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单导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我国的教育很长时间以来,在科学知识、学科逻辑为前提的课程理论框架下,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传统的教学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围绕着教材来传授知识,大家关注的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考分多少,很少会去关心学生们的情感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建构,还有就是综合素质是否达标。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像多媒体教学等其他的教学方式,都只是教学预设方案的一个程序,是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学生也只能是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学习。因此,即使是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现在,全面的素质教育还是没有完全的开展,或者在一些学校受到了阻碍。中职院校作为现在教育系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组织,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要比传统的高校要灵活多变。
1.“活动单导学”的概念
“活动单导学”可以将其拆开来理解,第一个“活动”指的就是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以及其过程,其中又包括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物质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是整个“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来加快学生教学的发展是其主要的目的。第二个是“活动单”,它是将整个的教学计划、目标和内容等教学元素呈现出来的一个平台,是导学最主要的方法。“活动单”通常情况下就包括了课题、活动名称等,加上活动的方案。第三个是“导学”,它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了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的将学生在教学中重要性展示出来,“活动单导学”所提倡的“活动”不再将课程只是看成“学科”或“教材”那么简单,而是将课程看成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不再只是局限在枯燥的课堂之上,而是以探究、调查、收集资料等为基础作为新的教学手段。“活动单导学”的意义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活动”得来的。
2.“活动单导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对课本进行提前的预习,可以知道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自己能理解的数学理论知识消化,然后找出一些很难的知识点来做上记号,等课堂上教师讲到这里时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听这部分的内容。课前的预习也是有方法和针对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三个方面:(1)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制定预习目标的时候也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2)组织学生成立帮扶小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前的预习,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减少差生对难点的理解。(3)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强劲的动力,教师可以适当性的对预习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2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过,也确实是非常好用,可以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更加具象的情境来展示给大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实行“活动单导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加入一定的感情,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转换成一个个简单的情境,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为了早日达到目的就急功近利,情境教学讲究的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方式,从而一步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3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
“活动单导学”教学方式将班级按照学生的人数合理的分成几个学习帮扶小组,这样一来,那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也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成绩稍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是互助的学习方式,对双方都有利。与此同时,教师在建立学习帮扶小组的时候也应该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差不多,不可以出现太大的差距,小组长由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的学生担任,每天负责陪同小组成员学习,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解答自己已经吃透了的难点。(2)由于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是按照成绩好坏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组内肯定会有个别喜欢捣蛋的学生。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小组的组长不能完全是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而是采取轮流转的方式,等到了那个喜欢捣蛋的学生成为组长时,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给其他组员带来多大的影响,从此也就会收敛了。(3)采取竞争机制,将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的竞争,将个人达标变为同组合作达标,从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4)通过有效的评价,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对待差生也不能过度的去打击其自尊心,要软硬兼施,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又可以让他们从中吸取到一定的教训。
3.结束语
“活动单导学”所提倡的“活动”将教育的目的蕴育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单单只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其实它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的是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活动单导学”,是新课改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篇:浅谈活动单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导学案的学习模式已越来越受到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反馈三个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但是尽管如此导学案还是遇到了和很多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浅谈一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人回答问题,或者没人进行小组讨论。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点。
1.同学们不敢发言,很多同学在众人面前都不敢大声说话,更别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起来回答问题了,他们可能生性如此,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也有可能曾经发言过,但是回答错了,所以算是受到挫折了,从此以后就害怕再发言了。
2.同学对所讨论的问题不会,就不能发言,可能是问题过难或者问题学生上课听课不认真,对知识掌握不好自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则他可能不会,二则他可能会,但是担心回答错误,因为他心虚,所以会没有自信。
(二)课堂气氛活跃,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同学们在一块交流的热火朝天,讨论的不可开交,但是谁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有的在那相互调侃,有的在聊游戏,还有的在那交头接耳,左右打闹,这样课堂是热闹了,但是只是热闹了,学生玩的倒是挺开心他们学到东西了吗?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呢?应该做到以 下几点:
首先,制定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案必须涉及老师所要讲的重难点内容,类似于提纲却又高于提纲。老师将当堂所授知识点列在活动单上,在上课之前发于学生,使学生做好课前的的预习工作,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性。改变传统的一贯的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打造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格局。讨论,留下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期待老师讲解。
最后,导学案要讲究时效性。不同群体,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老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在他们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加以纠正和讲解,便可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纠正,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校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学们才能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第三篇:学案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营市东营区实验学校 王涛涛
摘 要 学案导学是以当前的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我校已实施“学案为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有一年的时间,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关键词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前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各小组讨论、交流的成果。再经生生之间的讨论、补充、老师适时点评,精讲点拨以及当堂测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一、学案的编制
1.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节教学内容而制定,包括知识、情感和技能目标。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学习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和检测指明了方向。例如,《分数乘法》第一节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②能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③培养认真书写,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重点: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难点: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2.自主预习:这一部分的编制要求教师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过程和方法以填空题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或者阅读教材对本节课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3.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将课本知识设置成问题形式。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要思考什么以及从哪个方面思考。
4.限时检测: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检测,设置联系题不要很多但是一定要有代表性,一般为选择填空2——5个,解答题1——3个为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通过限时检测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把重点放在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案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1.以学案为导,进行自学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学案要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己解决学案上的有关问题。预习工作会使学生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的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要想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和题目,必须对教材好好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通过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阅读过程不理解的教材内容发现哪一方面是自己的弱点,可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重点听讲和理解。
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减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给出以下题目让学生去复习旧知和预习新知:
⑴计算 ①(-3.5)+(-4.8)②(-4)+5 ③ 4+(-7.5)
3535⑵填空 ①()+3=10 ② 30+()=27 ③(-13)+()=6 ⑶自主预习
① 从温度计可看出4℃比-3℃高7℃,列式子表示为:()另一方面我们知道4+(+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哪两个式子相等___。
② 因为()+(-5)=4;所以4-(-5)=();我们又知道4+(+5)=()所以哪两个式子相等?_____。
③ 9-8=();9+(-8)=();15-7=();15+(-7)=();从中又有新发现吗?由此,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来进行。进一步的得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用式子表示为()。
2.课上小组讨论,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学校在实行“学案为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时就是突出强调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通过合作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过多的参与。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看是否是真的在讨论问题,是否是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进来,小组讨论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课堂交给学生但不能浪费了,不能变成小组中好学生阐述自己答案的霸王讨论。讨论完成后小组要出代表说出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这个时候老师不要着急对小组给出的结果给出对与错的评价,而是要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然后对比所有小组的理解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评价对错与否,但一定要记住不要打击出错小组的积极性,要给于一定的鼓励,保证每个同学的积极态度。另外,对于大部分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应当免于直接纠正,而是适当的补充问题来帮助暴露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再引导其得出正确结论。
3.老师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经过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会“导”,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高妙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一般老师可采取两种方式:点拨或精讲。如果一开始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们还不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的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铺垫,其目的是借助旧知识推出新知识。
例如:①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式练习,首先我们知道完全平方公式为:(ab)2a22abb2
2但是当学生遇到(5x3y)却有的不知所措,所以针对公式,或者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变式训练是很重要的。②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应用也很重要,我们在运用配方法解方程x28x33时,首先要用x228x()2(x)2来铺垫,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原方程化为(x4)49。
4.学生体会,总结反思。
①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做出小结,可以口头起来回答也可以写在纸上,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代表起来回答,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留下总结学生回答的板书。老师在黑板上留下学生的回答这一点是对学生很好的鼓励,学生会觉得自己的答案或者回答被老师写到黑板上了是一件很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是老师对自己的见解的肯定。
②学生对某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如:1,在学习同类项的定义中,一定要注意是含有相同的字母的单项式,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是一样的。
2,“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中,老师应让学生总结什么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什么形式的可以用完全平方分解,可以用立方差、立方和去分解等等。这种总结的方式,实质上是促使学生再一次构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也是对学生头脑新的认知结构和固化过程。
③会观察,会分析同类型题目做出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关绝对值非负性的题目平时做的很多,但是很多同学遇到后还是会出去错,原因就是不会总结。做过的会,但是没见过的就不会了。其实本质上都是绝对值的非负性问题。如: 1.已知:x,y满足2.式子2x1212x2yy120,求7x3y的值。
取最小值时,x的值是多少?
概念区分性题目如:
3.注意区分,互为倒数和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已知,x2,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求,2a2bcd(2x)的值。
三、小结
“学案为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新课程基本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理论上的成熟,一年来的实践教学证明“学案为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校是行之有效的。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对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的也不是很细致,所以文章难免有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望各位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 郑启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式”教学对策.经验交流,2010.[2] 朱莹.浅谈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制.新课程中学,2010.[3]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四篇:活动单导学
《乌鸦喝水》活动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动作、编儿歌、猜字谜等)自主识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乌鸦喝水的过程。
3.通过学习知道应该向乌鸦学习什么。
学习过程设计:
一、齐读课题,识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乌”字。
二、展示预习,交流识字。
1、课文我读了()遍,读得正确流利了。
2、我用熟字加一加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用熟字减一减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用熟字换一换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会猜字谜()
我会编儿歌()
我用组词的办法认识了()我用做动作的办法认识了(乌 鸦 喝 渴 瓶 石 办 法渐)打对号 我用读拼音的办法认识了(乌 鸦 喝 渴 瓶 石 办 法渐)打对号 我还有其他的识字方法()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我明白了这是一只()的乌鸦,我要向它学习。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教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特别是对我们职业中专学校,因为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对于数学纯粹的课堂教学感到很枯燥, 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致到了二、三年级就会有一大批学生上数学课就像“梦游”一样。而他们学习数学90%是依赖于数学课堂,课后很少再去看数学书。为了能使学生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老师应结合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这样不仅能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如何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来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把教师讲授为主转为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上好中职数学课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 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上《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节课时,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绘制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指数函数的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对数函数及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中,我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首先展示了两张苏通大桥斜拉索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漂亮而又宏伟的苏通大桥照片的同时感受这些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斜拉索。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些斜拉锁的倾斜程度不一样,但是不知道怎样来具体描述它们的不同。在学生脑子中产生问题后,我便顺理成章地引导大家:大家学完这节课就可以用两种数学语言准确而清晰地描述出各斜拉锁的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做数学实验综合训练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享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如在讲平行直线系y=x+b或中心直线系y=kx+2时,如图6所示,分别拖动图(1)中的点A和图(2)中的点B时,可以相应的看到一组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和过定点(0,2)的一组直线(不包括y轴)。
又如在讲高二数学“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课件,教师在课件中将要发现的对象“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如何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中的两个,如何求第三个”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并放置在服务器上,由学生通过网络,让学生独立探索。让学生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够体验由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思想、方法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所带来的快感。
同时,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具体来讲,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代数中的函数教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问题,如立体几何的教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如数形结合教学等,都可以“融合”多媒体技术去解决,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做”数学,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进行课堂演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对于中职生而言,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死记硬背一些数学知识已经算不错了,对于所谓的“所以然”因为需要理解,需要动脑,很少有人去问津。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过程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的思路更加清晰、形象、具体,使那些不易察觉的的知识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范围之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
1、友好的交互式界面使整个教学过程摆脱枯燥与乏味,同时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话是每个人都乐此不疲的事,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后,便在课堂上形成了除师生对话外的另一种对话情境——人机对话,而这也正是可以将学生们充
分融入到课堂上的一种有效对话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摆脱枯燥与乏味。特别是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是最关键的,这个过程若充分、合理地应用教师、学生、多媒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们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例如,在讲《函数画板》制作课件,把展示由学难度。
2、丰富多样的格式设计使重点更易突出。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对于中职生而言,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管老师再怎么强调,都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利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各种格式设计的多样变化,使他们对这部分内容形成特殊的记忆,从而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例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将重点内容字体都设计成红色、倾斜,或者再加下划线,等等。教师可以在讲解重点内容时插入相关图片,加强视觉刺激,亦可适当加入一些背景音乐,加强听觉刺激。又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三种圆锥曲线的图像,思考a,b,c的选取是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的?直观而自然地记住,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不仅如此,运用信息技术,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培养严谨的思考习惯及求实的作风。
3、各种软件的相互兼容使教学难点可以“拨开云雾”。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很多的难点往往是一些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的,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很多难以表达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华盛顿大学数学系的詹姆斯·金这样说:“电脑演示复杂的图形变化过程可以带给学生看得见的动态立体形象。”可以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软件很多,如Word、Excel、PPT、几何画板、画板等。合理适当地应用这些软件,可以将一些用口头语言很难解释清楚的教学难点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函数图像的性质时,为了能使学生知道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函数表达式中a的变化与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关系,我在课堂上用几何画板作了两个函数的图像,并设计a为参数。这样在a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各个函数图像的变化,也能看出两个函数之间的联系。又如:如图, 直线
与抛物线
交于A、B两点,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均设为参数,通过参数变化,向学生展示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的图像的全部过程。把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单一化,降低教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与直线y=-5交于Q点.(1)求点Q的坐标;(2)当P为抛物线上位于线段AB下方(含A、B)的动点时, 求ΔOPQ面积的最大值.(3)求QP中点的轨迹方程。
4、媒体课件的大容量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内容。
对于所有学习数学的时间仅限于课堂上45分钟的中职生,数学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抄黑板的时间占用了一节课的将近1/4,而采用
信息技术以后,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可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一定时间供教师来“善待”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如学生的质疑,有价值的错误答案,等等。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要赶着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对这些非预期事件采取压制、不理会、或简单处理,这必将磨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并且在利用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们上课更加活跃,更利于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由于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动画模拟、反馈、个别辅导等,使其具有巨大的内在潜力,形成良性循环,能帮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它作为促进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资源、要素、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而且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