上我的课。于是,故作轻松的我说:“好了,男子汉,生活中我们遇上的困难还会有很多的,这点小委屈都让你这样伤心难过,那以后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委屈你又如何去面对,去承受呢?”停了一下,我看他心理似乎有些许变化,接着又说:“还记得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体肤,动心忍性,其所不能。’这样的话吗?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发现他像是在听我的话了,心情也象平静了好多,知道不应该在为这个问题所纠缠不清了。“好了,忘记昨天的伤与痛,抬起头来,笑对明天!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看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学生止住啜泣,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看了讲台上的我一眼,轻轻的把课本打开,翻到第九课《我的信念》。也许,我上面说的这些话,他不一定都明白,但他能止住泪水,听我的话,那也让我感到心理好受许多。
第二篇: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作者 刘德章
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邮编 401329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的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型,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
一、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的含义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绝不偏废于一方。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结构的构想
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过程是学生生活实践性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在于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初中学生心理需求包含爱的需求、友情需求、成熟需求等;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包含独立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等;社会发展需求包含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民主合作的意识、科技环保的意识等。
1、语文教学选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充满其内在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构想。可分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直接的心理需求;第二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知识积累与能力目标的构想。分设三个阶段(与教材及活动项目构建三阶段相对应):第一阶段是初步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整体感受选文与活动的能力、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日记的习惯养成;第二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具体深入的分析选文,较深刻的感受活动的能力。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自我成长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较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感受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描述社会想象与发表观点的能力。
3、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具体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构想。一是整体感知,其手段有默读训练、朗读训练、背诵与默写训练,媒体手段等,其中应加强媒体手段的使用;二是具体分析,方式有导读、提纲、讨论、质疑、自读才、评价、练习与测试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讨论、质疑、评价”等方式的采用;三是归纳升华,包括知识类归纳升华、技能类归纳升华、思想类归纳升华等,其中应高度重视“思想类归纳升华”;四是活动体验,包括课堂表演实践、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五是扩展阅读,包括知识类扩展阅读、技能类扩展阅读、情感与思想类扩展阅读等;六是表达训练,包括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课内材料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其中应以口语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为探索重点。
三、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在教学中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瓶瓶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分析表明:语文教学课堂学习资源有: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卡片、工具书、电子版材料、网络材料、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影、电视、广播)等;语文教学课外学习资源有:报刊杂志、书籍、各种标牌广告、布告栏、报廊、网络等;语文教学学习活动资源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课文剧表演、展览、参观等;语文教学社区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家庭生活、国内外重要事件、各种教育基地。语文教学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一方面能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作文教学。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呢,却在编作文:写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扬”,父母性格中的懦弱或粗暴或蛮横或恣肆,这些性格一般是见不到的。写学校题材的作文,学生心中有杆秤,“宁愿编,不可得罪老师”。老师家访好不好、惩罚学生对不对、处理某事公不公,学生不敢写,丰富的学校生活变得乏味,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事物有两面性,阳面、阴面,薄如蝉翼的纸亦是如此,正是阳光下的镜子,明亮而耀眼,可另一面,暗多了。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那么暗面就不是真事、就不是生活了吗?只写一面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圆滑世故,虚伪自私的性格。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一种独断、专制的模式,在让学生说真话时,恰恰鼓励他们讲假话,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要提高作文水平真是天方夜谭。因此,要改变这种柴米堆积却无米下锅的现状,老师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主导作用,取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对他们以鼓励、抚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击,要敢于对学生说,家丑也可扬一扬,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学生敢讲真话,敢写实事、真事,真正的实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第三篇: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总喜欢让学生结合实际尤其是当时情景学习。
上午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图,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他们发现:花儿谢了;叶不再绿,变黄了飘零了。之后问:“小松鼠的周围没有能听得见话的别的小动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谁摘了呢?’是在对谁说?”,全班顿时静得出奇。几秒钟后,罗畅突然大声说:“是他自言自语说的。”不错,课文提示语的确写道: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罗畅这孩子往往丢三落四的,开学初常常没带本子和铅笔甚至刚刚发的试卷到交卷时也找不着了。今天他是唯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很惊喜不由得摸摸他的头表扬他会动脑筋也很聪明。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有没有过自言自语,还创设了几个情景让他们能用自言自语说话。由于今天早辅课不是我上,急于教学中,我忘了晨检。我就在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格外” 一词说话时这样问:“谁的小手格外干净?谁的小手格外脏?”边问就边叫全班:“举起你们的双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背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评评谁是今天卫生标兵。”孩子们习惯性地转动了小脑袋左顾右看,还转身看后面的。结果李兴纯等几个很干净,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没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脏。查悦的原本干净,但染了几滴水彩,那尴尬的表情我无法用途语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过了,但洗不干净。”我安慰她以后小心点别染脏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们通过观察所得,纷纷说了“XX的小手格外干净;XXX的小手格外脏。”再拓展到别的方面用“格外”说句练习中,也没脱离实际,始终把德育渗透其间。
午间打饭时,李兴纯把饭给弄掉了,吴镟琳不声不响提来扫帚和铁撮箕打扫干净了,此刻我表扬了吴镟琳:“吴镟琳,好样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机灵动作很快,他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学习要认识的生字“样”时,组词“榜样”,我接着问:“在我们班,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当时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太讲卫生的罗玉龙举起了手并说:“我!”我想此时的实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让他们意会什么叫榜样,这比凭空的举例和解释更容易领悟。我接着说:“李兴纯以后可得注意拿稳饭钵,丢了怪可惜的,前几天我们读了练习册上的《悯农》,问我们懂得了什么,李元志就说得很好,他说‘每一颗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来的’”。
第四篇:生活即课堂
生活即课堂
叶俊清
“老师,唐泽龙刚才在外面疯玩,都躺倒地上去了。”下午听完课,刚走进教室。几个孩子就像小麻雀似的到我身边告状。我一看,可不,他的额头上汗水正顺着脸颊往下淌,原本白净的脸上,此时多了几道黑印,就像小花猫似的。他一见我,立刻从地上爬了起来,一双大眼睛无措地看着我,我是又好笑又好气。刚准备喊来训上一顿。
这时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对了,下节课正是口语交际课,我正好抓住这件事来个现场口语交际。
于是,我将他叫到讲台前,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现在的唐泽龙。”“满头大汗!”有不少孩子抢着喊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纷纷议论着。“汗流浃背。”“垂头丧气!”“老师,我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屡教不改。”站起来的是一个平时也非常调皮的孩子,“那你是在哪里学到这个词的?”“我……我……”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以前不听话,妈妈就这么说我的。”
“那现在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在下课看到有小朋友在外面追逐打闹,你怎么劝阻他们呢?” “怎样说得更有说服力?” “请唐泽龙说说现在的想法?” “现在,你有什么劝告告诉大家的?” ……
说话练习热烈地进行着。虽然没有按既定的练习内容教学,但正是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们说得更起劲,表达得更准确了。比我们平时拿着书本,讲劝阻要如何如何说,要如何使用礼貌用语,都更扎实有效。
教育理论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
(一)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接种防疫苗,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打针时的感受;国庆节旅游回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是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重阳节到了,你又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些什么呢?你家班搬了新居,你看到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些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素材,最能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愿望,学生有实际体验也就觉得有话可说。
(二)积极组织游戏,在游戏中进行训练。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倾听、表达,会使学生神采飞扬,也使口语交际充满勃勃生机。如“学会转述”这一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用学生所熟知的拷贝游戏给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语言场”。它消除了许多学生羞于启齿的胆怯心理,让他们的嘴巴动起来,乐于表达。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情绪高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口语交际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高。
(三)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六一”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倾听一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让我们为学生展开一副广阔的生活画卷,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从身边发现语文、学习语文。
第五篇:生活即作文
从生活出发,快乐写作
写作文是令很多孩子感到头痛的事情,面对作文要求,他们经常愁眉不展,觉得没什么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毫无生动形象可言,纯属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纠正错误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受所学课文内容影响,学生误以为写作文就要写名山胜水,写名人奇事,如:东方明珠、荷花、翻越远方的大山……而这些对自己来说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哪有什么值得可写?都是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的东西,自己又没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没见过美丽黄山、庐山、长城……所见所闻不值一提,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写作文要写自己的耳闻目睹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小处着眼,而不是好高骛远,亲眼所见,教师要端要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文就是就书面语言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什么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
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着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
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
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文源于生活的积累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孩子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让孩子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有趣的事,伤心的事,沮丧的事,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好是让孩子多写日记。
首先我要求他们把作文写具体。这是起步作文的重中之重。三年级是中段学生,应该开始成篇成文,但是在一、二年级时,我们只要求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都是看图写话,只要能够抓住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行,但是,三年级就不行,每次考试时作文版面很多,分数比例很大,如果还只要求写这四要素恐怕不行。那么如何过渡到成篇成文呢?所以我先要求他们写具体
其次,教给方法。谁都知道:作文应该做到“凤头、猪身、豹尾”,顾名思义:文章的开头像凤凰一样漂亮,才能吸引人,而重点部分要具体,像猪那么胖,有内容,而结尾部分要简洁有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所以我就从开头、结尾方法有几种再分门别类,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等,其间还夹杂着:观察,推理,想象等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训练,而且教给一些表达方法,如“欲扬先抑、点面结合、反面烘托”等等。并且每一篇都做到面批,如果出现问题,就当面交流,学生再及时修改,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
第三,学生每次作文以后,我都给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总之,我认为起点作文应该过渡自然,不能强加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这样学生就会写好的
走 生 活 化 作 文 的 道 路
——对生活化作文作文研究课题的思考及做法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
“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是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学习中最苦的差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生活、作文,联系不紧。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有些学生因忙于“学习”,缺少机会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再加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就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象。
2、少积累,描写空洞。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这句古语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从书本中了解知识,再加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因此,他们缺少积累,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无话可写,描写十分空洞。
3、编乱造,脱离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但目前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笑话联篇。
针对这些现状,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一直在苦苦探索,通过对各种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得到了三个字:“生活化”。
二、作文教学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写作虽然不能与文学写作相提并论,但学生的习作内容确实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习作的起点和源泉。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以上这段话,可以推断出下面的一段话: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3、“大语文观”为指导。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4、《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语文的资源。是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捕捉。在此,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写作内容在眼中。
三、学生作文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1、广泛阅读,认识生活。
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
⑴向书本学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在此,借鲁迅《给彦黎民的信》中所谈的
读书方法,提出如下注意点:
①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
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追星”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男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谈起打呀杀呀来,头头是道,真实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②不要专看作文书。
一讲到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学生就大量购买作文书,苦读背诵,写作时生搬硬套,过了三年五载,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单读作文书是绝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⑵向宣传栏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社会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宣传栏,如果留心阅览的话,宣传栏中的很多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①少先队大队部及班级内的黑板报是由学生精心设计的,主题鲜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更换及时,如能细读的话,肯定受益匪浅。
②学校橱窗布置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有学生的书画作品,有优秀学生事迹介绍,有伟人肖像……只要学生走近它们,便会和它们进行对话交流。
③各种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似乎是供大人们阅读的,有的甚至是起装饰作用的,其实小学生也可以从中选出写作内容来,如了解某些产品的特点,学习介绍产品的方法;再如通过看报能了解国家大事,发现很多新鲜事。
2、细观察,描绘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①学校生活
小学生白天在校学习六小时,这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要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关键还是要靠老师较好地诱导,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生活动。如:介绍读书心得,评选取“小小读书迷”;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班内派出小记者去别班采访,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春天到了,到校园中去找春天。总之,有了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才有丰富多彩的学生作文。
②家庭生活。
放学后、星期天,学生常和父母亲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烧饭炒菜,或打扫卫生,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此,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或生活习性,可写些跟踪观察日记。再次,在适当的时候,学生不妨写些留言条、请假条等,用笔来跟父母亲进行沟通,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节日到了,学生来到大街上,感受到热烈喜庆的气氛,心中充满了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消防日”、“世界环境日”、“三八妇女节”等各种活动时,让学生上街宣传,创设与人交往、语言、思维的场所,这种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社会调查,写调查资料,让他们走近生活,感受生活。
④自然生活。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我让学生观察一个月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写下观察日记;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对面的绿花带内寻找春天,写赞美春天的小诗;更是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的风,加上丰富的想象,写成了《假如风有颜色》。
3、展开想象,创造生活。
①想象作文。
生活不但是作文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想象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有一次,我上菜场,只见一位小学生硬要让妈妈买青蛙。我在上课时把这一情节向同学们说了一
下,全班同学都发挥想象,写出了较具体的“买蛙记”及“放蛙记”。
②童话作文。
千姿百态的生活,是学生创作童话故事的源头活水。教师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成童话故事,贡献给大家,学生会受到启发,得到教育。还有些学生喜欢写动植物童话,这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③科幻作文。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教师负有重大责任,他“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受。”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时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写实验报告;有时和学生一起试着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然后写体验文章;还有时给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合理科学的想象,写成科幻作文,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4、不断写作,美化生活。
如果说,生活因为有了小学生而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我更要说,因为有了生活作文而使学生生活得更好了。写完家务劳动作文后,我让学生将作文读给父母亲听,然后再根据作文内容,进行一次劳动,在劳动中再次体验劳动的快乐及习作成功的喜悦。当一篇优秀的生活习作产生后,我更鼓励学生向报社、学校鸣凤电视台、班级黑板报投稿,学海拾贝稿件的录用这是对学生作文最好的肯定,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充实。一篇篇优秀事迹报道,能使成千上万的学生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走生活化作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