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视生活中的沉默美文
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
有的时候,朋友们聚餐,点了龙虾、鱼翅、燕窝等,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英语谚语,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用《房间里的大象》的作者泽鲁巴维尔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节目现场站着一头大象。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害怕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头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不良现象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住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二篇:善意的沉默美文
在南极,由于大海和陆地的交接处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在大海里觅食的成群结队的企鹅返回陆地的时候,必须以一个冰窟为出口,往外跳跃。为了登陆成功,这些企鹅在起跳前,一般先要猛然扎入大海3米多深,然后借助海水的浮力憋足劲从冰窟里一跃而起,爬上冰面。在企鹅的团队里,领头的企鹅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对“出口”有准确的判断力,还要有冲锋在前的勇气。
体大肥硕的海豹是企鹅的天敌之一。有一天,一只聪明的海豹发现了企鹅经常出入的一个冰窟后,就趴在冰窟旁边,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伺机捕食企鹅。不一会儿,领头的企鹅犹如一枚炮弹从冰窟里“射”出来,由于速度很快,它越过海豹晃动的脑袋,在落到冰面的一刹那迅速站起来逃开。此刻,这只企鹅没有发出一声惊叫,以沉默掩盖了自己的恐惧。紧接着,跟在后面的企鹅首尾相接地从冰窟里一一弹跳出来,有的从海豹的身边溜过,有的从海豹的头顶越过。海豹趁机张大嘴巴,左一下右一下地去咬送到眼前的“猎物”,最终,它叼到一只反应稍显迟钝的企鹅,然后潜入大海享用美味去了。
按理,领头的企鹅跃出冰窟第一眼看见海豹后,应当发出信号,提醒后面的企鹅改变行动计划,以躲开海豹的袭击。但是,它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呢?这是因为,假如它发出在冰窟口遇到天敌的信号,就会导致企鹅团队的成员们由于惊慌而乱作一团,从而影响“登陆”计划的顺利完成。而倘若企鹅们一直被困在危机四伏的大海里,将会面临更大的危险和损失:要么它们会因体力不支,淹死在大海里;要么会遭到几条鲨鱼的围追堵截,到那时死去的就不止一只企鹅了。所以,企鹅“首领”在危难关头保持沉默是明智的选择,它用善意的沉默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甚至可以说拯救了整个企鹅家族,使其血脉得以繁衍。
人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对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设想和预防,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有时候过高地估计困难,强调风险,反倒会削弱人们进取和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变得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从而错过许多成功的良机,延误取胜的时间。这就好比登山,如果你总是十分担忧地窥见脚边的万丈深壑和陡峭的悬崖,你就不敢挪一下脚步了。只有当你对威逼你的“风险”不去过分关注,眼睛只盯着脚下和前方的时候,才有胆量去战胜一个又一个险境难关,从而领略到美丽的风景。
第三篇:沉默舞台剧情感美文
以记忆为笔,描绘一些过往情感的骚动。
不小心触碰到的回忆,开始想起一段人走茶凉的演技。
初见时也只是普通朋友,多年以后,想我必然忘记。
与你谈天说地尚不得过,游走东西只是打发寂寞。
你的笑只是我眼前敞开的风景,我的欣赏亦不过是观花般走马。
我相信物是人非,更相信你是时光里的沙漏。
只是在不断的流失,然后翻转与过重新开始。
只是翻转的瞬间,换了一段不再沧桑的年华,你不再是我台上的戏子,我再不是你席下的观众。
偶尔不经意的想起,只是因为一点酒而已,酒杯略有倾斜,就不小心倾洒了原本平静的杯面。
正如我平静的内心开始出现波动的涟漪。
是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肆无忌惮的将你与人诉说,就像是言及一首歌,一本书,一个故事。
无从知晓,也许本就如此。
也许你从未知道,我本想转身对你微笑
可你却扭头离去,就真正变的开始遥远
遗憾只差一步的牵强主义
最终陷进了我记忆的一隅
说留恋实在太假,说忘记才是真的。
更不与你谈及爱或与否,一起踏过了几座春秋,领悟了爱不是追逐占有。
各自心中有一片他人的天空
只是刻意遮掩了那么一瞬间
人去春休相尽散
庭前花下敛合欢
寂寞,也要在转身以后
一杯水酒穿肠,便可如鸿毛飘落。
曲终人散欲醉眼,戏子泪青衫。
第四篇:48小时的沉默美文
英国90多岁的女特工、“二战”期间功勋卓越的铂尔在回忆往事时曾提到,在接受训练时得到的指示是:一旦被俘,要保持48小时的沉默,以便同伙有时间逃脱。
心有所动。48小时的沉默,给人性以回旋空间。
如果让有血有肉的身体忍受长时间的痛苦折磨,我个人认为,未必合乎人性。我又想,正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故而那些为了理想而忍受极端苦痛的人,被我们视为英雄。
如哥白尼,因提出“日心说”推翻“地心说”,教会对他施以酷刑,他的身体被拉长,但只要有一口气,他就依然不屈;如古罗马那个坚持自己学术见解的女数学家,身体被反对者用海贝一片片切割,连续数天,方才气绝;如赵一曼,被残忍的日本人折磨得半身炭化、指甲全无、白骨可见,也决不低头……
写下这些,我已不忍。那些亲身经历的人,是如何挨过极端难熬的每一分、每一时、每一天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遇到“敌方”酷刑,能持否?也许很多人都并不太怕丢掉性命,但非常畏惧长时间、超越常规的剧痛。
所以,看到铂尔说到“48小时的沉默”,我终于释然。原来,有一种动摇,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只要你在规定的时间里坚守了立场与原则,就可以了。酷刑和痛楚,担心和惧怕,均有一个能够期盼的期限,有可以张望得到的彼岸。
但这不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热衷说“中庸”的我们,在大小争斗中,往往只看到“敌我两方”的对立存在,不宽容中间地带,不宽容人性的极限。所以,在得势者严厉的目光里,敌人总是很多。而那些被打入另册的“叛徒”,基本上再无翻身余地。即使不能将其消灭,得胜者也要在思想上、文字上将其处以极刑。这在清代尤甚。
就这样,在生活或工作中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感觉焦虑,很多人似乎已习惯了此种日积月累的紧张心境,不知快乐为何物。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推己及人,在矛盾、困惑、对立面前,除了做简单的是非判断,还稍带考虑“48小时的沉默”?在宽容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第五篇: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其实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以下是 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中的艺术的美文,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一留白,是指艺术家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坐船上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而正是这一“空白”,有力地衬托出了江面特有的空旷浩渺、寒意袭人的气氛,这反而更加集中地刻画出了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书画艺术讲究留白,人生也需要留白。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而如果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些,就得凡事都留有余地。
一个人思考越少,话就越多。而言多必失,也易伤人。我们只要略作观察,就会发现,在与人相处时,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愿意充当听众角色者。生活的经验是,没有人乐与话多者深交。
不过,有的人却偏爱卖弄小聪明,在与人交谈时无故频抢他人话头,甚至为了撑面子,而喜欢在人前说大话狠话过头话——全是些只为“过把嘴瘾”而不中用的话。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通常,话少之人,他的话都比较有分量。雄鸡一声天下白,而麻雀不停不休地叽叽喳喳却只会惹人厌。是的,人在许多时候,还是少说为贵,沉默是金。
人生总是忙闲交替着的,但遇事时得悠着点,只有从容应对,才能不乱方寸。可有的人对事太过于执着,甚至拼着命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于是就带来了不良后果。还是黄炎培先生说得好:“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法国人甚至认为,慢就是美。正确的态度应是,凡事来时,如无事时镇定、理性,不选择逃避,努力把事做好;事情终究是会过去的,但不要事情过去了,还将其放在心上,而是要清空一下心,了心自了事,还心里一片海阔天空,正所谓“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不要总是被事塞得满满当当的。
一个人在为工作而谋,为前程而谋时,保持几分淡定尤为重要。刻意追求辉煌的人,往往不能如愿,而乐意过平常生活的人,却能获得幸福。面对很实在的生活,虚荣心不要太重, 欲望不宜太多,期望值不可太高,以免将来无法兑现而徒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莫扎特从不考虑永恒,所以能够永恒。人生短暂,人生不易,故要学会释然,舍弃虚伪,舍弃无聊,舍弃浮躁,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 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要让脚步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让心海风恬浪静,让淡然心寄水云间,本色人生一样灿烂。
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放大世界。流水不争先,止乎当止,行之当行。正如星云大师所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一个人如果能参透荣枯之事,心境半佛半仙,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便是世间自在人了。
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常用“三两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表现手法。人生留白,何尝不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智慧!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二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生活处处有艺术,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当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弦乐培训班,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递给我一把奇怪的东西,接着一个大哥哥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拿,还告诉我这把奇怪的东西叫“二胡”,从此,我的二胡学习生涯便开始了,刚开始还真是十分的“新鲜”
那时候,只知道新奇,根本不知道学习弦乐的艰辛,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拿起二胡,拉着弓,内外弦地拉换,觉得很有趣,可学了一段时间,新鲜瘾过了,我便尝到了学二胡的“艰辛”
先是找音很困难,因为二胡没有像笛子、古筝那样有个固定的音准,所以只能靠耳朵来找音调,在音准问题上是需要学者下许多工夫。接着,我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对快弓的掌握十分吃力,一练几个小时还得不到什么见效。为此,我常常是边哭边学,再加上小孩子贪玩,可练二胡常常是好几个小时,练完了还得做作业,哪还有什么时间玩。那时,我对二胡还真是厌倦至极,还想过放弃,可每次还是坚持下来了。练了几年,上了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练二胡也是有技巧的,我也终于感受到了音乐、艺术带给我的“乐趣”
随着学习二胡等级的升高,曲子也越来越有难度。可是,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厌倦,而是从中寻找乐趣。其实有没有学会固然重要,但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更重要。当我开心时,我用音乐表达我的欢乐,当我悲伤时,我也用音乐来发泻、表达,将我的感情融入二胡,这也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吧!学二胡,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学二胡,不仅仅让我有了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我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至今,我已经逐步学会如何良好把握和调解心理,使钉在面临重大事件前不会惊慌失措、紧张而导致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不仅这样,学一门乐器,还使我的乐感有了提高,陶冶情操。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的生活中也飘满了艺术的芳香。
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自然产生美,自然才有艺术。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三“人人都是艺术家”——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离我们既远又很近,琴棋书画是艺术,品茶是艺术,其实生活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柴米油盐,五味杂陈,吃饭、步行、工作、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艺术,才会使得这些日常琐事不再单调。人们应该懂得享受生活,培养兴趣,修养身心,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精粹,它给生活增添了别样的精彩。
伴随着音符成长
每个人对艺术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性”、“孤僻”、“高雅”。上世纪八十年代,头顶爆炸发型,下身着灯笼裤,肩扛收音机就是潮流的艺术。据那个年代的人回忆:“走街串巷开着录音机,两个小喇叭里放着各种流行歌曲,一人骑摩托,一人坐在后面扛着录音机,到哪里都是浪荡不羁的样子就是时髦的青年。”一直以来,那些披肩长发,留着大胡子的人都被视为艺术家,因为在常人眼里艺术家都是“不正常”的存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都异于常人。那么,来看看大家怎么说艺术。
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韦某说:“艺术就是静下心来感受生活,我们并没有大师一样的视觉和听觉去发现集大成的艺术,但是我们可以以微小的视角去体会,听歌、看电影就是离生活化的艺术最近的路。”
一名从事乐器教学的老师说:“当我想逃离社会上纷繁的人情世故时,能让我安静下来并思考的是弹琴。从事教学的这些年,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艺术的殿堂并懂得去欣赏它的美,他们在言行举止上和没有接触过艺术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有韵味,我想让艺术的意义融入他们的生活,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艺术人生》的谈话节目,该节目的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节目里的嘉宾们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正是因为艺术充实了他们 的人生,他们的生命里闪烁着绚丽的光,长久的积淀成就了不平凡的普通人。
曾问过很多同学怎么看待艺术,觉得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吗,如果存在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着?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却说不出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听歌、看电影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当然还有少部分的同学认为艺术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没有具体的符号存在于大脑里。有些在普通人眼里很怪异的言行,或是常人看不懂的作品,也许就是艺术家们眼中的艺术。
人文学院12级张某,新闻系文艺范儿。非艺术生的她从小学习古筝并过了十级,在她看来古筝与她的生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年幼时一股“特长班风暴”席卷了张某所在的那个城市,她的父母认为让女孩从小学习点艺术的东西能培养女孩子文静的性格,于是带着年幼的她进入了乐器店。因为父亲在她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宋词,虽然年幼的她不懂得音律的变化,但这样的熏陶能让她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在乐器店里,她对古筝一见倾心。“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只觉得那个乐器能发出悠扬的音调很美妙,很想去琢磨。”张某这样说。
对古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加上勤于练习,她很快就从古筝班脱颖而出。十五岁那年她参加了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得了贵州赛区古筝组一等奖,“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看着很多选手都自信满满的在后台准备,自己在一边手足无措很是自卑。幸运的是上台后就忘 了那是比赛,当成是平时练习,很从容的完成了曲子的演奏。”凭着优异的成绩,她成功的进入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据她说,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去到北京,看着别人弹着自己平日再熟悉不过的曲子,听着不一样的演绎,发现自己那点芝麻大的本事真的不算什么。在决赛中她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她感慨道:“虽然会有不服气,但是这会化成动力激励着我在未来的路上刻苦学习,我还太弱小。”古筝对她来说就像旅途中的风景,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用心去聆听,美丽却不是终点。
在同龄人中最接近艺术的就是那些从小学习艺术,并为了自己梦想与前途走上艺术道路的他们——艺术生。李梦涵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艺术学院11级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那时候很听话,父母让学就认真学,十岁考过钢琴十级,接着学习琵琶。她从一开始的服从学习到后来的厌恶甚至是讨厌弹琴,虽然心里的感觉不断发生变化,但整个过程她依然坚持着,直到后来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弹琴时会开始想念那些琴键、那些音符和那些旋律。十八岁的她选择艺考,凭着扎实的功底考上了音乐系,在原来学习过的曲目基础上她开始学会加入自己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按照乐谱准确无误的弹奏,音乐里融入了她对生活的想法对人生的感悟。
“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没法速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李梦涵这样说道。练琴在她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她说,常人眼中已经非常厉害的她,现在还会偶尔练习上七、八个小时。十七年来与乐器为伴,她学会了耐心,用时间和经历亲身感悟到,付出便会有收获。快要毕业的她没有想过立马奔向社会这个大浪潮,也不想参加乐团,而是准备考研,想继续学习深造。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当名老师是她在小不过的梦想,“弹着琴教小孩们唱歌是我能想到的小幸福。”被问道是否真的喜欢弹琴,梦涵只是淡淡的回答:“习惯了吧。”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她的生活,没什么特别但不可或缺。
艺术于张某和梦涵而言,有着不同的定义,但相同的是艺术丰富了她们的生活,给她们的生活以新鲜的思考,在重复的旋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校园中的艺术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艺术团、诗词社等社团的存在给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在我校新校区,原本灰溜溜的井盖,都被画上了不同的图案“鸟叔”、“百事图标”、“流氓兔”成了可爱的装点图。有同学这样说:“这并不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反而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让这个校园更有生机,同学们的生活也会多点阳光。”在他们眼中,艺术使生活充满了乐趣,不是他们触摸不到的高度。
每年的十佳歌手比赛都会吸引到很多同学去当观众,入场券也是相当紧张,这样的比赛使拥有歌唱天赋和爱好的同学能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也让对音乐感兴趣喜欢倾听的同学借此机会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管理学院赵同学这样说:“我是十佳歌手比赛的忠实粉丝,每 次得到票的时候都很兴奋,高中能听听耳机里传出的音乐就很满足,现在能有机会融入那个氛围,感受选手们用演唱的方式诠释对不同歌曲的理解。”校园艺术就是能让同学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艺术本身熏陶着心灵。
去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到我校,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同学们不仅欣赏到了唯美的舞蹈,还感受到了高雅艺术对心灵的感染,也了解到一些芭蕾舞的历史和艺术。“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那些女生不仅身材很好,气质也很好,真的很遗憾没有从小接触艺术。”人文学院小高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