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课,复习课的要求是将知识点更有序的关联起来,同时结合考试说明和真题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也是始终已上述两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思路的。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进行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中展开对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探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一、通过考纲和真题,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知识点学生都熟悉但又有所遗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迷茫。我在不久前开设了一节联片公开课,也是学业水平的复习课,在开设的过程中,组内老师建议以明确考试要求的方式作为复习课的开头比较妥当。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也查看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学测真题,把与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的要求摘录下来,并进行标注,又摘录了20xx年化学学测真题,并将上面考查的是铁的哪个考点也标注出来。这样的设计与呈现,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二、通过知识网络图整合知识点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金属,也是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查的一种重要金属元素。铁的化合物包括三种氧化物、两种铁盐、两种氢氧化物,种类比较多,知识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此复杂的体系用关系图的方式呈现是最恰当的。但如果一下子把整张知识网络图呈现出来,学生定难接受,效果也比较差,如同看参考书上的知识网络图一样,很难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真正被接受的知识关联。因此,我是以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同时,不断补充完善整张知识网络图,学生在不经意间建构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也亲手绘制了这张图,对图中每一个物质的定位,每两个物质之间的连线关系都十分清楚。真正让这张图印刻到自己的头脑中。
三、通过对比和归类,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以及铁离子的氧化性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如果只是这样呈现给学生,接受和应用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我从常见的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两个题型呈现出来,即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多种鉴别方法,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除杂问题。学生在围绕这两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要运用上述知识,学生如能正确运用知识进行离子的鉴别和除杂,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回答在知识网络图上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楚图中铁三角之间的关系,也使物质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具体、有用、与解决问题息息相关。
四、通过实验设计和改进,训练思维的多面性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复习课虽然不需要演示实验进行点缀,但更需要更高层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这节课中有一个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值得去探究和改进。虽然在新课中老师也或多或少的提过关于此实验的改进方案,但学生经过一年的时间遗忘了不少,另外,结合我最近参加的教研活动,有一位老师提出的关于此实验的新方案,我认为在这个实验上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下改进的方案,是一个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想法,经过启发后,大部分同学的记忆被唤醒,能提出一些常规的改进方案。这时候我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在大禹之前,都是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而大禹完全颠覆了前人的思路,改成了疏通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以及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
本次课由于准备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结构把握的还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前半节课略显松散,后半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有些匆忙,尤其是关于实验设计的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篇:铁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对于《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实验验证性质,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铁的化合物常有不同颜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验直接感受化学中的颜色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颜色证实物质的存在及检验物质的性质,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特色。
动手实验前,看清试剂瓶的标签,间接性地让学生从颜色上区分亚铁盐和铁盐。
动手实验时,让学生先制取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再制取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用常规操作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则以失败告终。教师导疑Fe2+有什么性质?学生顿时醒悟,重新操作,但生成白色沉淀很快就变色。教师再问,成功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个别学生想到用煤油隔离空气,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操作,实验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失败的实验中找到灵感而取得成功。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未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课时,在下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在铁的化合物教学中,用有趣的颜色及实验将知识串联,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素质。对每一堂课,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并掌握哪些技能,会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犯什么错误,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行拓展、创新等。
2、注重学生书写技能。
这节课放在高一第一学期,所以应一开始就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要让学生多写、多动手、多思考,正是基于此,学生任务很重,很是花费时间。对于绝大数学生而言,书写方程式很困难,尤其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这节课没有预想的好,有教师原因,也有学生原因。
教师原因:(1)教师状态不佳。大奖赛的课,教师应该富有激情,开心地面对陌生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受感染,才会积极配合教师。(2)语言不够精炼。作为理科教师,语言切勿啰嗦,表达一步到位,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低级错误,简单来说,基本功要扎实。(3)点评单
一。要求多琢磨,多听、多学习。(4)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好。要充分备课,认真领悟教材,多看教辅,多看相关文献。
通过两次的大奖赛的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向老教师学习,不能偷懒,多听老教师的课,多问老教师,尤其在课件的设计上多听取他人意见……但不能依赖依赖别人,自己要有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引导经济主流的时代,面对迅速膨胀的知识总量和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我们的教育基点是什么?是授予学生科学知识重要还是科学方法重要?我想答案是明确的。让我们以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入手,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未来人才而努力。
第三篇:铁的化合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个知识点。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了金属的单质的性质,又了解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上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铁)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不仅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复习和再熟悉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相关的金属的知识,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其特征。2.教学目标的确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章节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见,他所谓教育目标的落脚点是在学生通过学习以后的行为变化上。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种要素的复杂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有序、高效地进行,施教者首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制定清晰、合理、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便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求,规定学习行为取向和评定学习结果。从上述行为目标理论出发,且结合人本主义思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3价和+2价的铁的重要化合物,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②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②在“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②通过运用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疑问,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培养学生乐群,互助合作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氧化还原性分析实现Fe3+和Fe2+的相互转化。难点: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二.学情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的完整结构已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他们能对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提不出猜想及假设,但却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去预测并设计方案去检验假设,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接触化学时间短,对于物质结构特点及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认识得不够,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缺少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用语言去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对其进行学法指导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以便学生尽快适应元素化合物的学习。2.学生的学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2)实验促学法(3)启发式教学法(4)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相结合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
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视频引入】身边发生的小事(一学生因为缺铁性贫血晕倒,医生开了补铁药物)以视频方式引入,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观看,感受铁元素的广泛存在以及化学与生活和健康的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求知欲望.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堂铺垫 【复习与铺垫】由复习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铺垫二价铁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为+3价 回忆并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铁元素价态的变化,意识到+2价铁元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复习已有知识做为后面探究的启发和铺垫。
[思考]:实验室有2瓶溶液,一瓶是FeCl3溶液,另一瓶是FeCl2溶液,你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呢?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并介绍新的鉴别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看老师实验演示,掌握新的鉴别方法。给出新的鉴别方法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为后面探究实验的设计做铺垫。认识铁三价向铁二价的转化 【实验与探究】
[讨论]:FeSO4 溶液中为什么有铁钉或者铁粉呢?它们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①大胆推测物质的性质 ②设计实验方案
③动手实验,检验推测是否正确。④观察现象,准确记录,得出结论。提供学生所需仪器和药品。
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方案一:向FeCl3溶液先加入KSCN,然后加入铁粉 方案二:向FeCl3溶液中先加入铁粉,然后加入KSCN
在实验研究中学习,同时训练学生思维以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准确描述现象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得出结论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巡视与指导】
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学生动手合作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汇报与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各小组发表意见,并倾听其他组的发言。
书写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化学与生活]:资料卡片 介绍缺铁性贫血 实物展示:补铁的药物。
介绍补铁剂以及铁元素在体内生理作用,探究为什么补铁剂要与维生素C合用效果会更好呢?维生素C到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①大胆推测物质的性质 ②设计实验方案
③动手实验,检验推测是否正确。④观察现象,准确记录,得出结论。
提供学生所需仪器和药品。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方案一:向FeCl3溶液先加入KSCN,然后加入维生素C。方案二:向FeCl3溶液中先加入维生素C,然后加入KSCN 运用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疑问,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实验研究中学习,同时训练学生思维以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准确描述现象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得出结论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能力。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乐群,互助合作的人生态度。【巡视与指导】
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汇报与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各小组发表意见,并倾听其他组的发言。书写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引申]:除空气中的氧气以外,氯水中的Cl2这种氧化剂是否能够氧化Fe2+呢? [教师演示实验] 氯水氧化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 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汇报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准确描述现象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得出结论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能力。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小结
1.鉴别Fe2+和 Fe3+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2)加入沉淀剂法(3)加入KSCN显色剂法 2.Fe2+与Fe3+与的互相转化:
氧化剂,如:O2,Cl2 Fe2+ Fe3+ 还原剂,如:Vc, Fe 离子方程式:略
学生倾听、领会、记忆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将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
生活百课 [图片展示]: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品 学生观看 扩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 【学以致用】
1.亚硝酸盐中毒 如何急救? 2.分析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原理 1.学生思考并发言。
2.观察实验图片,分析书写离子方程式。Fe3+与Fe2+的转化。
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运用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疑问,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学习方法总结】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2.你有哪些收获或疑惑的地方? 学生思考、领会并反思
在“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笔者在对教材全面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从而形成对教材的应用和自己个性化解读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铁的重要化合物》这节课。Fe2+与Fe3+的互相转化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补铁剂与维生素C合用效果为什么会更好,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汇报,总结出Fe2+与Fe3+与的互相转化,这一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无处不在,对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得进行探究,笔者也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启发。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疑惑,因为这些问题中很多是教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在应对的时候显得有些生硬,另外在【学以致用】的练习中,分析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原理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对学生知识的铺垫和启发一定要到位,否则学生的能力受限,无法得到合理的猜测。而对于随堂探究实验,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第四篇:《铁的化合物》听课感想
《铁的重要化合物》听课反思
前几天听了邹老师的《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这节课,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有颇多的感触。
邹老师以新闻报道“居民用井水泡茶变成了黑色”引入本课,引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并以演示实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化学上的阐述,让学生感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神奇应用。
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金属元素一共有四种,钠、铝、铁、铜,在必修一要学习的只有钠、铝、铜,邹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铁的氧化物有关知识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放在一节课。在课前,先复习了铁单质的有关性质,用PPT展示了预习学案中的相关基础知识点,及以前学习的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思考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待学生在讨论出制备方案时开始探究实验,在此处,邹老师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小组探究,最后让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得出本探究的最终结论。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有小组提出对本实验的设计改进,将氯化化亚铁装在注射器内,将氢氧化钠装在青霉素的小瓶子里,实验过程中,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吸入,和氯化亚铁接触反应,这样可以较长时间的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当然在配置溶液是水要煮沸,排除氧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也便于观察。在观察完颜色之后,邹老师要求学生把一部分沉淀挤在滤纸上,观察氢氧化亚铁的氧化,另一部分 挤入盐酸中,观察它与酸的反应。继续完成氢氧化铁的制备,列表从制备性质颜色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总体来看,邹老师的本节课结构完整,信息容量大,板书合理整齐,实验有创新,体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工作的严谨,对知识的运用自如,哪多哪简,运用自如,值得学习。其次,邹老师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比较深入,能够轻松自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贯穿于整节课。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第五篇:铝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去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我是通过探究活动“氢氧化铝能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铝来制得吗”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另有一点得到认可的是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铝锅煮水、胃舒平等事例来引入知识,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认识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让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操作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上课期间,遇到某些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我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怎么去引导他(她)学会表述,怎么去鼓励他(她)有信心学下去,因为我重视的是这堂课之后学生
都能有些收获,我希望除了知识他们还能有其他的进步,比如提高表达能力,会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现象等等。
(4)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中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从学法到知识的全方位收获,同时也感到参与的乐趣。从反馈中也不难看出:学生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他们希望老师的讲解能够使他们充满了继续研究和探究的欲望。这也印证了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议》一文中论述的“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一教学理念,我想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共鸣。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应只关心学生对某些具体的过程、某些结论是否记住,而是利用我们学科的特点去引导他们的思维,做到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想学、乐学,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