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1:1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背诵课文

四、小结,完成作业

第二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字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谈话:200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

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

1、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

2、交流识字、学词。

(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

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

(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

(3)指名朗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

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

2、交流,分层次。

3、研读课文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

(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

(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

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

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

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

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

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

(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6)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本作业 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

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

(2)指名朗读课文1-3段。

2、研读4、5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

(3)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

(4)完成作业 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

(5)背诵第4自然段。

3、作业 本作业 4、5题;背出课文。

第三篇: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卫星飞太空》是省编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动人局面,概括介绍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成绩。整篇文章洋溢着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第4自然段介绍了20多年来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第5自然段是全文的小结,指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三年级的同学应学会部首查字法,并能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词义。本单元在第一单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和第二单元“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同学据词定义的能力,这将为以后句、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继续训练据词定义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的第4、5自然段要求背诵,而以往同学背诵的内容多为记叙和描写。这两段话有不少科技术语,且多为长句,同学较难理解。因此,指导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而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用变化的语言来描述人们因中国卫星飞太空而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出示)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能读写26个新词,理解它们的意思。(认知目标)

2、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能给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会听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能力目标)

3、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情感目标)

四、教法简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在本课具体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两点:

一是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体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二是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出示)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

(四)小结学法 拓展延伸

五、课时布置:

本课我打算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出示)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1、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第4、5自然段,指导背诵。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讲讲本课的优秀教案思路: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出示)

一上课,我直接出示课题《中国卫星飞太空》,让同学读

一读,引导他们读出自豪、光荣的语气。然后,我又创设情境,让同学观看“火箭升空”的录像片断,并加以语言渲染:“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飞向了浩瀚的太空。它标志着我国没有人造卫星升空的历史将成为过去,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并告诉同学:这篇课文就记叙了当年人们观看这颗卫星飞过北京上空的情景。

这样,通过画面再现和语言渲染,烘托出一种激情向上的氛围,唤起了同学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出示)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同学学习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我让同学自学课文,并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1、划出新词,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人们观看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的局面。

设计练习1是因为据词定义是单元训练重点,也即本课

教学重点。而在前两课(《节日的大街》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已基本掌握。本课则以练为主,要求同学能比较熟练地据词定义。

设计练习2是为了协助同学理清文章的脉络,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第二步 检查自学情况,完成课后练习3(出示)。同时,让同学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确立了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出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

练语感。”而朗读则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充沛调动同学的感知、表象、联想和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语言的内蕴,品味文字的情趣。因此,我以朗读为主线,注意渲染情境,让同学在读中比较揣测,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局面描写和情况概述两局部。我便就这两局部,分别设计了几个训练点,展开教学:

第一局部(1—3自然段)

主要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写出人们为此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同学自由读读1—3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人们这种企盼、激动的心情,使同学与文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鸣。而我则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出示这些句子,让他们进行比较、体会、感情朗读。

同学可能会找出(出示)

“‘来了,来了,快看!’人群中有人高声喊了起来。”

这句话,我就紧接着出示

“‘大家快看啊,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飞过来了!’人群中有人喊了起来。”

让同学通过朗读,进行长句和短句的比较,体会出课文这里使用短句,突出“高声”地喊,更能表示出当时人们企盼卫星出现的急切心情和卫星出现后欣喜万分的样子。然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要求读出急切、欣喜的语气。

同学可能也会找出(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啊,跳啊!”

这句话,我也同样让同学与(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跳着。”

这句话进行比较,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出第1句话更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也更能表示出人们欢呼雀跃的局面。借此,我又简介了当时中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射这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使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一种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另外,同学可能还会找出(出示)

“1970年‘五一’节晚上,天安门广场彩灯齐放,人山人海。”

“人们一个个仰着头,遥望着深蓝色的夜空。”

“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这来自太空的乐曲声,激动着亿万颗中国人的心。”

这些句子,我又通过看图说话,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

染和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以读代讲,使同学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感受文章内在的情感蕴含。最后,配上《东方红》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再次感受当时人们欣喜万分的情绪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第二局部(4—5自然段)

精确地概述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这局部内容要求同学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落实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我又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让同学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给句子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讲了什么?理清本段的条理。

第二步 出示“从那以后,(),我国先后发射了()颗()、()和()卫星。其中有()颗卫星,还能(),从浩瀚的太空返回地球呢!”要求同学依照课文内容填一填,说一说。并且想一想,假如不用括号里的词行不行,为什么?让同学在体会到课文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不只时间短、速度快,而且数量多,种类全。在感情朗读之后再进行——

第三步 说话训练:读到这儿,你不由会怎样赞叹?由此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出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要求同学读出光荣、自豪的语气。

第四步 借助习题,熟读成诵。在进行背诵时,仍以上面的填空题为支点,协助同学背诵课文。所以,这道习题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篇:《卫星比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通过讲同学们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文章介绍的是高科技知识,直观形象,趣味性强,又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表现了少儿科普文章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课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卫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后的生字,掌握培训、夏令营、兴致勃勃、喷射、侦察、某地、自豪、资源、矿藏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2、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教学重点: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生:预习课文;生字、生词卡片;课前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齐读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卫星的课文。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二、观看有关卫星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各练习拼读两遍。

2、用生字卡指名拼读、正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准训、营、侦、讯等字的读音。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在田字格上书写。

(1)注意喷字的笔顺。

(2)注意勃字左下部分子横变提。

(3)注意豪与毫、培与陪、训与讯的区别。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生字。

4、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并使其水平方向速度达到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成为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

兴致勃勃:兴趣很高的样子。

炽烈:形容火旺盛、猛烈。

扶摇直上:形容迅速往上升。

宛如:好像。

大显身手:形容充分显示自己的本领。身手:指本领。

大鹏:传说中最大的鸟。

云图:云的图片,是辨认天空云况和云状的参考依据。从气象卫星发送来的云图,能显示大范围的云况。卫星云图是气象研究和预报的参考资料。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或南海海上的热带空气漩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风力常达12级以上。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或西印度群岛一带海洋上的热带空气漩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相当于西太平洋上的台风。

庄重:语言、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红外相机:利用红外线作为光源的一种摄影装置。

雷达:一般指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又多又好,来不及观看。暇:空闲。

各显神通:比喻各有各的办法和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

2、读后汇报。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人造卫星。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它的特点和功能。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人造卫星的一些知识,这一堂课我们由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重点内容

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1、围绕这五种人造地球卫星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展开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边读课文边画出描述每一种卫星各自特点和功能的语句。

(2)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

(3)学生组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5)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先写它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功能。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种人造地球卫星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1、引导学生讨论:

(1)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些地方离不开人造卫星?是哪种人造卫星作出的贡献?

(2)你们还打算让这些人造卫星为人类做什么?还想发明什么人造卫星为人类服务?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演。

先在小组内表演,再推荐面向全班表演。

四、总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二、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读好不同卫星的语气,体会它们各自的心情,表现出各自的本领。

(侦察卫星说话时很得意,气象卫星很庄重,导航卫星活泼有趣,通信卫星说话时很有把握,资源卫星内心很自豪。)

三、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1、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拐弯,宛如一条白龙在长空飞行。

2、约莫过了十来分钟,卫星脱离火箭,循着一定的轨道环绕地球旋转。

四、拓展延伸

1、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口头介绍一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2、你还知道有哪些人造卫星?能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3、你还知道哪些航天知识?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总结

1、齐读全文。

2、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了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要多读科普读物,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9、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第五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预习】

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随时记录你的阅读感受。

一、解题

“天空一日”的`时间?

10月15日9时——10月16日6时23分

二、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1. 文中运用了几个小标题?你觉得用小标题写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写作借鉴

如写《二中一日》《暑假里的一天》可借鉴小标题的形式来写。

三、浏览全文,把握内容

1. 你认为阅读完每个小标题后,应该要弄清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升空):遇到了什么危险?心情如何?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所见):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所闻):神秘的敲击声来自于什么?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归途):归途遭遇了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心情如何?

四、学习航天精神

从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经历来看,你觉得一个航天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品格?

具备航天知识,冷静,理智,热爱祖国,勇敢,不怕牺牲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扫描式浏览,并借助小标题,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跳读式浏览,筛选所指定的信息并归类整理。

3、在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设想:

借助《太空一日》这篇文章,落实本单元“学习浏览”这个单元目标,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理念。同时依据部编教材“双线组元”(即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编写理念,通过设计“学习扫描式浏览”和“学习跳读式浏览”这两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浏览”这个语文要素(包括浏览的两种方式、必需的浏览能力以及适当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有梯度地设置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同时预设在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样就避免了训练的枯燥性,从而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人文性目标至始至终贯穿在整堂课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灵,避免脱离文本单独进行情感说教的错误做法,让浓浓的语文味道流淌在整课堂中。

这样的设计,即注重学法的指导,又可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可检测性,同时又达到考查教师引导点拨、处理文本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浏览,把握课文内容,筛选所指定的信息并归类整理,体会作者严谨态度及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预设2分钟左右)

1、课前预热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就学习了《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考一考你们,“涉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粗略地浏览)

(设计理念: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一问一答,快速带过)

师:浏览是一种怎样的阅读方式呢?这就是我们第五单元重点要学习的内容。

屏显单元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生齐读)

(如果不是赛课,前面已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此环节可省略)

师:学习浏览要注意的两个关键点是什么?

明确:

一目数行扫视—阅读速度快;

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捕捉主要信息准

2、顺势导入(1分)

今天我们就走进节选自杨利伟《天地九重》中的一篇文章——《太空一日》,重点借助这篇文章,学习浏览这种阅读方式。

板书课题:

太空一日

杨利伟

浏览

二、学习浏览(预设35分钟)

(1)活动一:学习扫描式浏览,并借助小标题,快速把握全文内容。

(预设18分钟左右)

1、了解扫描式浏览 (预设1分)

师:浏览有两种方式,扫描式浏览和跳读式浏览,刚才讲的“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就属于扫描式浏览。

屏显:

扫描式浏览——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

(生齐读)

2、学习扫描式浏览,获取全文主要信息。(预设8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扫描式浏览,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合上课本,说说你获取哪些主要信息,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屏显要求:

1、浏览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2、限时:7分钟。

3、借助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4、合上课本,反馈学习成果

3、生展示学习成果(预设3分)

4、感受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体会字里行间情感 。(预设4分)

预设:此环节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同步进行,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的形式”来感受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设计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充当引导者角色,是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但如何有效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心中要有一定的问题预设,从而通过“追问的'形式”使课堂在开放中有序地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实施路径:

预设:当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回答出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时,教师可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点拨。

预设的问题如下:

A、杨利伟在太空中最想看见什么?

生回答后屏显:

(落实“俯瞰”二字的书写和“红晕”二字的读音)

①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②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③我曾f kàn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④但是,我没有看见长城。

B、你从哪里读出来?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

“仔细”、“期待下一次”、“哪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 相看两不厌,唯有“大中国”,这就是“我”在太空中最渴望看见的事物,这就是“我”牵挂的地方,这就是我深沉挚爱的土地。字里行间的蕴含的情感自然而然就贴着语言文字品读出来了。

“但是,我没有看见长城。”

(此点是学生较难读出来的,小标题是《我看见了什么》,而这里写我没有看见的内容,是否在选材上离题了呢?其实,长城是杨利伟在太空中最渴望看见的建筑物。因为杨利伟想“验证宇航员在太空中唯一能看见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但实践告诉“我”真的没有看见,这就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C、美读屏显句子,感受态度,体会情感

(方式:个人展示读,齐读)

(设计理念: 基于语言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文本的感悟能力)

5、借助小标题,了解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结构(预设2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获取的信息比较零碎,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使我们在扫描式浏览的过程中快速捕捉到全文的主要内容呢?

(借助小标题,把握全文内容)

小结: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文眼,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屏显: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升空经受生死考验

我看见了什么—在太空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所闻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归途惊心动魄

板书:

升空惊魂

太空所见

太空所闻

归途惊心

(2)活动二:学习扫描式浏览,筛选所指定的信息并归类整理。(预设19分)

1、了解跳读式浏览(预设1分)

师:刚才,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获取全文主要内容这个“指定的信息”,我们挑出重要内容——文章小标题来读,这一种浏览的方法,就称为“跳读式浏览”。

屏显:

跳读式浏览——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部分,如读标题、图标、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以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2、学习跳读式浏览,筛选指定信息并归类整理。(预6分钟)

师:有人说,杨利伟只是在太空游了一日,怎样就成为了太空英雄了呢?原来太空这一日游,既惊心又惊魂,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紧张和意外。

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式浏览,根据下面问题所指定的信息,筛选出“意外”事件,并进行归类整理。

屏显问题: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她相应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屏显要求:

A、限时5分钟。

B、方法小助手1:扣“关键词”“段首”“过渡句”等快速筛选信息。

(关键词:意外 突发 心理活动 )

C、方法小助手2:借助学案中的表格,快速归类整理。

标题

意外事件

心理活动

应对举动

此环节要引导学生明确:

“意外”一词的含义。(突发事件,指的是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遇到的不可模拟的突发的危险的事件)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预设5分钟)

此环节重在学法的点拨,即如何扣关键词、句首以及过渡句快速筛选出指定信息。(即你是如何快速筛选出这些信息的?)

明确:

A、非正常现象的意外事件: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从“意外出现了”和“非正常现象”等关键词句,筛选出此信息)

B、突发的、无法模拟的意外事件: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

(从首句即过渡句:“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筛选出此指定的信息)

C、原因不明的意外事件: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从过渡段“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筛选出此指定的信息)

D、实验过程中忽略的意外事件: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痕

(从过渡句“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筛选出此指定的信息)、

F、返航是最折磨人心的意外事件: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大。

(从“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和“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筛选出此信息)

备注:

1最后一个意外事件,学生概括时可能有点难度,可适当引导。

2只要筛选出意外事件,人物心理活动和举动就迎刃而解。

4、感受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体会字里行间情感 (预设5分)

预设:此环节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活动同步进行,边筛选相关信息,边根据学情的反馈及时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追问”来实现这个目标,最终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问题设置如下:

1升空时的意外事件,只是我一个人紧张,以为自己要死了吗?你从哪里读出来了。

实施步骤:

A、生回答后屏显: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B、展示读,感受人物轻松、喜悦、激动、兴奋之情。

C、空中那难以承受的26秒,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之中。工作人员仅是紧张“我”个人的生命安危吗?

明确:

杨利伟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此次我国航天载人飞船反射能否取得成功。这是杨利伟短暂的26秒,确实我们中华民族航天事业取得里程碑进步的见证。

杨利伟这种敢于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所以小标题不用“我以为自己要死了”,而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原因不明的神秘敲击声,回到地面后我们弄清楚了吗?

(此追问让学生从“杨利伟的不签字”中感受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5、整体感受人物形象(2分)

从杨利伟面对意外事件的心理活动及应对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点评结束:

太空一日游,意外频发;

太空一日游,惊心动魄;

太空一日游,死里逃生;

太空一日游,责任重于泰山;

太空一日游,祖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里程碑的发展。

杨利伟就是这样一个亲身登上太空,见证这一幕的人物,怎能不成为太空英雄呢?

板书:意外频发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师:同学们,一起小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浏览方式?各是什么?

板书:

扫描式 ——迅速扫视

跳读式——扣关键词

师:在读书时,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浏览这种阅读方式呢?

师告知:

从篇幅来看,文章比较长。

从内容来看,无须深钻细研,只为扩大知识面。

从目的来看,为了获取某一种信息。

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屏显: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四、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3、感受探索未知,挑战太空的激情,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法迅速了解文章大意。a、篇名,b、小标题,c、各段中心句

2、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a 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诚与热爱,b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严谨的态度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祖国的航天事业和航天英雄事迹中感受祖国的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奉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教授新课

1、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3、分析内容,感受英雄形象和精神品质

面对多次险情意外,杨利伟表现出的品质: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4、情感升华,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生死考验 —— 发射升空

英雄气概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在太空中

飞船上的神秘声音 科学态度

惊险际遇 —— 飞船返回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关于他第一次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顺利返回的亲身自述。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笔,现在由航天员杨利伟亲自叙述,所以学习阅读这篇文章,不仅仅能让我们读者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更能看到一个优秀的人是用怎样优秀的素养来面对自己现有的生活。

学情分析:

数据显示,现代青少年近视率极高,他们中很多沉迷在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面对现实既不关心也无能为力,更不要提对国家荣誉的关心,个人远大理想和基本的素养了。因此,需要在文字中寻求力量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些微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助于表达的词语,如炽热、俯瞰、遨游、严谨、烧灼、惊心动魄等。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成绩。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小标题来梳理文章内容;在每个小标题下寻找最能表达感情的心理活动描写语段或词语,通过默读、品读、悟读等逐步加深对人物和文章的阅读体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航天事业以及航天员的伟大之处,将这种伟大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细化到自己的生活里,对塑造生命有些微的思考。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小标题来掌握文章内容,形成逻辑清楚的思路;品味文中心理活动描写语段,感受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航天员用行动与文字解读的勇敢精神。也是每个人需要的生命精神。

教学难点:

文字中的伟大动人之处与学生情感的碰撞。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人类的伟大和生命的精神这两层含义。

教学准备:

师-文本解读、参考资料、教学设计、课件、视频

生-标注段落、熟读课文、了解相关事件、简单写初步阅读体会

教学方法:

默读、品读、朗读、悟读等层次性阅读方法;对比阅读;关键语句。

初写、批注、读书笔记等层次性随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太空一日》这篇文章,现在请拿出你的读书笔记,说说你们之前写好的阅读初体验。

(PPT紧张、害怕、跟之前想的不一样……)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科幻电影中那些酷炫的场面和略略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大多还是一种超前的想象,实际阅读《太空一日》后,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一些太空世界的知识外,还能揭晓关于人类自身的很多玄妙的东西。

二、默读走向太空并非易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航天员杨利伟是怎样形容他的首次太空飞行经历的?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在回答时引导学生利用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

(PPT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了小标题,这不仅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要说的内容,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在第一次太空飞行时遇到了很多没有预设的难题甚至是劫难,比如:

(PPT遇到意外时,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知道传说时,我验证了实际能看到什么

听到神秘敲击声时,我至今也没有确认明白

归途出现不可测的故障时,我的惊心动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航天员杨利伟的第一次太空飞行并不是像科幻电影中那样绚丽、酷帅、威力十足,反倒是令人极度紧张、提心吊胆的,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依然是存在极大生命危险的。

三、品读有一种人生不仅仅是运气

1、默读体验让我们知道了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太空飞行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艰险,他本人也用到了牺牲、害怕、惊心动魄等词来形容他遇到艰险时的心理状态,可见他并不是那个神通广大的超人,也不具备哈利波特的魔法,但是他依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那么我们就去他的字里行间品味答案,他凭靠的到底是什么呢?

阅读1-17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圈点勾画文章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品味内涵。

(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我感到压力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2)“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适,如释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PPT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第一次太空飞行时内心的巨大紧张以及在发生意外时身心所遭受到的痛苦,而这些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考验。作者凭靠艰苦训练的职业素养和明确人生的心理素养,不仅度过了这次意外,更把经验分享成卓越的航天技术。

2、阅读18-39段,我看到了什么和神秘的敲击声,圈点勾画文章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或词语。找找两个语段描写是否有相同之处。这样写的目的.是?

(PPT都是写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发现了什么。

我看到了什么,一段弧、大洲、国家、首都北京、棉絮状物质

无法看到的是,长城、单体建筑、淡淡的红色

我听到了什么,咚……咚咚……咚……

无法确认的是,原因不明、来源不清、)

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似乎他讲起太空的种种大事小情,都会比别人说起有说服力,但是我们发现他叙说的很清楚,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能听到的不能听到的,甚至为此不懈的追寻努力,这说明了他完全坚守着航天员的严谨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

3、阅读40-67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圈点勾画文章中有关心理描写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品味作者在描写归途中惊心动魄背后的含义。

“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

“你想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我的汗出来了。”

“这时旋窗已经烧的黑乎乎,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

“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PPT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下来的心理描写活动,写出了作者在遭遇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时选择沉着冷静、意志顽强、果断面对。这是个人的素养也是国家航天员的素养。)

四、悟读太空一日,人的一生。

1、人生的追求写在表达里。

40段“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38段“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

60段“我会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来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七’‘神八’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PPT语言特点:生动、严谨、朴实、温度)

2、人生的魅力还写在温度里。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旋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PPT坚定的“我知道”,是杨利伟和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更是航天人之间的互相崇敬,他们知道他们在做着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为此坚定不移。)

3、虽然不够美好,但请足够相信。

正如文章中航天员杨利伟叙述的那样,航天事业还在逐步完善中,但是我们所有人应该有一个共识,它是一项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这些奉献于航天事业的航天员们,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具有伟大的精神和良好的素养,向我们人类证明着人类的智慧和活着的意义。

五、拓展

读书笔记完成第二次阅读笔记。做好日期等标注,对比课前课后两次阅读笔记,写出加深理解的点。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浏览全文,学会关注小标题和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以关键词为抓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

1.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 《天地九重》

二、抓住标题浏览

1.文章总共有四个小标题,你对哪个小标题最感兴趣?为什么?

2.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找找看“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祖国的各个省份

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是淡淡的红色

方法:跳读,找到与“看到”这个词或者是它的近似词、同义词相关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概括时要有时间、事件,还要结合标题。

4.同桌合作,概括其他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关键词浏览

1.在飞行过程中,杨利伟遭遇了很多意外。请抓住意外这个关键词,再次浏览课文,搜寻一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找到意外后,我们聚焦读,你把那个意外从发生到结束仔细找找,请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这里简单来说就是:飞船在起飞发过程中发生了共振,这让我非常痛苦。”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周静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越来越多……”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2.方法总结:关注意外,搜寻关键信息——聚焦读

四、抓住人物浏览

1.面对意外,杨利伟又怎样的心理活动和反应举止呢?面对意外,他凭借什么出色的完成了首发太空的任务呢?请大家抓住人物浏览带着探索、带着思考再来浏览一下文章,并试着在你有所思考有所探索的地方做上旁批。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细读课文, 请找出文中意外发生时,“我”的心理活动或者反应举止的句子,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并说说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预设:不怕牺牲 沉着冷静 意志坚强 认真、仔细和严谨……)

3.浏览并不是囫囵吞枣,看到有感触的地方也要反复咀嚼一番。

赏析产生情感共鸣的句子。

四、结束语

你听说过他们吗?

加加林 阿兰.谢泼德 阿姆斯特朗 杨利伟

……

也许不久的将来还有一个你!

五、作业布置

1. 网络搜索,整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神一”到“神九”)

2. 拓展阅读美国总统里根的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感受人类探索的艰险和无畏,感受英雄的勇敢和可敬。

教学反思:

思路清晰,阅读方法落实到位。但作为公开课,亮点还不突出,对于人物精神的分析和对文章句子的赏析应该重点去呈现。前半部分的概括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能独立完成,不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结尾时可以再次朗读开头导入的杨利伟的话,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自豪之情。

下载《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卫星飞太空》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竖式计算 (2)查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有关知识 (3)......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大连市沙河口区 中心小学 毕春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位三位数乘法的计的......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 曹汇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向卫星求救》教学设计

    《向卫星求救》教学设计 《向卫星求救》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独立学习本生字“踪、范、租、型、峦、剧、峡、援、搜、轨、监、疗”;联系上下文理解“忧心忡忡、轨迹、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