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源自《论语》的30个经典成语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第二篇:《论语》的成语
《论语》成语解释
字斟句酌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众星环极
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过能改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造次颠沛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允执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悦近来远
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天忧人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反迟
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欲速不达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罢不能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毁椟中
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有勇知方
有勇气且知道义。
有头有尾
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有教无类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紫乱朱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以直报怨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衣马轻肥
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形容生活的豪华。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旧贯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洋洋盈耳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言必有中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秀而不实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朽木不雕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兴灭继绝
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兴观群怨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小德出入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贤贤易色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无所用心
用心:动脑筋。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无所措手足
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不至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可无不可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无可非议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天理昭昭
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岁不我与
年岁是不等人的。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驷不及舌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死而后已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司马牛之叹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顺理成章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生荣死哀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3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轻裘肥马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千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杞宋无征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披发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匏瓜空悬
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年富力强
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敏于事,慎于言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陋巷箪瓢
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六尺之孤
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临危致命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临事而惧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了如指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立人达人
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乐而不淫
快乐而不放荡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来者可追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侃侃谔谔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鞠躬屏气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居下讪上
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尽美尽善
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节用爱民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危授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简在帝心
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既往不咎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季孟之间
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 5 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怀宝迷邦
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红紫乱朱
和颜悦色
和而不同
好色之徒
过犹不及
都是不合适的。龟玉毁椟
观过知仁
怪力乱神
故旧不弃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第三篇:成语与《论语》
成语与《论语》
学习语文,成语和熟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词典》)。成语的来源渠道多多,古代文化典籍就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孔子奠基的儒家思想对国人的思想、心理结构和官方的统治有其强大的规范力和制约力,《论语》又是儒学的开山理论,于是《论语》就成了成语的重要的来源之一。
读过《论语》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其中的一些成语来。这些成语有两种来源方式:沿用和衍生。
先说沿用。从《论语》的任一篇目中信手拈来几个成语,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例如《为政》篇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等,《公冶长》中的“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朽木粪土”“瑚琏之器”“千乘之国”“巧言令色”等,《述而》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暴虎冯河”等。这些成语直到今天仍然经常被人们引用。其他篇目中的“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色厉内荏”“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等也都是人们经常引用的。
再说衍生。所谓衍生的成语是指《论语》中的语言通过压缩、扩展、变换等手法演变、发展到现在的成语。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从《颜渊》中的“君子敬而勿失,与人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中衍生而来的。又如《述而》中的“举一反三”“择善而从”等不单是从《论语》中衍化而来的,而且是其中某些词语的浓缩和概括。“举一反三”原文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的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为例,让他类推其余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了。后来人们用“举一反三”来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就能知道其他事情,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择善而从”是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抽取概括而来的。同样,像“文质彬彬”“后生可畏”“无所用心”“工事利器”等等均从《论语》中衍生而来。其他如“言必信,行必果”、“欲速则不达”。“志士仁人”等举不胜举。只要翻开儒家经典《论语》,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欢的成语。
附带说一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虽不是出自《论语》,但也跟儒家先圣有关,“良药苦口”便见于《孔子家语》,诸如此类俯拾即是。
综上所说,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不仅是千百年来制约和规范人们心理、思想、行动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经典。小到文学语言中词语、成语、熟语的发展,大到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继承,都非常有研究价值。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应抽出一些时间到《论语》中浏览一番,最起码它可以为我们积累词语提供一座藏宝的富矿。如果你能阅读《论语》原著,那将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第四篇: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归类
三
十七、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第五篇: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论语》是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它这里,还产生出众多的成语、习用语和短语。下面,就对此作点辑录,以供参考。
一、直接来自孔子话语的成语
【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既往不咎】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见贤思齐】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不耻下问】子曰:“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
【功亏一篑】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只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鸣鼓而攻】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怨天尤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里仁》)。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言不及义】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色厉内荏】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
【患得患失】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
【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理屈词穷】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内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轻裘肥马】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善贾而沽】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驷不及舌】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言不及义】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二、来自孔子话语的短语习用语
【 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八佾》)。
【朽木不可雕也】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镂也;於予与何诛?”(《公冶》)。
【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公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宪问》)。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欲速则不达】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小不忍,则乱大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三、来自他人他处
【 如履薄冰】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任重而道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事,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四海之内皆兄弟】司马牛扰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微子》)。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求全责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微子》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