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

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地位严重偏低

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看上去写作占有半壁江山,而在高考中作文也占了60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在总的教学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我曾就此问题在本校及兄弟学校数十位语文教师中作过粗略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一半以上的教师很少上作文课。当然也有老师认为不上作文课也不要紧,因为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对名家名作的品味本身就是在写作艺术上的滋养;不过这仅是指作文指导课而言,课文即是指导的好例,但是作文评点课呢?这应是作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总不能用名家名作点评来代替吧?缘于什么?就是

2、又有超过一半老师是不认真改作文的,没有认真改过,当然无法评点;这里又会有老师认为,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互改的,这是可行的,但必须与老师改穿插进行才行,而且学生改作文实际上还是要老师先有总体把握,对学生作文情况有明晰认识,而这是向来不改作文的老师所做不到的。老师不改作文,学生当然对作文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布置作文也是非“听取哗声一片”不可的了,于是有了

3、少写作文。有些学校规定一学期至少要有八篇作文(且要是大作文,区别是平时的小作文),也差不多就是两星期一篇,这恐也是无奈之举,只怕不给一个下限,就会老师索性一篇也不安排写了。在我所调查的老师中,基本上能到这个数(超了这个数的则仅一二位),有两三位只写了三四篇。而是否每一篇都批改过,就难说了。

要教师真正地重视作文,还是要在评价系统上面做文章,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大小考试,必须严格按照作文评分的标准来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被忽视的,改作文题的教师往往把这看作一件可随意为之的事,时间宽则仔细一些,照顾点文采、结构、字迹,时间紧了就随便打分,只求能保“底”(事先设定的作文平均分)。这就造成了学生常常不能得到实际水平所能得的分数,文采好的学生还好,因为毕竟语言摆在那里,躲都躲不开的;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的学生的档次却无法分开,甚至常有低水平的学生作文分远高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而仔细读来又完全应该倒过来。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或要除掉一部分本身喜欢写作的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作文没有意义――中等水平学生认为自己辛苦写来却只能得低分,反不如随便对付的低水平学生,而低水平学生则更认为作文只要随便对付就行了,根本不用多写。反映在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既然作文成绩如此“变幻莫测”,又干吗吃力不讨好地安排写作文呢?本来积极的也变得不愿再写了。所以还是要对考试作文的批改认真对待,力求公平,让不同档次的学生有他们属于自己的成绩,且要拉开档次;这样,学生会提高作文训练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加大作文训练的强度,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上作文课。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但语文教师不愿在作文上花时间,本就是失职的。

二、作文教学的方向定位有误

语文老师可以不上作文课,却不能没有一二文采好的学生。通常我们会把他们的作文拿出来展示,或投到各家作文报刊,再有就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文章发表了,竞赛获奖了,教师也跟着沾点光。但实际上这些同学文章的发表、获奖与教师并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作文才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我们却往往以班里有写作好手为骄傲,将推荐他们发表文章、参加作文竞赛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而这正是作文教学定向的失误。

要让作文教学有其真正意义,则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完成的使命,是“雪中送炭”,要做到“平民化”。

“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只顾着“欣赏”好文章,而对文句不通、文采不佳的文章一勾了事,反而更加关注后一部分学生的文章。上作文指导(讲评课)也不能仅是读一篇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文章了事,因为更多的学生会想,反正他(她)的作文很好,我是写不出来的,反而没有效果,不如转向到这本来“沉默的大多数”上;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也许很难找到一篇完整的可以作范文来读的,但毕竟基本上还是可以觅出一二“闪光”的语句的,将这些语句摘出来,用“妙语集粹”一类的题目拿到课堂上读一读,品一品,恐更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至少有更多的学生会努力在写作中添一些精彩的表达,这正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开始。再以此与读高水平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则会使作文课更有吸引力。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或会锐减,但如果是真的想要大多数学生能在作文上得到益处,就非这样做不可。

三、作文“真实”把握模糊

按有些老师的说法,作文的“真实”体现于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的心灵表白,而虚假则体现于对某些宏大主题的刻意趋近。这已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同,包括高考,也在努力给予考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打算彻底放手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却仍不时感到,他们在操着一种流行的腔调,说着流行的话语。这就是真实吗?这当然是真实的时代病症的反映,但绝对不是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他们完成的是“复制”,而不是创造。于是有了这样的矛盾:不给自由吧,学生作文表达的不是他们自己;给了自由吧,学生表达的竟还不是他们自己。正因有这样的怀疑,我曾在自己的一篇名为《关于学生作文:自由与“作秀”》的小文中说:“在如今的学生作文中,我以为最可关注的倒并不是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那些阴暗、深刻的表达之间,出现了怎样的虚饰。”

就我自己的粗浅思考来说,在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方面,我们要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在写作文时,就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写青春岁月、高中生活,学生往往就选择了写迷惘、困惑、叛逆和苦、累。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真实心境的反映,但都是浅表的,未抵达人的本质层。人是有对环境的超越能力的,正是这种超越性,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如果有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写文章,则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深层的真实,看到了一个人对本质力量的挖掘。但当然,这里还是会出现学生所想与所写不一致的情况,此处的微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了。

第二篇: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浅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中国语文网原创投稿

授权级别:A

投稿日期:20070112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几个原因,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作文 农村中学生 求实 创新 特色

笔者是一名从农村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师,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星期二有作文课有的语文教师就称之为黑色星期二。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

1、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⑴ 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熟悉的不写”: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不是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① 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②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③ 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④ 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⑤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⑵ 在拥有了素材之后,应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像有的老师在作文中采取了“六不”措施就很好,即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天气的时候,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写人物不准用“好”字等。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需大开脑筋了。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北风过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北风卷着雪花直往人脖子里钻。行走的人身穿绵大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就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⑶ 抒情要真挚: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2、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⑴ 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

⑵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内容极其丰富,所蕴含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⑶ 注意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猫画虎,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孔已己》这一课,在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20年后我们再相逢》要求学生想象20年后大家再走到一起时的情景。这时学生们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大草原上自由地、尽情地驰骋。他们在自身的成长变化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正在发展的事业对家乡的贡献„„这样,我们就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⑷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① 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② 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③ 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⑸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① 多看,多读,多感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卢梭幼年丧母,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夜晚父亲和他一起诵读文学名著,以至于成名以后的卢梭也难以忘怀这段岁月。我在班上还读过高尔基、海伦·凯勒、哥白尼等名人传记,发动学生掀起了读书热。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我都会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美文》等优秀报刊,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前几天我曾提醒学生看东方时空节目,水均益对伊拉克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大佛被摧毁这一事件的评论,水均益那精彩的点评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谴责、愤懑、遗憾、无奈。电视节目主持人炉火纯青的语言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 师生交往,增进情感:

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⑹ 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把习作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写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可以在作文命题上下工夫,如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这样学生不仅想写、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习作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生活。

⑺ 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 【参考文献】

1、改萍 李守森主编 《教育教学文论汇篇》(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28页

2、王庆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第474页

3、曹欣欣 《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第487页

4、付美芬 徐高堂《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第479页

5、余启端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6、《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第八期第41页

7、周永松 《作文训练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1994年第10期

8、中学语文资源网 曹永斌《研究性写作浅说》;王晓《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史旭芳《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感到难度较大,教学容易陷入困境,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研究,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突破,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开展了深入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其突破进行了深入分析,大胆实践,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效率低下,这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既有学生主观态度与学习技巧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阅读积累不足、缺乏训练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兴趣低下

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是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共同感受,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乐于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情感基础。

2写作素材匮乏

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知如何下笔。更有一些作文,语言干巴无味,情感矫揉造作,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积累不足有关,也和缺乏敏锐观察的目光有关。

3阅读积累偏少

足够的阅读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加词汇语句积累,增进对文章手法的感悟。许多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老师也没有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缺少文化底蕴,这对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4写作技巧缺乏

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写不讲”或“只改不讲”,忽略了作文评讲和对优秀作文的赏析,学生的作文技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没有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加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能够充分突出重点难点,部分教师的作前指导类似于提要求,作文评讲未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流于形式,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因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缓慢是不可避免的。

5训练力度不足

许多教师还是局限于每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外强化训练,也没有能够将作文教学与语文综合体系融合起来,作文训练量偏少。写作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缺乏一定数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当然会比较缓慢。

二、有效突破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路径

1缓解作文学习畏难情绪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知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心理疏导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一些片段训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我手写我心”的魅力,从而逐步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将其还原为一项正常的学习活动。

2指导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另一方面,笔者还指导学生将生活中所观察的素材,如人文反思、自然感悟逐步记载积累下来,以便于作文写作时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3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语段和写作技巧,教师一定要重视日常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凡是可以推荐为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都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班级“图书漂流柜”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增加学生阅读量。其次,在阅读积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摘录美文、撰写读后感,将“读书交流会”、“经典美文大家品”等活动坚持开展下去,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切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开源。

4强化作文技巧指导

教师要将写作技巧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在阅读分析中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使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习作为引领,让学生直观把握写作技巧,对写作领悟更为深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评改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评改过程中得到锻炼、汲取经验,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

5加大日常写作训练频率

作文教学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训练作为巩固提高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加大训练量的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既强调技巧指导,又提供创作平台。除了每周作文课教学之外,笔者还专门开展了多写多练活动,既结合教学要求加大训练量,又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将学生作文中的难点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也能够让学生在专项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难点突破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务实高效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225400)

第四篇: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时间:2012-09-13 14:40 中国财经时报网9月13日消息,我国80%以上的检察院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干警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基础。1在全部的检察工作中,基层检察队伍与人民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整体素质关乎检察队伍形象和检察职能的履行,成为考量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展示司法公信力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基层院队伍建设,提升广大基层干警的素质业已成为履职所趋,形势所迫。然而,在加快推进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基层院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机构编制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诸多困境,业已成为制约检察队伍长远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困境——队伍现状阻碍检察职能履行

(一)机构编制不足,新鲜力量难以注入。

科学合理的队伍编制数是满足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检察机关政法专项编制达到当地人口的万分之一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但实践中,由于检察院编制是由地方人事、组织、财政部门统一调控,留编不分、空编不用、编制混用等情况大量存在,许多基层院达不到额定标准,编制数不足的情形大量存在。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危及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日益增长,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基层检察院对政法编制的需求与日俱增,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甚至出现“一人科”、“两人科”以及一人身兼数个科室领导职务的尴尬情形,这在流动人口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到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以成都地区某县级市为例(如图):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应有政法编制(人)

实有政法编制

(人)

缺编率

(%)

进三年招录

(人)78 78 64 18 1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编制情况图示)

不难发现,以该院为代表的基层检察院应有政法编制数和实有数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比例失调,缺编率偏高急需补充新鲜力量,但编制数不足又阻塞了进人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工作的开展,反映出现行检察编制面临的窘困。

(二)年龄层次老化,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遵循协调发展的规律构筑检察人才体系,需要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因此,基层院各部门都应配置素质相当、数量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人才库,形成与工作性质、任务基本匹配的网络结构,才有利于各项检察职能工作协调平衡地开展,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如前述原因,因机构编制不足,导致新鲜力量无法进入。而《检察官法》对法律本科学历和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才能任检察官的规定,使得基层院具有检察官资格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由于年轻检察官得不到补充,使得检察官队伍结构比较老化,直接影响了队伍体系的科学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最新数字显示,2004年以来,基层检察院共招录高校毕业生11512名,选调生2000名,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526人次,新增政法专项编制有80%以上用于基层检察院。由此可见基层检察院的人才缺失状况。2以该县级市为例(如图):

检察人员总数 26至30岁干警 30至40岁干警 40至50岁干警 50岁以上干警

全院平均年龄

64人 5人 12人 33人 14人 41.53岁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年龄分布图示)

中层干部总数 26至30岁干部 30至40岁干部 40至50岁干部

中层干部平均年龄

20人 1人 6人 13人 40.05岁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中层干部年龄分布图示)可以看出,该院平均年龄明显偏高,30岁以下干警只有5人,占干警总数的7.8%;40岁以上的干警有47人,比例高达73.4%,其中50岁以上的干警比例占全院干警的21.9%。而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高达40.05岁,在年龄比例上,年轻干部则比例偏小,人才断档现象可见一斑。

(三)人员结构失衡,办案一线力量吃紧。

在当前案件量骤增、案情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保持适当数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等规模的业务精通专业型人才和大批量的基础性实用型人才,形成基础牢固、中层得力、高层拔尖的宝塔型人才结构。但目前检察人员中检察员、助检员、书记员比例有所失调,长期从事业务工作具有资深资格的检察官缺少。从文化和专业结构看,队伍中具有在正规院校法律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员较少,具有综合和检察专业知识专家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相关知识上看盲点较多,因培训机制、经费保障、知识面广等原因,检察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一时不能很好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在法律专业人员中,主修民事、行政、经济法学的为空白,尤其是缺乏既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检察业务知识,又具有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和外语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的高层次检察人员。如图,干警总数

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大专以上人数

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大专学历人数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

国民教育双学位

人数

64人 16人 48人 1人 0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干警学历层次分布图示)

检察官总数

检察员

助理检察员

书记员

59人 44人 10人 5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干警法律职务分布图示)由于当前基层检察院的检察人员主要来自于恢复重建时期,检察机关以其它单位和行业调进的人员、国家分配的部队转业干部及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居多,以上人员进院时,绝大部分都是中专或中专以下文化程度,虽然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文化程度并没有提高到与其学历层次相适应的要求。尽管1995年颁布的《检察官法》规定法律本科学历和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初任检察官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对该法实施之前已经进入检察队伍的干警未提硬性任职要求,而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取得法律专业第二学历的干警,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显然,干警通过初次国民教育取得全日制本科的人员较少,且严重缺乏计算机、审计、中文等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具有刑事技术鉴定资格的人员,人才结构相对单一,这是导致人才基础薄弱、办案力量吃紧的重要原因。

(四)职级待遇受限,队伍激励措施乏力。

检察机关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在实施人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造就人,充分激励干警,挖掘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岗位体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激励的手段除了物质待遇外,职级晋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现行干部管理受财政供给体制方面的制约,检察官法所确定的检察等级待遇存在无法兑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对检察官实行行政职级管理,解决干警的职级待遇相应受到职数数额限制(如成都地区大多数为副科以上级别的不能超过全院干警的50%),造成不少干警干了多年检察工作也享受不了职级待遇。再与审判、公安机关相比,基层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甚至可享受实职副科级,形成的差距更是可想而知。如图,该基层院的职级情况如下:

检察官总数

科员级

人数

副科(局)级

人数

正科(局)级

人数

符合晋升条件而晋升受限的人数

59人 29人 19人 11人 12人

(成都某县级市检察机关职级人数分布图示)

二、寻根——体制缺失制约检察队伍建设

(一)职业保障缺陷凸显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地方经济的好转,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基本保障虽有所改进,但经费供给不足和待遇偏低等职业保障不力等问题,仍是影响基层院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基层院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现行检察官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检察机关上级院对下级院的领导主要限于业务上,干部的管理及运作经费仍以地方管理为主。随着基层院工作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对办案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大,而现行的财政供给机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这就使基层院的经费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影响执法活动和办案工作的开展,甚至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评价一个检察长开展工作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除了看履行职能工作的好坏外,检察长给单位“争取”来多少资金收入占据着一定的成份,若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就容易产生检察工作惟地方财政马首是瞻的情形,进言之为检察权地方化留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由于检察院职级比照公务员管理,而职数比例却受到限制,挫伤了干警的积极性,如果不加以解决,极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消极情绪,缺乏进取精神,对激励措施反应平淡,抱无所谓态度,工作平庸,出勤不出力;二是悲观情绪,一些长期在检察岗位上诚恳工作的人员得不到职务的升迁,有时职级也难以到位,与政府部门晋升面宽速快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育培训体制陈旧

教育培训是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工作受到重视,但在相当部分的基层院,教育培训被认为是软任务,教育培训体制上强下弱、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的整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培训的组织上,则仍以两级培训为主,没有真正解决如何面向基层的问题,加上基层院对上级院的依赖心理,相当部分基层院培训工作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责任落实不到位,纪律要求不严格,质量考核不健全。而教育培训的内容安排则针对性不强,与基层院干警业务素质的实际结合不够,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上述原因与检察队伍老龄化叠加,致使检察工作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三)人才管理手段有限

人才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对人的体力、能力和智慧进行综合开发的结果。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动态地反映每名干警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考核体系,引导全体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取向是激发干警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促进检察团体形成合力、达到和谐的有效手段。当前各院一般是采取一次的目标量化考核,设置固定的奖金分值,并按考核名次确定上浮系数,这虽然体现了考核差异性,但对于考核奖金的处理上,为了照顾全院所有干警的利益,不易拉开经济差距,长此以往,少数干警会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理,不利于干警积极性的调动。

三、出路——机制创新推进检察事业发展

检察队伍建设问题是基层检察院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发挥基层院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更需要上级领导机关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上下合力,以实现人才能力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建立检察官等级与待遇性挂钩制度。废止检察官的行政等级,形成一套不同于公务员等级制的完全独立的检察官晋升制。重视完善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将此与检察官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按等级兑现工资,形成物质激励机制,并注重检察官等级晋升,待遇向资深检察人员倾斜,鼓励检察人员安心本职工作。二是建立检察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在落实基层院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实现逐年递增,以保证检察人员履行职责的各项经费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独立的检察经费保障体系,固定和保障执法活动所需的费用和装备,并赋予检察机关统一的财政控制权和物资调配权,以增强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同时,建立检察人才奖励基金,制定并落实检察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留下工作。

同时,应着眼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业特点,对检察机关的管理模式、内部职能的区分、人员岗位的确定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分类,取消检察业务人员的行政级别,将检察官的政治、工作、生活待遇同检察官等级挂钩,鼓励和引导检察官去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检察官职业的资历化和终身化,以便培养一批专家型的资深检察官,从而稳定检察官队伍。并取消非检察业务人员的法律职务,用单纯的行政职级管理作为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手段,鼓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行政职级上取得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检察官管理机制,强化检察业务人员的司法属性,更大限度地保障检察官行使职权。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机制,对检察官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不但是检察官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检察人员更好履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检察人员培训现状,应着眼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改革现行应急式、补课式培训的手段,实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变灌输式教育为讨论式、启发式教育,变单纯学历教育为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教育。通过现有电化教育设备,探索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手段。上级院则可以开展经常性竞赛活动带动基层院,以赛促学,选拔、培养优秀业务骨干和业务尖子,树起学习的典型,以点带面,营造重视 学习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建立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把培训同干部的提拔任用、晋升职级、福利待遇挂钩,对业务素质高、高层次学习的干警,以及考试、考核成绩优异者,在职级晋升、立功受奖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警,要鼓励支持他们到脱产深造。三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对检察工作的支持,不断增大培训投入,加大干警参加培训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需求动力。四要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改变长期沿用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建议由地区性培训领导协调小组制订一套培训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考评标准,对培训的内容安排、教育手段、培训目标实行科学规划,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规范基层院的培训行为,将教育工作的成效与责任人的政治、经济利益挂钩,奖功罚过,杜绝应付心理和形式主义。

(三)整合人才资源力量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是解决当前一个时期队伍建设困境的出路。这首先要求基层院的管理者改变过去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重视干警内在潜力的挖掘,全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实现检察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基层院都有部分具备检察官资格的人员分散在综合部门,未直接从事检察业务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造成了现有检察人员的浪费,也加剧了办案力量不足的矛盾。在队伍建设导向上,应当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用人“论资排辈”传统,对高学历、业绩突出以及工作能力特别强的年轻干部应当加强培养,大胆任用。与此同时,应当强化从严治检的监督制约机制。让干警自觉接受、认真对待党组织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征求和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查纠,及时改进,防止权力失去制约而导致滥用、产生腐败。对于因公正执法受打击或遭不公正待遇的检察干警,上级检察机关要主持公道,积极协调,以解除检察干警执法的后顾之忧,保护检察干警秉公办案的积极性。

(四)加强队伍专业建设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队伍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内部人才,牢牢抓住“能人”敬业精神强、工作经验丰富等长处,大力挖掘队伍潜能,整合有限资源,充分发挥了“能人”的骨干作用。一是大力锻造中层领导干部队伍。坚持重实绩、论真才、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坚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中层干部一年试用期制和三年任期制,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破格提拔,对年龄较大、业绩突出的干部继续委以重任,将能力强但不具备检察官资格的优秀军转干部安排到后勤保障部门任职,使贤者有其职,能者有其位。在“奖惩逗硬,能上能下”机制的激励机制下,中层干部的业务领导能力和岗位职责意识不断提高,在履职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而是积极创新思维,结合工作实际打造特色亮点,带头办精品案、疑难案,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敢打硬仗的中坚力量。二是善于发现培养骨干人才。制定骨干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四项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明确条件,严格选拔,确定人才培养对象。在明确骨干人才的具体培养名单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对人才库进行动态调整。对骨干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高学历教育、接受高层次培训、重大课题研究和安排参与办理本院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参加检察系统业务竞赛等形式。三是充分调动“50”以上人员积极性。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在工作、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条件和自身特点,合理调配使用;关心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问题,力所能及提供帮助,有效防止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四是结对联系加大培养力度。院政治处专门制定了新进人员具体培养方案,实行结对培养制度,每名班子成员与一名新进干部结成对子,重点联系培养。及时了解新进干警工作、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突出个人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需要有效的激励,人才的成长、发展、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着眼于将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队伍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在规定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压力又要给予动力,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将职务职级的晋升跟其工作业绩挂钩,对工作业绩好,表现突出的,可以提前晋职晋级。对于工作业绩差,不思进取的,认为“无过就是功”的,则延缓晋职晋级;其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研修环境和流动环境。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一个人人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或团体,有着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超越创新的思想境界,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更能体现出人才的活力和价值;再次,人才是人,既有社会需求又有经济利益需求,这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动机。除了精神激励外,要设置有效的物质激励措施,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吸引、激励人才上的导向作用,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冯欣、罗杰文、吴文华)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检察院 冯欣、罗杰文、吴文华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行流镇腰庄中学 李静云

摘要:初中历史面临各种尴尬:1,副科不受重视。2.师资缺乏,教法僵硬。3,学生厌学历史。出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加强师资,强化教学改革。关键词:尴尬 重视 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 更新观念 健全制度 督导 教学设备 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制约高考“3+X”、“文科综合”的水平,更明白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更多时候是在场面上说说而已,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低下,教学方法僵死,使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很难摆脱尴尬境地。

尴尬之一:副科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留下了人文学科被冷落的缺憾,中学历史教育尤其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境地便是明证。“应试教学”主宰着校园,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眼光来评判历史课的地位,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驱使下,历史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打入“副科”行列。受此牵连,一些地方历史教师遭遇着不公的待遇,从事历史教育便成为“错误的选择”、“无才的表现”。从而也就不难理解某些教师家长劝诫“历史不考,少花点时间”,很多“主科”则大刀阔斧地抢占历史课时。这些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造成的误会,从学校传染到家庭和社会,也就必然出现歧视历史教育的偏见。在科教兴国的今天,认真审视历史教育的地位,是当前历史教育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调阅了人教版全套历史教材后指出:“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一些地区初中历史教育现状证明国家的教育方针没有得到贯彻,反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对学校评估的条例中不见历史结业会考情况的影子;有些初中示范学校甚至只在课表上有“历史”,实际上已成为其他学科的副业地,历史课形同虚设。这些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就不难理解中考一等奖的学校历史结业会考仅百分之十几的及格率。初中历史的“副科”地位“天经地义”,初中历史课谁都能兼,这些见多不怪的现象,岂不有悖于国家的教育方针? 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经过长期的相互感染,已编结为轻视历史的网络,谬误反成了“真理”,偏见却成了共识。难怪,新近教育界有些“专家”想效法美、日旧法,在中学设置“社会科”,把历史科并入其中,这意味着历史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丧失独立性的危险,这种人为地削弱历史教育的错误做法,不仅没有得到纠正,而且还有发展的危险趋势。

尴尬之二:师资缺乏,教法僵死

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历史教育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尤其初中历史教师更成为“杂牌军”,专职老师“忍痛割爱”、改教主课,很多其他学科老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滥竽充数”。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初中历史教师最起码有85%以上为兼职。经常听到某校长为照顾将要退休老师,让他改上历史;也听到学生称赞“某老师能用英语上历史”,凡此种种,令人啼笑皆非。难怪校级、片级历史评比竟找不到评委,任命一个片初中历史中心组组长也只能“开天窗”。

尴尬之三:学生厌学初中历史

老师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讲授一堂战争史,竟然找不出一幅相关的挂图,老师只能在黑板上比比划划:申请组织一次学生的参观游览活动,由于没有经费而被拒绝;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却没有录像带、幻灯片等。历史 老师全部家当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初中历史教学在绝大部分地区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笔者曾作过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高达85%的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历史态度积极的仅10%左右,约40%的学生受纪律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着历史课。约50%以上学生上历史课根本不安心。学习历史没有价值在部分中学生中已形成共识,从学校到社会的气候似乎告诉他们历史学习既不影响升学,更不妨碍就业。本来课业负担就重,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内容太多了,把历史搁在一边,何乐而不为。于是在历史课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看课外读物,复习其他功课,睡觉甚至嬉闹等等,考试时自然也就抄袭应付成风。

我们已知道尴尬现状的凡此种种,忧虑之余,惟有积极奋进,才能走出困境,迎来历史教育的新的春天,我们的认识是:(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二)健全制度,加强督导

教育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初中教育,关系到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我们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尽管这个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改革深入,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三)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聘用专业历史教师,实在要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历史教师要加强进修,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如指导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四)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挂图、录像、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一下子不可能备齐的,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模型、幻灯片,或自我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这些都是属于硬设备,另外象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设备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课内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设备的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起的危害,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但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必会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对此我们信心百倍。

下载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大全5篇]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本来,初中体育纳入毕业生升学考试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21022-1327-3 特殊要求: 受到版面费后,请提供版面费发票 版面费发票格式的为用户名:天水师范学院,项目名称:版面费 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以新疆......

    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从 1994年的科研教育上 网开始的,到 1996年开始大众上网,但是真正的政府 上网是 1999年开始的。虽然我国网......

    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航运企业生存困境及出路探讨 (武汉因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宏观经济方面 1、 经济层面:长江经济带中的七省二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焦点领域: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个考试问题,而且直接与整个语文教学相关。它的选拔评定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一、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

    初中物理教学困境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困境研究 摘要: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对于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而言,物理学的实用性变得尤为突出,对于一线教学的物理课教师更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