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个时代的自由去哪了杂文随笔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李白的时代,也不是月亮与诗的时代,更不是自由的时代。只是我们的时代,是霓虹与金钱的时代,备受束缚的时代
——引子
我们的诗意寥寥无几,我们的诗人都追名逐利。作家们闭门造车,早就没了古人铺陈纸笔在乱石山涧中的写实。现在的我们早已不自由。我们近乎失去了自然,用仅存的照片来唤起心中绿意盎然。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更不是理想,是匆忙的琐事。作为人群中小众的艺术家们看着纷繁的众人,不语。
我们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尽管这些物质不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灵性坐骑。一切随性,可现在的我,仅仅是将钥匙忘在了车子上,便匆匆忙忙去取了回来,毕竟现在的座驾只认一根短小的钥匙棍,想来想去还是古代好,马,牛等坐骑起码还是气味或者刷脸识别。
说起来,现在还有哪位有志之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就像艺术流导演贾樟柯所描写到的,我觉得可以很形象的应用到现在的所谓大家身上,其所言为:“看他和一儒雅官员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一旁众人附和,在低屋飞梁之下,八字门厅之前,配合着胡同里明清以来的幽雅,恍惚一派古意。这让我很迷茫,原本想象中神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在官府衙邸竟也如此游刃有余,一如自家门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生活,大师级人物也免不了的枷锁。很让我揪心的一点,我今天居然为了钱算是出卖了很多东西,让我倍感难受,也无法预料的,如果今后真的有什么麻烦也许能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清醒,人,不能被钱腐蚀。这泥潭,不能进。
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自由已经失去了,万丈高楼平地起让你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没有束缚的蛮荒之地了,走到哪里也不过是三个字受管控而已。生活把你拖住,然后施加更重的负担。你一旦不能前行,就在束缚的思维里安家落户然后欣欣然接受了。我们剩下的也许只有不一样的思维,在抵制着被庸人同化的思维。
摆脱束缚与庸俗,相信我,现在只能靠自己的思想了。庸人总想同化别人,傻人只想快乐自己,精英才回反思更新自己的思维,抵制庸人与傻人,保证自己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如果不是一些精英阶层不断直言不讳,艺术早就已经成为商业和政治的附庸了。文化就不再是文化。
我的每篇文章都会强调反思,但不知隐藏于深处的诗意和自由是否有人能发现。诗人并不是能把美好的事物写出来,而是他们看到美好的事物心中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诗意。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诗意。记住,你的一切都可以被禁锢,唯有思想和诗意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你最后的自由。
第二篇:自由杂文随笔
许多人觉得你不对的时候,这就对了。
许多年前刚出来工作的时候,经由表哥认识了他的铁哥们冯哥。那会他们都刚从警官学校毕业,正在为进入警察系统的考试做准备。每逢有空,两人拼凑一番都要来我所在工作的酒吧畅饮一番,那时酒也便宜,我们都很穷,都是穷开心。
那是我人生第一份的工作。在那条梧桐叶乱飞的街道,叛逆而倔强,憧憬而骄傲着。多年过去了,他们俩个都结婚生子,侄儿侄女都已入了幼儿园。
这次冯哥过广州办案,抽了时间过来到店里,带了一个与其办案的同事,我们一起喝了顿酒,接而又去吃了顿深夜火锅。
期间聊起来一些人生问题,婚姻,事业和经历见闻等。我说起我的观念,个人笃信人不一定要结婚生子,不要与他人过得一样,人生苦短要忠于做自己。世间从来没有成功和失败,只是需要不同的纬度看一切,众生自有众像。像自己,是自己,才是自己。
宵夜结束后,经管极力挽留他们留宿。但他们本就是在公务在身,可能随时都要有任务,于是两人打车回了所在酒店。在送他们走后,我一如往常的听着歌回住处。
近来广州的天气早晚已有些许凉意,逆风而归,脸如一把温柔柴刀,所过之处一劈两半这夜的冷风。
没走出几步,闻到一股风中的桂花香,听到汽车的一阵轰鸣。恰好又看到加油站的男职员,提着手电,在洗手间前的镜子中仔细仔细审查他的脸庞,他看了我一眼,继而走进洗手间。
心里也蹦出一阵微笑,极速的蹿到了唇眉。这是自由的味道!这些年今夜此刻才得了真正的自由。我脑海略过死亡,但唇眉已经笑意盎然。
那刻我是想哭的,但却无泪。那种对于自由的领悟前所未有,我想今生只自由这次都是足够。快黎明前的夜空,寥寥可数的星云,凤凰树等待褪去秋装,却还偶留几片夏意。
绝大数的人都在睡梦里,街道依旧灯火通明,那些品牌的招牌仍旧尽职明亮。耳机里透出的是印第安的对于古昔追忆的循环,随着节奏时而从容时而舞步,一路笑着回到住所。
上电梯的通道里,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最释然的笑容。进到房间一改往常习惯,口腔告诉我需要大口喝一杯凉水,像儿时冲回家中,必先冲向水桶,喝一瓢冷水那种舒畅,管它养不养生。
记得刚才的街道,任何时候我想要回头都空无一人,不需要任何人,只有一股心间流动的舒坦!
或许是酒精,或许是幻意,或许是超脱。但那自由的味道是如此欢愉,人总是想要生命的轻盈,但轻盈必然是短暂的,但唯有短暂才经得住永恒。
第三篇:时间去哪了反思
人民论坛:“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2014年02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四篇:在这个时代,谈喜欢最不值钱杂文随笔
能用钱解决的,就别浪费情怀。
-1-你喜欢的能给你带来什么我们都说“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但真正依靠“喜欢”成功的,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丝幸运。这世界上仍有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苦衷——“喜欢的东西无法解决温饱”。这里所说的喜欢,是擅长并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你给父母说你喜欢健身,将来想当健身教练,他们甚至都不用过多考虑,直接回绝你“健身能当饭吃吗?还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也是铁饭碗。”父母想的有错吗?没错。朋友问我,你喜欢什么?我说我喜欢不上班还能每个月领工资。然后得到一个白眼儿。当然这是玩笑话。在真正喜欢的没变成荣誉时,自己都不好意思多说。没有成就的“喜欢”,说出来别人也就当个笑话听一听。网络文学财富榜第一位的大神唐家三少,喝豆浆的时候喜欢加三勺糖。网络文学大神的头衔,让这个小习惯也变得有些意思。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会让你“喜欢的”变廉价;但你成功后,再说一样的话,他们就会说“你好有趣哦”。这是个现实的社会。李诞在《吐槽大会》之前,名气不是很大,当知道他的女朋友样貌很女神时,有网友就说“白瞎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了他的才华与独树一帜。他们开始改口说“怪才和美女,天造地设。”在这个时代,谈“喜欢”不值钱,但把“喜欢”做值钱之后,再谈,就是另一方天地了。
-2-别被情怀绑架没有利益保障都是空谈情怀不能当饭吃。这是我毕业后学到的第一课。几年前认识一位长辈,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说:“我能看出来你是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你有自己守护的,从你的眼睛里我能感受到你干净的灵魂。你应该是有一点执拗,也总是犹豫不决,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对“想要的”又持有怀疑。矛盾,就是你最大的烦恼。但,孩子我告诉你,你可以坚持建筑你内心的世界,但不要为了它,让别人利用了你。当你纠结的时候,一定是有冲撞你的某点。如果你无法抉择,就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情怀啊,用在不对的地方是自损八千。吃饱喝足是基本,还要有闲钱闲时置办一些内心的装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这些,我既觉得高兴,又觉得有些惭愧。那时候我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这几年仿佛有了相似的感受。其实重要的不是让别人觉得你喜欢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情怀,这两个字被用得太多了,说出来都显得矫情。
如果你喜欢并擅长的,还无法为你带来更好的人生,也希望你能换着法子坚持下去,坚持到云开月明的那一天。
第五篇:有关自由杂文随笔
自由一向是个很难界定的东西。有人说,这个被条条框框束缚的世界是不自由的,他感到压力,并想打破条理的笼子来获得他的“自由”。可这个世界天生就是由一层层的规矩来组成的。就算摆脱了人文的习俗,法律的规整,也终会有生物上的规则压在人们头上。那么按照他的说法,自由岂不永远就是鸟笼外的天空,触不可及?
但难道真的没有自由的人了吗?当然是有的。对他们来说,自由更像是内心思想的放纵实行。就好比同样是听从家长上司的命令,你若从内心抵抗着它,只是为了外界的约束而赋予实践,比如经济来源,那便是不自由的。可要是内心主动想要遵从它,那便不同。这听起来奇怪,但并不少见。比如,你想要帮公司获得更好的业绩,或因为想体恤父母,这些内在思想与外来命令是顺行的,所以即使你在按照他人的要求行事,那也是自由的。
有人会反驳,说在法律的压迫下,他根本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他的欲望被压在外界的束缚下,不自由。举个偏激的例子,他无法随意杀人。
那么,他是真的想要杀人吗?还是因为想突破那层道德的屏障,在内心外蒙了一层名叫“假意识”的伪装,强迫自己做出非本心的行为?若是如此,他反而将自己陷入了“不自由”的境地。
但若“杀人”这件事出自他的本愿--那便不自由去吧。法律与伦理就是为了压制这些危害他人的存在而设立的。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应当懂得如何在遵守规则时获得快乐,借句话说,“随心且不逾矩”,这便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