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寄宿式高中如何利用图书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图书馆理想中学生
论文摘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中学图书馆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因此,中学图书馆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可朔性和求知欲望强的有利心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革命的理论,科学的知识,健康的文艺,伟大的人物,英模的事迹,神圣的法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北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广西区全日制寄宿式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根据这一特点,如何对寄宿式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当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电脑,电影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方法有一些局限性,信息的获取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我们学校就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搞好环境宣传,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校园的阅报栏、宣传橱窗、墙报、黑板报等场所宣传介绍以爱国主义者为主题的专题资料,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创造发明等,使学生一进校园、图书馆就能受到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在图书馆的门厅,走廊,阅览室等场所悬挂着为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名人的画像、格言、诗词等。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无一不对生息的祖国、繁衍的民族怀着拳拳之忧,真真之爱,无一不把他们的真挚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力。他们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忧国忧民,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华儿女心中深沉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是启端于民之将亡,国之欲衰之际的爱国意识。历代志士仁人、民族英雄。无不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忧患为己之忧患。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到墨子的“举公义”和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显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无一不强调着一种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的献身精神。这种“人人的忧国之心,人人忧国之事”的忧国忧民思想,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要用图书资料告诉学生:爱国主义,决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慷慨陈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投身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爱国实践中表现出伟大的奉献精神,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本领,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一个人不能没有祖国,这是根、是源。无源之水要干涸,无本之木要枯燥。每位学生的理想、前途、只有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功。当前教育学生要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已任,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汇入祖国的伟大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潮流,忠心报国,无私奉献,在学习和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北海市第七中学有2800多名高中学生。前段时间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曾一度对消遣性、娱乐性图书借阅多,对知识性,思想性的图书借阅少,特别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对武侠、言情小说屡借不衰,且有上升趋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图书馆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把部分的图书下架,停止对学生开放;二是编制一套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目卡片,附内容简介,向学生推荐;三是把购进的新版革命文艺读物、世界名著以及科技、历史知识图书集中装到几个活动书架,供学生挑选;四是变过去集体闭票供书为现在的个人开架借书。这些导向性的措施,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举办读书报告会,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读者报告会,图书馆可以单独组织,也可以与有关部门联合共同组织。中学图书馆由于人员编制少,多数采取在有关老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共同组织的办法进行,近年来,我们学校图书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图书馆提供优秀文学作品,让语文老师进行辅导讲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二是与班主任结合,举办读书报告会;三是与有关老师结合召开读书演讲会,以及开展《当代青年爱国主义人生观》的讨论。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学校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展书评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班图书管理员为骨干,组织书评小组,或举办书评讨论会,或在班墙报张贴书评文章,在班内开展书评活动;二是根据形势需要,学校图书馆组织开展书评征文活动,对优秀的书评文章进行展览,在全校开展书评活动。通过这些书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读物,正确地理解书刊内容,提高学生对书刊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读好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书中经常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进行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学图书馆是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阵地。中学图书馆同一般图书馆相比,既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读者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其教育职能尤为突出。因此,不断提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更重要的认识,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中学图书馆能把爱国主义开展起来,坚持下去的关键。把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职责,纳入工作议题的日程,购进国家教委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挖掘现有书刊中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从理论、知识、科技、人物,世界观等诸多方面更加直接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中学图书馆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这些年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亨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丑恶现象就是负效应的表现。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的事实告诫我们,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因此,中学图书馆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思想可朔性和求知欲望强的有利心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革命的理论,科学的知识,健康的文艺,伟大的人物,英模的事迹,神圣的法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北海七中为了更好地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图书馆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重要的保证。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新书,并严把进书质量关,备齐国家教委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从而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同时学校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建设,使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处处事事为人师表;鼓励工作人员博览群书,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书刊鉴赏水平,勤奋工作,使图书馆这块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充满生机和活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对我校1000名在校的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你觉得学校用图书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必要”①有(850人)②没有(25人)③不清楚(125人)
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对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甚至少数同学认为可有可无,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与学校老师一道,努力工作,用各种手段,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要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知道为谁而学,只有树立爱国主义的远大目标,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坚持不懈,我们只有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读本
2.放飞的希望
第二篇:利用新疆近现代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地化”教学探索 ——以新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例
张 燕
王友文
(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州教育局 新疆 伊宁市)
[摘 要] 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利用新疆近现代史对新疆各民族大各民族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该课程进行“本地化”教学实践的有益探索。在教学探索中结合“新疆三史”,运用《纲要》教材中的理论脉络和核心观点,分析和研究新疆近现代史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大问题,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探索;通过讲述近现代新疆鸦片战争前后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新疆“救亡图存”的历程,展示近现代新疆各民族为创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对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历史知识,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培养爱国爱疆的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新疆近现代史
爱国主义
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 张燕 1982.9-,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辅导员、各民族大学生党支部书记,讲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经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学、伊犁学研究。
王友文
1948.11-,男,陕西蓝田人,硕士研究生,伊犁州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伊犁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来源: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项目《加强新疆各民族大各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理念培养教育研究》(批准号:11JDSZ3094)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是: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信念。胡锦涛指出大学生:“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为最大耻辱”。[1]这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施指明了政治方向。笔者主要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本地化”教学,在新疆高校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达到以上定位和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纲要》在新疆“本地化”教学的核心内容 新疆是我国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境内外“三股势力”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族群众进行着无休止的民族分裂的宣传和煽动。因此对各族大学生进行包括“新疆三史”、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有新疆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纲要》“本地化”教学,充分利用新疆近现代史相关资料向各民族大学生进行讲授,不但可以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全方位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对各民族大学生爱新疆、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2],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土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3]。
(二)《纲要》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纲要》课通过对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的讲述,无论是外国侵略的民族血泪史、还是仁人志士反抗的奋斗史,都能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对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1.《纲要》在新疆高校的教育模式不生动,影响爱国教育的实效性 “史学者, 爱国心之源泉也。”[4]《纲要》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每个正面历史事件、人物都会体现出爱国主义思想,但是任课教师如果在讲述中不联系新疆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就会使各民族大学生只懂得书本上全国性的历史事实,而忽略新疆近现代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的学习。这种单纯的政治强调,往往造成各民族大学生审美和思想疲劳。用这种笼统的与本地历史相距甚远的内容和空洞重复的说教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甚微。
2.《纲要》在新疆高校民汉合班与因材施教中存在一定的矛盾
随着新疆各大高校民汉合校、合班步伐的加快,各类矛盾也骤显。民汉合班是大势所趋,可随之而来使得因材施教显得捉襟见肘。在新疆高校中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高考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偏低。而《纲要》的教学大都是用普通话教学,因此汉语水平的差异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纲要》这一门课的理解。由于受汉语水平的影响,他们在理解用汉语编写和授课的《纲要》教材时就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既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也有对理论原理和专业术语理解的困难。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时不能采用“一刀切”,而应因材施教。不仅要坚持《纲要》教学的“本土化”方式,还要顾及到那些汉语水平较低的同学的学习能力和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搞好各民族大学生对《纲要》的学习。
二、《纲要》“本地化”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选析
(一)鸦片战争前后新疆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
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前后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歌颂各民族爱国志士事迹,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对中国的侵略首先从西北和东北的通商贸易为幌子,积极加紧对中国的领土和矿产资源的觊觎和掠夺。1851年,清政府迫于沙俄压力,与其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就此取得了在伊犁、塔城免税通商、设立领事馆,建立贸易圈等特权等。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阴谋策动和支持下,1865年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的入侵新疆,阿古柏的残酷统治,激起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怨恨,光绪二年(1875年)五月,清政府决定出兵西征,收复新疆。1876年六月,左宗棠所率领的西征军驱逐阿古柏,赶走沙俄侵略者,收复国土,维护祖国统一和完整,是历史赋予各族人民的伟大使命,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1878年春,被阿古柏残暴统治13年的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近现代新疆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后大小和卓之乱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第一次由宗教封建主发动的武装叛乱。其性质是在宗教旗帜的掩护下,以分裂祖国统一、恢复政教合一的和卓政权为目的的分裂叛乱。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大小和卓的后裔效法其先祖,甚至不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在天山南麓多次发动武装叛乱。大小和卓以“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旗号的叛乱活动,不仅掩盖了分裂的政治实质,歪曲了伊斯兰教关于“圣战”的本意,模糊和毒害了各民族的思想意识,还为以后来新疆几乎所有分裂叛乱活动所效仿,其流毒极坏。新疆各民族坚决反对和和卓及其后裔制造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大小和卓之乱,是由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加波罗尼都与霍集占兄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公开发动的一场叛乱。当时,霍集占杀死阿敏道,聚众2000余人,发动武装叛乱。他自称“巴图尔汗”,公开与清政府决裂。为了增强叛乱的力量,大小和卓还联合了安集延、布哈拉、布鲁特及厄鲁特的反清势力,使叛乱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中旬,清军追至临近巴达克山边境的伊希洱库淖尔。大小和卓带领眷属及同党百人逃入巴达克山境内,并与其边境的一个部落发生冲突,后来又同巴达克山的素勒坦交战。经过几次交涉,素勒坦终于将大小和卓擒获处死,并将小和卓霍集占的首级交给清军。至此,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由宗教封建主大小和卓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被平息,波及到的南疆大部分地区重回祖国怀抱。
19世纪上半叶,新疆发生了多起和卓后裔的叛乱。包括“张格尔之乱”(1820-1828)、“玉素甫之乱”(1830年)、“七和卓之乱”(1847年)、“倭里汗之乱”(1857年)等。这些叛乱都是白山派和卓后裔不甘失败,以浩罕汗国为后盾,窜犯入境,妄图分裂祖国统一,在南疆恢复政教合一的和卓统治,实现复辟梦想的冒险尝试。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有力配合和支持下,迅速平定了这些叛乱。
整个叛乱延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破坏之大都是新疆历史上少见的,它给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的严重破坏,对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带来了深重而空前的灾难。但是,新疆各民族人民始终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同时,在抗击浩罕汗国支持下的和卓后裔的分裂、叛乱斗争中,新疆各民族都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有力武器,从而使任何国内外分裂势力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阴谋都无法得逞。
19世纪中叶新疆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斗争。起义摧毁了清政府在新疆统治的一些制度,沉重打击了维吾尔族王公伯克的统治。但由于起义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没有统一的指挥和组织,又带有民族和宗教偏见,所以起义的成果很快被少数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所攫取,蜕变为宗教主、封建主之间的混战,不仅使各族人民备受劫难,而且使新疆各地局势变得十分动荡和危险。
(二)近现代新疆“救亡图存”的历程 通过阐述近现代新疆“救亡图存”的历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爱党教育。辛亥革命前后,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边陲,交通、通讯不便,这里响应武昌起义比其他省区较晚,直到1911年底和1912年初,才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和伊犁发动起义。迪化回族等各民族人民受同盟会会员刘先俊等人的影响,回民马万荣率哥老会忠义堂首先响应。事前组织攻击部、防卫部、机要部,作为起义领导机关,积极策动起义。后由于奸人告密,形势紧迫,刘先俊于12月28日召集马万荣等在南关福寺巷回族磨商刘哈只(刘进才)家召开紧急会议,并将100多名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集中在刘家的水磨院内,于晚9时发动起义。因城外起义回族群众被阻未能进城,城内原准备起义的部分官兵临阵反戈,刘先俊率部奋战,形势万分紧急。刘令马万荣率众突围,保存革命力量。由当地回族哥老会成员马林引路,沿天山中的崎岖小路,在冰天雪地里昼夜潜伏,一同逃亡伊犁报信。刘先俊等人经过激烈战斗后被捕牺牲,迪化起义失败。
伊犁起义虽迟至1912年初举行,但准备工作开展较早。1904年革命党人杨瓒绪赴新,同行者有冯特民等。后杨任伊犁陆军协统,冯主持伊犁同盟会会务。1910年他们创办《伊犁白话报》,作为革命喉舌,开通民智,宣传革命。回族知识分子韩玉书参加了该报的编辑工作。10月在陕甘新回族大寺召开的筹还国债大会上,杨瓒绪、韩玉书等人慷慨演讲,鼓动革命。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各族人民。回民游春生利用自己俄国领事馆翻译身份,积极奔走革命。他在革命党人冯特民的指挥下,巧妙与俄国人周旋,向华俄道胜银行贷款,为革命党人筹集活动经费。后马林等人到达伊犁后,及时通报了迪化起义失败消息,加速了伊犁起义步伐,革命党人推举杨瓒绪为总指挥,于1912年1月7日发动起义,经过起义军的浴血奋战,第二天天明伊犁光复,起义取得胜利。回族等各民族在祖国西陲,再一次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总之,辛亥革命时期,从武昌起义到各地光复,从东南、西北、从边疆到京畿,回族等各民族群众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让各民族大学生明白:由于地主阶级、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的救国方案和实践都没有取得成功。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毛泽东思想是唯一能实现近现代爱国志士愿望的正确理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理论能挽救中国的危机!这都是中国近代百余年历史所证明的真理。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二者是紧密联系,互促互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爱国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基础”。“爱国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民族特色,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被广大青年各民族大学生所接受。”[5]
(三)近现代新疆各民族为创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 通过展示近现代新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创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新疆各族人民正处在封建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新疆都督杨增新是清朝的旧官僚,基本承袭了清朝末年的制度,实行对内残酷镇压,对外闭关自守的愚民政策,竭力抵制和封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当国内其他地方受“五·四”影响,爱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时,新疆各族人民却处于死水般的政治沉寂中。1928年“七·七”政变后,金树仁上台,开始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更加沉重的赋税盘剥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维吾尔等各民族的激烈反抗,各地起义不断,其中以哈密、吐鲁番等地维吾尔族农民起义最为突出,起义形成了以和加尼牙政与乌合苏提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坚持斗争。此时,正值回族青年军官马仲英率起义军退守酒泉,维吾尔等各民族起义军随即联合起来,共同抗敌。
受哈密、吐鲁番农民起义影响,南北疆各民族人民纷纷响应,各地起义不断,全疆鼎沸。这些起义,大部分都起到了打击封建军阀统治、反抗民族压迫的作用。但由于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导致新疆局势复杂多变,也出现了一些逆历史潮流而动、意图分裂祖国的倒退行为,所谓“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的出笼正是这样一股逆流的集中体现。
1949年9月8日,为促使新疆军政当局早日起义,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张治中,希望他电告新疆军政负责人认清形势,早做决断。9月10日张治中致电陶峙岳、包尔汉,希望他们和平起义,“正式宣布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归向人民民主阵营”。9月中旬,包尔汉邀请在新疆回族穆斯林中德高望重的马良骏大阿訇(时任新疆监察使署监察使)共同协商起义大举。在商讨中,包尔汉、马良骏一致认为:起义中的大问题是国民党驻新疆部队的向背,而最大障碍则是马步芳嫡系部队——驻新疆的骑一师。骑一师师长马呈祥是马步芳的外甥,马步芳死守兰州,给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1949年9月20日,受包尔汉主席委托,马良骏以82岁高龄单身两次直入马呈祥军营,力劝其不要动武并交出兵权。马呈祥交出兵权后出走国外。9月26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率省政府和全省各族同胞通电起义。9月27日,新疆省政府召开庆祝和平解放大会。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迪化。12月9日,民族军到达迪化,与解放军胜利会师。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从此这支以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各民族官兵为主体的军队,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在新疆军区的领导下走向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四)现代新疆各民族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所做的贡献
五、结论
1.《纲要》的“本土化”教学中适时利用新疆近现代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土化”教学中有关新疆地区本民族的内容往往能够引起各民族大学生较大的兴趣。本民族的历史贡献、历史英雄、著名人物会使各民族大学生感到自豪,并且产生敬仰之情,并由此而产生学习英雄的想法和忧国忧民的情操。中国近现代史的本土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可以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化、深刻化,与新疆各族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纲要》的“本土化”教学中适时融入新疆近现代史具有生动现实性。新疆有十三个世居民族,本土上本民族发生的事情口口相传在日常生活中就被各民族大学生熟知,利用其进行课堂教学,符合新疆民汉合校、民汉合班后各民族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过程和认知心理,易于调动各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恰当巧妙地联系新疆各地人文历史说明课本内容,利用各民族大学生身边熟悉的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和历史形象来印证他们陌生的历史形象,使历史化为有声有色的历史,更贴近生活和现实,易使新疆各民族大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3.《纲要》的“本土化”教学中适时融入新疆近现代史能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从新疆发展变化中了解国情。利用新疆近现代史进行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新疆近现代史蕴涵了大量的 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占重要地位的历史大事和文化瑰宝。各民族典型的杰出人士涌现,特色鲜明的先民遗迹、历史典故同样数不胜数。地域性与全国性互相依存,任何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新疆具体的地域空间和新疆地方史、社会发展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历史长河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新疆的变化,是祖国巨变的缩影,如此以新疆近现代史实例对各民族大学生进行国情、区情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从新疆发展的巨大变化中了解国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纲要》的“本土化”教学中适时融入新疆近现代史最能激发大各民族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各民族大学生大多很少了解新疆及祖国的过去,仅仅用中国的现状同发达国家相比,难免产生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新疆的过去和现在都真实地呈现给各民族大学生,客观分析当代中国现存问题及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和世界,从心理上树立忧国忧民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这样便能引领青年人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新疆和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从而调动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5.在高校《纲要》教学中适时有机地融入新疆近现代史教育十分重要。大学教师只有在充分掌握“新疆三史”史料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疆近现代史的认识水平,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纲要》“本地化”的教学实践,以“新疆三史”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提高爱国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增强新疆各民族大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意识,强化各民族大各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青年报.2005-01-19.[2]转引自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中学历史教法研究[C].1998.[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8.[4]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277.[5]罗韬.新时期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7).
第一作者:张 燕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 地址:新疆伊宁市解放路344号伊犁师范学院 邮编:835000 第二作者:王友文 单位:伊犁州教育局 联系电话:***
第三篇:利用图书馆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利用图书馆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单位:城东乡城东中心校城东学校
姓名:刘习娟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所以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学生扩大视野,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加速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近几年,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在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点滴经验。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中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营造读书氛围。刚开始,有的小学生读书兴趣浓厚,可时间一长,兴趣就消退了,这是许多家长感到困惑的事。我认为,培养读书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关键是让孩子坚持每天读书,并将这一行动坚持下去。“常在图书馆逛哪有不沾书香的道理。”建议:图书馆里看书的孩子多,都在翻看自己喜欢的书,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不免受到感染。其次,家庭可增加一些藏书,鼓励孩子自己翻阅。“过年在家,一家人围桌读书,是一种气氛,也是一种幸福。”其次不拘一格的阅读方式也不错。如今,一些高年级小学生只喜欢读卡通、漫画等绘图本,对文字书籍不感兴趣。我认为在阅读方式上,小学生应该尽快从读绘图本转换到读文字类书籍上来。“为让孩子喜欢读文字本,阅读的时候,可让他不拘泥于精读。有一些书泛读也可以,跳读甚至浏览也是可取的,主要是培养读书兴趣。”此外,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办手抄小报、剪报、墙报,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根据节日所办的“为母亲节献爱心”、“劳动最光荣”、“六一快乐”、“中国,你好!”“新年报”等等。学生将自己积累的语文知识、词语汇集在一起,配上优美插图,这一活动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图书馆是巨大的知识宝库,班级图书馆则是一个小型知识库,我让学生将家中图书带到班内,专设管理员,图书种类繁多,有故事画册、童话选编、故事大王、作文集„„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随时挑选图书。或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的藏书。学生阅读范围广,培养了读书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看图书的风气。
三、创设种种条件引导学生阅读,激发读书兴趣。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启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课内延伸到课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对比阅读、扩展阅读,如学老舍《小麻雀》,就向学生推荐屠格涅夫的《麻雀》,进行对比阅读,再推荐屠格涅夫的《门槛》,作为扩展阅读的材料。或组织学生在练口活动中推荐,学生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作品,互相推荐,彼此交流。组织这样的活动,被推荐的作品一次就达四五十本,加上有些学生绘色绘声的介绍,大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截取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不失进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更是十分重要。旺盛的求知欲,嗜书的好习惯就是依靠教师坚持不懈地引导、开拓而逐步形成的。又如利用部分早读课时间带领学生读诗,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涓涓诗歌甘泉水渗入心田,学生的思想、情操、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此外如杂志游历,举办讲座、具体指导、讨论交流等等都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的方法。有的学生星期日总要泡半天图书馆,以求知为乐,有些学生一学期课外阅读达四五十本,杂志不在其内,初步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这片沃土,一定能让学生有效地弥补课内之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读书兴趣,就一定会使素质教育之花开满校园!
第四篇:合工大计算机信息检索(图书馆资源利用)论文
图书馆与互联网资源利用对比
摘要: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 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主导地位日益削弱。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着网络环境下的新知识、新方法, 以便更快地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图书馆资源收藏的变化, 使其服务功能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图书馆资源有着网络资源不具备的特点,所以对它的利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图书馆收藏的各种资源进行分析和比较,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今, 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用户还不能摆脱传统的书本式资源。原因有以下几点:(1)直观性强, 阅读方便。书本式的大众阅读型资源, 还受到读者的欢迎。如: 普及型、知识型的期刊、杂志、各种报纸。多数读者还愿意坐在期刊阅览室内, 翻阅他们感兴趣的信息。(2)经济实惠, 时效性强。图书馆内增设了电子阅览室, 但由于投资较大,不能推广。这是大众型读者群阅览一般性资源的阅读倾向。但对于研究型的专业用户则更喜欢利用现代化手段查询资料。
关键词: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图书馆,信息
目前,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与以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 图书馆的资源只限于现有的馆藏资源, 每个图书馆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它所连接的其它任何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所以, 馆藏构成已经超越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馆藏”, 只要联网的图书馆的馆藏都完全可以看作是自己这个图书馆的馆藏同时, 它的信息源已不再仅仅来自于馆藏, 而是增加了电子文献和网上文献, 如:与图书馆联系机密的一些信息中心—安徽省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文献共享、超星电子图书、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等,使图书馆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本馆、本地区、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专业信息。现在, 我国图书馆正处在改革和变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如何能综合地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鉴于我国图书馆界整体计算机水平不高, 有待于发展和提高。处于这一阶段, 我们要考虑综合利用资源, 这是能使用户获得满意信息的必要措施。
一、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传统图书馆拥有几千年的历史,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收藏了古今中外一大批珍贵的记载人类知识的成果,这些凝聚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记载着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手段和进程。任何一个有名的图书馆都是以其海量的收藏闻名于世,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机构能够像图书馆那样凝聚积累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传统型图书馆不可能大范围渗入到各个地方。这就需要对图书馆的形式及内容进行延拓,这也是现在图书馆所追求的。
目前国内、国际上,已经不再局限在纸质的图书馆,而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有益补充,两者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可以在超星电子图书网站上看到比图书馆更多的书,而且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的增多,也让读书变得更加方便。通过本次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深入,也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也让我认识到了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无限潜力。数字图书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是非常单一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可以储存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并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在网上运行,这就使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概念,除包括自身的纸质文献和电子出版物外,还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大的信息资源。不仅能收集和处理大量永久的、固定的文字材料,还能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临时流动的文字材料,如网络化的文本、图形、地图、声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这样,就使图书馆收藏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馆舍,而是扩大到整个网络,这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
展望未来,我觉得图书馆的发展将变得更加迅猛,在结合传统图书馆的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数字图书馆的一些不足,如:数字化信息载体的使用时间、信息安全、版权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本身存在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局限等。
二、互联网与图书馆的联系
众所周知,互联网带来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人们利用信息也就变得更加便捷了。互联网快速的信息更替也颠覆了传统模式,尤其是以新闻为标志的信息产业中追求的时效性,这也让互联网具备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也是短期内图书馆所做不到的。
然而,巨大的信息量带来的必然有信息垃圾,如何从万千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也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这时候,就不得不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对于我们在校学生尤为重要。所以说,未来社会,互联网与图书馆将会齐头并进,而图书馆也会更加深化完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和文化需求。图书馆弥补了互联网的一些不足,同时,互联网也不断充实着图书馆的资源。
总结:图书馆资源还是会朝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结合的方向发展。其中,尤其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较为明显。我们知道,数字图书馆起源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随着数据库如清华同方的期刊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超星图书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数据库、方正数据库等,在这些数据库的基础上,还会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加入,数字图书馆将会逐渐逐渐发展起来。我们也相信,图书馆会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混合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共存
罗 莉
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议的探讨 图书情报工作 范晓鹏
第五篇: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课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课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小学体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作一点浅显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一、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1.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成”,体育和“国民”的关系。2.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3.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