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本科大学创业教育正火热开展,已经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相对落后,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的创业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力图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创业能力
如今,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1998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正在高校校园内有序开展。目前,我国本科大学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并已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作为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学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不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无法跟本科重点大学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甚至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在借鉴以上三种本科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案例教学
创业计划书虽然是经过市场调查而获得,但是否行之有效尚未经过市场的检验,市场中还有哪些潜规则并不是通过一次市场调研就能得到的,所以还应该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扩大学生创业的视野,通晓市场规则。案例教学分为四部分进行:
(一)针对学生刚开始对创业毫无概念和思路的情况下,编制一个模拟的人物和条件即案例,结合教学的每一步骤,讲授在创业的每一个步骤中,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进行选择和思考的。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创业教学编制一对国企下岗职工张某和刘某的创业过程作为案例,从创业的第一步开始认真剖析为什么要创业?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抗风险的能力进行选择?如何评估和预测市场风险与盈利能力?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制定和实施创业计划?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课堂进行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和讨论,尤其是要选择较为知名的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创业过程艰辛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且启发学生新的创业思维。
(三)聘请校外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作创业经历的报告,以及来校举办讲座等。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得到提高,能够提出很多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广泛地思考。并从成功人士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四)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和了解创业成功的企业。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单位考察学习,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创业成功的经历和过程,学习创业成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成功创业企业的示范下,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创业意识,坚定成功信心。
通过以上四种方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要素与条件,可以了解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应完成的工作,对自己的创业计划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估,在创业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为今后的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营造充满创业意识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多渠道多角度组织以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并以学校社团为载体,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可以经常性举行市场营销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并通过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同时,结合校内刊物、宣传栏、校园电台和广播,加强对创业的宣传,尤其是对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历程的宣传,树立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三、开辟创业论坛
由于高职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实践比较陌生,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通过创业论坛传递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如聘请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创业的途径。另外,可以邀请有关创业教育的大学教授到学校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题报告,也可以让全校师生参与到创业论坛中来,发布创业信息、畅谈创业理想和打算,进行创业指导、发表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等等。
四、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清华大学在1998年5月,率先在中国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帷幕。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中国学联共同将竞赛推向全国,冠名为“挑战杯”,并决定由清华大学承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2010年已经举办了七届,竞赛的规模一届比一届扩大,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一大盛事。但是,前七届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大多数都是本科重点大学的学生,高职高专学校也应该开展类似的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探索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学校练就好自主创业的本领。
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积极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充实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际本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杨宝忠.美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3]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第二篇:浅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教育论文
关键词:
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 预就业制 订单培养
摘要:
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应确立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线,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自身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得以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进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内涵,明确定位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学校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学术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则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其次,明确服务区域的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合理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第三产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云南和西部培养输送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可将科技成果和宏伟蓝图变为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确立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思路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二是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能力培养;四是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鲜明的办学特征决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据此,学校紧紧扣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职教育“技术”和“应用性”这两个内涵,从技术应用性角度来制订“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理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能,形成了“硬件作强,软件作优,就业作精”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将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者来说,应该让就业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就是要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必须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并与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突出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并与工作过程或环节相适应。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大增加,达到40%以上,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是以工作任务带学习。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以实行学分制为先导,积极推进学习制度改革。
“预就业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进就是学习制度改革的结果。
“预就业制”是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有计划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的同时,毕业生也在考察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允许毕业生延长或缩短学习时间,尤其是当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单位,学校就允许学生先就业并帮助其完成剩下的课程。
第二,以服务行业需要为宗旨,独创“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双定生”模式有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招生即就业。一旦学生招收进校并自愿签订了“双定生”培养协议,就意味着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只要按协议办理,就能保证毕业生100%就业。二是典型的“订单培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定向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培养多少。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作相应变动。四是“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双定生”改革,可避免盲目招生。“双定生”改革实施后,尤其可为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大量急需人才,又可解决贫困考生无钱上学以及贫困考生助学贷款难以归还的问题。
第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意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级试点院校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及时用好这一优势,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承担了400多个岗位或工种的中、高级工及10多个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达84%以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以实践、应用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通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3种有效模式:
一是培养方案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学校各专业均成立了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检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与“滇池污染的综合治理”这一国家级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让毕业班学生积极参加到项目研究中来,做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题真作”。
三是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测量工程专业将昆明市煤气公司委托学校长期对昆明市虹山煤气罐沉降进行监测的工作与学生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完成监测任务,这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学校主要抓住了6个环节:。
一是不断拓宽产学结合范围。学校在与大批企业签订厂校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在职人员培训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基础上,又相继签订了人校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院校合作协议、所校合作协议、县校合作协议和局校合作协议等。此外,与银行、其他高校、研究院、研究所、部分县乡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关系。
二是不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学校已经建立了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1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不断吸收专家推动专业建设。每个专业都聘任了不少企业、院校的专家负责专业建设指导工作。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或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促进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促进专业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是不断壮大校外“双师”教师队伍。专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及院士担任学校顾问,积极争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家或能人的支持,及时聘任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为培养过硬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是不断邀请企业精英传授经验。每年邀请大量的企业精英来校开设专门讲座,实施就业指导,参加座谈会议。
六是不断给予相关企业智力支持。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学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深入企业征求人才培养意见,到企业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企业培训鉴定技师,在校刊上刊登企业选送的文章,帮助解决企业职工子女的读书问题,为企业相关人员开办相关讲座等形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以此加强和企业的密切联系。
第三篇: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着重分析了高职生源生源质量现状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现状;管理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可见高职高专的发展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努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现代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育人的根本。
虽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新课题,特别是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一大难题,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保证生源质量,认清当前新的形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科学的招生目标,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使之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招生形势相对严峻,招生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制约。
1.1近年扩招后,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现象。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足60%。为此,许多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补录。甚至一些高职学校本身招生计划都无法完成, 更不用说扩招了。造成高职学校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其一,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不高”现有的学校多为专科层次,办学层次明显偏低,难以引起考生的关注。与一些本科大学特别是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其二,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高校。其三,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不明显,加上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因文凭不高而受到冷遇的影响,使学校在招生时缺乏竞争力。最后,由招生调剂造成一些考生被录取到高职高专院校, 与当初他们填报的高校及专业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考生放弃入学,选择复读。
1.2 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高专院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各地区都在细化录取批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大都被排在最后几个批次中,考生分数偏低,其生源质量不高。而且越扩招,好的生源被其他高校吸纳得越多,高职生源质量便愈加呈下降趋势。尽管近两年高考人数持续增幅,高职高专院校的报考人数及录取分数有所提高,但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录取的专科生分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偏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1.3 提出转专业要求和退学学生数量居高不下。
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生源不足,需要录取非第一志愿或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志愿人数较集中,部分考生不能满足其第一、二专业志愿的选择,因此入学后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由于有的院校不能全部满足考生要求,不报到考生数量有所增多,甚至少数考生报到后发现自己对目前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提出退学的要求。这些不报到考生或退学的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当年招生计划的完成。
1.4 学生报考专业日趋理性化,但各专业志愿不平衡。
根据近几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报考取向分析,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日趋理性和务实。根据高职高专业近几年新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情况看:机械电气类、土木建筑类专业志愿较好,而计算机信息类、文史经管理类中的一些专业报考率偏低。显然社会需求量较大,技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的首选。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内部各专业,各系部生源质量的差异。生源质量下降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
2.1 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生源不足,加上高职高专招生放在最后批录取,致使高职高专新生正式开学一般比其他高校晚,影响了高职新生的教学进度。特别是到校率不高,使原定的教学计划很难执行。如有的专业原计划招两个班,由于到校人数较少,只好合并为一个班。这给正常教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2 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
扩招后,高职高专生源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要求录取新生。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时被录入高职高专新生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高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教学工作者的难度。而且,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因此,常常挫伤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又加上学校的管理干部队伍人数没有实质上的增加,致使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较低,且考分悬殊较大,估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源质量仍然会保持着这种悬殊的态势。那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如何应对、如何发展以保障其生源质量,促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高。
3.1 制定合理的新生入学标准,切实把好高职生源质量关。
生源质量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起点,起点高可以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把好高职生源质量关,首先必须切实把好新生入学的入口关。这是把好生源质量关的基础。因此,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准确定位把握好高职高专招生的大方向。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以办专科层次教育为主。因此,招生的大方向应定在专科层次。其次,制定合理的新生入学标准, 新生入学标准涉及到考生分数及分数段的划分,各地区录取分数线不同,学校应该联系实际,制定合理的且有一定弹性的新生入学标准。最后,严把新生入学关,在录取审查档案时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考生拒绝入校。
3.2 设置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专业班级引进优质生源。
设置有吸引力的专业,走特色化办学路线,质量和特色试高职高专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高专院校吸纳优秀生源的基础。我们可以走访一些高职高专的兄弟学校,吸取并借鉴他们设置专业班级吸引优质生源的经验,最后敲定增设以就业特色为主调的专业班级—— 综合实验班和特色班。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和知名企业合作,创造一些知名额实用专业,培养一批企业需求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这些班的开设顺应了目前高职高专教育飞速发展的潮流,为众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为他们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无论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走特色化办学路线都为优质生源的涌入腾出了空间。
3.3 引进优质生源必须实行多层次办学的模式。
学校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由单一就业型为主调的教育向就业型和升学型并重的双向型教育转轨,确定班级专业设置为多层次的模式:升学型教育,就业型教育,并增设社会热门专业。多层次办学模式为优化生源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优生,又能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
3.4 建立一支 “双师型”和“名师”师资队伍,增强教学水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立一支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发展提高生源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尽快培养中青年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应不同程度地参加生产和技术服务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技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更新。其次,迅速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主要部分应为来自企业一线的顾问专家,他们有较强的企业实战经验,操作能力一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社实践环节的薄弱。最后,逐渐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专业课的教师要既能讲专业课,又能讲专业基础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将一批理论基础较好,但企业实战经验欠缺的老师送到企业的第一线,亲自了解相关专业目前在行业内的发展状态和实际操作情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名师工程”。一方面可高薪聘请名师来校执教。另一方面重点培养一些专业素质强,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吴映红.高教扩招后的学生教育管理上作[[J].江苏高教,2002-1
[2] 孙芳仲,扩招对职业大学办学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02-1
[3] 王明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职教论坛,2002-13
第四篇:高职高专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过通揭示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论述高职高专武术课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归纳、总结,提出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武术高职高专武术教学
前言:武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文化负载量。如何把这一宝贵财富保留下来使之源源流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进行教学和普及。在当代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它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文化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本人通过武术在当今的高职高专教学中存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略抒浅见如下。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职高专武术教学著作和论文,了解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发展特点及现状,为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提出改革意见奠定理论基础。
1.2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的说明高职高专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3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高职高专武术赛调查问卷。针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学生及相关专家、学者发放问卷,为论证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实证。
2结果分析
2.1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武术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体现了武术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是围绕”武”而发展的特定技艺和技能。随着武术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它的领域已经涉及到教育、文艺等方面。它要求练习者不仅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形势下,通过武术的练习,可增强人体自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高效率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武术在追求形体、姿态、动作的同时,特别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即在套路演练的技术上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武术演练中表现出来的强烈动感、均衡的态势、恰当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深蕴的意境,无一不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武术演练的风格和技击特性在“神”“气”“韵”的联系巧妙的表现出来于虚实结合,实中求虚的美学特征。武术的技术动作在表现技术攻防含意时是以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威武而不野蛮,委婉而不失刚健.柔和而不显松懈,给人一种含蓄而又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审美体验。
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2.2武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发挥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而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武术不需要较大的场地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此,应充分地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健康文明的锻炼方式,更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大学生选择武术作为健身之道,有利于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拼搏精神的意识培养,有利于爱国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高专加强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加深对武术运动的健身养身内涵的理解,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提高了人类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推进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了正确体态,塑造了健美体形,焕发了青春活力,增强了体质,提高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通过表演、比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以及高职高专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弘扬了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因而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
2.3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武术作为一门国粹,在国家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各类高职高专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入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效,而且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理应在高职高专中受到重视。但由于武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解,影响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兴趣,制约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得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就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2.3.1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低
高职高专学生对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认识水平较低,通过对300名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196名、女104名)和400名非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284名、女116名)采取问卷调查。
如(表一)
表一选修课学生和非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概念的认识的统计表
武术的概念选修课学生非选修课学生
武术就是套路48.7%(252人)61.5%(492人)
武术就是技击17.7%(106人)14.0%(112人)
武术包括套路和技击33.6%(201人)24.5%(196人)
中华武术虽说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从调查的大学生结果看,他们对武术运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关心也不够,尤其是把武术理解为套路的学生占比重最大,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武术是套路和技击的结合。这说明传统的武术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对武术课认识水平不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由此我们应该加强武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知道武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武术文化,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
2.3.2武术课内容设置不合理
套路与技击是中华武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先有技击后有套路,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仿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而技击是把套路中的攻防动作拆解开来,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套路和技击是处于交叉的关系,套路和技击都有武术的属性———动作的攻防特征,但各自也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技击重实用,以克敌至胜为目的;而套路重动作的艺术性,以表现高、难、美、新为最高追求。我们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课中,往往把套路和技击二者选其一而丢弃另一方;或者重套路、轻技击;要不就是忽略了武术运动的属性———攻防特征。根据人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攻防特征,学生便丧失了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2.3.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实事求是地说,每年从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十分有限,能在教学第一线上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随着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迅速普及,和师资极度缺乏形成极大的矛盾,于是大量非专业武术教师补充进来,但是其自身水平并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据了解,高等院校90%的体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多数是通过普修课学到的武术技能;多数学校在上课前由一名武术技能相对较好的教师带领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能者为师;虽然有少数的武术专业教师,但是兼职情况严重,责任心不强,上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也是学生对武术越来越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
3高职高专开展武术课的对策
3.1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
在学生选课前或者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教师要大力宣传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可通过电视节目、广播、网络等,使每位学生真正了解武术的历史特点和作用,了解习武的意义。教师宣传时要全面、合理,要在全面宣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重心倾斜,比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于攻防实用性,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武术“强身健体,终身锻炼”的功能。在加强对武术作用舆论宣传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宣传武术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需要,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样武术课的教学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2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
武术运动的内容由由套路和技击组成的,在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技击和套路相结合的教学顺序;由于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所以武术课堂教学应把技击和套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进程中二者所占的比例要有一定的顺序安排,也就是让技击在教学进程中所占百分比由大变小,而套路百分比则由小变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渐理解武术运动,再过渡到对武术运动健与美的追求。
3.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武术业务水平与能力,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要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武术教学活动,前提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拓展武术教学的渠道。所以提高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对于高职高专来说,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建立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体育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第二,配备更多的武术专业教师,发挥他们武术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主力军。第三,从管理上积极推行岗位津贴制度、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积极推动高职高专体育。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创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迎合时代的需求。教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加强学习,注重交流与沟通,拓宽知识面。此外,学生选项的多样化,要求教师专业面要宽,至少要能带两种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等方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另外由于扩招引起的高水平体育教师不足和青年教师居多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通过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的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
结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为了进一步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我们应做到第一,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第二,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第三,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展望新世纪,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高职高专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并用科学原理与方法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新雷.对大学生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4).[2]刘鲲.探讨高校的武术教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4.10.[3]刘军、常生.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雷鹏.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第五篇: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研究http://qkzz.net/magazine/0578-073X/2007/16/1583173.htm
谢 曼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多数新出现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投资主体、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方面不甚理想。许多院校的图书馆有着先天不足、后天难调的尴尬。如何适应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围绕办学目标建设和管理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本文尝试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现状、读者特点、用户需求等方面谈一点看法。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现状
2005年10月,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04《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统计数据,由全国119所高职高专院校参与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高专图书馆不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而据可靠估计,未参与调查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绝大部分情况更糟。[1]根据笔者的观察,高职高专图书馆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勾勒:
(1)数量大,增长快。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后,高职高专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在这一扩招浪潮中,出现了许多新成立的、或由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1998年全国共有386所高职高专院校,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而高职高专在校生数量为713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7%[2]。高职高专院校在数量上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普通高校。新增学校的图书馆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生力军。
(2)基础薄弱。新出现的高职高专图书馆,大都面临着藏书量少、设备落后、人员紧缺、馆舍紧张、经费困难的问题。而扩招前即已存在的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这些学校也在扩大招生规模后,往往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图书馆建设落后于扩招步伐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3)人才紧缺,观念落后。高职高专图书馆不仅人员紧缺,更突出的是缺乏专业人才。由于许多新成立的学校是民办高校(有的名义上为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其实质是私人老板投资经营的),图书馆条件差,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在学校办学思路上,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一个新建的高职高专学校,也许可以高薪聘请从某重点大学图书馆退休的高级人才做图书馆馆长,但却在普通人员编制、专业人才引进、图书馆经费方面处处给以严格限制。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决定了二者的办馆理念应该有所不同,但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图书馆还在走以前普通高校馆的老路,重藏轻用、追求大而全等思想还比较重。而在评估指标的指挥棒下,单纯重视图书数量的观念相当严重,而对于藏书结构、图书质量较少考虑,成为新时期的认识偏差。
(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科研、教学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在普通高校中地位非常重要,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那些各项教学硬件还不完备的学校,这种认识被无奈地暂时搁置。在学校领导的考虑次序里,图书馆一般要排在校园面积、教室、学生宿舍的后面。许多图书馆在学校应付评估时,购书经费会不成比例地骤增,但即便此时,特价书仍是学校领导特别嘱咐的任务。这种情况和评估指标过高是有一定关系,但却与平时投入太少也密不可分。此外,安排各种关系户进入图书馆、人员缺员、压缩设备投入等等现象也经常出现。学生读者的特点
相对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读者有其特殊性。大致为:
(1)入学成绩普遍较扩招前大幅降低。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属于专科教育,面向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技校、中专招生,有的学校还有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大专班,在高考录取中属于最后一个批次。
(2)悲观情绪弥漫,学习主动性低。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数认同自己的大学生身份,积极参与学校有关活动,渴望社会认同。但他们也从就业市场的现实看到了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本科化、本科生专科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争的局面。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社会舆论的因素。根据调查,存在“三个看不起”的现象:企业看不起(因个别不良高职高专学生而否定整体)、学生家长看不起(认为读本科才是读大学)、自己看不
[3]起(认为读高职高专是被本科淘汰的结果,是低能的表现)。就业过程中的种种社会不公,导致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次要的,能毕业就行,关键要有关系。悲观情绪在一部分学生中弥漫,这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人生目标模糊。
(3)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普遍。沉迷于网络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严重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有过之而无不及。1994年互联网方走入中国,至2006年12月31日,内地网民总数已达1.37亿,而其中学生网民占32.3%。[4]由于中小学管理较严,大学生应是学生网民中的大多数。根据一份大学生休闲活动调查结果,高职高专大学生休闲时间中的25.3%用于上网,高居首位;而看书读报仅为10.4%,居第5位。[5]在这些学生的上网时间内,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游戏,甚至有学生经常在校外网吧夜不归宿。这种以纯粹消磨时间为目的,甚至因色情、网恋而上瘾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甚至危害至大。遗憾的是,这种现象短时间无法得到有效改变。
3读者需求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为了
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读者,我们需要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笔者所在的南华工商学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既有文科专业,又有理工科专业,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下文将以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为例,根据图书外借统计数据,发现有四个特点:
(1)专业图书需求中以应用性图书为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在以应用性、实操性课程为主。相应地,学生在学习参考书方面的需求必然倾向于这一类型的图书。理工科方面,侧重于制图、组网、网站设计、维护、装配等工程技术一线的内容,人文社科方面主要集中在营销、会话能力、跟单、报关等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外借的专业图书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实操性图书,约占38.1%。
(2)休闲读物需求较大。这里所指的休闲读物是以消遣、兴趣为目的,供闲暇时间消磨时光、放松精神的读物。休闲读物能愉悦读者,给人以阅读的乐趣。我校图书馆的流通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馆非专业类图书外借比率为60.73%,大多以休闲为目的,而文学类图书的外借百分比便已达到36%以上。
(3)同龄作家的作品受学生欢迎。2006我馆外借图书排行榜前三位分别是《爱上你坏小子》(柳维熙著)、《爱你爱到女娲纪》(鬼鬼著)、《别走,我爱你》(董晓磊著)。排行榜前20位的作者还有:郭敬明、妮子、棉花糖、木卯、(韩)徐亨周、郑媛、猎瑾、董晓磊、解嬿嬿、布丁、逆时针走的钟、(韩)姜佳英。这些作者中大部分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非常陌生,“八〇后”、“新锐”、“网络写手”等经常是他们中常见的标签。网络给了人们发表作品的空间,也在以应接不暇的速度推出新人,而与他们同时代、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们,是他们最广大的读者。
(4)思想性读物、科普类读物需求减少。与前述热读的休闲型读物相对应,需要动脑思考的哲学、科普读物则备受冷落。根据我馆2006流通纪录,哲学类图书流通数所占
比例仅为4.1%,而自然科学、科普读物仅占0.61%。数据表明,在学生中存在功利性阅读的倾向。
4几点建议
(1)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藏书建设。高等职业
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可以有自己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因而,高职高专应理解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为有确定职业岗位群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这一定位,高职高专图书馆应该为职业教育服务,应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制定合理藏书规划。藏书结构应该突出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调整频率较快,并不断有新专业出现,故而图书馆还应在执行购书计划时进行灵活调整,不断监控馆藏结构。
(2)根据高职高专学生需求开展图书采访工作,提高图书采访质量。采访人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读者需求,在专业图书方面以应用性、实操性图书为主。休闲读物方面,采访人员应多读大学生同龄作家作品,关注网络文学,以提高图书格调,保证内容质量。
学生喜欢阅读贴近校园生活、引起思想、感情共鸣的作品,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保障大学生的思想自由、阅读自由,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图书馆的经费有限,我们不得不有所取舍。而这种取舍,正是我们可以利用来引导读者阅读的机会。
采购图书的过程就好像在为读者点菜,责任重大而任务艰巨。除了引进高质量的专业图书,还要选择高水准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创造条件。因此,保证图书采访人员的高素质也非常重要。
(3)引导阅读,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高职高专学生接触的学科范围较窄,也比较接近技术层面。因此,扩大读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潜在竞争力,是图书馆应当担当的责任。在这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发挥作用。采取诸如文献检索课教学、新生入学教育、建立读者协会、加强新书通报和好书推荐、开展图书馆宣传月活动、开展读书征文和读书讨论活动、利用电子阅览室引导上网行为,都是有效的手段。此外,应特别引导读者阅读思想性读物,培养学生“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挥文献保障作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其实缺乏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方向,完善自我,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6]在这一活动中,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当有助于学生朝着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顾健.中美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比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2] 郝文婷.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校六成[N].中国教育报,2006-8-4,(1).[3] 温贻芳.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9次),2007.1.[5] 宁晓菊等.大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4).[6]邢娣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