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爵士舞在我国的发展及教育论文
摘要:一提到爵士舞这个词,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性感”、“妩媚”、“妖娆”、“开放”等形容词。爵士舞由于起源与欧美地区,中外的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舞蹈形态差异。在以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中国传统思想概念中,是不可能从本土当中生发出像爵士舞这样,以炫耀女性独有的一种性感美为特点的舞蹈种类的。假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没有允许中外文化的交流,没有接受外国文化的传入,就没有办法接受爵士舞的普及。
本文关键词:在我国,浅谈,发展,爵士舞,教育
一、爵士舞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有很多人会将爵士舞和街舞的概念相互混淆。实际上,在当代舞蹈发展的潮流和轨迹中,舞种的区分越来越趋向弱化,不同舞种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已经使很多舞蹈种类的界限越来越不分明。比如现代芭蕾、现代爵士等。笔者更倾向于将这些起源与近现代、并流行于近代青年人中间的舞种统一归纳至“流行舞”的范畴。
目前,在我国,以两种爵士舞风格为主流。一方面是以韩国女子流行团体为主要代表,偏向可愛兼具性感为主要风格的爵士舞类型,另一方面是以欧美女子流行团体为主要代表,偏向力量爆发性兼具性感为主要风格的爵士舞类型。而两个种类的爵士舞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更倾向于表现女性柔美的一面,一个更倾向于表现女性坚强的一面。也许,这是因为前者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下,更加强调女子的“小鸟依人”,而后者的环境背景和思想,在“个人主义”的推崇下,更加强调女人的“独立”和“平等”。因此,两种爵士舞风格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二、爵士舞在我国的教育概况
既然爵士舞在我国年轻人中受到了喜爱和推崇,那么就不可避免要去学习爵士舞,展示爵士舞。由于爵士舞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思想内涵,因此,爵士舞也很难像学院派舞蹈训练那样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我国目前的爵士舞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面:非职业舞蹈教育和职业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演员)。其中,非职业舞蹈教育主要指的是舞蹈业余培训机构的爵士舞教育。根据各培训机构的主要招生对象不同,还可以细分为少儿爵士舞教学(以中小学生为主体)、青年爵士舞教学(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和中老年爵士舞教学。而职业舞蹈教育主要是指专业的爵士舞演员,这以国内各爵士舞团为主,国内高校开设爵士舞专业的本科院校少之又少,只有在国内顶尖的舞蹈类艺术学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才有爵士舞的相关专业。
以中小学为主体的少儿爵士舞教学中,有较为科学、成系统的爵士舞考级教材可供教师学习和使用。教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进行设计,为爵士舞的教学和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和框架。
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爵士舞教学中,主要是各地区以会员制街舞俱乐部的形式为主进行教学。依据授课教师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经历,口传身教,进行教学。这种教学通常情况下是老师自己安排教学内容,更加能够体现爵士舞的随机性和变通性。也更容易开发学员的个人创造力。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凭借优异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己扒国内外优秀的成品视频,自学成才。由于爵士舞不需要像芭蕾舞或者中国舞那样,经过了多少年的传承才达到今天这样一个地位,而是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不断的丰富、创新,所以更需要很多新鲜血液不断加注进来,进而更容易接纳、吸收新的思想、新的变化、新的一切。
此外,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从国际流行趋势上来看,爵士舞的发展已经不是只有女人才能够成为优秀者的局面了,很多优秀的爵士舞演员,已经向男人的阵营发展和转移。
究其原因,第一是爵士舞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决定了这个舞种本身就充满了变数和无尽的可能,那么男人跳爵士舞,也就变得十分顺理成章了。第二是欧美爵士舞的力量性和爆发力,给予男性舞者更多的机会,因为在肌肉力量和身体爆发力方面,男人的能力远高于女人,是不可厚非、无需争论的结果。第三是男人也有他们性感的一面,性感并非是女人的特权。因此我们看着一群阳刚的男人,穿着7厘米甚至9厘米的高跟鞋,以他们特有的状态大跳爵士舞时,除了惊讶于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动作时,还会叹服一群男人竟然也能演绎出属于他们的性感。不过目前我国的男性爵士舞者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地区而言,显得略微缓慢。
三、结语
综上所述,爵士舞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外来文化在我国本土扎根,需要一段成长、中国化的过程。我们目前是在学习外国的技术和舞蹈形态,还未真正开发出属于我国的爵士舞风格,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
第二篇:教育领导学在我国的发展论文
摘 要:教育领导学作为领导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结合西方教育领导学理论的发展,聚焦教育领导学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分析中国教育领导学发展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领导学;教育领导学;发展中国教育领导学发展的特殊性
1.1 发展教育领导学意义的特殊性
教育领导学的产生既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一方面能改善教育领导实践,另一方面将促进相关领导科学的完善与发展。领导与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是将事情做正确,而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在教育领导学中所强调的“做正确的事情”的意识与能力正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实践所急需的。
1.2 教育领导学理论研究的特殊性
我国教育领导学理论研究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和研究人员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西方的领导理论发端于企业领导实践,而中国的领导理论主要运用于政治领域。理论渊源的不同导致了理论基础的差异:“中国领导学的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西方领导学的理论基础纷繁多样,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对领导行为的不同认识,对领导力开发的不同立场,引出不同的理论主张,使领导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和面貌”。
此外,由于教育领导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研究的参与度还比较小。目前中国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相较而言,西方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人员既有政府学院相关人员,也有大量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人员;从研究人员所学的专业来看,覆盖范围较广,专业分布较杂。教育领导学是一门实践导向较强的学科,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既要服务于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制约;其理论成果既要符合实践的客观规律,又要引领实践的变革。这些特定要求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主体应该是广泛的、多样的,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育领导学的理论发展。
1.3 教育领导学理论渊源的特殊性
西方的教育领导学是从领导学中分化出来的,是领导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西方理论演进的历程不同,领导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在中国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领导学也已经在我国初步发展起来,1993年就有了相关的著作。可以说在中国,教育领导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领导学理论的建构是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对于教育领导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局限,却也是一种机遇。
教育领导学的很多理论是沿用领导学的研究结果,其理论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领导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教育领导学作为领导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理论内涵上与领导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我国领导学理论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就缺乏了必要的前提,理论的构建缺乏完整、扎实的根基,这对于教育领导学的发展是有一定阻碍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这种理论建构的同步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相关理论间的促进作用。教育领导学的独立建构能够避免领导学理论的先验性产生的定势效应。通过独立的研究对领导学的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同时能够脱离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重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领导科学的结构。
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教育领导学理论体系的特殊性,扬长避短,将教育领导学和领导学的理论建构统一在实证研究中,对于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我国教育领导学发展的建议
2.1 重视教育领导学的准公共性
如上所述,西方的领导学是起源于企业的管理和企业,而我国的领导学则是建立在党政学的基础之上。组织性质的不同使得这两种领导实践和教育领导实践在目的上和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准公共产品,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也要满足公民对于优质教育服务的需要,实现公民的自我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领导活动必须兼顾效率原则、领导行动的科学性以及其公共产品的服务性。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教育领导活动也常常陷入利益驱动的误区,因此,对教育领导学的准公共性的重视应该成为中国教育领导学发展的导向。
2.2 教育领导学的发展应该凸显教育性
教育领导学包含着教育和领导两个关键词,但由于教育领导学是脱胎于领导科学而非教育学,教育领导学常常被定位为具有教育属性的领导科学,在研究中难免出现忽视教育领导学的教育属性倾向。但事实上,正是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教育领导学的发展中更应该凸显教育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育领导研究中引入教育学的思想。教育领导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教育规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重视教育理论在教育领导研究中的影响,在教育领导研究中着力把握教育活动本身规律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有效性,也能拓宽研究的视野。
其次,重视教育领导学对领导教育的导向作用。由于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原因,在我国对于领导的理解还是比较狭隘的,认为领导是具有职位权力的人的专属行为,造成了领导教育推行上的局限。教育领导应当承担起促进领导教育的责任,将领导学教育的研究纳入教育领导研究的范畴,着力于研究领导学的教学活动,促进领导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2.3 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应该着力于变革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我国处在变革的重要时期,教育领导学的意义才更加凸显。变革是社会教育领导实践对教育领导学的要求,是教育领导学的发展在现阶段需要履行的最主要功能;同时,在我国教育领导学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阶段,变革也是中国教育领导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应该着力于变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相关制度的转型的同时完成自身变革性的构建和发展。
2.4 研究实践层面的其他建议
除了上述三个理念层面的研究建议外,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还应该注重实践层面的改革,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发展的推广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实现教育领导学的大发展。
总之,教育领导学在中国起步虽晚,却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中国的教育领导在发展中的特殊性既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只要认清机遇和挑战,重视教育领导学的准公共性、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着力于变革、凸显其教育性,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发展的推广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一定可以建构出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领导学,为世界教育领导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振响.论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13-15.[2]@廖雄军.创立教育领导学初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3):52-54.[3]@温恒福.重视和加强教育领导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9):60-63.[4]@彭虹斌.西方教育领导学: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4-38.[5]@李森.中西领导学研究之差异[J].领导科学,2007,(24):12.[6]@常东旭,李培山.领导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分化态势[J].理论探讨,2008,(4):157-160.2.2 教育领导学的发展应该凸显教育性
教育领导学包含着教育和领导两个关键词,但由于教育领导学是脱胎于领导科学而非教育学,教育领导学常常被定位为具有教育属性的领导科学,在研究中难免出现忽视教育领导学的教育属性倾向。但事实上,正是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教育领导学的发展中更应该凸显教育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育领导研究中引入教育学的思想。教育领导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教育规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重视教育理论在教育领导研究中的影响,在教育领导研究中着力把握教育活动本身规律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有效性,也能拓宽研究的视野。
其次,重视教育领导学对领导教育的导向作用。由于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原因,在我国对于领导的理解还是比较狭隘的,认为领导是具有职位权力的人的专属行为,造成了领导教育推行上的局限。教育领导应当承担起促进领导教育的责任,将领导学教育的研究纳入教育领导研究的范畴,着力于研究领导学的教学活动,促进领导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2.3 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应该着力于变革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我国处在变革的重要时期,教育领导学的意义才更加凸显。变革是社会教育领导实践对教育领导学的要求,是教育领导学的发展在现阶段需要履行的最主要功能;同时,在我国教育领导学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阶段,变革也是中国教育领导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应该着力于变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相关制度的转型的同时完成自身变革性的构建和发展。
2.4 研究实践层面的其他建议
除了上述三个理念层面的研究建议外,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还应该注重实践层面的改革,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发展的推广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期实现教育领导学的大发展。
总之,教育领导学在中国起步虽晚,却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中国的教育领导在发展中的特殊性既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只要认清机遇和挑战,重视教育领导学的准公共性、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着力于变革、凸显其教育性,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发展的推广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一定可以建构出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领导学,为世界教育领导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振响.论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4):13-15.[2]@廖雄军.创立教育领导学初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3):52-54.[3]@温恒福.重视和加强教育领导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9):60-63.[4]@彭虹斌.西方教育领导学: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4-38.[5]@李森.中西领导学研究之差异[J].领导科学,2007,(24):12.[6]@常东旭,李培山.领导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分化态势[J].理论探讨,2008,(4):157-160.
第三篇:谈谈我国教育发展教育学论文
浅谈我国教育发展
科教兴国是我国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点国人都很拥护。可是作为一个接受十五年教育的受教育者,本人深感现存教育模式还急需改革完善,以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的素质教育有形无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中国的学生太苦,这期间可以说被逼无奈的受着身心的双重摧残。而这摧残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父母和呵护自己成长的老师。连一些偏僻的山村孩子都不放过,更何况熙熙攘攘的大城市。小学三年级就有了做不完的语文数学题,语文的字词要反复抄写,课文要背。数学有五花八门的练习。其他科如科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都成了语文数学的陪衬。因为语文数学在三年级四年级就有可能抽考,五年级有毕业考试,而抽考会考就要给老师排名,成绩低了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就会旷日持久,铺天盖地。升入初中后主课增加了,尤其英语的重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根本原因是上面规定的高中录取率太低,一半多的学生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会被无情的拒之于高中大门之外。被拒之于高中大门之外的学生,为了注定失败的希望,他们更多的受过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他们的眼睛照样近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照样被扼杀,他们年轻的气息照样被消退,他们灿烂的大学梦照样被破灭。到底该怪谁?应试教育要成绩,应试教育要考试,说穿了老师为成绩在摧残学生,家长为了大学的荣誉在摧残子女。我国人口多,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即使上了大学工作也无法保障,这都是事实。升入初中到高中毕业的几年中,学生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披星戴月起,暮色茫茫归。在校时间远远超过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时间。考完月考有抽考,月考完了又会考,学生的好坏成绩就一锤定音,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是好学生,否则什么都不是。不如进一步改革我国教育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我认为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愉快的。小学阶段应开足音体美课程,多多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的实践课,重视自然、社会课,语文、数学课的内容应量少、简单、易学,并规定只有课内作业,不准有课后作业。小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和小伙伴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家庭作业是看动画片,和小伙伴玩。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形成世界观的时候,因此,要开足体育课,展开各种行式的体育活动,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要结合品德课、历史地理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亲人的情感。要教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讲社会公德。要让学生认识国情,认识到学知识,学本领不是为考大学,学好知识本领就能找到工作,就能养家糊口。
高中的招生规模应再放宽。不是把一半以上的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应让百分之八十以上想上学的学生继续上高中。高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比初中所学的知识要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些。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有些初中阶段没理解透的数理化知识随着理解力的增强就会迎刃而解。高中阶段分开文理科还是比较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业基础与爱好选择学文科还是理科。应该把国家投入办中等职业教育的钱集中用在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上,并且加大对读高职学生的补助力度,鼓励学生高中毕业后上高职,学得社会所需的技术,让绝大多数学生花少量的钱学到更多谋生的技术本领。学生上了高中再读完高职,所学知识技能可想而知要比中职生强多少倍,况且六年时间客观上还能缓解短期内就业压力。
大学的门槛应更高更难迈些。近十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一个家庭倾其所有供给学生上大学,毕业以后还是忧心忡忡,害怕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许多家庭因学生上大学而债务累累,贫困不堪。高等学校应该把精力放在基础教育师资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与科技研究方面,确保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样才能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当然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把各行各业都搞好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老师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各方面的压力与摧残。
国家要发展,科教要先行。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情国力相结合。国家教育模式,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舆论引导,影响着国人的教育观念。但愿国家能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为分数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做法,让学生免受摧残,让教师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之职。让学生能享受到美好轻松的学习生活。
第四篇: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及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
我国素来有“教育大国”的称号,孔夫子的名号已经响彻国内外,然而对于我国现今教育问题发展的局面,我们却要为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素质教育阶段还是大学教育都似乎进入到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愿意用习惯性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认为教育之重在于“教”,所以“填鸭式教学”才得以成为普遍现象生存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而当教育成为一种义务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各种关于教育的言论便出现于社会舆论中。
1、传统教育方式的发展状况
当下,我国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虽然一直在强调启发式、研究式,但实际上主要的还是灌输式占据主流,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课下是闲散的,造成了无所大收获的局面。纵观我国的教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推广多年,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即填鸭式得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束缚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型发展思维,大多数学生局限于传统思维的教条式发展,不懂得举一反三,不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滞后性使我们的教育呈现一种完全的制度化,模式化,少了活力和动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之路上的一个顽固的绊脚石。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总是在追求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集中式教学,采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办学质量,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自身的特质,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四十五分钟只有老师发挥光热的身影,却没有学生的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在学生的世界中,会错误的认为老师会安排好一切,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将老师所教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笔记中,形成一种对老师的依赖,所以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结果,比如,老师进行了一节课堂测验,只是将自己所讲的东西进行了一个形式的转变,即“换汤不换药”,可是学生却会茫然的不知所措,觉得老师没讲过,自己不会答。
2、教育发展区域间不平衡以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
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存在“品牌劣势”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还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
3针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也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改革开始在关注个人的自身价值以及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传统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指导和教学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弊端,由此革新教学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被重视。
a、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出现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们可以在新教材中找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并且会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以此类练习来展示学生的思考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实际操作平台,使学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以实践过程展现出来;这就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社会讲求的是全面的人才,这需要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要能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彰显自己的个性优点,这样既可以为服务于社会,同时可以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新课标的改革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主体失去了前进的兴趣,那么向导说再多做再多都是徒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应该给学生自由,尊重他们,学生之间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会有参差不齐的水平,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老师不应该只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能否有效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消化。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某方面上的突出能力显现出来,使学生受到鼓励,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才可得到加强。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步。
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能否很好的交流也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课本上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范例,作为老师,应该运用一些技巧性的教学新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学生,也应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在课内外,都应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让自己完全被课本所束缚,并且是否能将所学的东西运用的实际生活中也是学生是否能够
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创新的一个能力的体现。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思多问,老师多启发多方式的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杂症,学生老师共同合作,整理经验,才会达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共赢”的结果。
b、如何促进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改变“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边远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拉近地区教育的距离,使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而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中,这也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这就需要一定的调整,而且对于技术教育的投入也应有一定的力度,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增强高等教育的投入。
4、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的较量。我们可以认知到,面对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所要培养的重要对象,创新对于任何一种事物或者机制来说,都是促使其历史车轮源源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a发展创新型人才
在世界上,经济实力的较量就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发达国家以及综合能力强劲的大国,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能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的创新体系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只有当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增强,才能够在国际上的综合能力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推进着国家的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说,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就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必须做好的长期工作。b、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运用
如今,站在时代前沿的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教育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逐渐的也似乎成为了未来全球化形势下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已经明确的认识到当人类进入网络教育时期,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得到转型。只有教学方式和受教育的对象的接收方式相吻合,孩子们才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获得更好的教育。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教育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能够形象、直观、大容量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真正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当前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有关网络教育的知识,但我们所能认知到的只是局域性的,面对未来的世界,我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了解网络教育的深层体系,从而知道我们的教育走向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方向中。①
c、发展现代教育,构建新型教学机构
所谓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使之顺应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做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同时师资力量包括校长都要具有应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同学的能力,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设定更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需要的是以个人的吸收能力为基础的,人不单单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生产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个人的潜力,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急需解决的任务。目前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要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改革方略;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教师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积极倡导和探索教育转型与具体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培育和创造未来教育的新型模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机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对于教育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对于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0)②
民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做大文章,既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文化素养;既要努力增加知识积累与储备,又要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要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在教育这条无尽无止的大路上,我们必须坚守好绝对的心理素质,披荆斩棘的前进着,前方的道路永远是光明且充满阻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毫不松懈的在这条改革之路上不断努力前行,才能看到最终的阳光灿烂。
21世纪是我们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纪,是寄托我们美好梦想的知识经济时代。当跨进这一崭新的历史时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同时又会面临着生态破坏、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告诉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前进,未来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来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世界,以一个迅速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的身份参加的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个人价值以及能力发展到最大化。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教育事业,使其朝着一个融合理想与现实意义的方向有节奏性的前进!
①
①丁刚.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2000(100)
第五篇:我国IPTV发展论文
一、IPTV发展现状前景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04年的4.6万增长到2007年的120.8万。2008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转自http://www.xiexiebang.com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全球IPTV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以有效促进我国IPTV产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强化制度效应,修订《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分类发放标准,扩大IPTV对内开放范围,制定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指导目录,做好IPTV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统筹促进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功能有效协同,消除制约三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
2.立足规模效应,以规划为导向,上下结合,重点突破,扩大IPTV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推进产业化运营。以三网融合为目标,推进IPTV产业化运营。广电部门增加IPTV牌照申请的范围和牌照数量,为国有电信企业增发全国性IPTV运营牌照。同时,要快速处理有关IPTV业务的申请不能无故驳回申请。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IPTV相关数字内容提供企业,提高IPTV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
3.培育竞合效应,依法监管IPTV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鼓励电信、广电等运营主体加强技术、业务、市场和战略等层面的合作。
4.借助电信企业的运营经验和资本,推进数字电视接入网建设和骨干网改造,加快数字电视产业化步伐,与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共同做大数字新媒体业务市场。参考资料: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