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制造下管理会计创新探索论文
摘要: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政府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智能制造”,对产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管理会计与智能制造在多方面进行高度融合。在智能制造的环境特征下,企业需逐步推进管理会计创新工作,努力实现自身绿色制造的转型和服务型制造的升级。
关键词:智能制造;管理会计;创新
一、研究背景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占主体地位,即是立国之根本、兴国之利器、强国之基石。在创新驱动下,许多新的生产方式、新产品、新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应势而生。“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制造业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智能制造内涵包括:一方面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减缓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以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生产的效率的目标;另一方面其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需求,奠定了“新经济”桥梁的基础。管理会计为了与“智能制造”相适应,应实施“智能管理”,依靠“人工智能”大力提升其处理系统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能力;充分理解管理对象异质性,有效、合理配置智能化管理工具,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的功能。
二、智能制造下的管理会计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复杂多变的企业组织关系。要求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不断通过优化升级产销流程,加强产品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同时重视企业价值增长的战略空间、管理过程、控制绩效,加大在不同战略选择下的成本管控力度,力求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和企业效益最佳化的最终目的。
(二)根据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有效、合理配置生产计划并掌控生产进度,深化产品生产的可视性。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媒介,工业机器、设备、存储系统及运营资源紧密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了良好的信息集成功能,并依赖于开放的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将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管理会计“管理控制”与“信息支持”活动的横纵双向沟通与交流,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敏捷快速运作。
(三)影响管理会计的价值增值目标
1.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看,持续不断的推进智能制造,对降低智能设备等的成本费用有促进意义,零成本社会的内在属性在智能化设备的配套环境中也得到了体现。
2.从企业的内部环境看,通过改革智能化管理会计的供给端结构,充分利用外部廉价的制造能力,将企业的固定成本转为可变成本,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管理会计工具创新
智能制造是一个商业生态圈系统,由智能设备、智能工厂和智慧员工构成,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境特征,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可从智能制造与新经济的结合、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程度上进行。
(一)约束理论(TOC),每一个组织的发展都会受到来自不同约束条件的限定及制约。智能制造业绩高低主要是从完工效益、存货和营业费用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根据约束理论,实现“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移动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有形成本要素与无形成本要素。当前,依靠管理会计的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内在需求便是充分发挥无形成本的内在潜力。
(二)适时生产制(JIT),智能制造能使适时生产制进一步拓宽。适时生产制是作为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追求消除一切只增加成本而不向产品增加价值的过程。依靠价值链与供应链中的智能化成本管理,使企业线上与线下的经营活动紧密连接,使管理会计工具由时间驱动向时间与空间双驱动的融合创新方向发展。
(三)持续改善(Kaizen),智能制造对企业产生持续的改善作用,通过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员工的努力、民主参与意识的高低等进行主动的沟通和调整,利于提高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果。实现智能制造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企业的成本或利润不仅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对“质量”的规范。
(四)精益成本管理(LCM),智能制造自身就是一种精益成本管理的过程。通过建立一种交互用户的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升级,不仅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体验,而且能实现企业的价值的增值。
(五)业务流程再造(BPR),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可能会引起激进式的流程变迁。伴随现代科技的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是十分重要的自动化工具。广泛运用工业机器人,不但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且对人身安全的保证、劳动环境优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消耗的减少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具有非常意义。智能制造的业务流程再造是实现“互联网+”与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的一种新兴工具。
(六)平衡计分卡(BSC),智能制造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个是能增强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性,另一个是能够促使企业的前景理论与平衡计分卡执行力的紧密融合。智能化平衡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本平衡,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实现结果与制约因素的平衡;二是具体平衡,具体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平衡、链式整合链与网式整合链的平衡、内外群体的平衡、经营中的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学习与创新中的东方古典哲学与西方精细化管理的平衡。
(七)作业成本法(ABC),智能制造将从根本上对作业活动实现变革。智能作业管理能提供更加完整的成本核算信息,凭借合作联盟网站等网络式竞争平台,增强企业内外作业活动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服务,合作建立起产业作业链与技术联盟,形成网络集聚,扩大与拓展智能化作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姜红德.智能制造[J].中国信息化,2016.[2]彭新启.智能制造面面观[J].船舶经济贸易,2016.[3]陈正兵.论道“管理会计”[J].财会学习,2016.
第二篇: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理念的迅速传播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势必会带来管理会计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实现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管理会计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优化创新积累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新兴行业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互联网+交通的滴滴打车、互联网+地图的高德导航等。“互联网+”实际上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应用的发展新形态。而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注重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学科,自然需要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优化管理会计价值链管理
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而“互联网+管理会计”的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活动延展至供应商和客户,使企业的价值管理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条中。从价值链管理角度来说,管理会计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链条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供应商直接连接客户,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周期及其具体状态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同时缩短了整个产业链条。从供应商选择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能够确定稳定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从客户偏好角度来说,通过对客户信用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向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推出信用购物等增值服务,利用这些服务来争取市场份额,例如京东白条、阿里信用住等就是典型的案例。总的来说,“互联网+管理会计”有利于优化企业价值链管理,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和价值链整体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它强调价值创造,通过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活动,分析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动状况和财务状况。“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会计信息的传递和集成。企业开始更多地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传统单一的事后核算。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控制等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方法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服务,提升企业价值。
(三)创新管理
会计技术“互联网+”不但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得企业开始运用新的管理会计技术。在产品制造方面,云储存为企业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在货物采购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统一安排网络采购,加强了对供应商采购价格、采购货款支付等采购过程的监督;在人力资源方面,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才招聘能够使得企业迅速找到合适的人才,降低了企业人才招聘成本。总之,“互联网+”为企业管理会计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管理会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互联网+”技术本身存在隐患加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因此,此种模式下管理会计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数据安全存在隐患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小觑。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进行财务预算决算等活动,就必须将企业的数据资料和文件档案等内部资料传输到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云计算平台上,因此,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就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云计算平台也可能遭到病毒和的入侵。本企业客户资料、产品成本定价信息等关键数据的泄露会对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历史虽然并不长,但经由各位学者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宏观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企业没有结合市场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我国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企业内部部门设置冗余,职权不清,使得管理会计的推行困难重重;第二,企业部门之间未能做到相互监督和牵制,因此无法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影响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准确性;第三,企业未能建立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财务指标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分析相关财务指标优化企业的管理决策。
三、“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信息保密工作
管理会计部门在签订相关的技术服务合同之前,要确保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在合同中增加一些保护数据安全的特别条款。如服务商要对不同企业上传的数据资料进行安全分离,服务商不得接触、使用或者复制、备份客户上传的数据资料,◇余舒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发展服务商应维护本企业的数据安全并在数据库遭到入侵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等。企业本身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测评和动态监控识别,针对突发事件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前制订好数据资料在遭受入侵时的解决措施,以维护数据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另外要明确授权管理和查询权限,设计一套严格的接入控制体系,严格控制平台的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平台既能够满足管理会计的需要,又不会导致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泄露。
(二)加强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下,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要鼓励继续进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应该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及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变化,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建立起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第二,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结合“互联网+”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并定期对企业管理会计进行评估;第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融合,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并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用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互联网+管理会计”模式在企业中的运用,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第一,企业应该精简部门设置,摒弃冗余部门,建立起权责明确的内部部门体系;第二,企业应避免高度集权,使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牵制和监督,以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企业应建立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财务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财务指标定期对部门工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陈光远.浅析“互联网+”视角下的会计新功能[J].财会研究,2016(07).[2]侯玉荣.“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J].时代金融,2015(08).[3]王兴山.企业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5(04).
第三篇:低碳经济下管理会计方法研究论文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着重强调的是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主要解决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技术创新方面的问题。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管理会计方法也应当实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够使广大会计管理人员实现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能源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我国煤炭排放量居高等,因此我们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低碳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对低碳成本以及相关收益的计算,从而实现相关决策的科学判断。
1低碳经济模式下,实现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又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它主要以企业现阶段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运动对象,并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实现企业经济业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1]除此之外,管理会计还要向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提供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依据,从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实现科学管理。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实现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方面积极作用。第一,实现对企业未来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企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实现科学决策。之所以进行决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预测,而管理会计的应用则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预测经济发展前景。管理会计人员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往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包括企业的经营总目标、经营方式方法等,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选择最合适的量化模型,从而对企业资金的变动、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未来经营成本做出更好的预测,这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充分依据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报告,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规避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第二,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和社会大力倡导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的经济资源也不例外。管理会计人员在利用保本分析和存货控制等现代的定量分析方式方法来科学评价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将这些资源的潜在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对实现企业科学的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管理会计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合理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应当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着重注意管理好员工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员工工作的兴趣,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确保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我国企业制度的现代化,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管理会计现状
第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目前我国所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大多是从其他国家引进过来的,这些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问题,这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与我国实际情况密切相连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第二,核算手段相对比较落后。手工记账是目前我国较大部分企业记账的方法,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应用了电算化技术,但其应用范围仍然较小,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这一现象不利于管理会计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能力的发挥。第三,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范围较小。现阶段,虽然我国部分企业应用了管理会计,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范围仍然相对较小。[3]就这部分企业来说,他们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往往参考了部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管理会计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得到应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会计的作用。第四,管理会计的应用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能够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得到应用,但这种应用仍然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3低碳经济下管理会计发展的对策
第一,实现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创新。传统管理会计着重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面上,主要工作方式是通过有效降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来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我们有必要实现管理效率的进一步增加。由于现阶段信息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快,且经济环境的变化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设备很快就会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水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就会丧失掉。不仅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向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向发展。[4]正因如此,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创新管理观念,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战略管理要求,紧密注视社会意识的转变,从而达到实现企业整体效益进一步增强的目标。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员还应当树立企业价值链管理新理念,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第二,要实现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方向。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将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会计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将企业推向发展的新阶段。在低碳经济下,战略管理会计能够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5]首先,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战略层次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决策。其次,战略管理会计还有利于实现企业之间建立联系通道,对于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处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战略管理会计还能够将企业竞争优势转变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第三,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管理会计能否在我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对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6]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如果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很多的新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相关企业工作人员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第四,切实加强会计教育,实现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我国管理会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我们还应当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的管理会计方式方法。从而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它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较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为此,笔者认为,相关企业可以实现管理会计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并与高等院校实现合作,通过向广大管理会计人员讲述会计学科的相关知识的方式,增强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培训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应用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方式,调动管理会计人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五,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想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知识的水平,企业领导就必须树立管理会计意识。[7]如果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没有树立管理会计意识,就可能在管理或决策的过程中忽视会计人员的预测和决策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管理会计人员的水平再高,其所做决策再有用,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领导人员树立管理会计意识,并以身作则,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实现企业各层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除此之外,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当在进行相关活动的时候,增添相应的管理会计内容或是管理会计知识。第六,要创新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控制系统开始追求零缺陷和零库存的目的,且开始采用弹性管理政策。不仅如此,企业也开始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信息化。在这种新环境下,传统的管理会计技术方式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这种做法不利于管理会计捕捉世界级制造业发展进程,也难以实现对制造业成本信息的准确把控。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必须实现创新,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以及经济效益和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来全面控制和管理企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引进相应的成本作业和成本动因理念,更新传统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推翻以往落后的传统成本形态认识,使管理会计能够向更加有效、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资源库,实现信息资源的互换,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应用效率,从而有利于管理会计根据信息所提供的内容来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性调整。
4结论
总而言之,目前管理会计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管理会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甚至还会阻碍管理会计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对管理会计给予高度的重视,创新管理会计方式方法,使管理会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管理会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低碳经济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新发展———环境管理会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4(4):227,241.[2]陆云芝.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框架调整[J].财会月刊,2013(18):107-108.[3]郑玲,肖序.资源流成本会计控制决策模式研究———以日本田边公司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57-61.[4]王杰,朱晋,李玲.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J].农业经济,2010(4):91-93.[5]汤俊霞,郭小婷.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的问题和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5(29):85-87.[6]刘义江.浅议低碳经济下电力会计管理的完善策略[J].会计师,2015(22):71-72.[7]低碳经济下的管理减排与管理会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6(2):141.
第四篇: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新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联合,也被称之为互联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充分的结合传统的管理会计领域和高端的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所在,发挥出更好的会计管理效果,已经成为了未来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关注的核心领域范围之一。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理念的研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难以在管理会计领域发挥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互联网+时代;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一、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
研究的必要性自从互联网技术开始出现和传统行业融合的趋势以来,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理论的逐步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学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开始逐步的开始接受高端的现代信息化手段。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难以应对海量的财务数据信息的情况也决定了在未来的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于先进的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引进。通过对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学的基本定义——将管理会计学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利用互联网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传输能力,促进管理会计效率的提升。这一理论提出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斯坦福大学的金融系教授李福斯,他认为在通过在管理会计学运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过程转化成为一种过度依赖于现代信息系统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支持。
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第一,在进行管理会计领域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管理会计手段方法还需要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统一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研究过程中,面对着风云变幻的经济发展形势,所使用的管理会计方法要动态性的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在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的过程中,要对管理会计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的核实。第二,在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过程中,引进了大量的先进互联网技术,这就导致在管理会计领域的许多操作会比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更加复杂。与此同时,这些高端复杂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科学性还需要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提升所选择的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普适性也是管理会计要重点考虑的研究范围。第三,如何提升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数据信息获取有效性仍然存在疑问。具体的来说,由于应用于管理会计过程的互联网技术的复杂性,这就导致互联网数据信息的应用针对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截至目前为止,所编纂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相关书籍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在未来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探析
针对上文之中提到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现状,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设计:首先,要不断加强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体系的规范化研究。具体的来说,在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是一味的追求技术的高端,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基础性内容,循序渐进的促进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会计领域的有机融合;其次,要对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体系进行合理的优化,提升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性能。具体的来说,对于现存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方法,要进行应用体系的简化和优化设计,让更多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基础原理,进而促进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最后,要为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设置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在充分的总结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体系,并通过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充分的发挥出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潜力,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财务保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将传统管理会计学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研究领域,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法体系的优化设计,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静.试论管理会计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6(05).[2]路璐.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齐鲁珠坛,2015(05).[3]郭淑卿.关于《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几点解析[J].财会学习,2016(05).[4]张志杰.大数据作用下的管理会计研究和探讨[J].财会学习,2016(05).[5]王晨溪,王迪.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02).
第五篇:智能制造系统论文
智能制造概述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人工智能与 I M T、I M S的关系, I M S 和C I M S, 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结构, 并简要介绍了智能加工中心 IMC, 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关键词:智能制造,IMS, IMC, IMT。
Abstrac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main contents and objectiv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MT, IMS relations, IMS and CIM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gave a briefing on intelligence Machining Center IMC,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of wood, as well as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blematic.Key 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S, IMC, IMT。
一.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部门, 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 经历了由手工制作、泰勒化制造、高度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就制造自动化而言, 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 50~ 60年代是单机数控, 70 年代以后则是CNC 机床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化岛, 80 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柔性自动化热潮。与此同时,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但与实用化相距甚远。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机械制造大体沿两条路线发展: 一是传统制造技术的发展, 二是借助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的制造技术与系统的发展。80年代以来, 传统制造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向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借助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利用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集成传统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与系统, 这便是智能制造技术(In telligen t M anufactu r ingTechno logy, I M T)与智能制造系统(In telligen tM anufactu r ing System , I M S)[1 ]。
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竞相大力发展 I M T 和I M S 的深层次原因有:(1)集成化离不开智能 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其中有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 生产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作用, 必须使用的智能机器(如智能机器人)等。脱离了智能化, 集成化也就不能完美地实现。
(2)机器智能化比较灵活 可以选择系统智能化, 也可以选择单机智能化;单机可发展一种智能,也可发展几种智能;无论在系统中或单机上, 智能化均可工作, 不像集成制造系统, 只有全系统集成才可工作。
(3)智能化的经济效益较高 现有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 ter In tegratedM anufactu r ingSystem , C I M S)少则投资数千万元, 多则投资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 很少有企业能承担得起, 而且投入正常运行的很少, 维护费用也高, 还要废弃原有的设备, 难以推广。
(4)白领化使得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工人和技术人员日益缺少,产品制造技术越来越复杂, 促使使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技术来解决现代化的加工问题。(5)工厂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生产管理和生产自动化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管理相结合, 使得不懂计算机的人也能通过视觉、对话等智能手段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总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为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概念。冷战结束以后 ,国际间竞争的重点由单纯的军事实力较量转向以发展经济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综合国力较量 ,随之而来的这种国际间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且其发展形式由最初的仅依托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发展到国际间的大规模合作。近年来由发达国家倡导的面向21世纪的 “智能制造系统”、“信息高速公路” 等国际研究计划 ,无疑是该背景下的产物 ,也是国际间进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具体表现和积极占领 21 世纪高科技制高点的象征。二.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智能制造在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定义。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定义是, 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 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活动。因此, 智能制造的研究开发对象是整个机械制造企业, 其主要研究开发目标有二: ①整个制造工作的全面智能化, 它在实际制造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 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②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 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目前, I M T 和 I M S 的研究方向已从最初的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A i M)发展到今天的I M S, 研究课题涉及的范围由最初仅一个企业内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制造加工、过程控制、信息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型环节的自动化, 发展到今天的面向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制造环境的集成化与自组织能力, 包括制造智能处理技术、自组织加工单元、自组织机器人、智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多级竞争式控制网络、全球通讯与操作网等。
由日本提出的 I M S 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对 I M S的解释可以看出, I M S 的研究包括智能活动、智能机器以及两者的有机融合技术, 其中智能活动是问题的核心。在 I M S 研究的众多基础技术中, 制造智能处理技术是最为关键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因为它负责各环节的制造智能的集成和生成智能机器的智能活动。在一个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 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譬如, 采用相同的生产设备和系统, 有着类似的生产控制与管理方式,上下游产品之间的联系, 等等。其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品和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信息自动交换形式与接口以及制造智能共享等。
国际 I M S 计划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I M S 是21世纪的制造系统, 必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制造技术;②应对这些技术进行组织化和系统化;③加强技术的标准化;④考虑人的因素;⑤保护环境。该计划由已有生产技术的体系化和标准化、21 世纪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两大部分构成。
1992 年4 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技术委员会, 确定了4 个主题: ①技术课题;②选择原则;③评价程序;④执行准则。由国际 I M S 中心成员提出的首批10 项研究课题是①企业集成;②全球制造;③系统单元技术;④清洁制造技术;⑤人与组织研究;⑥先进的材料加工技术;⑦全球并行工程(评估和实施);⑧自主模块的系统设备与分布控制;⑨快速产品开发;b k知识系统化(设计与制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 SF)已连续数年重点资助了与智能制造有关的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覆盖了智能制造的绝大部分技术领域, 包括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决策、基于多施主(mu lt i-agent)的智能协作求解、智能并行设计、物流传输的智能自动化、智能加工系统和智能机器等。
日本提出的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计划, 以高新计算机为后盾、深受其 “真空世界” 计算机研究计划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强调部分代替人的智能活动, 实现部分人的技能;②使用智能计算机技术来集成设计制造过程, 使之一体化, 以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制造, 以多媒体的人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实现职业教育;③强调全球制造网络的生产制造技术, 通过卫星、In ternet 和数字电话网络实现全球制造;④强调智能化与自律化的智能加工系统以及智能化CNC、智能机器人的研究。⑤重视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强调自律协作代替集中递阶控制。
I M T 与 I M S 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提高国家制造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速度, 以及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生活水准, 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其研究目标是要实现将市场适应性、经济性、人的重要性、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开放性和兼容能力等融合在一起的生产系统: ①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 并具有自组织能力;②I M S 是一个集成许多工厂和多种机器设备的混合系统;③具备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柔性;④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⑤易于操作;⑥总效率高;⑦能避免重复投资等。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为了用技术系统来突破人的自然智力的局限性 ,达到对人脑的部分代替、延伸和加强的目的 ,使那些单靠人的天然智能无法进行或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得以完成 ,从而使人类的智慧能集中到那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人是制造智能的重要来源 ,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在整体智能水平上 ,与人工系统相比 ,人的智力仍然是遥遥领先的。人工智能模拟的蓝本主要是人类的智能 ,但人类的智能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而这种变化又是无止境的 ,只有人与机器有机高度结合 ,才能实现制造过程的真正智能化。智能制造被称为新世纪的制造技术 ,目前之所以还不能实现 ,是由于要受到目前科学技术、人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智能与思维智能 ,就是在各种环境和目的的条件下正确制定决策和实现目的的能力。在这里 ,给定的环境和目的是问题的约束条件 ,制定正确的决策是智能的中心环节 ,而有效地实现目的 ,则是智能的评判准则。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讲 ,智能可以看成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整个智能活动中最复杂、最核心的部分 ,主要指处理和再生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十分复杂和多样化的 ,归纳起来 ,大体可分为 3 种基本的类型 ,即:经验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工艺设计过程中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都存在 ,在不同层次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装配、智能测量与诊断等。它强调通过“ 智能设备 ” 和“ 自治控制 ” 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自律能力、自组织能力、自学习与自我优化能力、自修复能力 ,因而适应性极强 ,而且由于采用 VR技术 ,人机界面更加友好。因此 , I M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 ,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准 ,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是制造系统柔性自动化和集成自动化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未来智能制造将向智能集成的方向发展 ,未来智能制造的研究将着重于智能传感与检测(如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
三.人工智能与 I M T、I M S 人工智能的研究, 一开始就未能摆脱制造机器生物的思想, 即 “机器智能化”。这种以 “自主” 系统为目标的研究路线, 严重地阻碍了人工智能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已意识到这一点, Feigenbaum、N ew ell、钱学森从计算机角度出发, 提出了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智能系统概念。目前国外对多媒体及虚拟技术研究进行大量投资, 以及日本第五代智能
计算机研制计划的搁浅等事例, 就是智能系统研究目标有所改变的明证。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生产规划、过程控制、质量管理、材料处理、设备维护等诸方面。结果是开发出了种类繁多的面向特定领域的独立的专家系统、基于知识的系统或智能辅助系统, 形成一系列的 “智能化孤岛”。随着研究与应用的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未来的制造自动化应是高度集成化与智能化的
人—机系统的有机融合, 制造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要依赖于整个制造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如何提高这些 “孤岛” 的应用范围和在实际制造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成为人们的研究焦点。在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 一种通过集成制造自动化、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制造工程—— I M T 和新——代制造系统—— I M S 便脱颖而出。
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与 I M T 和I M S 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I M S 和 I M T 首次以部分取代制造中人的脑力劳动为研究目标, 而不再仅起 “辅助和支持” 作用, 在一定范围还需要能独立地适应周围环境, 开展工作。
四.I M S 和C I M S C I M S 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C I M S 的发展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能是刚开始时就对C I M S 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也可能是C I M S 本身就存在某种与生俱来的缺陷, 今天的C I M S 在国际上已不像几年前那样受到极大的关注与广泛地研究。从C I M S 的发展来看, 众多研究者把重点放在计算机集成上, 从科学技术的现状看, 要完成这样一个集成系统是很困难的。
C I M S 作为一种连接生产线中的单个自动化子系统的策略, 是一种提高制造效率的技术。它的技术基础具有集中式结构的递阶信息网络。尽管在这个递阶体系中有多个执行层次, 但主要控制设施仍然是中心计算机。C I M S 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用于异种环境必须互连时的复杂性。在C I M S 概念下, 手工操作要与高度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集成起来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在C I M S 深入发展和推广应用的今天,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 要想让C I M S 真正发挥效益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 ①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②在不作很大投资对现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的情况下亦能应用C I M S。现有的C I M S概念是解决不了这两个难题的。今天, 人力和自动化是一对技术矛盾, 不能集成在一起, 所能做的选择, 或是昂贵的全自动化生产线, 或是手工操作, 而缺乏的是人力和制造设备之间的相容性,人机工程只是一个方面的考虑, 更重要的相容性考虑要体现在竞争、技能和决策能力上。人在制造中的作用需要被重新定义和加以重视。
事实上, 在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 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英国出版公司(IFS)于 1984 年就首次发起了第一届“制造中人的因素” 研讨会, 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制造环境中人的因素及其所起作用的认识。事实证明, 人是 I M S 中制造智能的重要来源。值得指出的是, C I M S 和 I M S 都是面向制造过程自动化的系统, 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
C I M S 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物料流的集成和信息流的集成;而 I M S 强调的则是更大范围内的整个制造过程的自组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后者难度更大, 但比C I M S 更实用、更实际。C I M S 中的众多研究内容是 I M S 的发展基础, 而 I M S 也将对C I M S 提出更高的要求。集成是智能的基础, 而智能也将反过来推动更高水平的集成。I M T 和 I M S 的研究成果将不只是面向21 世纪的制造业, 不只是促进C I M S 达到高度集成, 而且对于FM S、M S、CNC 以至一般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或精密生产环境而言, 均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识之士对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科学和C I M S 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在认识机器智能化的局限性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人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人在系统中的作用, 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机的协同关系, 从而产生高效、高性能的生产系统, 这是当前众多学者都会提出的问题, 也正是C I M S 所忽视的关键因素, 这一因素导致了C I M S 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者特别强调 “人件(Humanw are)” 在系统中的重要性, 提出C I M S 的开放结构体系思想。最引人注目的是欧共体的ESPR IT 计划中单独列出的一个研究子项, 即 “以人为中心的C I M S”。甚至有人索性称以人为中心的 C I M S 为 H I M S(HumanIn tegrated M anufactu r ing System), 指出集成制造系统首先是 “人的集成”。耐人寻味的是, 目前研究的 “精良生产” 与 “敏捷制造” 等新型制造系统的主要出发点也是强调 “人” 的作用, 即 “以人为中心”。
五.智能制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 1.智能制造系统的物质基础主要有:
(1)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 美国于 1952 年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铣床 ,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一次技术革命。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是柔性制造的核心单元技术。(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改变了传统用手工绘图、依靠图纸组织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木管理模式。
(3)工业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工业的结合 — — — 机器人开创了工业生产的新局面 ,使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使制造过程更富于柔性扩展了人类工作范围。
(4)制造系统为智能化开发了面向制造过程
中特定环节、特定问题的 “智能化孤岛”,如专家系统、基干知识的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等。
(5)智能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用
计算机一体化控制生产系统 ,使生产从概念、设计到制造联成一体 ,做到直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可以从事大小规模并举的多样化的生产;近年来 ,制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数控机床、自动物料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机器人等在工业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了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工厂自动化(FA)”、“多目标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M1CAD)”、“模块化制造与工厂(MXMF)、并行工程(CE)”、“智能控制系统(ICS)” 以及 “智能制造(IM)”、“智能制造技术(IMT)” 和 “智能制造系统(IMS)” 等等新术语。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向产品、工艺和系统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方法不能再有效地解决现代制造系统提出的问题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现代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人工智能(AI)就为解决复杂的工业问题提出了一套最适宜的工具。2.智能制造技术的理论基础
智能制造技术是采用一种全新的制造概念和实现模式。其核心特征强调整个制造系统的整体“智能化” 或 “自组织能力” 与个体的 “自主性”。“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J IRPIMS” 明确提出: “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 ,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 ,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基于这个观点,在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研究中 ,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及其环境的一种实现模式 ,这种模式给制造过程及系统的描述、建模和仿真研究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和内容 ,涉及制造过程和系统的计划、管理、组织及运行各个环节 ,体现在制造系统中制造智能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系统的智能调度等 ,亦即对制造系统内的物质流、信息流、功能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作为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各种人工智能工具 ,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成果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而智能制造系统中 ,智能调度、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机器的有机融合而构成的复杂智能系统 ,主要体现在以智能加工中心为核心的智能加工系统的智能单元上。作为智能单元的神经中枢——智能数控系统 ,不仅需要对系统内部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如噪声测量、传动间隙、摩擦、外界干扰、系统内各种模型的非线性及非预见性事件实施智能控制 ,而且要对制造系统的各种命令请求做出智能反应。这种功能已远非传统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所能胜任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对此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其中包括智能制造机理、智能制造信息、制造智能和制造中的计算几何等。总之 ,制造技术发展到今天 ,已经由一种技术发展成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核心的、贯穿在整个制造过程各个环节的一门新型的工程学科 ,即制造科学。制造系统集成与调度的关键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从信息与控制的观点来看 ,智能制造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组成。输入有物质(原料、设备、资金、人 员)、能量与信息;输出有产品与服务;处理包括物料的处理与信息处理;反馈有产品品质回馈与顾客反馈。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 ,而最终形成的产品可视为信息的物质表现形式。
六.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及框架结构
1.为了提出有我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 ,首先要搞清智能系统应具有什么特征。当前对智能系统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见 ,即认为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系统才能称为智能系统:一个系统既具有人类智能(或部分地),又具有与人类实现其智能相似的过程与途径。另一种是从工程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意见 ,即认为一个系统只要具有(或部分具有)人类智能就称为智能系统 ,而不管实现其智能的过程与途径。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智能制造系统的问题 ,也就是从工程角度来讨论智能系统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工程上 ,智能系统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的系统 ,从工程角度看 ,就可称为智能系统:(1)多信息感知与融合;(2)知识表达、获取、存储和处理(主要是识别、设计、计算、优化、推理与决策);(3)联想记忆与智能控制;(4)自治性 自相似、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自维护;(5)机器智能的演绎(分解)与归纳(集成);(6)容错。
2.智能制造系统模式的框架结构
整个系统是一个多智能体分布式网络结构 ,分成四个部分:中心层、管理层、计划层和生产层。每个层由具有自治性的多智能体组成 ,这种多智能体具有相似的结构 ,但根据任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自维护功能。智能系统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可以在不完整的信息或偶然误差出现时正常地工作。系统与因特网兼容 ,可以进行企业动态联盟、招标、投标及电子商务 ,还可形成虚拟制造的支持环境。
七. 智能加工中心 IMC 1.智能加工中心是智能制造系统中一种典型的智能加工机器。作为以 IMC 为主的智能加工单元 ,其任务为感知、决策、加工、控制与学习。智能加工中心既是智能制造过程和系统的实验和应用对象 ,也是智能制造技术的缩影和实现通道。它与普通的加工中心(MC)有着本质的区别 ,除了完成数控代码规定的加工任务外 ,能够根据信息的综合进行自主决策 ,实时调整自身行为 ,适应环境和自身的不确定性变化 ,即应具有 “自主性” 和 “自组织” 能力 ,实现对 IMC的数控系统进行实时干预与智能控制。数控加工中心的实时智能控制 ,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远程控制 ,通过通信线路对加工现场进行控制 ,对加工中心的加工操作和加工状态进行监视;第二是故障识别与处理 ,如刀具磨损识别与自动更换备用刀具、自激振动识别与自动抑制或消除等;第三是自适应控制 ,根据检测到的过程控制信息自适应地改变加工参数。而智能加工中心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表现在对加工环境和加工状态的自主响应能力 ,其中对刀具状态的监测是评判加工状态的重要依据。加工中心刀具状态实时在线智能监测系统 ,及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识别模式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刀具磨、破损监测
系统的成功开发 ,为智能制造信息的自动获取 ,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智能加工中心的主要功能
在智能加工中心中 ,智能数控系统是 IMC 的神经中枢 ,其智能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水平。智能数控系统具有高级的自主控制功能 ,能将任务请求、作业规划、轨迹控制、过程监视与控制、错误自修复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面向制造系统 ,它是任务驱动的柔性规划学习系统 ,而面对复杂的物流加工环境 ,它又是 “刺激一反应” 型的再励系统 ,能对来自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多种刺激做出理智的决策 ,从而以最优策略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对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加工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加工中心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有:(1)感知功能 ,根据多种传感器信号的收集、特征提取和信息融合 ,实现加工对象感知和系统状态感知。
(2)决策功能 ,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决策 ,明确其在整个制造系统中的作用、与其它智能机器的关系 ,并确定自身的行为方式。
(3)控制功能 ,智能加工中心根据决策结果进行处理 ,采用最优化的方式完成加工任务 ,并保证加工过程得到可靠的监视和维护。
(4)通信功能 ,包括与 CAD/ CAM 系统的智能通信 ,实现数据与知识的交流 ,支持并行工程策略;与其它智能加工机器的智能通信 ,交流状态信息 ,协调加工负荷;与人类专家和操作人员的智能通信 ,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 ,为智能机器提供知识单元 ,做出相应决策。
(5)学习功能 ,依据决策、控制和加工指令 ,以及由此引起的状态变化和最终加工任务 ,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 ,改进决策和控制策略。此外 ,还包括从人类专家和其它智能机器直接获取知识。
八.智能制造技木的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是从 8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 ,最旱的几本有关智能制造及系统方面的专著是在 1988年由 Wrightfg MilaciC 等人编写的 ,随后、Kusiak和 Pain也相继出版了这方面的研究著作。这些专著所描述的 IMS仍基于设计与制造技术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工具与方法。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人工智能已被当作求解现代工业提出的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因此 ,这些专著仅着力于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中提出的问题的求解、使用基于知识的系统(如级联结构系统)和优化方法来解决自动化制造环境中零件、产品、系统的设计与制造 ,以及自动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调度(管理)问题。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在研究 FMS、CIMS、FA 及AI筹的基础上 ,为了进行国际间制造业的共同协作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物流、信息流、经营管理乃至制造过程的集成化与智能化等而提出来的智能制造系统 ,也是为了解决各发达国家面临的企业活动全球化、重复投资增大、现场熟练技术工人不足和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变化等因素而倡导的国际制造业的合作。在迸行智能制造及其相关技术与系统的研究方面、首推日本在 1990 年提议和倡导的日、美、欧之间建立的国际运营委员会、国际技术委员会和附属机构 IMS中。大有主宰未来制造技术的趋势。1991~ 1993 年 Barschdor 汀和 Monostori 等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S)到智能制造中进行加工过程的建模、监测、诊断、自适应控制;通过神经网络的知识表示和学习能力 ,缩短 CIMS的反应时间 ,提高产品的质量 ,使系统更可靠。而 Furukawa则对智能机器的设计程序及它在自动导引车中的应用作了介绍。被称为是二十一世纪的制造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 ,目前国内外已相继开展了国际联合研究计划。智能制造系统与当前任何制造系统相比 ,在体系结构上有着根本意义上的不同 ,具体体现在:一是采用开放式系统设计策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共享制造数据和制造知识 ,以保证系统质量。这是将计算机界先进的设计和开发思想融入到制造系统的结果 ,因而使制造系统向拟人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二是采用分布式多自主体智能系统设计策略 ,其基本思想是:赋予制造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一定的自主权 ,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具有完整功能的自主体 ,这些自主体以网络智能结点的形式联接在通讯网络上 ,各个智能结点在物理上是分散的 ,在逻辑上是平等的。通过各结点的协同处理与合作 ,共同完成制造系统任务 ,实现人与人的知识在制造中的核心地位。此外 ,生物制造与仿生机械的科学与技术、生物自生长成形制造、绿色制造的科学与技术包括产品与人类和自然的协调理论 ,产品绿色工艺(如Near2Zero Waste)等也极大地丰富了智能制造的范畴 ,促进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目前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进行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朱剑英教授成立的智能制造科研组 ,一方面跟踪国际智能制造的最新研究动态 ,另一方面从事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的预研工作 ,为地区及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遗憾的是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大公司、厂家并无迹象表明对智能制造已引起足够的重视 ,至今也未得到我国机械学科的普遍关注。相信随着人们对智能制造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 ,智能制造系统必将得以迅猛发展 ,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发展水平。
九.智能制造系统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目前对分布式制造系统的研究虽然还处于初期阶段 ,但已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上取得了大量令人振奋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 ,如制造 Agent的个体目标机制(如奖惩机制、市场机制、目标函数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MAS在制造控制中应用的基础。但是 ,由于制造 Agent 在信息、知识和控制上的完全分布 ,每个 Agent 对环境、对整个问题求解活动及其他Agent 的意图只有部分的、不完全的知识 ,并且拥有的知识可能互相不一致 ,各个 Agent只能根据不完备的知识与不完整、不同步的信息做出局部决策。又由于整个系统缺乏类似中央控制的机制 ,因而整个系统的控制和决策往往不能达到最优效果 ,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决策冲突(C onflict)和死锁(Deadlock)。因此 ,对分布式自治制造系统中异构 Agent 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全局协调机制的研究 ,是分布式自治制造系统最重要 ,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更是其走向实用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协调是指一组 Agent 完成一些集体活动时相互作用的性质。在分布式制造系统中 ,全局协调和优化是一个在多目标动态约束下 ,各类活动和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排序的动态求取过程 ,它可以描述为两个子问题 ,即局部调度决策和全局资源协调。由于 “组合爆炸” 现象的存在 ,当前采用的普遍方法是谈判和投标(Neg otiation and Bidding)。谈判被定义为:在开放的、动态的制造控制环境下 ,拥有任务订单的 Agent(协调者),及欲参与任务执行的 Agent(投标者)之间传递各自的资源、愿望和能力信息 ,反复进行协商 ,直到其中一个Agent 或一组Agent 被选出组成执行该任务的队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死锁或者由协调者来解决 ,或者由冲突中的 Agent 自行解决。为了加快谈判过程 ,许多研究工作致力于改进谈判策略和开发支持协商的协议和语言 ,目前已提出了诸如一步谈判、多步谈判、合同网等多种谈判策略和协议。分析这种谈判过程 ,可以看出:
(1)在当前所采用的模型中 ,谈判是基于对谈判者的知识与能力、讨价还价过程、收益计算 ,以及子系统的影响(或能力)的平衡的显式表达 ,以可计算的迭代模型模拟社会或生物界的组织形式和进化过程的协调和协作方法;
(2)各个Agent 总是将其他Agent 的局部调度作为其预测信息 ,以计算其自己的局部调度决策。依次地 ,又将决策结果传递给其他 Agent。宏观上看 ,这是一个串行过程。当一个Agent 产生的结果不可接受时 ,又需要进行反复通信和迭代。因而 ,各个 Agent 的内部可以看作是一个局部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而冲突则是其外部扰动;
(3)全局协调的目标是要完全消解冲突 ,因而各 Agent 总是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来处理冲突。因此 ,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合作机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放环境中的 Agent 协调和协作的组合优化问题 ,但是该方法的一个固有缺陷是它只是对社会市场或生物界的组织形式和进化过程的直觉模仿[1 ],尚缺乏对其基本原理、机制和限制条件的深刻认识和理论上的证明 ,例如 ,在什么条件下谈判的过程是收敛的、稳定的。如何得到期望的结构或功能等。尤其当系统规模较大 ,而且 Agent 处于信息连续变化的高度紊乱的环境中(如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 ,经常会有一些短期的、紧急的订单需要及时处理)时 ,有可能引起冲突的传播(即任何两个实体间冲突的解决会触发其他冲突的出现)。这种特性类似于自催化过程 ,各个制造Agent 间正向先进制造技术的源泉.科学通报,1998 , 43-33727.[4 ]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5]杨文通 ,王曹 刘志峰 ,等 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 [6]王英林 ,刘敏 ,张申生 ,基于Agent的敏捷供应链及相关技术 中国机械工程 , [7]张军 ,赵江洪 网络协同数控机床工业设计系统中的知识获取与应用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