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企业费用预算管理思路的创新策略论文
1费用预算责任网络
A民营企业为了强化费用管理,急需推动费用预算实施,在2012年度对交际费、会务费、物料消耗、差旅费、办公费、培训费纳入预算管理控制。为了促进该民营企业在预算年度能够及时按照实际经营状况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预算管理,采取以季为周期,按月滚动的费用预算编制方法。
该民营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为主体,跨职能部门设立费用预算责任网络。费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控制部门。预算控制部门是指经营班子、行政事务部、驻外办、财务部、车队、人力资源部等。
2费用预算的编制
从费用预算表编制的相互关系上分为两个层面:部门全年工作计划表和6项费用计划表。各部门工作计划表是在对市场情况及内部资源状况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基础上,根据该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制定的,是6项费用预算的基础表,包括差旅计划、会议计划、培训计划、交际计划、办公费用计划、汽车油耗计划、汽车修理计划等。这些工作计划是编制年度6项费用预算表的重要依据。
月度滚动预算编制的具体操作的基本思路:“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1月份预算执行结束前,根据当月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分析、本季度预算总额以及对下3个月的预测,在保证季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适当调整2月和3月的预算值,编制2~4月的月度预算。之后每月依此类推,20~25日前根据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目标和对未来的预测,增加1个月的预算,保持预算周期始终为3个月。
3月份预算执行结束前,根据本月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分析、本季度预算总额、未来的预测和年度目标,相应调整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的预算目标,并根据调整后的二季度预算目标编制4~6月的月度预算,保证年度目标的实现。
6月份预算执行结束前,根据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下半年预测,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当年的预算目标,若需要进行年度目标的调整,则重新编制下半年年度预算,根据调整后的年度目标确定三季度和四季度的预算目标值,并依据调整后的目标值编制7~9月的月度预算;若不需要进行年度目标的调整,则根据上半年年度目标执行情况和下半年的预测,确定第三季度的目标值,编制7~9月的月度预算。
10月份预算执行结束前,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未来预测,编制本年11月、12月和下一年1月的月度预算。
11月初,开始编制下一年度的费用预算,下年度的年度预算在本年12月中旬最终确定。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11月和12月仍然继续编制11月~1月,12月~2月,1月~3月的月度滚动预算。通过月度滚动预算的编制,不断提高下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该民营企业预留一定的预备费作为预算外支出的备留,预备费总额为该民营企业年度预算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当预测预算年度经营环境比较稳定时,预算预备费可限定为3%—5%;当预测到预算年度经营环境变化比较大时,预算预备费可限定为5%—10%;当预测到预算年度经营环境将发生剧烈变化时,预算预备费可设定为10%—15%。
3费用预算的执行、控制与分析
下达的费用预算指标是与业绩考核挂钩的硬性指标,一般情况不得突破。费用预算指标是制订考核指标的重要依据,根据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奖惩。
费用预算剩余可以跨月使用,但不能跨年度使用。费用预算如遇特殊情况确需突破时,必须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请,说明第一因,经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报最终决策人审批纳入预算外支出。
预算内支出,按照该民营企业现有制度审核批准。财务部建立预算资金“拨付”台帐制度,各预算职能部门建立费用预算执行台帐,每月末与财务部核对。
各职能部门都要建立费用预算记录台帐(也可用EXCEL电子表格管理),按费用预算项目详细记录费用预算额、实际发生额、差异额、累计费用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
预算差异分析报告应有以下内容:本期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对差异额进行的分析;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以及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推广的建议。
每月25日,人力资源部根据财务部提交的上月费用预算执行考核意见、该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规定,对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进行考核。
4费用预算的调整步骤
(1)预算调整申请部门填写费用预算调整申请表,提交费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说明调整内容及原因,交预算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如预算调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可直接按第六步程序开始);
(2)预算调整申请部门将预算管理委员会签字同意的调整申请表上交财务部;
(3)财务部对费用预算调整申请表及相关报告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将同意上报的费用预算调整申请表及相关报告递交预算管理办公室;
(4)对于重大调整(调整金额超过预算的10%属于重大调整),预算管理办公室需将调整申请及审批意见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
(5)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费用预算调整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下达给财务部;
(6)财务部留存费用预算调整申请表,并根据审批意见编写“费用预算调整通知书”,同时将调整预算目标下达给相关职能部门。
5结语
至此,费用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调整,都已梳理完毕。值得指出的是,费用预算重在执行。而执行艺术在民营企业是有着无穷的魅力的。
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潜心研究民营企业文化,搞清楚该民营企业老员工的做事风格、老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在深入调研该民营企业具体工作背景下,提出符合该民营企业实情的预算思路,把每一阶段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一清二楚的告诉老板。只有老板发号施令,才能克服来自***惯、老思维的重重阻力,取得预算阶段性的成果。一句话,老板是预算工作的“独木桥”。
第二篇:创新思路 多策并举
创新思路 多策并举
——杜桥街道办事处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经验汇报
渭南市临渭区杜桥街道办事处位于渭南市中心城市的繁华地带,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辖3个城中村,有 4座大型商场,20家宾馆、170个招待所,128个行政单位,3个城中村有“小香港”、“夜上海”之称,现有常住人口58325人,流动人口42678人(其中暂住人口21235),实有人口10.0903人。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我办坚持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着力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七项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作为大力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我办流动人口分布的特点,不断致力于“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探索,全面落实管控措施,努力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提高全区社会服务管理效能,维护县域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三大保障,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理念
一是落实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我办始终坚持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之中,纳入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办党工委牵头、派出所负责、相关综治成员单位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重点。严格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同时,要求派出所、社区民警与辖区内的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的雇主签订《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目标责任书》,并告知相关责任人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三是突出访查的重点。以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大入户、大调查为载体,加大对居民区、商业区和城中村的流动人口管理。通过调查走访和录入登记,我办己经基本摸清辖区内居民房屋的分布及企业、五小门店的用工情况。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办进一步创新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作模式,要求社区综治专干、社区民警在深入社区的同时,积极开展入户和走访工作,认真登记辖区内所有的流动人口,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三、推行三大举措,促进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
一是强化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充分发挥社区综治中心、村协管站的作用,依托110指挥中心和派出所,建立起精准掌握、有的防范、高效服务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将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全部录入电脑,并与全国公安在逃人员信息库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报警。二是实行分类管控。我办依据流动人口的职业、领域、经济来源及原籍调查等情况,通过微机化登记、科学化分析,对实有流动、暂住人口进行分层次管理。将其划分为三类,即:重点控制对象、注意调查对象和一般了
员,落实经营者管理责任,确定管理责任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雇佣的流动人口,由辖区派出所与用人单位签订责任状,委托用人单位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定期向派出所反馈用人情况。三是强化以证找人。对流动人口中无固定依据、无正当职业、无合法身份的“三无人员”,进行重占登记办证,防止管理失控;对经济、务工等有固定重点登记办证,防止管理失控。同时,对流动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公安等相关部门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简化户口申报手续,以及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具体意见,落实市民待遇,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和合法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总之,我们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努力减少不稳定因素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以贯彻落实这次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路子,为维护我市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提升“平安临渭”创建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月度预算费用管理
月度费用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积极推进公司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增强全体员工自我约束,激励职工自我发展意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公司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
二、预算方法
各个部门在每个月20号就必须做好下个月的预算表,每月25号前提交到财务部门,上个月没有预算到的、临时发生的费用,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写预支申请,补申请预算,否则只能申请下个月的预算。
三、预算科目
1、行政、人事部:工资、福利、社保、公积金、人力资源开发费等。
2、各中心/项目公司:招待费、差旅和交通费、办公费、电话费、汽车费、后勤保障费、机构收费、其他等。
3、资金管理部:税金、固定资产折旧、低值易耗品摊销、财务费用等。
四、预算提交时间
各部门每月23号前提交给行政部下月预算,25号前提交到财务部门。次月10日前追加一次预算,超过10日则不能再追加预算。
五、预算人员管理
1、各部门须指定一名人员负责每月部门费用的预算申请及报销。
2、各部门月度费用预算申请表在提交前,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各部门预算,最终由公司负责人审批。
六、预算控制
1、财务根据各部门月度预算表进行审核控制,期间对于超出预算发生的费用,相关费用必须提交书面原因说明。
2、各部门财务对接人,根据本部门统计的费用,与月度预算费用进行对比,如有超出预算的费用,及时提醒本部门人员。
3、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及时关注本部门费用开支情况,对于异常超支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4、各部门费用预算控制范围为10%。超出或低于10%的,下月财务在审核时,会相应考虑进行调整。
5、每月财务部导出各部门当月实际费用发给各部门,由各部门与当月预算进行对比,加强费用的控制与调整。
6、当月预算费用如有剩余不能移入下月使用。
7、对于可能跨月但不确定时间的费用,需向财务提前说明。
七、控制措施
每月20--23日提交下月预算表(周末、节假日推迟休息天数)每月每迟交一天预算表,各部门负责预算人员扣20元,部门负责人扣50元。
第四篇:费用管理的思路
费用报销岗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
费用报销岗位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的问题
1.费用科目的设置过于草率,当初设置没有很好的结合我们实际发生业务的情况来设置会计科目;当有些实际业务发生时,相关的会计人员总是发现找不到对应和匹配的会计科目。2.目前费用科目下各个明细科目核算的内容并没有一个非常详细和具体的操作说明,费用会计在账务处理时存在操作的困惑。
3.对于费用具体管理思路和方向,其实我们是不明确的,到底应该怎么去管控费用,我们要把费用管理到什么程度,各个费用发生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我们以前制定的有些标准是否是合理的、合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的,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制度方案,所以也就导致不知道该怎么有效的去控制费用的发生。
4.费用的核算目前也存在问题,对于有些不常见的业务,费用会计对于科目的选择比较纠结,不能合理的根据税法来进行账务处理。对于有些科目费用会计并没有完全吃透里面所涵括的内容以及因为账务处理而带来的税务风险。
5.对于报销的费用,费用单据的填写,报销的内容,报销票据的要求,由于我们财务没有出具一个具体详细的操作指南,很多业务人员并不知道该怎么正确的操作,单据的张贴也不是很规范,都是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认为去整理报销相关单据的。
二、微观上的问题
1.促销费用的报销,因为促销而购买的一些赠品,财务根据税务要求对于发票的开具有什么要求,要给业务人员提供怎么的指导,目前都没有相关制度,由于发票的原因,很容易带来税务风险。
2.公司海外出差费用报销标准没有,标准应该是多少,我们目前不得而知,还有海外出差的相关单据怎么确认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可以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现在财务没有一个具体的判定方法。
3.有些费用报销的业务明显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由于我们没有去要求业务部门,他们完全是按照别人开什么发票就拿过来报销,虽然大部分金额较小,但是积少成多,不利于公司税务的筹划。(比如有些运费可以要求开具可以抵扣的发票,同一家顺丰都存在开具两种不一样的发票情况存在)
4.对于业务招待费用的报销,虽然公司有规定广东、江浙一带地方以2000元为上限,其他地方以1000元为上限,但是每月发生的报销都有看到超标准存在的情况,对于业务招待费到底该怎么管控,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若确实给公司的市场和利润带来很高的回报,又何必拘泥于1000或者2000呢,对于业务招待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出来。5.差旅费的报销情况,目前差旅费报销存在因为某一次出差而全部发生的差旅费没有一次性在差旅费报销单上填写,比如存在出差补助和出差住宿存在分开报销的情况,这就在财务稽核时候不能很好结合实际情况来稽核费用发生情况。
6.福利费的报销,到底哪些该进福利费,哪些不该进福利费,财务人员心理没有一个准绳,目前存在把一些不该进福利费科目的入账进福利费,而该进福利费科目的却没有进福利费科目,还是对核算科目没有完全吃透。
7.运费目前有的是可以抵扣的发票,有的是不可以抵扣的发票。应该尽量索取7%抵扣发票。8.低值易耗品摊销,目前该科目已经被用滥,很多乱七八糟的发生的费用找不到合适匹配的科目全部往这个科目里面放。9.展会费。该科目里面
第二部分 解决目前问题的思路方案
一、宏观上的问题解决:
1.根据公司目前业务现状,将科目设置合理,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科目,增加一些需要的科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制造费用科目下面除了销售费用下面有市场推广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其他的应该都是一致的科目。
2.费用科目设置完毕之后,针对该费用科目我们应写出详尽的说明,将其标准化;减少费用会计账务处理上操作的困惑。
3.制定出费用具体管理思路和方向,提出我们的要求,针对费用的管理,首先制定费用报销的相关制度以及费用报销操作指南(涉及单据张贴、发票的开具,单据的填写、报销的流程以及相关注意的事项)。4.2.根据目前费用现状,提出我们费用管理的方向和思路,以及费用管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据此制定合理的费用相关制度。确保发生的费用都是合理的,每发生的一笔费用都是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为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发生的。3.制定定额标准,确保各项费用不可以超标。
4.费用的作业活动发生,需要提前申请,领导审批后,才可以进行该作业活动。
5.严格费用审批,减少特批情况,重点关注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促销费发生情况。
1.公司关于费用报销的财务制度、流程是否健全;
2.费用是否有明细分类:有标准的费用、据实报销的费用、等等(这些也可在费用制度中明细说明和规定); 3.费用使用之前是否有已经审批的费用使用计划,是否经过预算主管的审核,是否有业务授权领导的审批签字;如果有,在费用报销时也要一并提供; 4.费用报销时要看是否超出了原使用计划(预算);
5.有些报销的费用是由公司专门的部门做归口管理的,如培训费是由人力资源部管理、书籍报刊费由办公室管理,如果这类费用发生后是否已经由人力和办公室的专人签字;(这么做的目的是控制费用)6.报销单据的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票据黏贴是否符合制度中规定的要求,如差旅费是否按照行程顺序等等;报销票据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7.财务审核完毕的单据传递流程是否合理;(以前我有看到这里的各位前辈讨论过该问题,如单据是由财务递交还是报销人递交?)
8.如果公司使用的是ERP,那么系统节点审核完毕后自动生成凭证,费用审核的会计只需要针对一些特殊费用做拆分即可。(这类工作和预算控制有关,此处不再详述)
9.费用报销最关键的就是按照授权审批,业务领导对业务的真实性和效率负责,财务对票据的合理、合规性履行审核职能,受益人不能审批自己的费用,避免......事情的发生; 10.费用报销的关键物-发票。
上面说的这些内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和控制的,看起来简单真要做好其实不简单,不容易。一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的,如有的公司没有事前审核,所有的费用报销都是事后行为;没有预算;没有财务制度,或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票据不合规等等。
1、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明确公司费用支出的依据、标准、程序、审批权限等。
2、通过预算控制,财务需对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进行合理性审核,可通过历史数据、业务需求等来判断。
3、实际报销时,财务必须审核其合法性,比如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有无超越权限,是否在当期预算内等。先开源后节流;
提出这条原则其实是有一些背景的,因为财务部在公司的地位还不高,即便高层提出要控制费用,财务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还是会遇到不少阻力的,因此,把开源放在节流的前面,主要是肯定销售部门对公司整体收入增长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肯定销售部门的业绩有利于团结销售部门,减少财务部门在推行费用控制措施中的阻力;其二,撇开这个因素不谈,如果一个公司收入没有大幅度的增长,一味的控制费用,说严重点,那是等于自杀,因为费用从某一方面讲是一种投资,比如,一个新产品上市时的市场推广费用不足,那很可能导致该产品刚上市就面临不被市场认可甚至夭折,因此,控制费用是必要的,但前提一定先有收入的增长,而后才谈到如何节省开支,即先花钱(不花钱就没有产出),后省钱(同样的产出怎样才能少花钱)。
2只控制不压制;
这个原则实际上和第一条是紧密相关的,不花钱就没有产出,因此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同样的产出怎样才能少花钱,这就是一个支出的合理性问题。通常情况下的费用控制,大都是一味的压缩费用,比如一些大型的集团化的跨国企业,在预算中对于一些终端运营单位采取僵化的自上而下的费用分解,导致运营终端由于集团总部费用预算的硬性约束难以对变化中的市场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导致丧失市场机会。因此,在对待费用的合理化问题上,要尽可能的将费用审批的权利下放到业务前端,如直接主管,他们是对业务最熟悉,最了解情况的,给予一定的费用审批权限便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达到“开源”的目的。单纯的压缩费用也会导致一种“跷跷板效应”。比如,一些企业的客服部门为了节省支出,将以前的人工应答的客服电话改为自动应答,多层次多选择的“请按某个键”导致客户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我想如果一个客户在半分钟内还不能找到他想知道的信息,它就会对这种客户服务不满,费用虽然节约了,但是以牺牲客户满意度为代价的。另外,控制也指向资源重点投入,即在一定的资源约束的前提下,预算时一定要对支出项目作出优先级排序。对于重点拓展的产品和区域、战略市场等一定不要吝啬,一定要学会“烧钱”,而对于那些非核心的业务要“惜土如金”,尽量压缩开支。
3“前端”优于“后端”;
一提到费用,从公司高层到基层财务人员,都会认为是财务部的事情。显然这是一个很盲目的判断。控制费用的切入点应该在花钱的人,即业务部门,如研发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比如差旅费用,大多数公司的做法是在出差前填写出差申请单,出差回来会凭出差申请单和发票等到财务部门报销,如果财务部门发现有不合理、不合规的交通费、招待费等就退单或者要求业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否则不予报销。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后端进行费用控制的思路,即费用已经发生了才判断是否合理,弊端是财务人员为了控制费用,在业务人员面前成了“坏人”,业务人员认为是必要合理的支出,而财务人员由于不了解业务不知道是否合理,解释说明做多了,业务人员觉得财务不信任业务,导致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关系紧张。而如果费用控制从前段开始,效果就大有不同了:业务人员在出差之前,出差申请单不仅要预计出差行程还要按照作业成本法列出每一个业务活动预计的费用支出,在由直接主管审批时直接主管就可以根据此次出差的目的、任务等判断哪一些业务活动是与本次出差目的无关的,对于那些非增值性的作业活动就可以考虑不予批准,这样通过减少作业活动,对应的控制没有必要的及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财务人员在报销时只需核对出差申请单和实际费用支出情况、发票有无问题,而且业务部门的出差申请也可以为财务部门的资金预算提供可靠信息。
二、微观上的问题解决
1.分析每一项费用的性质,比如办公室租金,它是一项固定费用,它的控制点在租用办公室的决策时;比如办公费,它基本上也是固定费用,属于日常运营相关,不管有没有业务或者业务量大小,它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运费,招待费,差旅等费基本上是可以与业务量直接相关的。
2.在了解与分析清楚每项费用的性质以后,可以开始制订知项费用的相关政策与审批程序,比如住宿费的标准,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乘出租车,比如手机话费的报销额度,比如招待费用审批报销的条件,还有所有相关费用审批的程序和相关合理性的判定原则。这些都会给公司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这个公司做事是有规矩的。
3.不同的地区消费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费用标准。比如住宿标准,招待费标准等。
4.制订预算。相对固定的运营费用(比如人员工资,办公室租金,折旧等)属于半可控费用,在年初时可通过租约,人头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来控制。与业务直接相关的费用可以参考历史或者竞争对手的水平制订标准,比如与收入挂钩的费用率,当然不同地区可以不同,依当地的物价水平或者客户数量/质量而定。5.费用考核。定期出具费用报告,与去年实际/上季度实际/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将分析结果定期反馈至各区域,并跟踪超支原因和行动计划。
第五篇: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思路
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思路
一、社区管理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对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备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党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社会治理是党执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社区管理体系的建设,会使社会管理体系得以加强和完善,党的影响力和组织覆盖范围随之得到深入和扩大。长期以来,街道居委会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着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团结和带领居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完成了大量与居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推动了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成。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贴近居民、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了解社情民意,开展群防群治,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向基层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在街道执政的群众基础。
2、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其唯一方式就是民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全体居民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对于发展基层民主、培育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等有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自我管理和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3、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在现阶段,人民的直接利益在基层,矛盾也集中于基层。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权利和利益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迫切任务,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节中起基础性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为基层群众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取向的途径。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协调矛盾冲突的机制。所以,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4、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中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就是要让社会组织和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来,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良好的社区管理有赖于党和政府的作用发挥,同时也要靠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社会组织是支撑和建设性的力量,是合作甚至是必须依靠的对象。有了社会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和政府的参谋与助手,既有利于直接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更有利于形成推动社会建设与服务的新生力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二、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渐趋成熟,我国社区管理在实践层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就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行政体制自身存在权责不清,对社区建设管理缺乏支持指导 从表面看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是由于街道办摊派了大量工作造成的,但其本质的原因是:现行街道管理体制没有理清权责关系。一是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没有理清,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各自的工作职责定位不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问题没有很好落实,需要重构社区权责体系。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公共服务意识不强。“进社区”不应当以完成本部门工作目标为目的,而应当以社区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属,积极为社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对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尊重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
2、社区工作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工作成员来源渠道有限,人员构成较为单一。目前,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由接近退休人员和“4050”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二是社区居委会成员工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为一般,大学学历的社区工作者相对较少。一些地方居委会干部虽然实现了年轻化,但个别社区居委会成员缺乏奉献精神,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能较好胜任工作。三是社区居委会工作岗位有限,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由5~9人组成,但是随着社区居委会管理幅度增大,服务人口增多,工作量增大,居委会人手严重不足,精力有限,很难有时间入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拉大了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居民群众对居委会的认知度在降低。
3、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
社区建设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巨变而提出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区建设必须依法进行,否则,社区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实际效果。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一是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我国社区建设从提出至今,尚未制定一部能够把社区建设全部内容都囊括进去的成文法律,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社区建设在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二是社区建设中法治意识淡薄,这种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既体现在部分管理者身上,滥用权力、有法不依;又体现在普通居民身上,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三是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的界定,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之间职能不清。这既是推进我国社区建设法治化的难点,也是制约社区建设进程的障碍。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界定,直接导致职责不清。
4、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 社区服务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引导,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尚不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还未形成等原因,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和阻力,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不高,社区服务的总体投入不足,内容比较单一,服务领域较窄,服务的层次比较肤浅,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要求。从总体上看,社区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功能强于服务功能(尽管管理功能也较弱),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还较低。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精心谋划全面推进。要切实做好在创新基层党建、政府参与方式、法制化建设、资金筹措投入、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社区运行体制建设和创新工作。
1、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社区是党在街道工作的基础,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按照“一个社区一个党支部(总支、党委)”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社区内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相互交流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完善党员管理工作,对党员实行“三管”,消除党员管理“盲区”和“空白点”。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实行“直管”,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协管”,协助驻区单位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使在职党员自觉参加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监督和管理;对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托管”,在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和流动党员登记站,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经常性与他们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2、加快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准确定位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建设政府指导与基层群众自治
结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要解决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社区自治能力弱及参与不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从责权利三方面入手,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合理分担责任,相互尊重权利和合理整合资源配置。具体来说,在和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上,主要是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落实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资产管理权,把街道的行政工作收缩回街道,仅就法定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居委会,建立居委会对街道的评议考核制度。在和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上,真正体现合作协助关系,而不是行政指派任务的关系,区政府职能部门如果有在社区基层工作的,应做到“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剥离市级政府现有的权力,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改革行政运行模式,由向社区下派工作变成工作进社区,主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社区。三是依法行政。政府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一些部门的条例和政府行为。必须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监督机制,评分结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单位和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即采取上下双向的审批把关和监督考核制度,来保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逐步解决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和自治性质回归的问题。四是实行“议行分设”,组建社区工作站。针对社区承担大量行政职能工作影响自治功能发挥的问题,组建社区工作站,专门承担管理工作,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两翼的组织体系。五是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增强社区力量,使社区直接对应区政府,既减少一个层面,又节省了开支。
3、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运行的法规制度,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社区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社区自治组织的内部规则,也需要完备的法律调整。现代街道社区在失去了业缘关系、亲缘关系等传统力量的左右之后,以纯粹的契约关系联接,契约的效力最终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即法律效力方得以发挥[4]。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党组织、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利、义务及活动的领域范围,调节好各自关系,使其在各自权限和领域内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同时,要在社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社区普法工作制度。一是开展建章立制工作。按照“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模式,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居民守则,建立普法社区运作机制,实现工作有规划,落实有措施,运行有成效。二是建立人员分工制度。工作站的成员要有多方面专业人才,有负责法律宣传的、有开展法律咨询的、有进行法律援助的、也有负责同街道指导小组联络的,这样组织配合,组织分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普法工作做到每位社区居民身边。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组织社区中的普法骨干力量,在社区成立普法班,制定教学计划、目标和考核办法,利用社区资源,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普法教育,培养普法宣传的人才,用身边的人解决身边的事。