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道德敏感性 教师教育 道德教育
在我国,“传道”一直以来被视为教师的天职。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冷漠却普遍存在。目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德的评价体制使得这一问题格外突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教师变得铁石心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善良愿望下,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损害的恶性惩罚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种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教师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情境中存在的道德问题缺少敏感,进而错失了许多良好的教育契机。然而,以往的师资培训仅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教师缺少道德责任感,不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致,而没有意识到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道德问题和教育契机。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加强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以提高其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相对于道德冷漠而言的。道德敏感性是实施一个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认为:“道德行为是由以下四个组成部分的过程启动后,道德行为才能发生。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力和决心及道德人格和能力。道德敏感性(将情境解释为道德)即是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到他人。这涉及到明白可能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行为以及每一方面的行为会怎样影响到有关的人(包括自己)。道德敏感性涉及到用想象来建构种种可能发生的情景(经常只能依据有限的信号和部分的信息),并具有选择角色的技巧。要想意识到某一情景中涉及到道德方面的问题,道德敏感性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来,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的。
道德领悟和解释的能力,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其本质在于对情境中道德成分的敏锐觉察与解释。这种道德敏感性在于发现和理解冲突的能力,即对冲突有敏锐的认“。道德敏感性还是道德想象和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这两种能力的结合。其中,道德想象是领会事件的道德特征和预知行为的道德后果的能力,是道德推理的先决条件;对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对其道德层面的价值认知,是为了把对情境的情绪反应同对事实的评价区分开来。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对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动之中。如果道德想象是一种能力,那么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则是这种能力的应用。教育场景中存在着大量的道德问题,教师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对于教师来说,他也必须感受到教育情境中的道德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教师的道德敏感是指教师对外在于自己的道德事件及行为的易于感受,并给予它们关注和积极反应的品性。它表明了教师对于教育事件及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能够迅速采取合乎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在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敏感性可帮助教师意识到教育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贯彻教育性原则。教育作为一项善的事业,需要每位教师都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因而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能力。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其道德教育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而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实施一项道德教育活动的前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育行为必然涉及道德问题,它本身必须属于善的行为,即是道德的。教师只有意识到教育场景中的道德问题,才可以让教师抓住良好的道德教育契机。与教师专门组织活动或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相比,这些教育机会往往更能起到教育效果。因为道德教育往往是细节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在细节中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道德的普遍性呼吁我们要密切注意日常所做的事情,并且利用所有这些‘可教’的时刻。”如果教师离开具体的教育情境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效果有限,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有时,教师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对教师而言必认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动是正确的、当然的、没有疑义的。有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如救人,它容不得人进行仔细思考,是为还是不为?它必须凭借道德的敏感当机立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价值选择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其选择绝非任意的、偶然的。行为主体如果是非善恶分明,具有很强的道德敏感性,他作出的选择就能符合社会的要求;行为主体如果缺少道德的敏感性,他就会成为道德教育的旁观者,从而产生道德冷漠行为,长期如此,他就会成为道德冷漠之人,从而难以履行其道德责任。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既是针对具体教育场景中的道德问题,又是针对自我的教育行为。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一位不具备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可能无意识地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来。“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或社会的目的、利益和需要缺乏敏感性,其道德判断就不会有适当的材料和依据。特别是在价值日益多元、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那些对他人或社会的目的、利益和需要缺乏敏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人,即使在表达善意、实现正义目的的努力中,往往也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并未意识到其行为违背了教育的伦理原则。教师很少会有意去侵犯学生的权利,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多是因为教师缺少道德敏感性。如学生在教室里丢失了较为贵重的物品后,有些教师会努力寻找,在查找过程中有时会搜查其他学生的书包,但这样做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侵犯了这些学生的隐私。又如,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备受重视,而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却被忽视。因此,培养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三、提高教师道德敏感性的策略
1.在师资培训中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分析能力
一般伦理教育能让教师意识到不同道德观点的存在,增强对行为道德性的敏感意识。一般伦理教育还能提高教师的分析推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道德倾向。在当前的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仅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而常常忽视教师道德教育能力这一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条文,缺少积极的参与,这使得教师缺少道德敏感性。一味地要求教师讲奉献,而不从教师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只能使个人总是处于利益与德行的撕裂之中。在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做法已失去了其合理性。因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只是道德义务的责任者,而是同时也为其内在需要即利益制约着,内在需要的满足程度、利益的获得水平,不能不制约着人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心境、机会和水平,甚至成为人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因此,这种师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无视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一味借助外在教化的手段,会使得教师对师资培训采取一种排斥心理,对道德产生怀疑、冷漠、麻木甚至反感,当然不利于他们道德敏感性的提高。
因此,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应以提高教师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主,而不仅是让教师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成熟的道德推理,能帮助教师意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即使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师德规范条文,对教育教学也不能提供任何帮助,教师只需掌握一般的伦理规范就足够了。教育专业的很多伦理原则实际上与一般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并无二致。而对规范过分强调可能产生的后果是行为规范良好而内心冷漠、缺乏起码道德感的教师大量涌现。一般伦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教师利用伦理学来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伦理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几种主要伦理学理论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意识到不同道德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样,教师在为教育中的伦理原则进行辩护、在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伦理学依据时,就能注意到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例如目前在师德建设中完全是以义务论为指导思想,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又是以功利主义为指导,这二者之间的鸿沟难以得到调和,使教师处于二者的分裂之中。又如,在师德教育中,培训者往往从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来要求教师,而教师却会考虑,这对于“我”有什么用。同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只从学生行为的后果来进行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单纯利用其中的某一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不利于教师达到一种反思性平衡。
2.在教育专业伦理培训中采用案例分析法
道德敏感性需要教师通过经历和体验道德问题情境来习得。在师资培训中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提高教育的现实感,通过案例中的讨论让教师意识到不同道德观点的存在,从而提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意识。案例法要求他们像成熟的专业人士一样思考。“对于大量不可预测、没有确定性和需要自己判断的观念和工作,案例是将新手引入其中的理想之选。培训者也可利用对偶故事法、道德问题两难法中的案例来训练教师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远比说教有效。培训者可通过播放录像,让教师分析案例中的教师行为问题。培训的案例应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由于缺少道德敏感性而出现问题的案例,比如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等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了解各种伦理规范存在的理由。
教育研究者和培训机构应该和优秀的教师合作,开发出成功的典型案例。案例可以为接受培训的人员带来真实的体验。“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真实的或假设的情景,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在鉴别利益相关者、考虑后果和进行概率推理时参照政策指南。敏感性培训与其他类型的案例分析的区别,在于教师表达用于促进讨论的材料的方式上。与通常用于伦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是,用于设计培养伦理敏感性的案例中的信鼠并没有事先消化和解释。相反,案例仅仅给问题提供一些线索,而不是提示材料中所展示的人际间的、文化的或规范实践中的具体违规行为。”培训者要常常识别哪些规则已被违反,这样才能使受训者得到良好的训练。在案例的讨论中,培训者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个体能够如实地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挑战别人的观点。“好的讨论需要参与者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的氛围,身处其中,参与者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受到责难或奚落,大家可以心情舒畅,相互挑战,只要证据准确,辩论合理,视角新颖。”
3.培训者应激励教师经常反思自己行为的教育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提高道德敏感性需要教师采取专业的眼光审视他所面临的教育场景。不同教育学科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也不尽相同,“譬如教育社会学的学者藉着对阶层化、文化不利地位等知识性的探讨,揭露可能潜在着性别、阶层、种族等的不公,鼓励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视弱势者权益的捍卫。认知心理学者藉着最新的各种人类认知的新知,让教育工作者更能坚定对不同认知取向学生因材施教的伦理承诺”。因此,培训者应鼓励教师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强化教师角色意识,以提高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
师资培训要教给教师反思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反省和体悟能帮助教师不断积累道德经验。实际上,教师的许多行为是基于习惯作出的,通过反思这些随意行为,教师才会体察出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教师只有超越自己的偏见,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才能对学生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宜的反馈。教师也应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经常关注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伦理规范。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样的体验,否则,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永远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篇:道德论文
考
场:23 姓
名:李一鸣 准考证号:2010710672 学校序号:125 报名序号:4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一、格的含义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人格可称为个性,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又可表述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的自我调节: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综上所述,人格魅力即是指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性情及其融洽的处事能力等综合素质对周围人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为人师表、是模范、是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人格魅力
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基石。教师的行为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
2教师的价格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渊博的学识。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也可以博得学生的敬佩。
三、教师应注意培养自己的价格魅力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因此,我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观念,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努力跟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而且又是最有力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完美自身的人格魅力:
1、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通过教师的丰富的学识水平体现出来的。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学校是传承、创新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只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承担起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赢的学生及家长的尊敬,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
2、忠于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要执着和不懈的努力。
3、注意自身修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我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在于对教育事业的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做为老师,我们必须兢兢业业工作,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劳逸结合,别忘了,教师拥有一个健强的体魄,也是教师魅力产生的源泉之一。
4、相信学生,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教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不能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而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命令。同时多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教师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应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5、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新的知识和教学教学方法武装自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坚持利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争取做到当之无愧的强者。我们有能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能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在教育教学工作要注意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总之,一个健康的人格不是本身就具有的,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平时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作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地培养自身的素质,用自己健全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通过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三篇:关爱特岗教师 培养教育新人
关爱特岗教师 培养教育新人
罗村中学是石楼县的一所乡镇中学,学校教职工二十多人,其中就有十二名特岗教师。一年来,这些特岗教师坚守岗位,爱心育人,表率育人,在艰苦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受到了县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十二名特岗教师都是80后,他们热爱学生,勇于担当,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这群80后教师大多不是本地人,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受到我校的高度重视,学校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提供各种机会,让特岗教师放手去干,展示他们的才能。
一、改善生活质量 打造育人环境
温馨的教育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从改善生活条件抓起:
1.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几万元,粉刷装修餐厅,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高薪聘请厨师为老师们精心准备丰盛的饭菜。学校每月还为住校教师补贴几千元,教师一日三餐有了着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2.在局领导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一桥飞架爱心公寓,20余名教师安家公路爱心公寓。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师们吃的舒心,住的安心。
二、丰富课余生活 创建生活乐园
为了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学校相继建成开放舞蹈室、图书馆、活动室、乒乓球室,成立了教师歌舞团。教师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 种体育锻炼。每天放学后,学校篮球场有很多老师,他们或跑步,或打羽毛球,打篮球,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老师们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
去年11月份,我校与罗村小学联合举办了一场教师篮球赛,平时埋头工作的老师们运动起来个个都是身手敏捷。青年教师们朝气蓬勃,中年教师迎头赶上,比赛既缓解了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积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理念,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三、开展感恩活动 升华敬业精神
特岗教师是国家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而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的岗位。作为特岗教师,能从几千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说明他们是优秀的。因此更应该抓住机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要坚定职业理想,把奉献教育作为执着追求的事业。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去年9月17日,我校召开了教师节座谈会,政府领导参加了会议,他们对我校特岗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赞赏。这些活动的举办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说明特岗教师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010年冬天石楼县对全县教师工资进行了调整,教师每月工资增加700-1000元不等,我校特岗教师工资均上调800元,这对刚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来说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有位特岗教师说:“很给力,自 从加工资后,我对工作更热情,更用心了。”有的老师还开玩笑说“来的早”不如“来得巧”。“政府勒裤腰,特岗鼓腰包”的政策使教师生活得到了保障,能够更加安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实惠。
特岗教师都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的加入为我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除了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学校管理。有的担任教导主任,有的担任后勤主任,还有的管理政教工作。因为有学校提供的舞台,再加上他们个人全方位的才能,这些教师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游刃有余,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能,有了领导、学生的肯定,他们干得有劲,过得充实,真正成为学校的主力军。
学校评模评优时向特岗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特岗教师,从而使教师享有公平、公正的待遇。有位特岗教师说:“去年我被评为模范,很感激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这份“荣誉”不断的激励着我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争取做一名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老师”。
四、加强业务培训 培养中坚力量
为了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学校开展“老带新”活动,年轻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老教师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年轻特岗教师,指导他们把握教材,熟悉业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教师队伍更加强大,如滚滚长江水,前浪带后浪,后浪推前浪。
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及时下载教学所需内容。
去年下半学期,我校两次组织特岗教师外出培训。10月份,我校语、数、外三名教师赴永威学习,他们走进永威校园,走入永威课堂,身临其境的感受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十几天的学习,老师们收获颇丰,回校之后,他们把永威学校学到的关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作业辅导等多方面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12月份,学校又派出三名特岗教师去山西财经大学参加“政史物化”学科中考研讨会。年轻教师们听取了专家对2011年考纲的研读和命题方向的预测。通过此次学习,初三教师们了解了最新的中考信息,掌握了高效的复习方法,明确了中考应试技巧,对于进一步完善中考复习计划,深入搞好中考复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至少两次教研活动,以教师轮流讲课、评课为主。教师授课严格按照永威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当堂训练,达到“堂堂清”。评课时老师们各抒己见,评说课堂“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总之,我校从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都给予特岗教师“特别关照”。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在我们罗村中学,这群80后为了农村教育事业辛勤的付出着,用爱心和汗水浇灌着农村孩子的心灵,他们是“崛起的一代”,是“希望的一代”。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对特岗教师培养与加压并重,对他们信得过,放得开,为石楼教育系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关爱特岗教师 培养教育新人
罗 村 中 学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论文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变高分低能为德才兼备。衡量学生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习惯、情商等,它是成功的关键。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往往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单方面都是特别出色的。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件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之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则应是分步骤的。
1.直接兴趣的激发。用录像课、表演课、竞赛课等多种课型,引起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还可以用美文赏析、学生精彩作文共赏等活动,吸引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2.间接兴趣的形成。主要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还可以从课外介绍一些文章,如摘抄青春小品文、读报等,教育学生保持纯洁品质,让青春闪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将短暂兴趣变为稳定兴趣。可通过谈话法,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亲其师,信其道”,稳定其学习兴趣;可将鼓励与鞭策相结合,尽量使学生少走弯路,多一些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久和稳定。
4.制止学生的不良兴趣。如有的学生读书只重情节、课外只对武侠书感兴趣等,教师应及时引导,推荐好的书目,引导学生欣赏高品位的文化成果。
再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倾向,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稳定后,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应抓主要方面。
1.严谨治学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平时要求学生发言要言之有据,小到一个注音,大到一种观点,从而养成查工具书和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不想当然,不人云亦云。
2.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徐特立先生曾说过:“自觉是教育上的最高原则。”我平时坚持督促、检查预习,在指导学生作比较系统的预习笔记,背诵难度较大的课文时,我每次都奖励提前会背的同学。讲新课之前,我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只稍加引导和点拨,让同学们通过自学和讨论自行解决。
3.杜绝不良习惯。如见字读半边;词语解析似是而非;文章主旨一知半解;课堂只知听讲,不知做笔记、批注等。一旦发现,及时指正,授以方法,逐渐纠偏。
最后,提高情商。情商是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全称情绪商数。情商高的人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承受外界刺激和压力的能力强,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应变,处乱不惊,提高情商要研究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
1.针对学生的精神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我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2.针对学生在取得成绩时飘飘然这一现象,训练学生把握情绪。如介绍优秀运动员邓亚萍的事迹:邓亚萍之所以在世界乒乓球坛创下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因为尽管她是最出色的,但她仍比别人训练更加刻苦,她每天打一万个球的超常付出铸就了她常胜的基础。
3.针对学生情绪不稳,做事“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我要求学生每天作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周写三篇激情文,长期不懈,督促检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课外给学生读励志文,从主观上加强其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的勇气。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
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
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
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
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得出的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一点粗浅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勇于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与教材结构,给学生做好创新的示范作用;再次,还需要积极改革地理学科的测评模式,体现对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最后,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