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诚说诗歌
春夏秋冬,
花开花落!
天上人间,缘起缘没!
爱恨情仇几多?
看淡人生谁说?
可把往事心愁,伴随风雨而过?
往事难忘,谁无伤感落没!
人来人往,谁无难言寂寞!
可否笑看人生,活出精彩自我?
有缘相赠心说,盼尔解脱解脱!
啊亲爱的兄弟姐妹,切莫只顾伤感落没,莫让美好青春虚过!
我们有缘相遇,真诚诉说,这分情感珍贵不多,相知相惜相互解说,期盼明天美好生活!
啊亲爱的兄弟姐妹,切莫只顾伤感落没,莫让美好青春虚过!
我们有缘相遇,真诚诉说,这分情感珍贵不多,相知相惜相互解说,期盼明天美好生活!!
第二篇:牧羊人说诗歌
总是在夕阳落下时
才挥别挽留的手
总是在风儿迁徙时
才想起尘封的种子
总是在最寂寥的时刻
才忆起亲人的声音
/
也曾尝试着托举带着晨雾的朝阳
托起朝阳就托起了记忆的河流
也曾尝试着把风儿关进老屋
关进老屋面就能面对面聆听你的故事
也曾尝试着拨打你的电话
听到忙音如同世界凝固了一般
/
在极冷的寒夜用月光铸剑
刀锋就能封锁流动的沙漠
马帮驼队神秘地说
用苜蓿和沙柳拧成的绳索鞭打土地
土地就会流出甘霖碧波
垦荒者和牧羊人爽朗地说
/
70度酷暑不算什么
有多少当午你赤脚走过
干涸和汗水不算什么
有多少日夜我们和骆驼一起挨过
多少次无语离别后
收拾行囊又走进这片沙漠
《日子》
我思考的时候喜欢打开窗
我写作的时候喜欢关上门
好像木匠小心翼翼地雕琢
斧凿的文字洋溢着生活的欢乐
/
我把手机放在右边口袋里
我把钱包放在左边口袋里
更多的时候我把他们抛弃一个人独行
虽然两手空空心里却不寂寞
/
我们白天享受阳光雨露和繁华
我们夜晚吐露痛苦不幸和委屈
当我们拚力争取的时候
时光已从身边悄然划过
/
太阳跳进西海爬出东海
轻装简从就像出征的将士
一些东西留给了过去
一些记忆留在了骨子里
第三篇:《雨说》诗歌赏析
《雨说》赏析
《雨说》一诗以四月温柔多情的雨为主体意象,构筑了一份充满画意美与诗情美,流淌着视觉美与音韵美的境界,通过田圃、牧场、鱼塘、小溪,还有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鲜明的意象,给读者以心灵和精神上无尽的愉悦与美感。下面就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饱含希望的写作背景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他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错误》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二、安排得当的诗歌结构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一)逐层递进的情感线索
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然而,度过严寒的冬天,经过料峭的春寒,蛰伏已久的四月就该显现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在此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发出两句“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叮咚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柳条儿弯了腰,石狮子流了泪,小燕子在雨丝中“斜”着翅膀飞翔,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都是因为雨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富有新意的正副标题
这篇诗作包含正负两个标题,副标题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样不仅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三、匠心独运的语言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四、艺术“三美”
《雨说》以它美妙的意境,使人娱目、娱耳、娱心,它吸收了中华古诗词的深邃,借鉴了外国诗的自由,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的现代诗坛。在艺术上有“三美”:
(一)节奏美
朗读品味《雨说》,从中可以感受到全诗洋溢着音乐美: ①语调。第一节以急切的语调,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轻柔、温和,表示“雨”之关爱;第五节以欢快的语气,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以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以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抓住品读全诗的关键,就能完全融进诗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节奏美。
(二)人情美
《雨说》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儿“探访”大地,一会儿“亲近”孩子,田圃、牧场、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她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之上的儿童唱出一曲“爱之歌”。
(三)意境美
《雨说》以新颖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构成一幅幅图画。如第五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与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新苗正在抽发,池塘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这些都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从中可以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
涵咏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首诗借春雨拟人化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同时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俨然是一首自由之歌。
第四篇:佛说的诗歌
前世,我是一个遁入空门的男子;
前世,你是一个不染红尘的女子。
只因不小心听到了你在拜垫上的祈福,我便相信这俗世凡尘还有步步生莲的佛。
我在你跪拜祈福的拜垫上为自己求得一签,死签。
我告诉佛,我要踏入红尘求佛。
佛说,世间最后的净土是我现在脚下的东方。
我说,我看到了佛,她一尘不染,却来自红尘。
佛看了看我,笑而不语。
我笑而起身,告诉佛,一签七年。
踏入红尘,寻找那步步生莲的女子。
游历六年,寻遍千山万水,悟得:
尘是尘世的佛,佛是佛世的尘。
七年的最后一天再次遇见那不染红尘的女子,在白莲盛开的地方。
我问,你是这尘世的佛?
她说,我只是这尘世间的一粒尘。
我问,你的净土在哪?
她说,我是一粒尘,生于尘,也消于尘,我的净土自然也是尘世间。
我问,尘世如何是净土?
她说,生于自然,消于自然,为何不是净土?
我问,生于尘,消于尘;生于自然,也消于自然。皆为净土?
她笑而答曰,你在黄泉之路流浪七年之后再入轮回之门,下一世,我们还可相遇。
七年死签如约,佛问我,尘世之间是否有净土?
我答,你讲的是红尘之外的佛,我悟的是红尘之内的佛。
佛说,黄泉也是净土?
我说,身处的这个空间每一寸地方皆是净土。
佛说,你可敢赴黄泉?
我说,七年之签我定赴黄泉。
黄泉流浪七年入得轮回之门。
今世,又遇见那个来自尘世而不染红尘的女子。
今世,我却是一个遁入佛门而讲红尘之事的男子。
若这一世还有佛,我定告诉佛:
你虽说色即是空,你却只敢讲佛门的空,而我还敢讲红尘的色。
就像今世我又能遇见前世那个来自红尘而一尘不染的女子一样。
第五篇:我说年轻诗歌
年轻
是喷薄而出的朝阳
活力四射激情昂扬蓬勃向上
拥有人生最绚丽的时光
年轻
是郁郁葱葱的小草
孱弱纤细却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笑呵呵地向路人招手问好
年轻
是峭壁巉岩的松柏
不畏朔风暴雨无视处境艰难
依旧扎根危崖茁壮伟岸耸入云端
年轻
是潺潺流淌的小溪
任凭脚下是砂石坎坷身上有黄叶凋落
仍然澄澈清洌率真洒脱一路欢歌
年轻
不是绝对的年龄
耄耋老人慈爱恬淡坚持锻炼
依旧可以精神矍铄童心烂熳
年轻
不是绝对的容颜
秋日的红枫饱经风霜
却锻造出热情如火的赤诚和温暖
年轻
不是绝对的季节
冬日的瑞雪晶莹飘逸
像极了纯净的小姑娘身着洁白的裙衫
年轻是沟壑深涧的一簇幽兰
年轻是田野阡陌的一片雏菊
年轻是寒冬腊月的一树红梅
年轻是污浊池塘的一支碧莲
只要您拥有简单纯粹的心灵
甩掉名利虚荣计较的羁绊
年轻就会像虔诚的赤子
与您比翼并肩齐眉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